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号

战争片大陆2007

主演:张涵予,邓超,袁文康,汤嬿,廖凡,王宝强,胡军,任泉,李晨,李乃文,胡明,罗海琼

导演:冯小刚

播放地址

 剧照

集结号 剧照 NO.1集结号 剧照 NO.2集结号 剧照 NO.3集结号 剧照 NO.4集结号 剧照 NO.5集结号 剧照 NO.6集结号 剧照 NO.13集结号 剧照 NO.14集结号 剧照 NO.15集结号 剧照 NO.16集结号 剧照 NO.17集结号 剧照 NO.18集结号 剧照 NO.19集结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00:14

详细剧情

  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连长谷子地(张涵予 饰)率领九连47名战士在汶河岸执行掩护大部队撤退的任务,团长刘泽水(胡军 饰)下令,以集结号为令,听见号响就撤退。  惨烈的战争在炮弹的轰鸣中开始,九连的战士死伤惨重,排长焦大鹏(廖凡 饰),牺牲前说自己听见了集结号,谷子地自己没有听见,他决定死守阵地。九连打退了敌人三次进攻,炸毁二辆坦克,歼敌无数,全连除连长谷子地,47人全部阵亡。  这场战争改变了谷子地的人生。由于部队改了编号,谷子地找不到组织,九连牺牲的烈士们也被认定为失踪。谷子地开始了艰难的寻找,为九连的兄弟们讨个说法,也为了探明当年集结号的真相。

 长篇影评

 1 ) 让观众意识到那把剪刀的存在

晚上看完《集结号》,紧接着就看了刘恒写的原来的剧本。

看完剧本,第一感觉是吃惊,因为剧本有六万多字(普通电影剧本四万字左右),
看得出刘恒倾注了自己的心血,
那种行文笔触是充满感情的笔触,是装不来的。
其次他的剧本充满了视觉想象力和提示,
我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在想:战争场面怎么写?
是差不多只写人物对话和大概进程,让导演去填充呢,还是怎么样?
刘恒是写得非常精细的,气氛,细节,色彩,全部都写出来了。
这是一个小说家的积淀使然。
第三点才是对照:确实剧本和我们现在看到的电影相比,要完整了很多,
看电影会觉得后半部电影有点碎,气韵不连贯,剧本其实是非常流畅的。
电影删减剧本较大的几个段落是这样:
第一个是全连战友牺牲后,谷子地穿上敌军的衣服,混进敌人的队伍找食物,
炸死了敌军将领这一段比较重要的经历,也是后来被一再质疑的经历。
第二个是谷子地和孙桂琴相依为命的一段路程。(这段拿掉是应该的,因为会给观众误导)
第三个是电影将近尾声,剧本的高潮落在谷子地亲手从煤堆中扒出了战友们的累累白骨,
有一个相当集中的情绪爆发,相当之煽情,
电影完全没有这一段,直接到了最后,烈士之墓才是电影的高潮。
其他删减修改的部分还有很多,人物也做了适当合并:
比如谷子地救了站在地雷上的人,原剧本是一个高排长,电影就是赵二斗,
就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漏洞:一个当官的怎么会自己亲自做啥侦察兵?
但是从剧作上说,这样写确实立刻就建立起了谷子地和赵二斗二人之间的紧密情感,
这是有效的招数吧。

不知道为什么这几段被拿掉了。
我觉得有两种考虑:一种是确实太冗长了,六万字剧本,本身就意味着要拿掉很多东西,
一种是电影局的建议,拿掉了会有争议的段落。
我个人以为,第二种可能性比较大,
因为目前呈现出的电影,是有点残缺,断裂,和拧巴的。
主要的问题是高潮没有顶上去。
昨晚和青瓜两人说起这电影,她基本上说的是我的心声:
当谷子地抄起铲子,扎好裤腿,冲上煤山的时候,观众就开始期待着一个时刻:
就是他用双手鲜血淋漓的挖出战友白骨的时刻,那是观众和谷子地同声一哭的时刻,
这个时刻久久没有到来,
而仅仅落在他们被表彰上一个“追认”上,
观众的情绪得不到宣泄,是比较压抑的。

