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名状

动作片大陆2007

主演:李连杰  金城武  刘德华  徐静蕾  郭晓东  顾宝明  石兆琪  王奎荣  汪汐潮  周波  魏宗万  余皑磊  李崇霄  张优  吴优  向佐  叶福生  

导演:陈可辛

 剧照

投名状 剧照 NO.1投名状 剧照 NO.2投名状 剧照 NO.3投名状 剧照 NO.4投名状 剧照 NO.5投名状 剧照 NO.6投名状 剧照 NO.13投名状 剧照 NO.14投名状 剧照 NO.15投名状 剧照 NO.16投名状 剧照 NO.17投名状 剧照 NO.18投名状 剧照 NO.19投名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2:56

详细剧情

  清末战火连绵民不聊生,大哥(李连杰 饰)被同僚出卖,所带军队无一生还。因为装死而活下来的大哥遇见了离家出走的莲生(徐静蕾 饰),二人一夜取暖后,莲生不告而别。大哥在街道上被三弟(金城武 饰)发现并带回村,发现竟是二虎(刘德华 饰)的妻子。被贫穷饥饿所折磨的农民在憨厚的二虎与忠诚的三弟的带领下,劫抢官银,导致官府半夜报复。大哥乘机鼓动大家参加军队赚来军饷粮食,三人纳投名状结兄弟义,浩浩荡荡地带着一百零八人出发从军。这支兄弟军不要命的拼劲,拿下不少胜仗。只是爬得越高,大哥的野心越大,二虎与三弟再也无法管束,分歧渐生;而大哥与莲生的感情被三弟发现,三弟误以为莲生是兄弟反目的原因,想借杀大嫂来解救二虎。面对朝廷的欺诈、官府的黑暗、野心的膨胀,曾经纳过投名状的三兄弟最终自相残杀……

 长篇影评

 1 ) 庞青云为什么会遇刺?

——本来是信口开河随便说两句,不料刹不住车了。

朝廷掌权者喜不喜欢手下拉帮结派?这个问题可能取决于君主本人的政治思路。比方说,以秦始皇,宋神宗,清雍正为代表的锐意进取派君主一般来说会反对朋党政治。这类君主需要臣子紧密团结在自己周围,需要臣子与自己共享着相似的政治理念,如此才能推动他们的改革。因此他们会打压朋党间的斗争,或是尽量提拔任用与自己政治思路相近的人。而以魏明帝曹睿,南宋高宗孝宗,明嘉靖为代表的守成派君主,由于本身能力有限且缺乏改革动力,反而常常主动挑拨手下进行党争,形成两派分立的格局。于是自己超然其上,从中作收渔利,稳固统治。

那么,慈禧是不是一个反对手下拉帮结派的君主?从清末的政治格局来看,有南北之争,有满汉之争,有清流与洋务之争,有主战主和之争,从军机大臣名单来看,同一时期有李鸿章则有翁同和,有刚毅则有荣禄,等等。很显然,慈禧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雄才大略,她需要通过挑动党争,达到两派势力平衡,如此才能有效的驾驭群臣。毕竟,慈禧不过是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家庭妇女嘛。

在狄,陈,姜三人间,实力对比是非常不平衡的。魁字营一方独大的局面非常不利于慈禧在其中发挥自己的影响。考虑到围剿太平天国的军队都是全国精锐,如果任由姜大人的军事势力继续壮大,很可能会对慈禧本人的统治构成威胁。对于慈禧而言,明智的选择是扶助陈大人的势力与姜大人形成牵制。而庞青云正是陈系势力无疑。正常情况下,无论庞青云在朝堂问对时如何失礼,慈禧都应该暂时的容忍庞青云。

刺庞者谁?如果是姜为了削弱陈的势力而选择打击庞,那么这就是下属为扩张自身势力而破坏了朝廷的政治平衡,这样的事件无论何时都会引起上级的高度警觉。比如在东南亚的平衡中,居然有一个小国越南想要发挥更大的影响,那么对于大国这就是不可容忍的。姜刺庞而使陈彻底失去实力,这对于当权者慈禧也是不可容忍的。因此刺庞绝不会简单的只是姜的策划,而是在慈禧授意下采取的暗杀行动。

是什么使慈禧甘愿破坏地方军队势力的相互制衡而选择刺杀庞?唯一的解释就是慈禧认为如果庞青云出任江苏巡抚对自己形成的威胁更大。也就是电影中说的:怎么能信任一个外人?而庞青云甚至还不仅仅是个外人而已。

从狄,陈,姜三人的对话来看。陈支持庞,目的在于为自己捞战功。姜反对庞,因此姜希望自己嫡系何魁上位。而狄态度微妙,起初狄支持庞,主动给庞拨部队,到了庞打苏州时,狄的态度却突然转变。狄不仅是不想过早拿下苏州,更是要把庞置于死地。三人下棋时,姜只是发两句牢骚,反倒是狄在唱高调要搞掉庞。狄说,弃子,对大家都有好处。陈本希望庞能取胜,听到此言神色一凛,默认。搞掉庞为什么会对陈有好处?狄为什么不放任庞,让他和何魁斗争,自己在陈玉姜之间坐收渔翁之利,反倒主动出击比姜海积极的要搞掉庞?原因就在于狄也看到,庞是真正的威胁。就像曹操用刘备打了胜仗,但仍然想着要搞掉刘备。同样的道理。

结尾处三人喝茶,姜大人没有出席。这也很容易解释,由于庞遇刺,陈大人实际上已被架空,因而处于对称性考虑,姜也必须被拿下。于是另外一个朝廷新安插进来的家伙不知好歹,大大咧咧说姜大人如何如何,其余两人都神情严肃。为何?兔死狐悲嘛。

