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2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3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4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5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6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3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4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5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6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7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8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9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6 20:20

详细剧情

  为纪念苏联卫国战争30周年,前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于1970—1972年,拍摄了一部堪称前苏联电影史上耗资最巨、规模最大、场面最为壮观的战争题材影片———《解放》。影片从1943年苏联红军反攻(库尔斯克战役)开始,到强渡涅伯河,解放基辅,最后攻克柏林。分为五集,片长将近8个小时。导演尤里·奥泽洛夫为强调“纪实性”、“史诗性”,在影片中穿插了大量的真实历史文献镜头。影片还出现了不少历史人物,如斯大林、朱可夫、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墨索里尼等。此外,影片还蕴涵丰富感人的故事情节,从苏、德两军统帅到普通士兵,从苏军反攻到德军覆没,成功地表现了一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长篇影评

 1 ) 复习一遍

重看了一遍经典的全景式战争史诗片苏联电影《解放》,五集共八小时。导演尤里奥泽洛夫把三年苏德战争(故事从库尔斯克战役开始讲起)巧妙的组合在一起,情结疏密恰当,把生死与主义把握得非常到位,相信那个时代的人看了无不感动,当然现在就未必了。比如原来看时没注意一个细节。关于希特勒的死有不少谜团,现在一般认为希特勒是自杀的,并且是在吞下氰化物毒药的同时朝自己开了一枪,爱娃·布劳恩是自己服毒的。而电影中爱娃是希特勒强迫吞下毒药的,希特勒却因为胆小没敢朝自己开枪。戈培尔说,元首应该像士兵一样开枪自杀而不是服毒,于是命令一个党卫军军官去“帮”了元首一把。

 2 ) 希特勒遇刺事件

上午10时15分,施道芬贝格到达了“狼穴”附近的飞机场,转乘一辆军官轿车径直开往大本营。大本营位于一处阴暗、潮湿、林木茂密的地方。其建筑分为内外三层,每层都围以布雷的阵地、地堡群和通电的带刺铁丝网,日夜不停地由党卫队士兵巡逻。希特勒起居和工作的“里院”是禁区,除得到特许和最重要人物之外,任何人不得进入。可是由于施道芬贝格是希特勒本人召见的,他和哈夫登没费什么力气就进了“里院”。早餐后,顺利地找到了最高统帅部通讯处长弗里茨-菲尔基贝尔将军。

菲尔基贝尔是密谋集团中的关键人物之一。施道芬堡同他约妥,随时准备好把爆炸的消息迅速传给柏林的密谋分子,以便他们立即行动。

12点过后,施道芬贝格走进最高统帅部长官凯特尔的办公室。凯特尔告诉他,因为墨索里尼要在下午2点半到达,元首的第一次每日汇报会从下午1点提前到12点半举行。时间已所剩无凡了。他把准备向希特勒报告的内容对凯特尔简述了一遍,然后借口方便一下,进到凯特尔的浴室里,匆忙用手钳把装有酸溶液的玻璃管夹碎。当凯特尔和施道芬贝格进入会议室的时候,后者在前厅停了一下,对管电话总机的上士说,他在等候柏林的办公室打来的紧急电话,电话里要告诉他最新的材料,补充他的报告,电话一来立刻去叫他。

二人走进了会议室,会议已经开始。希特勒正坐在桌子的一边中央,背对着门,一边听着陆军副参谋总长兼作战处长豪辛格将军的汇报,一边摆弄着他的放大镜。桌子四周还站着20来个军官。当这位新来的与会者踏进会议室时,希特勒抬起头来看了他一眼,并回答了他的问候。施道芬贝格站到桌子旁边,把皮包放在了桌子下面那个坚实橡木底座的里面一边,离希特勒的腿约2米远。此时是12点三7分,再有5分钟,皮包里的炸弹就要发作了。豪辛格在继续讲着,不时指着摊在桌上的作战地图。希特勒和军官们俯身在地图上仔细地看着。施道芬贝格趁人们正聚精会神的时刻偷偷溜了出去。他身旁的勃兰特俯身到桌子上去,想更清楚地看看地图,发现施道芬贝格那只鼓鼓囊囊的皮包碍事,就用一只手把它拣起来放到桌子那个厚厚底座的靠外一边。这样一来,在炸弹和希特勒之间就隔着这个厚厚的底座了。也许就是这个看来无足轻重的举动救了希特勒的命,也改变了往后的历史。