就电影来说,《集结号》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但是作为中国电影,公映出来的电影,受到国家正面宣传和肯定的电影,
《集结号》对战争,对历史,以及人性的讲述,前进了一大步。
电影里呈现出的英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英雄,
剧本里形容老年的谷子地,“冷漠而沉郁”,他不太热情,
他身上有一点老兵油子气,他不盲目牺牲,有最强的生存智慧,但是内心同样保存最炽烈的感情。
在过去的电影中,士兵为服从大局是任劳任怨的,是勇于牺牲的,
但是谷子地并不这样,他会发出质疑:“你怕咬死,我们就不怕咬死?”
在过去的战争片中,士兵们为了虚无的理想和主义和看不见的人民而死,
但是《集结号》中,他们为了看得见的兄弟而死(姜茂财),为了看得见的信任而死(王金存),
他们没有说一句空洞和美丽的废话。
电影的策略是成功的:它既质疑了所谓的牺牲,又肯定了牺牲的价值,
所以,《集结号》的宣传语是非常暧昧的: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
《集结号》这才可以让观众感觉碰触到了过去没有碰触到的内心角落,感觉到新鲜的阐述,
同时却又巧妙的让领导们以及掌权部门们觉得,这是一部积极捍卫主旋律的正面作品。

昨晚青瓜说了一句话说得特别好。
她说:“这样呈现出来的《集结号》才好,这样奇怪的结尾才好,
这样,才能让观众意识到那把剪刀的存在。”

 2 ) 集结号

电影根据杨金远的小说《官司》改编,故事背景发生在1948年到1956年间,一个连队的战士全部阵亡却无人知晓,全片通过寻找追溯的过程展现了这几个战士的英勇和感人的事迹。影片开始就是个满目废墟的战场,没有任何累赘的前戏和交代,将观众置入硝烟、枪炮和血肉模糊中,开门见山,直插人心,战争场面十分最逼真。冯导说这部影片并非为了探讨牺牲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形而上的主题,在他的心目中,这就是一个在漫长的岁月中不被人理解的“英雄受了委屈的故事”。提及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冯导表示可能是因为每个男人的心中都有强烈的英雄主义情结,但是这并非廉价的英雄主义,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动。

 3 ) 邋遢道人:从《集结号》获百花奖看中国艺术界的集体堕落

从《集结号》获百花奖看中国艺术界的集体堕落  



 

今年百花奖评选闭幕了,《集结号》获得最佳影片奖,导演冯小刚获得最佳导演奖。两项最重要的大奖都落入《集结号》,加上盛况空前的场面,直逼奥运会的热闹,似乎是改革开放在文艺上的一场伟大胜利。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康健民说此次获奖名单基本上是中国过去两年优秀影片的代表,这个奖确实它的公信力正在不断得到提升,评出来的奖项是能够代表近两年我们国家电影创作方面的成就,是有代表性的。  

   

贫道早就意识到中国文艺界已经堕落,已经没有任何社会责任感,但没有想到能够这样无耻,能够实现集体的堕落。  

   

把《集结号》“代表近两年我们国家电影创作方面的成就”,倒不是说的瞎话,因为这两年中国确实发生了很多“成就”。怀疑董存瑞真的手托炸药包发生在这两年,嘲弄刘胡兰就义的价值发生在这两年,质疑董存瑞事迹的真实性发生在这两年,上海修改历史教科书,取消革命史的事件发生在这两年,把一个汉奸女埋汰抗日英烈的作品搬上银幕也发生在这两年。也是这两年,一场此起彼伏地“宣扬”毛泽东有一亿元稿费的舆论宣传战不断升级。正是这两年,一股否定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价值,否定中国人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正义性的浪潮一波又一波的掀起。把前十几年通过不断丑化和否定改革前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的斗争,推进到了新的高度,开始彻底动摇共产党取得政权的合法性了。这股反共运动的最高潮,就是去年《集结号》和《色戒》的炮制和放映。  