庞青云其一不爱钱,其二不好色,按照范增同志的逻辑,庞青云就是野心过度膨胀无疑。某种程度上来说,姜武阳最后也明白了。从朝廷的角度来看,庞青云有不轨之心是一个客观的态势,因此朝廷除掉了他。尽管安排刺客似乎不合逻辑,但既然电影如此,也只好这么分析。那么,朝廷之所以选择这种非正常的方式,是由于庞手握重兵,朝廷因此想要除掉他同时也有所顾忌,安排刺客可以嫁祸于人,避免激起兵变。

除了庞客观造成的不轨态势外,庞本人有没有不臣之心?庞已经交代的很清楚,他说,你们知不知道这样会坏了我心中的大事?大事?什么大事?难道就是当江苏巡抚?庞青云是有理想有抱负一心救民于水火的人啊,区区巡抚任上,掣手掣脚,能办什么利国利民的大事?何况隔壁还有个两江总督呢。庞青云这番话是在申明军纪时说的,本来是初犯,打打板子就可以的事情,庞青云居然不惜下狠手来收买人心。其志难道在小?本来围剿太平军也不必太过认真,可是庞却拼命的想要一只令行禁止的对民秋毫无犯的军队,来做他心中的大事。他想干嘛?

在苏州,庞青云杀俘。注意到他所说的原因是“他们不肯收编”。不能编入自己的队伍,当然只好杀掉,以防被何魁收编,这是杀俘事件一个重要的原因。而在攻陷南京之后,庞青云的实力急剧膨胀,和当初已不可同日而语。他让何魁呆在城外,何魁就进步了南京半步,只好在城外打靶消遣。可见此时庞青云之强悍。于是在京城狄大人威胁他何魁对他不服,庞青云重兵在手,鸟也不鸟。

庞青云向慈禧奏请免付税,不是他傻,而是另有深意。除了收买人心外,朝廷三年内没了两江付税,必然大大空虚。并且等于失去了对两江的控制,庞青云正好培植自己势力。至于太平军散兵流寇,借以安置流民的名义,轻轻松松就编入自己队伍。假使庞青云真的做了江苏巡抚,兵权之外更有钱粮在手,期以时日,以两江之富,以太平军余部之众,以庞本人声名之盛,清廷将必然的受到严重的挑战。

庞青云为何要杀赵二虎?为了避免被朝廷怀疑。可是他既然重兵在手,为什么不死命硬顶,反倒要自断手足?其中的奥妙就在于,赵二虎在攻陷南京后已经不再是庞的部将。从感情上两人还是兄弟,但从政治上,赵二虎认为战争已经结束,在庞日后的反清起义中赵不会再为庞出力,反而会认为庞欺骗了自己,就像以前许多次欺骗自己一样。于是从庞的眼光看来,杀赵并不会损害自己的实力,却能使朝廷放心。为自己赢得发展的时间。

庞青云号称裁军。怎么裁法?南京虽破,余乱未平,朝廷仍然需要倚重他的山字營。裁军不过一个口号,骗骗上级罢了。何况即使裁军,退伍士兵也可以集体安排屯田,时机一到,重新集结根本不是难事。

对比其他人物,庞青云当然是以个很有“现代气息”的人物。当然也就不妨理解为某人通过时光机器穿越回到了1860年。那么一个现代人物,比如导演,会如何看待那段历史呢?他会认为清王朝已经彻底腐朽,必须通过革命,中国才能新生。庞青云要造反,这完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啊。

在真实历史上,庞青云是谁?庞青云对应的就是曾国藩,是李鸿章。那么看看曾国藩是如何做的,我们就会明白为何慈禧要杀庞了。曾国藩早早把李鸿章赶出湘军,又故意与左宗棠对立,时时避嫌,朝廷才不疑心。而庞青云始终顾及情义,迟迟不肯对赵二虎动手,不能不使朝廷疑心。曾国藩处处谨慎,不得罪一人,攻破南京,自请裁军。而庞青云终究忍不下何魁的恶气,与何魁翻脸,裁军问题要等狄大人提起才想起表态,事实上是过早把志向暴露出来。

归根结底,庞青云是不是吃斋的?显然不是。庞青云看陈大人,看何魁,看得一清二楚。庞并不是傻瓜,因为不懂怎么玩游戏而被人吃掉。他对游戏规则了解的一清二楚,只可惜他到底不是生而知之者,而是学而知之者,是半路出家,脸毕竟不够厚,心毕竟不够黑,所以失败了。我们不怀疑庞青云的理想和抱负,庞想造反当然是想救国,可是他到底是个知识分子,所以他就要失败。

 2 ) 《投名状》中的花边爱情

拍〈甜蜜蜜〉的陈可辛,拍了〈投名状〉。如果有什么共通之处的话,那便是真实。前者是小人物生存的真实,后者是硝烟战火中人性的真实。
 
李连杰饰的大哥庞青云,是一个被欲望驱动的人。他既然可以在片头1600名兄弟都壮烈死去的战场上装死人苟且活下来,他便早将与这些兄弟的情义践在了脚下。在废弃小屋中,对着徐静蕾痛哭:我那1600名兄弟啊!哭的也不过是自己的失败,东山再起的艰难,而不是别人的性命。所以,不要奇怪当他的结拜二弟正在苏州城中赴死刺杀,而他可以在苏州城外的战壕中与徐静蕾旧情复炽。他的眼泪痛苦说教多半是用于出买人心,而少半是为了自己。他诱杀二虎杀得着实卑鄙,骗人骗到死。他对酒祭奠,如果说其中有真情,那也是因为他知道他杀的是一个到死都在念着他的兄弟。很久没有看李连杰的片子了,这样的角色,是对他以往武打角色为主的一个突破。
 
