播放地址

杀戮战场1984

战争片英国1984

主演:萨姆·沃特森,吴汉润,约翰·马尔科维奇,朱利安·山德斯,格雷格·T·尼尔森

导演:罗兰·约菲

 剧照

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1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2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3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4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5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6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13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14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15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16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17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18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19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08 01:32

详细剧情

  1972年,美军在越南溃败撤离柬埔寨之后,纽约时报驻柬埔寨的战地记者辛尼(萨姆·沃特森 Sam Waterston饰)仍留在当地继续采访。柬埔寨人潘迪(吴汉润 Haing S. Ngor饰)是辛尼的当地翻译兼助手。辛尼在潘迪的帮助下,多次化险为夷逃过鬼门关。两人在战火纷飞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75年,红色高棉占领金边。辛尼得以全身而退,然而潘迪却因为没有护照而被捕,开始了生不如死的地狱生活。在柬共的劳动改造中,潘迪目睹了红色高棉政权的残暴血腥,受到了非人的待遇。1978年,越共入侵柬埔寨,潘迪趁机逃亡到泰国边境,与一直在寻找他的老朋友辛尼重逢。
  本片荣获1985年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和最佳电影剪辑三项大奖。

 长篇影评

 1 ) 据真实事件改编

对于我而言,决定这部剧的评价,是优秀还是杰作,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故事,还是一个真实的事迹。如果只是一个故事,我无疑会嘲笑导演的幼稚和异想天开,因为在常人看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当我知道这是真人事件,一切全然不同了——虽然仍然知道这是非常小概率的事件,但他毕竟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让人肃然起敬。大屠杀,是人类永远值得反思的,但是悲哀的是,这件事永远无法彻底解决,但人是健忘的,特别是对这些不开心的事,而现代战争又可以通过遥控大幅减少直面杀戮带来的负罪感。

对大屠杀的表现,其实很难取得平衡。多了,容易倾向猎奇和卖惨——无论导演是多么努力,真诚地表现出事实上的罪行,这些更多是纪录片的使命;少了,则更不能容忍,很容易就被指责为掩盖和遗忘。但是这部电影取得了一个比较好的平衡,没有太多的着力渲染,就是这样真实地发生,但因为真实,所以有力:掉进万人坑,虽然很惊恐,但是根本没有时间去悼念,赶紧起来继续走;踩了地雷,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马上就爆炸了,马上就死了,一句遗言都不会有。这部电影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将两方的杀戮都表现出来——也许未必很公平,但至少点明了一切错误的来源。

人也许要先成为一个人,才能谈其他的。

 2 ) 柬埔寨热烈庆祝推翻红色高棉残暴统治30周年

朵依 评论 杀戮战场 2009-03-08 12:17:44

这不是影评,但关于这部电影.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红色高棉取消家庭,子女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没有私人财产.知识有害甚至认字都是罪恶.但领导却拥有家庭\子女\知识以及奢华的物质享受.这是什么道理.如果你们的理想是高尚的,为什么你们不亲自实践,却要对人民实行?美好的理想是用屠杀人民的途径来达到吗?如果要用屠杀,消灭人类生来就有的情感和本能来实现的理想,这个理想就绝不是好的理想.而是少数人的疯狂,如同希特勒的疯狂一样.如果非要说这个是理想是好的,那希特勒的理想同样是好的,纳粹追求的就是一种纯粹的社会,国家社会主义.   

人类固有族群之争,但怜悯\善良\爱和关怀却是人类共有的美好情操,任何信仰和主义都不可能消灭.这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就是我们先哲说的"道".先人而存,亘古不变!

 3 ) 主角潘迪

看片之前 对“红色高棉”的历史一无所知
在这里也不想多提一字政治
电影的前半部分一直以为萨姆沃特森扮演的记者是主角
看到后来才知道 真正的主角是他身边那位瘦小坚毅的柬埔寨人潘迪

在战争和杀戮面前 人的力量是那么渺小和卑微
妻离子散 无家可归 自己的生命毫无保障 更何况身边的家人和朋友
可潘迪做到了
在高棉军进入金边前 他先安置好自己的妻儿
自己却留了下来 为的是履行帮朋友完成采访的承诺
劳动改造中 身边的生命一个个死去 他靠着求生的信念活了下来
出逃路上 同行者慢慢减少 最后就剩下一个他