   

其实,自从《色戒》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金狮奖,贫道就估计《集结号》会获百花奖。虽然《色戒》在获奖后被很多人批判,最后不得不停演,但由于同时被网友诟病的还有《集结号》,如果不能通过百花奖正一下名,广播电视局领导会面临“问责”的问题。而只要《集结号》被“260万”影迷和101个评委都“认可了”,作品自然就没有了问题,而《色戒》的问题也就淡化了。  

   

电影《集结号》当然会“成功”,因为编剧首先通过编造一个完全不符合战争逻辑的情节,让不熟悉战争的观众被蒙在鼓里,由此使他们激动、愤怒、联想。这个情节就是“大部队撤退后,派人回来吹集结号下撤退命令”。最后上级没吹这个集结号,自然显得上级非常无耻,非常自私,非常……。这才有春节短信祝语里那句“看了集结号才知道——组织不可信”。如果没这个情节,整个剧情根本无法开展,剧本所表现的矛盾的激烈程度要下降很多。而即使编造出这个情节,一般人也不会注意,以为是艺术创作,顶多是夸张了点。这就是这个电影的巧妙之处,也是中国精英们小聪明的体现。  

   

在布置小部队阻击任务时,主力部队派人回来下达撤退命令是根本不符合“生活真实”的。道理很简单,主力转移大致需要多长时间,指挥官是知道的。因此所有类似命令都是“阻击4个小时”,或者“阻击到天黑”。之所以根本不必要派人回来下命令,一是因为如果主力到达预定位置,再派人回来下命令等于要双倍时间;二是战场偶然性非常多,派回下命令的人中途遇见意外怎么办。  

   

是冯导因为不懂战争,因此选用了个有毛病的剧本吗?如果冯导这样说,那叫“装嫩”!因为这个道理没打过仗的人也想得通。如果真在战场上出现这样的命令,经过战阵的下级一定会以为上级试图“消除异己”,因为别的什么道理都无法解释怎么会这样。类似的命令只有蒋介石下过。可冯导就是宁愿这样编造,因为如果团长下的是“阻击5个小时”命令,是其他原因阻击部队没有撤退,后面的矛盾就无法展开,而后面重点要表现的“组织”的卑鄙、推诿、官僚主义就要靠这个矛盾来激荡。  

   

是冯导受了香港无厘头电影的影响,因此对“艺术真实”有了新的理解了吗?如果冯导这样解释,也叫装嫩。因为所有无厘头电影都不是正剧而是闹剧。并没有一个看起来是大题材、大场面的正剧,其中核心情节是闹剧电影里的无厘头。正剧的艺术真实要符合生活真实这点,冯导无论在哪家电影理论里都听到过的。  

   

也许,260万影迷多数没看出这一点,因为他们本来就“嫩”,只会被场面所震撼。而且通过从影迷中选出101位评委也正是为了“也看不出来”才这样组织的。但中国文艺界的人都应该能看出来,因为他们是学这个的。但是他们不这样看——他们选择“装嫩”。  

   

给《集结号》两个百花奖最大大奖,是中国文艺界对“近两年”丑化中国革命的总结性评价。也是中国文艺界集体堕落的代表之作。  

   

评价一个时期文艺界的水平,只能有一个标准,就是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是否有能够反映社会面貌,尤其是本质特点的作品,最重要的是,这个集体究竟在推崇什么样的作品,蔑视什么样的作品。百花奖说透了,就是显示这个时期主导文艺的领导和文艺界集体的价值取向。  

   

中国处在什么时期?社会的特点是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显现在哪里?各有各的看法。  

   