豪辛格的汇报就要完毕了,凯特尔急忙沿着桌子往施道芬贝格上校原先站的地方看去,他要暗示上校,准备好接下去汇报。然而令他十分生气的是,施道芬贝格竟不在那里。凯特尔想起上校在进来的时候对电话接线员说过的话,就悄悄地退出房间,打算去把这个毛手毛脚的青年军官找回来。可电话机旁哪有施道芬贝格的踪影。管总机的上士说,他匆匆忙忙地出去了。凯特尔无可奈何地回到会议室。这时,豪辛格正在结束他的汇报。他正在说,“俄国人正以强大兵力在杜那河西面向北推进,他们的前锋已到杜那堡西南。如果我们在贝帕斯湖周围的集团军不立即撤退,一场灾祸……”话没说完,轰地一声,炸弹开花了。时间是中午12点42分。

随着一声巨响,会议室被炸毁,房顶倒塌,墙皮剥落,窗框横飞,橡木桌被掀到了空中。正在会议室的24人当中,有4人当即身亡,3人重伤,而希特勒仅烧伤了大腿,烧焦了头发,震坏了耳膜。站在100码外的施道芬贝格,看到爆炸引起的浓烟烈火,以为里边的人都被炸死了,匆忙和他的副官钻进等在那里的一辆汽车,乘乱通过三道岗哨,向机场驰去。

刚一镇静下来的希特勒,立刻就控制了局势。而待在柏林班德勒大街陆军总部的密谋分子从菲尔基贝尔处获悉谋杀已经进行。但不知希特勒死活的时候,他们像瘫痪了一样,什么也没敢做,“女武神”行动计划仍锁在保险柜里,白白丧失了很多无可挽回的时间。等到施道芬贝格飞行了3小时回到班德勒大街后,阴谋政变行动的轮子才开始慢慢地运转起来。然而,一切都已太晚了,希姆莱于炸弹爆炸后1小时就奔向了柏林,希特勒的血腥镇压当晚就开始了。逮捕的浪潮此起彼伏。来自11个机构的400名国家秘密警察和刑事警察组成了一个“7月20日事件特别委员会”,无情地清洗各军参谋部。第一批受害者中无一人生还。施道芬贝格及其首要分子的尸体被火烧化,骨灰被胡乱撒在农田里。据悉,这次大清洗约7000人被捕,4980人被判处死刑。

档案解密后,唯一一名事件的参与幸存者艾瓦尔德·万·克莱斯特道出了原因:

德国后备军参谋长斯陶芬伯格参加过北非战役,断了条胳膊,瞎了一只眼睛,剩的胳膊也只有三个指头了,所以在军官里的声誉很高,还有了可以直接进入狼穴会见元首的特殊权利。1944年,德军即将改用新军服,一批军服样品已经生产出来,军工厂决定找个合适的时机请几十名军官和士兵试穿新军装,让希特勒检阅。这是刺杀希特勒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问题是,刺客肯定要搭上自己的性命。军工厂的内线已与斯陶芬伯格达成秘密协议,刺杀行动就选在希特勒阅兵之时,试穿军装的其中一名军官便是克莱斯特。按照斯陶芬伯格的设想,由克莱斯特把炸弹捆绑在腹部,待希特勒上前细看军装时引爆,与他同归于尽。可惜事与愿违,这批新军服在盟军轰炸期间全部被毁,希特勒一纸令下:取消阅兵式。

于是斯陶芬伯格责令克莱斯特寻找质量上乘的定时炸弹,准备在7月20日希特勒召集各兵种举行的战况吹风会上炸死元首。克莱斯特最后准备了两枚英国制定时炸弹,从前线作飞机回到国内,炸弹放在手提包里,当时他就觉得行动会失败,因为装着两个炸弹的包实在太重了。果然,斯陶芬伯格提着装着炸弹的包进入狼穴时,他只有三个手指的胳膊实在承受不住两枚炸弹的重量,无奈他只好取出了一枚炸弹。结果导致炸弹威力不足,元首幸免遇难。

希特勒遇刺侥幸逃生的消息像暴风一样席卷德国,关于刺杀希特勒的各种计划也开始浮出水面。克莱斯特回忆,刺杀计划的目标并不是只有希特勒一个人,如果能炸死党卫军头子希姆莱和希特勒的左膀右臂戈林也可以,但三个恶魔都逃脱了。