刘德华演的二虎,草莽义气。劫了心爱的女人去做匪,便是惊心动魄不计后果的举动。只是他命不好,用身家性命换来的女人,并没有多爱他;而纳投命状结来的兄弟,送他上了黄泉路。大抵不过是遇人不淑,英雄错遇奸雄的评价。至死,亦是不明不白。不知道女人的背叛,不知道大哥的杀戮。不过草莽英雄的扮相,于刘德华倒是加分。
 
金城武的午阳,是伏着复仇的压轴线索来的。他简单阳光透明,但底子里还是匪气的底子。若非如此,他下不了手杀了他的嫂子,也下不了手杀了他一直信赖的大哥。“外人乱我兄弟者,必杀之;兄弟乱我兄弟者,必杀之。”片子最后,他仿佛化身复仇的投名状。
 
陈可辛的好处,在于他没有局限于兄弟三人的恩怨相杀。民间有说,刺马原型马新贻的死与曾国藩相关。马无任何背景,功德皆微,得任两江总督,是当时慈禧削弱湘军的一枚棋子;马被杀后,曾国藩出面料理才收拾得残局,从此慈禧再不敢动湘系。所以,电影中庞中了背后放的炮在先,被午阳刺伤在后,这才大抵符合的原来的故事。也所以,象庞青云这样的谋略,机关算尽,也不过是别人棋盘上顺手的一颗棋子。棋局一变,就被弃了。但是,好就好在彼此都是心甘情愿,没有真心,若有人说庞青云相信朝廷才如此行事,我不信。所以他至死也不必埋怨。他也有过胜算,不过这次是赌输了而已。但庞若早想到此,便知道杀了二虎等于削了自己膀臂,不杀二虎自己也不至于死。不知道他死时心中可会有悔意?所以,人生在世,奉行一些起码的准则,象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有时候倒可以平安渡过一些谋略无法算到之险。
 
最后谈谈我最感兴趣的爱情戏。这部戏一出,很多声音说,徐静蕾不过是一个花瓶。也对也不对。对的是陈导对徐静蕾这个角色的定位。花瓶显然是更真实的。就如特洛伊之战的原由未必是美女海伦,刺马案的原因也未必是二虎的妻子。男人要杀人要放火要发动战争,随手拿个女人来做借口,好听而好看,总好过把自己攻城略地加官进爵的用心昭示天下。但是,我觉得徐未必是花瓶。她虽然不是刺马案的原因,却是战争屠杀中女人们的一个缩影。从这个角度来看,便有些好看了。
 
更加好看的是陈可辛给她加的背景:扬州瘦马。瘦马就是古时的妾现时的二奶。彼时扬州盛行二奶养殖业。穷人家的女孩子七八岁被卖去养瘦马的人家,调教琴棋书画,百般淫巧,长大了便被卖去富人家做妾。身价高达一千五百两银子。也有卖不掉的,流落到了烟花巷,繁荣扬名了扬州的娼妓业。而这些女孩子又是瘦弱的,每日以吃不饱的方式养着,以迎合那些富商的另类口味。徐静蕾在片中,是一张略为清瘦的素面,大体相符。
 
徐静蕾的爱情,在她为数不多的台词里,这两句临死前的最贴切。“我从来也没有看到过这么好的帘子,红的也好看,绿的也好看,我想今年挂红的,明年挂绿的...”于她,二虎未必是不爱的,庞青云又是心头好,如此取决不下。二虎在她十五岁时把她劫回来,做了匪。二虎不知道,她已经变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在养瘦马的人家长大,见的是繁华虚荣,学的是风花雪月,她早与二虎是两种人了。所以,她一直逃跑。但是,她又为什么一直回来呢?想来,二虎再总是一个真心汉子,亦是一个英雄。她跑出去可以碰到什么人呢?伴过英雄的人是不会甘于平凡人的。所以她只能够回来。但是回来又不是她要的生活,所以她继续逃跑。直到她碰到庞青云。徐爱上庞青云是必然的。庞遇到徐的第一晚,就对她说:“可惜他(二虎)不知道你已经变了。”二虎与徐静蕾是小时候的玩伴,又夫妻多年,对于徐的了解却不如初次相逢的庞。而庞青云是将领出身,二虎是穷人兼土匪出身,徐自小学习的那些琴棋书画风月,庞应该更懂得吧。普通女人碰到两人中的任意一个便应该知足的,所以徐更加取决不下,从此在这两个男人之间游离。
 
二虎是爱她的,只是并不会因为她不去打仗。而粗线条的二虎,也竟然没有发现她的私情,还是午阳先发现的。所以,也难怪她会寂寞。庞青云也是爱她的,否则以他的心机计谋不会去碰自己兄弟的老婆,但是他也并不会因为她去杀二虎。所以,与其说徐静蕾的角色是一种花瓶点缀,不如说女人的爱情于男人的战争是一种花瓶点缀。让男人感觉到他还活着(徐和庞青云初遇那晚),让男人感觉到一丝温暖(二虎进苏州城前对徐说的),但是这样的爱情,改变不了任何人,也改变不了任何事情,甚至到最后,被手刃于男人的兄弟情义之下。但是,连午阳都误解了,他甚至不知道杀了徐是不是有用,但是他还是杀了。这就是徐的可悲,连死了都没有改变任何事情,甚至庞青云听到午阳在门外喊:我把嫂子杀了!庞也不过是皱皱眉,连一滴眼泪都没有。
 