身在一个大国 周边处处都是叫嚣 愤青越来越多
可看看潘迪和他的国家
我们又有什么可抱怨

 4 ) 名场面

迪斯·普朗:悉尼,我常想起你,也常想起我家人。他们告诉我们说神已经死了。现在这个叫安卡的党派,会为我们提供所有的需求。他宣称安卡发现并宣布了一种新病毒的存在,一种记忆病种,被诊断为是过于怀念格命前的柬埔寨生活。他说,我们周围都是敌人,敌人已经打入我们内部,谁都不能信。我们必须像公牛一样,除了对党,不许对其他东西进行思考。除了安卡,不许对他物有爱。人们都在挨饿,但是我们不被允许种植食物,我们必须尊敬同志的子女,他们的心智被认为是没被过去污染的。悉尼,安卡说那些在战争年代舒适生活、并不关心农民劳苦的人,必须坦白从宽,因为现在是元年,所有东西都得从新开始。我真的很害怕,悉尼,我必须假装我不懂法语和英语,我不能有过去,悉尼。现在是元年,以前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风仿佛都在诉说着害怕和憎恨,战争将爱都杀死了,悉尼。那些向安卡坦白的人都消失了,没人敢问他们去哪了,在这里,只有沉默的人才能活下去。

 5 ) 又一人间悲剧

晚上无聊一直看完,有点记录片的感觉

影片由两个战地记者的友谊,讲了柬埔寨那个年代发生的种种
特别是看到最后逃亡的时候踩着一堆白骨(应该说是不计其数)
好多被处决的人。。。

看完后就很想了解,到底柬埔寨发生了什么,红色高棉到底是什么?


今天网上查了查,简单了解了下(也不知是真是假,具体自己找答案)

红色高棉其实就是个武装组织,号称“共产主义”,受到强大的邻居,也就是我们的帮助,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成功夺取政权,要消灭城市,全民共产,然后将城市人口全部赶到农村去,首都也变成死城(基本走光了),被红色高棉的人赶着干农活,不满意,马上旁边的小孩就拿枪把你毙了。最后6,7百万人口的国家,短短几年,就死了100多万。。。没事还去惹越南,好了,大家又干一架,自己人又干一架,外面的人也看不过去了,所以差不多就翘了。

所以共产基本都共灭了,西方害怕红色主义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要最后把自己都灭了


有网友说这片子是禁片,不允许公开发行,我们现在看到得益于盗版,还得说有时候好坏还得两面来看。
现在我们的政府一方面指责小日本篡改历史(当然是中国人都很愤慨),但有些事自己做过了就不要怕承认,比如支持红色高棉。。。
有点掩耳盗铃的说。。。

真正的大国,哪怕是做错事,有缺点,就像人无完人一样,敢于正事,时刻反省,我想我们的国家毫无疑问会向前迈一大步的


另没想到的是这片子的柬埔寨记者是华裔吴汉主演,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应该是中国奥斯卡第一人啦

中国没有过任何报道,你不知道,当然我也不知道


 6 ) 适度的悬疑,大胆的创新

早就知道此片获奖无数,曾徘徊游走于imdb#250边缘、并位列英国人自己评选的百大名片之中(虽然是最后一名),但始终没有看的冲动。一方面是由于片子有些长,另外更重要的就是对于所涉及的故事题材多少有些抵触情绪:西方人拍摄的关于柬埔寨的红色高棉的电影能有公正的视角和立场吗?但月前看过之后才后悔自己的当初的武断。导演罗兰·约菲根本无意于将重点放在政治或意识形态之上,而仅以此做为叙事背景去刻画不同种族和肤色的两个男人间的真诚而深厚的友谊。

但仅仅是主题的人性化倾向尚不足以体现影片的品质和特色。给人印象最为突出的还是影片对于传统类型电影表现模式的大胆突破,以及导演在叙事上所表现残酷写实与适度的悬疑的完美融合。

本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写了两位记者所经历的红色高棉攻克首都前后的相互救助。第二部分则令人惊奇地完全以Pran的逃亡经历作为主线。为什么要惊奇?因为记忆中的西方,特别是英美电影,在表现本国人士参与到异域文化和历史事件中时,很少给予该国的本土演员以更多的关注。《黑水仙》中对英国嬷嬷们的心理产生影响的男人并不是静坐于古松下的印度智者而是她们的同胞;《永远的园丁》中,虽然故事是揭露西方对于非洲的掠夺但是核心角色依然是一对白人夫妇。即使在表现社会批判和民族和解的主题时,西方人也很难克制骨子里的优越感。但本片有了重大突破。一个柬埔寨演员扮演的柬埔寨人,在这部长达140多分钟影片整个后半部中成为了绝对的主角。仅因这一点就值得为导演拍两下巴掌。