贫道这样看:中国处于一个自由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很接近西方工业化初期的一些国家,比如19世纪初的英国、19世纪中叶的法国、19世纪末的德国和美国。这些国家这个时期社会的特点是:经济上高速发展,大量物质财富被创造出来;社会上贫富分化加剧,社会被撕裂成两个生活在完全隔离的两个世界中,互相不了解、互相不理解的两个群体。富裕群体花天酒地、荒唐淫欲,贫困群体越来越感到无助和绝望;社会道德上人的兽性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缺少温情和互助。西方工业国一直到二十世纪30年代后,由于凯恩斯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盛行以替代自由市场经济,中产阶级占据社会主体,这个局面才改变。  

   

只要客观观察中国,都会发现中国在非常多的方面与前述国家的在那个时期是很接近的,很多人,即使是右派也很难否认这样的基本状态。大家都区别是:右派认为中国会自然长入西方30年代以后的状态,贫道不这样看。因为所有经历过这个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在拉美还是在东亚,最终结局都是经济崩溃,而社会问题却更加严重。  

   

贫道之所以说“当代中国文艺界集体堕落”,是因为前述的几个国家在这个时期,文艺界并没有全都跟着富裕阶层堕落,去歌颂虚伪、荒淫、无聊。而是把目光投向社会深层问题。狄更斯、福楼拜、萨克雷、梅里美、左拉、莫泊桑、都德、小仲马、罗曼罗兰、威尔特、斯托夫人、马克吐温、杰克伦敦、巴尔扎克、雨果……无数灿烂至今的文艺巨星都是出现在这个时期。他们要么写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悲惨世界……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穷人的困苦无助,要么写镀金时代、欧耶尼葛朗台、红与黑……揭露富人的贪婪和无耻,贫道这里还只是点了些小说家的名字,诗人、剧作家一样在这个时期创造了辉煌。这些作家即使在当时都成为本国和世界著名文艺家,被人敬仰。这个时期不是没有为富人阶层提供消遣的作家,但都没什么名气,也为社会不齿。  

   

看看我们,且不说这些反共电影和作品,整个文艺界的所谓代表人物,都属于为富人阶层提供消遣的小丑。余秋雨善长的是无病呻吟,二月河擅长的是帝王们的文治武功,张艺谋、冯小刚把注意力投向无厘头和帝王们的勾心斗角、肉欲横流;而“武打”这样一个本来描写侠客反抗暴政的题材,被用来宣扬抽象价值的工具。如果不是看到赵本山演了一个《落叶归根》,整个文艺明星全都成为富人群体的“把戏”。(解放前文艺工作者之所以被称为“戏子”,是因为他们多数无非是寻富人群体开心的把戏、玩具。解放后文艺工作者之所以地位翻身,是因为他们不再是富人的玩具,而成为表达老百姓心声的代表)  

   

就算写“主旋律”题材的作品,比如大量农村生活作品,也完全没有社会真实。每个电影电视剧里年轻人成堆,但现实生活中农村除了老人就是儿童。  

   

这种情况下,并不是不会出《落叶归根》和《狗小的自行车》这样反应社会分裂的作品,但这些作品根本不可能,也从没有被主流媒体或者文艺界领导看重过,更为文艺大腕们所不齿。整个文艺界向“把戏”、“玩偶”迈进。赵本山拍了《落叶归根》,没有人评论,没有影响,而且政协委员没有了。冯小刚拍了《集结号》,中央台连续播放数次,财也发了,奖也评了,政协委员也当上了。这一对比,就知道为什么贫道哀叹这个时代的文艺界集体堕落了。  

   