所以,徐静蕾以一个花瓶似的角色,微不足道的花边爱情,诠释了女人对于男人在战争中,甚至扩大一点来讲,在名利义之前的意义。从这一点来讲,这个角色是成功的。

 3 ) 三个老头子和庞青云的政治派系:再谈《投名状》

一部真正的好电影应该像《Matrix》第二集那样,从电影院出来大家都是一头雾水,谁也不敢说自己完全理解了Matrix, the one, 和Zion 之间的哲学和逻辑关系,谁也说不清为什么Neo居然在"真实世界"中也能阻挡电子八爪鱼,但是所有人都觉得这个电影是个好片。

这就叫雅俗共赏,实在看不懂情节看看打斗追车场面也过瘾。然后为了彻底看懂,认真的观众只好再买票再买DVD多看几遍,再赚你一遍钱。然后真以为自己看懂了再去论坛讨论,免费做口碑广告。

投名状就是这样的好电影。

通过反复研究《投名状》的情节和对白,我认为庞青云是清廷高层的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关于庞青云为什么会被杀,很多人持的看法是片中的一句台词,"朝廷怎么会信任一个外人"。我第一次看这个电影,也是这个看法。但正如有人分析的那样,朝廷想要除去一个官员手段很多,暗杀自己的官员实在有点上不了台面。庞青云这样的官员,有理想有能力,对国家忠心,甚至主动裁军,连自己的左膀右臂赵二虎都杀了,朝廷难道还怕他造反不成?如果他真的"在朝廷不属任何派系"(陈大人语),慈禧再糊涂也应该喜欢这样的官员,难道当头的不是最恨自己手下拉帮结派的么?

庞青云是有派系的。而电影里几乎总是同时出现的三个老头子之间,存在严重的政治斗争。

三个老头子:
顾宝明扮演的"狄大人"
魏宗万扮演的"陈大人"
王奎荣扮演的"姜大人"

这三个老头子每次同时出场,其座位顺序必然是狄大人在中间,从观众角度看,右边是陈大人,左边是姜大人。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座次是天大的事。我们看新闻照片,每次政治-局常-委集体亮相,永远都是胡总居中,右边吴总,左边温总,以此类推。座次告诉我们,狄大人在三人中地位最高,而陈大人的"军机处排名",要高于姜大人。

然而历史一再证明,排名高的人不等于实力也强。姜大人的实力就远远高于陈大人。何魁的魁字营正是姜大人的嫡系部队。庞青云劝土匪们去投军时说,【魁字营嚣张,势大力强。我们这点儿人,他们根本看不上。倒是军机处的陈公,正缺人手。他的绿营兵常被魁字营欺负,一直想壮大势力,如果我们投他,那正是雪中送炭。】这段话似乎同时暗示我们姜大人手下的魁字营有可能是八旗兵,有可能陈大人是有地位没实力的汉臣,而姜大人是表面地位略低实则掌握实权的满臣,但证据不足,不好多说。

陈大人的实力有多惨呢?他的嫡系陆大山跟庞青云说,【我不赌。这一千五百兵,是陈公的家底。打没了,陈公在朝廷说话就没底气。】才1500人的家底。把这点人给庞青云用,又出不起军饷。庞青云苏州围城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宁可去找何魁借粮也想不起来陈大人。可见陈公是要人没人要钱没钱,的确是够惨啊。难怪姜大人不服这样的人排名在自己之上,要打击他。

这样以来我们就完全理解陈大人对庞青云的全力支持。先是1500人倾囊而出,等庞青云舒城取胜,索性把自己的心腹陆大山直接给庞指挥。言下之意以后你庞青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取代了陆大山。陈太需要庞这样的人来壮大自己的力量了。

到了这个时候就算庞青云自己认为自己不属任何派系,其他所有人也会一致认为庞是陈的人。政治斗争一旦到了高层,一般都不直接翻脸,而是打击对手的羽翼。所以打陈就要打庞。

在陈姜斗争中,地位更高的狄大人本来是取中立态度。电影中舒城取胜之后,陈大喜,狄大人立即给庞青云增加五个营。这时候姜大人突然让何魁负责接防,陈大人先是惊讶,然后有点不满,又有点无可奈何,表情很有意思。这时候姜说【狄大人,陈大人,不会有意见吧?】,先狄后陈,为我们进一步点出三个人之间的地位关系。按理说何魁接防这种安排应该在幕后博弈,但电影的特点必须把所有剧情冲突放在一个时间地点表现。

庞青云要速战速决,就连原本应该代表清廷利益(看庞能打,给他五个营)的狄大人都不太满意。战争结束了老头子们怎么在太后那里邀功请赏?这就好比参加职业足球联赛,每个队都希望自己拿冠军,但是如果跑的太快联赛过早进入垃圾时间,又损害联盟的整体利益。但三个老头子的态度也不一样。陈大人原本在这场战争中是捞不到什么好处的,现在有个庞青云,他还能得点分。姜大人显然坚决反对庞速战。而狄大人要考虑"联盟"整体利益,也反对速战,觉得庞太不上路,但不至于特别恨庞。三个人的心态在陈姜下围棋的那一场戏表现的淋漓尽致。对于庞青云来说,为了国家百姓利益,也为了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垄断,他必须速战。

等到庞青云真把南京打下来了,姜大怒,跟何魁说【打南京你给他粮,进了南京,你成要饭的了】。何魁这时候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方案:【只要我们把赵二虎给拉过来。江苏巡抚他肯定做不长】。这件事告诉我们赵二虎对庞青云是多么重要。如果庞青云是一个土匪,或者是一个旧式军阀,他绝对不应该杀赵二虎。可惜这个片里的庞青云就好像一个受过最好的教育的现代人一样,他没有山头主义,不但认为国家利益至上,甚至还玩儿点爱情。