希特勒随即展开血腥报复,拘捕了7000名涉案男女,并处决了其中的5000人,他们大部分都没有直接参与暗杀。臭名昭著的纳粹人民法庭法官罗兰德·弗雷泽主持了这次大屠杀行动。斯陶芬伯格和克莱斯特的父亲都被枪决,但他们已属于较幸运的一群,其他人惨遭秘密警察“盖世太保”酷刑虐待,然后要么用钢琴上的金属弦吊死,要么用钩子钩死。处死的部分过程被拍摄下来,供希特勒细细“欣赏”。 克莱斯特也被拘禁,他准备迎接最坏的结局,认为自己会被立即处死。出乎他意料的是,他并没有被立即处死,而是被送进了拉文斯布鲁克集中营,有关方面对他参与刺杀希特勒一事展开调查,在此期间,他被隔离起来,一关就是几个月。1944年12月,德军步步惨败,前线告急,希特勒光前线的事还顾不过来呢,哪有心思处理克莱斯特这个无名小卒。调查在这个背景下被取消,克莱斯特不仅躲过了处死,还被送到前线作战,成为“7月20日”行动中惟一的生还者。

 3 ) 谁在二战扛下纳粹德国的重击,不是美利坚,更不是英吉利

胜利者书写历史,失败者吞下苦果,这是一个定律,同时也是一个国际社会中大家默认的规则。这一点套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再合适不过了。但是别着急,这并不是对于希特勒作为一个失败者的攻击,而是将盟军以及苏军作为一个胜利者的剖析。苏联以及盟军为什么会胜利,或许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战争影片中找到答案。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解放3:主攻方向》就是这样一部特殊的影片。本片讲述的是盟军以及苏联在实施大反攻的时候所做的一些事情。当然,轻描淡写的话语并不足以形容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在朝着一个方向发展的时候,最好看看为什么。毫无疑问,《解放3:主攻方向》就给予了这个“为什么”而且是全方位的给予。
库尔斯克会战后,德军全面撤退,苏军迅速集结,盟军开始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于是,整个二战的局势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彻底的,且是颠覆性的,对于苏军而言,之前的颓势慢慢的被扫去了,对于德军来说,之前的士气开始回落,在节节败退中,德军开始了困兽之都,而此时此刻,在战争行将结束的时候,美国加入,且积极的开辟了第二战场,最终,这一举动加速了二战的结束。这就是《解放3:主攻方向》这部影片想要强调的地方。
回头看下我们的问题,苏军为什么会获胜,德军为什么会败退,虽然《解放3:主攻方向》告诉了我们一些答案,但这些答案并不彻底,并不是最终的回答,至于说德军的败退如果需要找一个负责人的话,那么必须是希特勒,然而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的话,希特勒不过是对于战场上的信息进行了正常的分析而已,她的分析在我们看来是昏晕无能的,但是在那个时期,他并没有开辟上帝视角,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可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印记,因此,指挥失误可以被后来人放大看,但对于当时的局势来说,这或许是最优解。
而苏军的获胜对于苏联来说也是在当时的一个顺其自然的事情,在经历了战争初期的惨败之后,当苏联开始站住了脚跟,回过来了神,那么这个时候就是开始正式下场了。德军在面对莫斯科的冬天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库尔斯克会战之后的撤退究竟有什么意义,而此时此刻的苏军在定了定神之后,便开始正常的进行战略部署了。
斯大林有着自己的战略意图,而希特勒有着自己的战争目的。在这两个元首开始斗智斗勇之际,历史的天平就如同之前的拿破仑东征一样的结局继续上演了。只不过这个时候的希特勒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昂扬的斗志即将消弭在这个1944年。
战争需要的是团结,只有团结才有凝聚力,只有团结才能爆发出来反击的力量,然而在苏军开始回过神来奋勇向前的时候,德军内部便开始了一系列的内斗了。而此时的希特勒不仅仅要面对苏军的猛烈攻势,而且要面对国内的反对情绪,这些情绪共同作用起来之后,希特勒便被一些狂人密谋着要进行刺杀了。
虽然历史不容假设,但是刺杀希特勒并不能阻止德军节节败退的事实,冲动的人总是想要通过某一种方式来获得牵一发而送全身的效果,但实际上这种刺杀的意义仅仅是一种刺杀罢了,当希特勒倒下后,德军真的能一雪前耻,浴血重生吗?自然不是,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一个词语,大势所趋,当苏军开始接连胜利且开始战略反攻的时候,留给德军的时间很多吗?临阵换帅真的能让自己重新活过来吗?显然不是的。
当我们站在后来人的角度去看待这场战争的时候,我们自然知道一些细节原因或许是战争局势扭转的关键,但是那些深处战争中的人们,不论是士兵,政客还是普通的平民,他们是真正的参与者,但是却没有像我们这样能够获得更全面的信息来给予自己参考。因此,每一个参与者只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思考问题。然而战争就是战争,当你刚好契合到某一个点之上的时候,一切就都会顺其自然的变化,反之,则是塌天大祸的降临。
最后我们看到的是盟军的投机行为,当罗斯福与斯大林在考虑如何开辟第二战场的时候,丘吉尔想到的是在二战获胜后,如何形成新的世界格局,每一个人都去考虑自己的未来的时候,然而战争还在继续。这就是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利益,但即使是丘吉尔这样去想,二战依旧是在结束的时候没有给予英国太多的利益,反而是削弱了英国作为一个老牌殖民国的地位,想太多又怎样?还是要看实力地位。
……你好,再见