很多传统的优秀的英国电影的特色之一就是,无论故事如何宏大主题如何深刻,总是力求借助相对轻松幽默或者惊悚悬疑的故事情节抓住观众,避免过于沉重的主题思想使其产生敬畏感。例如表现追求人性升华和神圣传统的鲍威尔的《坎特伯雷的故事》的中引子是往女孩头上泼胶的连环案件;而表现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的《绿色奇案》更是直接以侦破一起杀人命案贯穿始终。本片的英国导演罗兰·约菲很好的继承了前辈们的传统。各种悬疑手法在整部影片中俯拾即是,而且表现的适时适度,很少喧宾夺主地破坏残酷写实的叙事主体。一开始,纽约时代记者Schanberg为他的柬埔寨同事Dith Pran联系美国军方飞机转移其家属。结果眼看飞机要起飞,Pran一家人却还不见踪迹。后面,当将西方记者被红色高棉武装扣押情况下并危在旦夕时,是Pran冒着风险在武装头目前替他们说清。不得不说,这段情节给本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原因就在于,一般来说,涉及非英语国家题材的英语电影,在语言上都会遇到相当的难题。如果让外国人说英语,故事失去了真实感,而说原声下打字幕又破坏的观众(美国观众一般比较懒)的观影兴致。但在此处,导演却巧妙的利用了柬埔寨语这个叙事上的大“包袱”制造了极为强烈的悬疑效果:镜头中Pran始终焦虑的同游击队头子说情。但是没有字幕,不知道他们说了什么,也就无从判断情况向哪个方向上发展。而穿插着高棉战士枪杀俘虏的情节,更是增加茫然无知的观众对于Schanberg等人命运的担忧。之后众人受困于法国大使馆。当红色高棉要求法国人交出馆内所有柬埔寨人时,Pran的西方同事们开始忙着为Pran伪造护照。这段情节也出色调动了观众紧张情绪:先是Pran行李被没收没有照片,然后寻找到设备却又屡次曝光失败。最终好不容易做成了护照,可就在包括观众在内的所有人都以为大功告时,照片被撕下,Pran还得被交出去。

相对而言,后半段Pran的逃亡过程戏剧性更强一些。虽然导演有意的加入了河畔万骨枯的震撼画面,以及搭救Pran的父子二人相继丧命的情节加以平衡,却总感觉多少还是参杂一些人为的操纵感。缺少前半部分那种悬疑与叙事的水乳交融的和谐。不过,就像上面说的,由于导演大胆的让一个柬埔寨人成为故事的绝对核心,所以对上述这些缺憾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哈哈。而另一个有趣的细节是,脱险的西方记者都回到了美国,所以孤身一人Pran 逃亡段落中所涉及到语言对白的部分再一次成为导演要克服的叙事难点。但这次,他似乎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而只能照搬“外国人独处的时候反而说英语”的俗套。同样俗套的还有结尾前,凭借对柬埔寨的战地新闻报道而领取普利策奖的Schanberg和同事在洗手间的争吵。对白听上去都很发人深思,但只是此类西方式的反战、反思电影所惯用的类型化手法而已。好在这些东西并不是此片要表现的重点。

此片主人公原型战地摄影师Dith Pran与2008年3月31日在美国新泽西去世。享年65岁。谨以此文聊表对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亚洲同胞的哀思。

http://www.mtime.com/my/hitchitsch/blog/1061309/

 短评

万里绵延的人骨

7分钟前
  • 不如的我的
  • 推荐

我原本以为两位男主是编导用以反映历史惨剧的虚构人物,没想到是真人

11分钟前
  • Chambord
  • 力荐

近景空空的时候对白不断,电音和美声多过东方元素,这种间离让杀戮的恐惧渗透得更深更广,男主与周围人频繁的肢体接触尤其让人动容。这才是真正的大片,有血有肉有魂。 top

15分钟前
  • Nightwing
  • 力荐

最后响起Imagine。Imagine there's no countriesIt isn't hard to doNothing to kill or die forAnd no religion too

19分钟前
  • lenina
  • 推荐

波尔布特这孙子,屠杀所有戴眼镜儿的,丫自己就带眼镜儿!