陪同庞青云上朝见慈禧的正是他的"保护人"陈大人,可见庞是陈的人,连慈禧都知道。对庞这样的青年才俊,同样很年轻,需要在大臣中培养"自己人"的慈禧是要拉拢的,所以李莲英才说【太后说,你还年轻,君臣相伴会长久】。然而这时候完全不懂政治的庞青云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他居然要求【免除苏州辖区三年税赋,修生养民】。苏州辖区历来都是纳税大户,现在好不容易夺回来百废待兴,朝廷正需要这笔钱呢,你说免就免?但这不是最主要的错误。庞的最大错误是作为下级,不应该代表百姓给上级提要求。试想如果慈禧准奏,那么苏州老百姓必然说这是庞青云的功劳。如果慈禧不准,百姓也会说庞是好官,慈禧是坏人。慈禧不管怎么做都当不了好人。钱让领导出,好人你做,有这么做下级的么?这个道理本来是官场常识,满朝文武听见之后都愕然,只有庞不懂。慈禧权衡利弊,片刻之后准了奏。
 
但此时慈禧心中,庞已经成了"外人"。
 
狄大人和陈大人代表组织和庞青云谈话这一幕,非常有意思。狄先夸【苏州杀人,南京活人,庞大人是君子豹变,果然是辅国良臣啊】。陈马上说,【那是因为庞大人和朝廷不属任何派系才得太后的垂青】。这句话有点一语双关的意思。首先陈向上级狄说官话,说庞不是我的派系,当然官话中朝廷上不应该有派系。其次陈也是说给庞听,有点抱怨庞遇事从来不跟自己商量,确实不像个自己人。这时候狄大人的话【南京是给了你,可姜大人气得是卧病南方。何魁又蠢蠢欲动。你镇得住吗?】有点让庞表态的意思。现在姜大人不在这里,你愿不愿意做我们俩的人?但这是一个只有不到一秒的机会,因为狄早就料到庞不会入伙。同时这句话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姜已经去南方准备对庞下手了。
 
庞不接这个话茬,狄马上说:【庞大人,我翻了翻黄历,四月初八午时上任,利民利国利己,大吉】。这时候大家注意陈的脸上一动!说明陈意识到狄已经决心默认姜对庞在那个时候下手了。于是陈给了庞最后的暗示!【要想有所作为,庞大人,你得好好活着,好好活着】。我看陈大人这个人还是很有良知的,这句话说的有点书生意气了,当着狄,太过。

庞仍然不懂形势的险恶:【我有公务在身,告辞了】,竟离席而去。这时候狄痛下杀手!【你山字营姓赵啊?!】在赵二虎拒绝背叛庞青云的情况下,除庞先去赵,符合姜、何的策略。
 
在这一幕中庞青云的形象非常高大,君子不党,完全不屑于这些龌龊斗争。试想换一个俗人,可能狄一说姜大人何魁蠢蠢欲动,早就跪倒在地请求帮忙了。
 
作为一个不懂政治斗争的人,庞青云面对斗争选择的策略是一味的妥协退让。狄要求杀赵,庞就杀赵。只要你们让我实现理想,我什么都听你们的还不行么?结果赵死庞亡。
 
基本上可以断定是姜大人亲自出手组织了对庞的刺杀行动。狄默认,陈没办法。姜打击陈,但陈只能吃哑巴亏,何况庞对他也不怎么亲近。
 
姜杀庞的一个证据是姜在南方"卧病",实际却没有病。另一个证据是最后一幕三个人在一起喝茶,狄说【一个篱笆得三个桩,姜大人不在,真是不热闹啊】。这里的"一个篱笆得三个桩",有人认为是说庞青云没有了两个兄弟的帮忙,其实考察语境是说我们三个人在一起热闹,少了一个姜大人就不热闹了。
 
但这里有一个疑点,就是庞被杀的时候姜到底是在跟另外两人喝茶,还是独自在南方组织刺杀?"姜大人不在"这句台词,在DVD英文字幕里面也没有使用过去时态。我的猜测是当时姜应该在南方。因为姜自己的特写镜头里面,他面前有一盘点心;而三人一桌喝茶的镜头,狄大人陈大人之外的"第三人"面前只有茶没有点心。一个可能是喝茶的蒙太奇戏实际上发生在刺庞之后,另一个可能是"第三人"不是姜,这里没有交代清楚。
 
总而言之,当所有人都把庞青云看做陈大人嫡系的情况下,庞青云保持"君子不党"的作风,没有投靠任何朝廷大臣。自始至终,真正非杀庞青云不可的只有姜大人,他的目的是为了跟比自己排名高的陈大人斗。陈对庞一直是极力拉拢扶持的,总帮他说好话,可能真的把他当自己人。本来太后和狄大人在这场斗争中保持中立,但庞青云的不智行为使得这两人改变了中立立场,默认了姜大人组织对庞青云的刺杀。
 
如果没有高层的政治斗争,庞根本不必死。如果庞在政治斗争中正确应对哪怕一次,他也不必死。单纯从自身利益考虑,他不应该为民请命要求免税,不应该面对拉拢不为所动,更不应该杀赵二虎自断臂膀。
 
国家,朝廷,兄弟。庞青云像所有我们期待的好官那样把国家放在了首位,朝廷次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好兄弟。而贪官污吏是永远都把兄弟放在首位,国家放在最后的。可是旁青云获得了什么下场呢?
 