他们不是没有机会,因为这恰好是诞生巨匠的时代。他们不是没有条件,因为赵本山毕竟能够顺利拍出《落叶归根》。但他们有世界各国的绿卡,他们选择堕落。  

 4 ) 我看到了诚意

刚刚在电影院里面看了《集结号》。
开了电脑习惯性地到这里来转转,不成想发现了一些扯来扯去的关于《集结号》的评价。
有个人质疑内容的真实性——我个人是没有看到“本片改编自真实事实”的字样的;退一步讲,就算这个故事是假的,能让相当数量的人有所感触,静下来想想渺小的个人在面对战争的时候是怎样的无力和挣扎,那就可以了。用《圣经》来指导自己生活的人也不都一定相信其上故事都是真的吧。
有人说不喜欢看打打杀杀的电影,没有关系,但是这不能成为指责一部电影水平不高的理由。更何况这些“打打杀杀”都是真实存在的事实,你不看到不代表不在发生,你不去看也不能阻止其发生。有这样的影视作品以另外一种视角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对人性的拷打和折磨呈现给大家,绝对是值得肯定的事情。
不打算在这里剧透:我还是希望有经济条件的朋友能够进影院去感受一下,最起码也算是支持了国产影业。
我只是想说,人终归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个体。
我们也许是一群一群的聚在一起生活学习工作,但是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各异的,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和取向,都会有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设想。
但是在战争到来的时候,这些都显得多么微不足道。
可正是由于其微不足道,才对于每个人来说变得更加弥足珍贵。
世界可以遗忘我们,事实上世界确实是遗忘了我们大多数人的:试问有几人能把自己的名字长时间的印在书上供他人摩挲?
但是我们自己不能忘了自己,大环境下也许我们真的没得选,也许真的是被逼无奈,但是我们必须铭记自己内心的坚持和信念。
如果这些都没有了,和死掉的有什么区别呢?
那些为了能让我们保有这样独立思考权利的牺牲还有何意义呢?
我特别赞同冯导的观点:在战争面前,每个人都是恐惧的。
谁不怕死啊?
谁也不是天生的英雄,为了自己心中那一点点光亮,只好硬着头皮卖了性命;最后落得却只是无名。
谷子地争的是世人的铭记。
我们自己,要有自己的坚定。
我看到了冯导的诚意,那就很好了。至于剧情中的裂痕,只不过是“每部电影都会有的缺憾罢了。”

 5 ) 不曾吹响的《集结号》

     12.12 有幸去了北京点映先睹为快。

     《集结号》没有高潮,就像电影里始终没有吹响的集结号。

     冯小刚想来对特技效果很有信心,于是广告语写着“我们的战士,我们的导演,我们的故事”。这里其实差了一句,“韩国的特技”。倒没有鄙视的意思,师夷长技总强过盲目排外。毕竟,《集结号》的战争场面,是我看过国产电影的最高水平。如果不是拍摄和剪辑造成的空间上的些许混乱,前10分钟的巷战已经完全赶得上《拯救大兵》的水准。

     可惜,看完血肉横飞惊心动魄的前半段,冯小刚卯足了劲儿把观众震了之后,就像那个著名的段子所说的,“下面呢?下面没有了。”

     这种太监似的尴尬出现的直接原因,在于《集结号》故事情节的限制:谷子地为坚守阵地的四十七个战友正名。作为起因的惨烈战斗表现完了,理所当然进入后面和平年代寻找英雄的部分。换句话说,从时间顺序上,文戏和武戏实际上是完全脱节的两节。好莱坞式的处理方法是一张一弛,文武交错,怎样讲述两端相互风格完全不同的故事,才是冯小刚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可惜,他没有。《夜宴》里最后一场冲突激烈,情绪四溢,多条线索纠结在一起然后一起解开的惊艳高潮,却在《集结号》里杳无踪迹。

     退一步说,就算结构上我们不能满足观众对动作高潮的需求,至少让大家感受下情绪上的高潮呀。可惜,冯小刚也没有做到。伟大的老兵谷子地自己哭了好几次,闹了好几次。可是,谷子地为战友正名这个文戏主线的矛盾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对立面。换句话说,在解决谁委屈了英雄这个影片最主要的问题的时候,冯小刚拉来的却是诸多琐碎的解释:时间太长,文件太多,变化太大,挖坑太浅。而真正的症结上,冯小刚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