 4 ) 解放

8个小时的片长,立意、叙事、镜头、场面调度让人不能相信这是那个年代就拍出来的作品,创作者能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去描写对手与盟友,没有过份的抹黑或拔高谁,这胸襟让人不能不油然而生敬佩之情,而该有的大场面一个没落下也非常好的展现了电影这项艺术是何其能烧钱的事实,非常确定的是在电影史上的战争片类型来看是无人出其右的地位了。

 5 ) 红军的全面反击

均势与孤立主义

开头还是德黑兰会议,罗斯福总统宣布1944年在法国北部登陆。斯大林当然很开心,因为第二战场的开辟就可以缓解红军的压力,他也表示红军一定会积极参战;而丘吉尔则表现得很不情愿。有意思的是,盟军这边有德军的间谍,将德黑兰会议的决定交到希特勒的手上,下属提醒希特勒,盟军已经决定了在法国北部登陆的时间,而希特勒竟然不愿相信,他说丘吉尔肯定不会在法国登陆的!事实上丘吉尔确实不愿在法国登陆,但是也阻止不了盟军的意愿。

后来在华盛顿,旁人问罗斯福,丘吉尔为什么不愿在法国登陆,罗斯福说,丘吉尔过分考虑了战后的利益分配情况,如果苏联进入到中欧,那么欧洲的实力均势就要重新分配,必定相对削弱了英国的实力;而美国则没有必要为了英国的利益损失自己的士兵。这其实很真实,人都是自私的。丘吉尔当然要为本国的战后利益考虑,毕竟欧洲如果均势失衡,恐怕又会引起下一场战争,而且为本国寻求利益也是领导人的职责;罗斯福的反应也很正常,毕竟美国远离欧洲,隔着一个大西洋,欧洲怎么分配利益似乎都跟他没关系。

攻守与诡道

在莫斯科,苏联有人提议先防御再进攻,因为当前资源比较紧张,应该休养生息后再与敌方交战;斯大林却信奉“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孙子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要防守,就要让对手不知道你躲藏在哪里;要进攻,就要让对方不知道你何时进攻、从哪里进攻。乌克兰平原上一望无际,德军早已知道红军坦克在哪里驻扎;但是从哪里进攻,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布置重点进攻方向,获得最大的效率,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下一步,红军就讨论了从哪里进攻的问题。 华西列夫斯基提议先占领列宁格勒,把芬兰赶跑,然后从平坦的乌克兰北部进攻,顺便解放波兰,直击柏林,最后趁德军从巴尔干半岛由南往北调兵时再攻击其右翼。罗科索夫斯基却提议从白俄罗斯的沼泽地进攻,但问题是沼泽难以行军,也很难把坦克开过去。前面有个片段是将领到白俄罗斯侦察地形,发现士兵造了一种草鞋,可以让人走在沼泽地上,或许“民间的智慧”也增强了这位将军的信心吧。事实证明,“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是正确的,希特勒不愿相信盟军在法国登陆,也没有想到苏军会从沼泽地进攻。