如果你要打击一个大人物,一个好办法是打击他的手下。姜对陈如此,对庞也是如此。庞想"不党",但谁相信?清朝官场藏污纳垢,根本不配出现庞青云这样的人物。
 
本文全部台词从这篇文章(http://www.mtime.com/my/953729/blog/897659/)复制粘贴,在此致谢。

 4 ) 全世界都是你的配角。

昨天以前,我从未爱过你,一点也不。
昨天以后,我的世界里,有你。
《投名状》只是简单的讲了故事,
不简单的是,故事里的人。
我们生就是庞青云或者赵二虎或者姜午阳或者其他戏里面的每一类人。
我们不能因为谁活的好,谁的模样好,谁的结局好,而变成谁。
从电影一开始,庞青云就踉跄的宣布,他是一个做大事的小人。
一千六百个兄弟倒下的时候他装死,隐忍后仍和纳了投名状的兄弟的爱人继续偷情,撺掇简单的无害的土匪们在受欺凌后投军复仇,濒临绝迹时与不共戴天的魁字军联手,夺到权利时仍然不理解投名状的真正含义。
他活生生的坏,活生生的小人,活生生的野心大,活生生的禽兽不如。他为了一言九鼎杀了兄弟的小兄弟时说不能欺负穷人;他为了不分粮食继续向权利中心靠近而杀了兄弟的兄弟们时说兵不厌诈;他似乎是爱了但仍然要实现欲望与野心时说如果我活着回来,娶你;他抛弃一次义气时都说以后,你会明白我是对的;他只要胜利不要兄弟时说记住,军队里只有一个是头儿;他说跪就跪不择手段时说攻下南京,我们一人一半;他终于知道自己不能再活着时说快,头名状!……他说的每一句以及他掉下的未掉下的每一滴眼泪,都让我觉得,我该恨他。恨他还有情却真无情。只有在第一场战争中,他受伤后被二虎午阳拼命保护做好必死的准备时,我才似乎看到了他唯一一点一闪而过的简单。他千算万计,忘了自己也不过是炮灰而已。
被打败了依然笑着说“你这么能打,跟我,我带你见大哥!”的简单的帅气的要命的姜午阳,是我最喜欢的。想必导演也喜欢,所以一直让他活着,让他看到该看到的,做该做的。
看这片子,我一直哭,每次哭,都因为午阳,我为他哭,也似乎为自己哭。
他从头就是一个孩子,一直都是。看到在二虎被射死的尸体时,他爬向前,又退回;再向前爬两下,又向后退无数。这是什么样的行为,哀恸,绝望。据我所知,只有狗在看到同类的尸体时,才会有这样的行为动作,任何生物以及动物,都不会。他不会扑向二虎,失声痛哭,抱住僵硬的躯体信誓旦旦的喊出报仇宣言。如果是那样,那么他便不再是他。他就这么简单的告诉我,他没有变。于是,他在纳投名状后听从大哥的命令咬牙流泪的射杀了那么多曾经的兄弟,在二虎险些军变时他站出来誓死保护二虎,在以为是偷到的感情破坏了兄弟义气时杀了二嫂的种种种种,我都不怪他。如果是我,我也该这样。所以他活着,活着待到一切完结。
接下来,我要说,我错了,大错特错,错到自己梦里咬牙切齿。
当初应该爱你,刘德华。
不是爱赵二虎,爱的是刘德华。
在你的面前,全世界都成了配角。
赵二虎告诉我,只有他身上有一种东西,叫义气。
刘德华告诉我,只要不放弃,我们就不该怕老去。
电影里的你虽然有很大的责任,很多的烦恼,但不能否认,你是最幸福的一个。
直到最后,安心上路后,你依然不知道你的爱人的背叛,也不知道自己死于自己的兄弟。就这么不后悔,不遗憾,不离不弃的了了自己纳下的投名状。
你连一个转身,一个眼神,一个笑,一句话所有的一个一个,都不放过。每一个的一个,都是二虎做出来的,和你无关。你演足了别人,根本没显摆自己。这就够了,我甚至挑剔的不服气的坐稳了看后半段里面那个我不曾爱过的你时,我都不得不爱上你。
如果世界上的爱情都丢了,我们仍然相信它存在。
如果世界上的友情都丢了,我们仍然相信它的存在。
只是,义薄云天,四个字,我们忘了。或者我们从来不曾拥有。
匪变成兵,所谓的坏人变成好人,孩子变成大人。
可究竟什么是“好”,什么是“成功”,什么是“财富”,什么是“幸福”呢?
我从这戏里,分明品出了不甘心的扭曲。
该势利、该虚伪、该算计、该狠毒……
都该,该了之后,才能得到活下去的权利。
可我和很多的我,在不该该、不想该、不得不该的一点点恶化中,还妄图握紧自己。
我们要么成为坚持自己的那群,被乱箭射死;要么成为丢了自己的那群,把自己杀死。
我们渐渐不再是我们,而成为了你和我。
兄弟乱我兄弟者,必杀之。
下辈子,我要当男人,我要有兄弟。死,得其所。