    其实冯小刚也有苦衷。现在国家富强,生活安康,人人手上都有三块表,就算怨天怨地,也不能怨和谐社会啊。那么谷子地能去怨谁?怨那些没有姓名,看不清面目,连生死都只“无算”两字的国民党反动派?不行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台湾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殷切希望。怨那些勤勤恳恳却是没心没肺的农民兄弟父老乡亲?不行啊,军民鱼水一家亲,人民子弟爱人民,你的军功章也有他的一半啊!怨那些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不行啊,鬼子在电影里就没露脸,何况现在中日友好是主流嘛。

    电影没有审查是要出问题的,军队没有政委是要犯错误的。冯小刚谨言慎行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作为主旋律电影,英雄受委屈的问题又不能不解决。于是有了影片和谐的尾巴。在部队领导端着那一堆勋章追认英雄的时刻。我忽然想起了一个叫余祥林的农民,和一句毫无关系的话“这个案件从错的又纠成正的,难道不是司法公正的体现吗”。

    于是在好莱坞战争电影敢于反思战争本身(《拯救大兵》《现代启示录》),韩国战争电影敢于反思南北政治(《太极旗》《共同警备区》)的时候,我们的电影却和谐得连反思的对象都找不到了。
    
    可是,冯小刚为啥不干脆拍个南征北战类的高大全电影呢?为啥非要拍老兵谷子地,不拍小兵张嘎?非要自找麻烦往人性上加,往反思上靠?因为和谐社会得罪不起,掏钱买票的老百姓更得罪不起。不拍好玩意儿活不下去,真拍好东西不让你活,前有狼后有虎,进退两难。九连的困境即是冯小刚的困境,也是中国电影的困境。困顿之中,冯小刚又怎么可能真的去吹响《集结号》呢?

    最有可能的结局便是电影告诉我们的:

    集结号永远不曾响起,眼看战士一个个死去。

  

   
  