全面反击

完成代号为“巴格拉季昂”的战役之后,苏军继续反击。先是从南边绕到西北,攻下明斯克,包围德军部队,顺便吸收当地的游击队员,俘虏德军;然后继续进军解放波兰。这里的几个细节蛮感人:一是解放白俄罗斯时坦克队员让游击队员坐上来,说前线正好需要步兵;二是围攻部队碰头时是在桥上,两架打头的坦克相遇时,两位军人下来握手拥抱;三是片尾红军跨过波兰边境时,旁白说,前面等着我们的还有华沙、布达佩斯、维也纳,最后是柏林。

另一方面,德军内部也发生了一次叛变。后备军谋划了“瓦尔基里”行动,准备进入狼穴投放炸弹暗杀希特勒,然后与西方势力媾和,挽救德国。镜头似乎没有表现太多对这些叛变人物的褒贬,但这样细节完整的叙事、贝格将军死前特写、还有剩下其他人的枪决审判宣读以及念名字,似乎也是一种表彰。贝格的遗言是“我的妻子她都知道”,克劳德死前最后一句话是“德国将会记得我们的名字”,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军人的柔情

瓦图京大将在前往波兰途中,学习波兰语。他问随从士兵奶酪、肉在波兰语里怎么说,然后说“真相似啊,都不用学了”;最后问了“生命”怎么说,然后说,“毕竟还是有些不一样”。下一秒就有德军袭击过来,瓦图京下车组织反击,却不幸被击中身亡。临死前他一直在念叨波兰语的“生命”。是啊,战争就是生命的消逝,不但每个人自己的生命随时都有可能消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要献出多少生命?可是,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和平,不可笑吗?为了正义,让千千万万正值青壮年的男人去送死,让留守后方的老人儿童失去亲人,这是正义吗?

在白俄罗斯,游击队准备出击前,红军将领说,“这里好安静,真不忍心打破啊”。也许是从前看到的士兵总是“人狠话不多”的形象,很难想象一个士兵会说出这种话,也很难想象苏联的战争片会拍这样的片段。也许这些人也有身不由己的,就像《我们的父辈》里的Victor一样,只是为了在这个战乱年代活下去而已。战争不是一味的激情热血、冲锋陷阵,也有人在战争里祈祷和平。

战争中的女性

战场上,卫生员卓娅请求分配士兵搬运伤员。大尉拒绝了,理由是“我这里每一个人都有用”;似乎是在说“女性”的“柔情”没有用,救助伤员不如冲锋陷阵有用。于是她一个人跑到战场上给士兵疗伤,可是当敌人攻过来的时候,大尉还是尽力保全她,以免她被俘虏,甚至让大家都冲上前去,这似乎又不是一个“理性”的举措,牺牲全营队的人去救一个卫生员,她又不是什么重要将领。

想到第二集中在波兰,波兰人乔装成纳粹士兵进电影院看电影,却把手榴弹放在座位上。最后两人出来时,男孩遇到德国军官被留在电影院里,只有女孩出来了,男孩在电影院里和德国士兵一起牺牲了。感觉这时候的“女性”就像一个脸谱,她们代表着娇弱、柔软,但男人为了保护她们而牺牲,她们总是在男人的保护下幸存,或许也正是希望的化身?

在本集中,诺曼底登陆前,也有法国士兵和女通讯员调情的片段。法国士兵给她送玫瑰,另一个法国士兵给她递香烟,两人甚至差点吵起来。在战场上,前一秒是一个士兵击沉了敌军的飞机,然后拿着玫瑰花向旁边的兄弟炫耀;下一秒这个士兵也被击沉了。同伴去救他,把他塞进飞机里起飞,两人会一起回去又成情敌吗?不,结果这架飞机被敌军的大炮击毁了。

群像中的小人物

好像苏联战场上的女性每次都是同一个女演员,第一集是她的男朋友死了,第二集是她站在车上与男朋友拥抱,第三集则是为同伴疗伤。感觉和中国的叙事有点像,每一个人都不是代表ta个人,而是代表无数和ta一样的“人民”;而每次都是同一张脸出现,正代表着这一张脸背后是同质化的人群。对个人的叙事就是对整个民族的预言,每一个青年的选择代表着千千万万的青年,把个人的生命汇入共同体,汇入无限的河流,这就构建起了阶级的意识。

这也正是为什么对这些细节的描写没有感动我,每一次生死,都不是个人的感情,而是为阶级、为民族、为国家在奋斗。或许,这也正是后革命时代的我们难以被这种“政治片”召唤的原因。但是,没有了共同体的个人,又要如何面对这个无穷无尽的世界呢?