这片子,一遍只能看个大概,我要继续看下去,看到下档。

 5 ) 从两部影片看观众的情感取向

元旦假期看了三部电影,其中两部是国产大片。一是陈可辛的《投名状》,一是冯小刚的《集结号》。两部影片的画面和音响都给了我同样强烈的刺激,遍野的死尸,触目惊心的残肢断臂,震耳欲聋的吼叫,似乎永远也杀不完的敌人。两部影片在观众中引起的反响也相同:说好的,击节高呼;说不好的,贬至极处。只是,中间派不多。不同的是,对《集结号》的叫好声远远高于《投名状》。 我对这个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人物创作来看,《投名状》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主角,而《集结号》只有谷子地一人形象突出,其余人物走出电影院几乎想不起是什么模样。从故事情节来看,《投名状》故事的发展起伏跌宕,铺排得当,里面描写的许多细节,无论观众是褒是贬,都让人回味再三,难以忘怀。而《集结号》只有一个故事的框,情节相对而言要简单得多,细节刻画也显得有些粗糙。 那么,是什么让观众对《集结号》的喜爱超出《投名状》呢?我用了整半天的时间搜索网上影评,寻找大家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分析起来大概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文艺是一种具有阶级性的意识形态”的革命文艺理论深深影响了建国后的几代人。文艺的学术性品质政治化引导了国人对文艺作品的欣赏方向。两部电影中有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细节:杀害已经放下武器投降的俘虏。但它们所产生的效果却截然不同。庞青云屠杀四千太平军,电影院内一片唏嘘声;谷子地枪杀国民党军官,我竟听到了叫好声。这绝不仅仅是因为四千和一个的数量差别。如果谷子地带领全连打死所有投降的敌兵,我估计电影院里更会群情激昂,叫好声更大。就影片本身的画面和对角色言行的处理来看,杀俘事件发生后,庞青云给人的感觉是个冷血刽子手,而谷子地虽然受了点处分,却让人同情。两个场景中的敌对双方都是中国人,这就不存在民族恨的问题。那么,只有阶级仇了。太平军是农民起义英雄,而国民党是反动派。《集结号》中,执行枪杀投降军官的焦排长,在战友反对他杀人时,怒吼道:“我们指导员都被炸成两截了!”他的双眼喷射怒火,一枪结果了哆哆嗦嗦站在他面前的敌军官,没有丝毫的迟疑。这个过程是:我方指导员拿着炸药包去炸敌方,敌方狙击手一枪打在了他的手臂上,炸药包爆炸,指导员牺牲。如果他不牺牲,被炸死的将是敌人。这里的爱憎是极其鲜明的,立场是极其坚定的。再看《投名状》,围城的山子营在城外呆了九个月,冻死饿死无数,而他们的手里只有祈求来的十天口粮,如果留下俘虏,意味着他们还将面临饿死甚至全军覆没的威胁。作为将领的庞青云杀俘虏的理由是不是比谷子地更充分?而且,庞青云没有任何退路,而谷子地的后面是大部队。但是,杀了俘虏,他们一个魔鬼,一个是英雄。这就是角色塑造产生的效果。而对同样事件的不同塑造效果,基础就是观众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价值取向。这个取向,决定了他们的道德观。 第二,一直以来培养出的对人性的简单划一的认识。世上只有好人与坏人两种人,好人,永远都是好人,他不可以做坏事也不能做坏事;坏人,永远都是坏人,他做不了好事也不可能做好事。也许现在有点知识文化的人都耻于承认这一点,都认为自己对人性已经有了足够了认识。其实不然。在我们的思维深处,多年的教育播下的种子已经长成参天大树,要连根拔出,绝非易事。一些观众不喜欢《投名状》的原因就是因为里面没有一个好人,不知道导演究竟要表现什么。庞青云虽然英勇善战,智勇双全,但他残忍狡诈,利欲熏心,滥杀无辜;赵二虎善良忠诚,是个大丈夫,但他愚昧憨傻,致死都不明白谁害了他;楚午阳单纯耿直,忠心不二,但他是非不分,助纣为虐。这很让人说不清究竟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虽然,他们都是真人,表现的是真实的人性。所谓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它不是抽象的,而是现时的,具体的。庞青云在保存自己的力量时,表现的是人性自私与狠毒的一面;在攻下南京城后,他向慈禧请求减免江苏百姓三年的赋税时,表现的是他为民着想的善良一面。然而,绝大多数观众都将这种行为定位为“沽名钓誉”。试想,若是每一个当官的都能这样“沽名钓誉”,百姓何其幸哉?他对赵二虎无情,但对莲生和午阳有义。面对金粉之城、两江总督之职,他却对一个乡下女人不离不弃;面对挥刀砍来的午阳,他始终下不了杀手,这如何不是情义?只是,这样的情义已经被观众忽略不计了,因为他是一个坏人,坏人不可能会有好念头。谷子地在大建设大生产的年代独自一人挖掘煤山,非要挖出他那个连里的兄弟们。且不说这种视当地政府为无物的行为在当时那个年代有多少可行性,只问在战争中死亡或者失踪的战士,何止千万?如果每个幸存者都来这样表达战友情谊,新的国家还如何建设?生活还如何继续?然而,这样一个近似于童话的情节,却赢得了无数的热泪。因为谷子地是好人,他的每一个行为都代表了正义。在此,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马克思的名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 第三,对善恶报应的可见性期待。不喜欢《投名状》的观众还有一个原因是感觉在《投名状》中看不到扬善抑恶的精神。善良的赵二虎死于非命,太平军领袖用自杀来换取全体士兵的活命,却把他们送到了屠刀下。虽然最后庞青云也死了,但似乎仍然不能让人解气,因为没看到一个好人有好结果。而《集结号》则不同,谷子地终于找到了能证明他身份的上级组织,四十七个战士的尸骨也终于见了天日,他们终于不再是失踪人员,而是革命烈士了。最后在烈士墓碑前的颁奖典礼,隆重而神圣,让人感到无比的欣慰。好人终有好报,我们一直都喜欢看这样的结局。哪怕生活已经一再给予我们深刻的教育,我们依然喜欢在电影里看到这样的结局。然而我们却忘了,善恶报应论是宗教的产物,几乎所有的宗教,在谈到报应的时候,说的都不是现在。基督教说的是人死后的地狱和天堂,佛教说的是来生的轮回与转世。报应,也不简单地存在于肉身的祸与福,它是有精神向度的。看完《投名状》,大家都看清楚了庞青云的狡诈与狠毒,这个角色受到了鞭挞;大家也都感觉孤身救苏州的赵二虎值得称赞,这个角色得到了肯定。至此,这些角色的艺术塑造就应该是获得了成功。因为它教育人们懂得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换一个角度来说,即使《集结号》里的四十七位英雄不挖出来,即使到影片的最后他们和无数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战士一样,依然是失踪人员而不是革命烈士,他们拼死御敌的精神也已经深深刻入观众的心里,这对他们的形象丝毫也不会有任何损害。我们对“报”过于短视,总是忽略了精神的价值。 两部影片还有一个共同的现象:《集结号》里没有集结号,《投名状》里没有投名状。这真是08年贺岁片的一大特色。前者是影片的深意所在,后者是影片审查机构的作为。没有投名状让我们对这个片名费尽思量,没有集结号让我们对人生也开始了思量。我们等待的集结号,它是否存在呢?