 6 ) 那些无数无名的牺牲——《集结号》

其实谷子地已经被炸死了,谷子地本来就是无父无母无名无姓,现在他也是那些无数无名死者中的一个,过去的,和现在的。 最近关于南京大屠杀遇害人数的争论闹得沸沸扬扬,1937年的屠杀,七十年过去了,时至今日我们对于自己死去同胞的人数也无法搞清楚,仍然是那个非常模糊的 300000。日本人的质疑态度的确可憎,可对于我们来讲,3后面的五个零也的确很空洞,因为我们已经不可能了解到死去的每一个人的样貌,年龄,脾性。这对于历史和战争来讲的确无奈,而对于今天作为回顾者的我们,这种无奈背后透着悲凉。 电影的宣传词:“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那么什么是永垂不朽,百度百科解释: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永垂不朽的是精神和事迹,而不是牺牲的个人。而电影的主控思想在于说明每一个“牺牲者”都是永垂不朽的。这是个浪漫主义的说法,一个人永垂不朽的方式无非是名留史册、永垂青史。电影的主线就是一个立了功的英雄连长不断的遭受委屈和误解,并想方设法为死去的战士“正名”的过程。可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证明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烈士还是没有名字,无边的墓地,墓碑林立,同样高度的木桩用同样的字体印着“无名烈士”,他们无法彼此互相区分出来,但他们不是克隆出来的。 墓地里,眼睛已经被炸得半瞎的谷子地(九连47名战士的连长)趴在墓碑上想找到自己的兵的名字。战争打胜了,死去的战士那么多,他们就像“河里的一滴水,谁知道他是从哪个泉眼里面冒出来的”。这个话说得很残忍——谁知道还是谁在乎——但是如果从一个高度崇尚集体价值,个人价值被基本忽略的时代说出来,就不显得奇怪。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个体价值已经得到充分的张显,无处不在的媒体每天都在创造着一个个“永垂不朽”。孟氏兄弟井下逃生之后,媒体给他们二人拍的照片像是两位英雄。《南方周末》正在评选的2007年度人物孟氏兄弟就是候选人,并且现在排在第八名,人家在井下喝尿挖石头逃生的时候我们没有帮上一点忙,为什么他们逃出来之后又把他们当作奇人逸事来报导?倘若他们死了呢?死了也就是死了,和那些所有葬身于黑窑黑井的矿工们一起。孟氏兄弟是一个令喧哗的我们非常尴尬的角色。 所以今年,冯小刚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视角选择了一个很好的题目,单就电影的社会意义这一点,《集结号》就是很成功的。 最真实的中国士兵形象 前四十分钟,一次围攻,一次阻击战,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终于有了像模像样的战争场面,《拯救大兵》里的子弹音效我们也有了,《太极旗》冷灰色的高级质感的画面我们也有了(虽然这些都是冯导请韩国人做的特效吧),并且最重要的是银幕上的演员不说鸟语都说人话。银幕上终于有了真实的中国士兵的形象,并且一点也不比那些呆头呆脑的美国大兵差。 冯小刚在前四十分钟塑造的九连士兵形象真实、亲切、可爱,他们个个都是真爷们儿,个个都是真英雄。他们是一排长焦大鹏、教导员王金存、狙击手姜茂财、爆破手吕宽沟,他们都是普通而真实的中国战士,他们是好兄弟。所有的演员都很出色。 40分钟打雷80分钟下雨 我想刘恒蹲在华谊的马场里还是很痛苦。接触过一点编剧理论的人都知道,正名、寻找的行为就得做阻力的文章,一个冲突一个鸿沟,如此反复一波一波的往上走,直到最后主人公冒着最大的风险完成自己的行动。那么除了实在是很难找之外,到底是什么在阻止谷子地寻找那个塌了的窖,这个实在不能明说,不能明说,说了就无法与观众见面。所以刘恒只能做感情文章,所以我们只能看到委屈的谷子地、哭哭啼啼的谷子地,本来是战斗英雄却被当成了国民党俘虏。 我们之所以能接受后面那八十分钟的委屈,是因为电影前四十分钟已经把这个连长塑造的非常成功,非常可爱,所以后面的八十分钟唤起的是我们的同情,我们在电影院里流的眼泪都是同情的眼泪。冯小刚在电影的宣传上也一直强调这是一部真诚、感人的电影,他也重复说他和演员们看剧本的时候哭了很多次,只可惜我被尿憋得无法入戏,只哭了一次,出了电影院之后我一直很自责。 《集结号》是一部悲剧,看到最后谷子地为全连争回来的荣誉——那些解放奖章被装在小纸袋子里整整齐齐的叠放在一起,就像无法孵出生命的卵。荣誉无法呆在胸前,就是空洞的安慰。这就是谷子地这个半瞎的老连长拼了命争取回来的东西。 前面四十分钟雷打得响,后面八十分钟雨淋的湿。这就是《集结号》的结构。有人抱怨前后两部分一刀切,差别太大。先打雷后下雨,还是边打雷边下雨,我想观众最希望看到的效果是雷雨交加。但是说到这儿,这是没有办法的。倘若采用倒叙和插叙的办法,老兵谷子地的回忆,那么连贯的战争场面就会打乱,丧失应该有的能量,还不如一口气给你把过瘾的都看完。如果你看到后面很难产生同情,就可以简单的离场。六十块钱,光看前面四十分钟就已经值了。打雷的时候你可以震撼、刺激,下雨的时候你可以伤感、思考。电影就是这样,各取所需。 //微信公众号:柴林

 短评

现先我要感谢党,感觉主席,感谢人民!!抽抽鼻子继续说:谢谢中央 谢谢广电总局 谢谢!这样一部描写内战的片子竟然能通过审查,实在太感谢了!内战啊很那个的,想想《色戒》汤唯被封杀据说并不单纯是裸,而是妖魔化了人女英雄的形象!所以看吧,小刚也说这片子能上映实在很惊险~~看吧!请你去看,最好是电影院,不是电影院你还对不起这样的片子。 首先是音效,感觉,不,是听,听到子弹在我身后飞过来,左边飞右边飞,上下左右前前后后都有子弹,炸弹就在你的身边爆炸,弹片朝我飞了过来!临场感实在太好了。

7分钟前
  • 王老虎
  • 力荐

比美国的超级英雄牛逼多了。2015.1.17成都

12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我证明……

17分钟前
  • 苏小安。
  • 力荐

比《投名状》要好看

1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冯小刚的成熟之作!