 6 ) 解放

2015-04-19 12:52 “你的名字,不闻于世,你的功勋,永垂不朽”。 五部巨作,六七个小时呢。 苏联战争史诗巨片。1972年,莫斯科电影制片厂耗时4年拍摄共5集《解放》。每一集的片名分别为:《炮火弧线》、《突围》、《主攻方向》、《柏林战役》、《最后一击》。 现在看来,场面表一达不够真实,也许是限于当时的拍摄水平吧。作为社会主义战胜国,政治和宣传色彩很多。视点仅限于战场,从斯大林格勒之后开始讲,从苏联的反攻开始,战前的政治外交情况一概不提,反正只要打赢了战争,就是正义的。 美英和其他欧洲国家,人口损失几十万,苦逼的小国波兰损失六百万,德国损失九百万,而苏联损失一千万。 苏联这部巨作,尽数展现了苏军的强大,团结,友好。实际上,战争中的普通士兵,因为压力和危险,在敌国领土的行为与普通人是不同的。这方面,欧美电影还原地比较真实些。

 短评

样板戏的巅峰

4分钟前
  • HolyC
  • 推荐

历时三天才看完。全景展现苏联反攻德国的恢宏画卷,漫山遍野的坦克和军队是社会主义的大场面杰作。上到领导人下到普通士兵的宏观视角,对各方领导人的描写也能做到客观,希特勒还有少许偏执、狂热、好战的色彩,倒也不算丑化。这是一部战斗民族的革命史诗,苏联战争片的高峰。

5分钟前
  • 神机铳手
  • 力荐

金发男主也太帅了吧

7分钟前
  • 侃侃而谈
  • 推荐

经典~~无需多说了

12分钟前
  • 梅林
  • 力荐

主旋律,类似中国的挺进大别山、大决战

13分钟前
  • 咖喱娜
  • 推荐

战争片还是得看毛子的,老美的简直不值一提

14分钟前
  • 猪可夫
  • 力荐

一共五部,共487分钟,每天一部,一个星期终于看完了。类纪录片的形式,从前苏联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二战苏军反攻起整个战况过程,战争场面真实恢弘,无任何特效,想想在冷战期间能调动这么多的真实坦克、人物,也是惊讶。话说,前两年热议的希特勒并没有死在地下室,而是在阿根廷,让人又遐想万千了。

16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太长了

20分钟前
  • 晃垬
  • 推荐

210930华星北影节37。我们这种强迫症就烦这种不齐齐整整一个半小时。戈培尔真的像。

21分钟前
  • 七紫三羊不应
  • 推荐

喝酒精开坦克,炮眼扫视动物园,神兽萌萌哒~

22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不懂打一颗星的什么心态,你不爱看前苏联战争片你可以不看,有的是电影,何必过来碍眼!

24分钟前
  • 迷之尴尬
  • 力荐

小时候看过一次。带着午饭进去看的,中间不停地放了8个小时。

27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你的名字,不闻于世;你的功勋,永垂不朽。这是我们拍三大战役的教材啊。看的国配版,这配音演员有点少啊。。

31分钟前
  • ┢落┦
  • 推荐

看到跟毛子称兄道弟的波兰人我要吐了!解放个旦,叫征服还差不多

33分钟前
  • panzercat
  • 还行

目瞪口呆。是看过所有战争电影中场面最宏大的。那些一望无际的全实拍、航拍长镜头啊,全是坦克。最后攻克柏林一战,漫长、残酷又激动。稍有一些小人物的故事穿插不过不影响主线的清晰。各位领袖性格鲜明却不夸张,外交斡旋部分重要且明了。但电影再震撼,也不如最后那个2000万的数字来得残酷。伟大

3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还是毛子会。

41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宏大战争史诗,个人比较喜欢第二部第三部

46分钟前
  • 瘦马颊
  • 推荐

没看过这部电影就不知道什么叫大场面

51分钟前
  • 灰斯基
  • 力荐

对英美领导人、对德军领导人、甚至对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刻画都相当客观,没有刻意丑化。考虑到影片诞生于冷战高峰期,创作者的胸襟真是令他们的西方同行汗颜。

56分钟前
  • mlhs
  • 力荐

在春节期间看完了。涵盖从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到柏林战役这一时期的历史,很多关键战役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在电影里都有交待。战争场面做得非常精彩。虽说是苏联视角的二战电影,但大多数时候还是能够做到客观描述,并没有刻意偏向某一方。

59分钟前
  • mysticark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