20分钟前
  • 老刘儿
  • 力荐

关于红色高棉,约翰·马尔科维奇真年轻啊。

2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反映柬埔寨红色高棉大屠杀事件,但影片并没有片面渲染屠杀本身,也花了相当多的篇幅刻画人物情感、还有对西方政府的谴责(注:本片由英美出品),在我看来,合格的大屠杀电影就是这样的,视野广阔,不避讳加害者以外人士的负面,而不是用虚伪的英雄主义,去掩盖战争更丑陋的一面。

23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John Malkovich原来是有头发的;吴汉完全是主角无争议;imagine和band on the run各一首,导演很会找平衡啊~~~~~

24分钟前
  • RIC
  • 推荐

参演的吴汉就是柬埔寨幸存者。他因出演此片,12年后被波尔布特的刺客暗杀了。这说明千万别得罪领导啊,他下台了照样有办法搞死你。

27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力荐

被imagine煽到了!原来红色高棉军里竟是12、3岁的孩子,怪不得06年纪录片里面他们还是那么年轻,我觉得几乎整整一代的柬埔寨人都被战争毁了

29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那时候的美国真厉害,一边在柬埔寨的土地上打仗,还一边拍了一部宣传柬美友谊万岁的宣传片。

31分钟前
  • jianxiong
  • 很差

我们该庆幸还是该警醒

33分钟前
  • Jason Bourne
  • 推荐

1973-1979,在柬埔寨,美国战地记者视角。几个历史时间点:70年美国扶植的朗诺政府上台,75年4月红色高棉占领金边统治全国、逆城市化,79年越南入侵柬埔寨。影片也是选取这几个重要节点推动剧情,以更为个人化角度,展示几方势力角逐更替的影响。厚重的历史感,还原的社会场景惨状宛如纪录片一般使人如身临其境,残酷、危机和难以想象的杀戮,通过一部影片铭记一段历史。

34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力荐

从Imagine响起开始手发抖,被这个奇迹般的幸存者故事仁慈化的金色地狱依然让人感觉噩梦近在眼前。Pran在听到Vous avez une cigarette时转瞬即逝的一丝犹豫完美演绎出冷汗的感觉。所有可怖之处,都是它伟大的地方。

37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在我的印象里,一个人的死亡尽管不等于所有人的死亡,而至少是那些和他相关联的人的死亡。昨天你还看见他,今天没了,你心中的一部分也就死了。所以,战争大于一切恐怖,让死亡成为数字。看完此片,想起我还未出生的那些昨天,原来,死亡深埋在数字的后面,需要大量的挖掘、求证,才能完整呈现一个暴虐时代的全貌来。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被消失、被湮没在历史的深处。并且,有时还选择性失忆。莫名地想起《阿房宫赋》,悄悄改了一个字:国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2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推荐

观影前,先去知乎搜了把赤柬。以前去过金边的杀人场,已经对赤柬的罪行有所了解,意外的是知乎里点赞最多的是一篇质疑赤柬罪行的回复。由于在柬看过不少故事,不能接受给赤柬的洗白,但死亡人数偏差大的确可疑。难得的是本片并未一味谴责赤柬,阐述了美国的错误轰炸才是根源。影片的历史意义大于其质量

45分钟前
  • Reynard
  • 推荐

对于冷战后出生的人来说,和平似乎真的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那些曾经为和平牺牲、呐喊、欢呼的人,都将和恐怖的罪行一起,被遗忘在历史的灰尘里。I love Cambodia.【アゲ】

46分钟前
  • 扬酱和祀夜
  • 推荐

意识形态之下的小国家无疑只是牺牲品。回头想想,或许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干了些什么。冷战之下的杀戮稀松平常。红色高棉的丑恶和反人性不应该因为它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而得到原谅。

48分钟前
  • daangel
  • 力荐

如此题材的影片中植入广告异常显眼,战场中时隐时现的可乐广告牌,柬埔寨小兵拿着微型奔驰车牌问“美国人都开什么车啊”,令人无语。

51分钟前
  • Nowaysis
  • 推荐

只有替米国人干活的柬埔寨人才配逃出生天

53分钟前
  • The 星星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