20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一部比美国超级英雄大片还牛B的电影。

25分钟前
  • 斑斑点点
  • 推荐

最后吹响集结号那一幕泪流满面

26分钟前
  • 慕詩
  • 推荐

我也看了一大片~ 一直挺抗拒看这部电影.但抗不住大家各种的赞,昨天跑去看了.果然...是一大悲的!妈的~老娘哭成熊猫眼,本来挺休闲一事儿,结果...其实电影拍的真不错.但不建议家长带小朋友去看,部分镜头狠暴力...不管怎样,我觉得拍的好.至少知道壮烈一词是怎么回事儿了.

28分钟前
  • taki zhang
  • 力荐

含泪看完~!

31分钟前
  • 佛姑良@ 半注销
  • 推荐

我很欣赏这种题材的电影。我更欣赏中国能拍出这种题材这种质量的电影。

35分钟前
  • 宅蘑菇Moku
  • 力荐

就是一部主旋律化了的真人同人。当然该煽的地方我还是被煽到了。

36分钟前
  • 伊谢尔伦的风
  • 推荐

这部电影真的很不错,剧本扎实,全部都是一群演技派在那里飙戏,看得很爽,现在想想张涵予一部片就立刻登顶不是没有道理的,角色演绎度很好,而且演戏有自己的风格又不是让自己的风格主导角色的那种。

38分钟前
  • 默默的蘑菇
  • 力荐

  《看电影》用封面告诉我说:一定要看集结号。我看了,但真没觉得能到一定要看的程度。前半段是战争片,剪得有点乱;后半段是故事片,一没情节二没情绪。关键是,这两段分割的太明显,而实际的感觉是脱节。    冯小刚做了什么?我能记住的只有韩国人的特技,难道冯导只是让主人公谷子地的说出一嘴流利的京片子么?    真不知道冯小刚是导演还是吸引票房的棋子,叙事上竟然以这么没有创意的方式,试图改变观众习惯的电影节奏,真二啊。    哎,这片拍的,还不如夜宴呢。

43分钟前
  • 较差

和平年代的谷子地比战争年代的谷子地更让人揪心。战争无需解释,只要以血肉之躯抵抗敌人的坦克和炮弹。而和平年代,却要面对自己人的反复质疑,还有因无知而粗鲁的言语攻击。后者更让人心寒。

46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三星吧:缺少些什么,张力还是不足。和以往大陆的战争片相比,场面更好看,人物也更真实丰满。但对于战争突破性的反思并没有,尤其对于这内战。当然,这要考虑到电影管制。就想啊,当年那些国军后代和共军后代一起看这类电影,会有何感想呢?冯小刚没有正面描述国军一笔,值得玩味。

47分钟前
  • 暖鱼
  • 还行

不错的战争片,惟一的遗憾,是太圆满了。

51分钟前
  • keso
  • 推荐

对于一个冯小刚影迷来说,批评他是对偶像的不敬啊。但是表扬他是对自己的不敬。

53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没在战争片里听到“这是我最后一个月党费”已经很欣喜了。感动。

58分钟前
  • 蛮爷
  • 力荐

中国的电影导演,跟高考考场上在那使着劲儿编作文的考生一样,都是戴着枷锁跳舞啊! 能跳成这样,其实已经算不错的了!

59分钟前
  • 李卡
  • 推荐

张涵予

1小时前
  • 昵称被占不开心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