 6 ) 《投名状》及刺马的真故事

     晚清多奇事。其中有刺马、杨乃武与小白菜、杨月楼案和太原案四桩公案,曾轰动一时,甚至都惊动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被称为晚清四大奇案。其中除刺马外,其他三件都是极普通的刑事案件,由于司法混乱、吏治败坏,结果越闹越大,但最后都还算水落石出。但刺马案不同,此案关系重大,却结案结得不明不白,所以民间很快就生出很多演义来。京剧有刺马的剧目,平江不肖生有相关的小说,香港电影大师张彻有《刺马》一片,最近的版本当然是陈可辛的新片《投名状》。
    “刺马案”之所以引人瞩目,首先因为遇刺人马新贻地位显赫。马官居两江总督,是晚清最重要的九个封疆大吏之一,统管今天江苏、江西、安徽三省富庶之地的军政监察大权。马的前任和后任都是同一个人,就是那位赫赫有名的曾国藩,由这一点就可见其位高权重。其次,此案案情出奇,行刺者在光天化日之下,重兵护卫之中一击而中,且得手后并不逃走,慨然就擒,显然早有准备。再者,此案虽惊动了最高层,慈禧命曾国藩和刑部主事会审,但最终还是潦草结案,刺客被剖腹挖心,但案情并未水落石出。所以,坊间议论纷纷,一开始猜测集中在政治斗争之上,但很快就有关于兄弟反目和三角恋爱的故事被搬上舞台,所以焦点很快就被转移了。此后的各种演绎基本都是围绕后二者展开。只是此案在民间的流传程度,似乎不敌另一出更真实也更离奇的桃色事件: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所谓政治谋杀,主要是指,马新贻一般被看作是慈禧用来制衡声势日隆的曾国藩的,且此人根基尚浅却治军甚严,因此得罪了湘军一系,所以被他们派人暗杀。在我看来,这可能是最接近事实真相的一种可能。在当时还有一个绘声绘色的传言,称曾国藩平灭太平天国后,私藏大量资财,企图取清廷而代之,而马新贻坐镇南京,正在追查“宝藏”下落,在这个当口被杀。而当时会审后的“结案报告”的说法是,刺客曾从发捻,对马新贻素怀怨恨,所以勾结海盗行刺。这显然缺乏充分的作案动机。所有这些说法,都没有提及刺客与马新贻有私人关系,遑论什么三角恋爱。可以肯定,这些都出自文人的编排,至于背后是否有人授意,则很难说得清了。
    演义家们把马新贻和刺客张汶祥安排成出身草莽的异姓兄弟,为了制造戏剧冲突又虚构了一个“老二”,以及与马新贻有感情纠葛的老二的妻子。有趣的是,在各个版本中,这个老二的名字就有好几个,一看就是虚构出来的人物:窦一虎、曹二虎,到了倪匡执笔的张彻版《刺马》中,又被写作黄纵。《投名状》中刘德华演的老二则又改了姓,叫赵二虎。所谓的女主角显然也是编出来的,张彻版起了个很洋气的名字叫米兰,徐静蕾演的人物则名字跟打扮一样土,叫莲生。
    更有意思的是,王晶的晶艺公司还以此为题材拍过一部三级片,片名叫《满清十大酷刑之赤裸凌迟》,当然是极尽血腥色情之能事。编剧好像还特意为证明他掌握了弗洛伊德的理论,把马新贻弄成了一个少年时曾受性虐的心理变态分子。
    刺马故事的经典版本,当然是张彻1973年的同名电影。该片导演张彻、编剧倪匡、动作设计刘家良,以及演员狄龙、姜大卫、陈观泰等都是一时之选。这部邵氏电影的大制作,在今天看来似乎已经稍嫌粗糙:情节线索简单,战争场景几乎无特技可言,单人独斗也显得冗长单调,但在当时却是具有开创性的,曾席卷当年的金马奖。而且其中“暴力美学”的萌芽直接影响了吴宇森等后辈,其中的恩怨情仇也让导演陈可辛至今念念不忘,立志翻拍出一部《投名状》来。
    电影《刺马》虽然也着力刻画了导演张彻并不擅长的男女纠葛,但最突出的还是兄弟情谊。这从本片的英文名“BLOOD BROTHERS”可以直观地看出来。《投名状》脱胎于此片,当然绕不过兄弟之情。借用水浒中的“投名状”来概括刺马的主旨,兄弟的命就是命,其他的皆可杀。进而把“兄弟情谊”定义江湖人至上的信仰,“外人乱我兄弟者,必杀之,兄弟乱我兄弟者,必杀之”倒也算切题。
    当然,大导演陈可辛挟数亿投资,网罗一干明星演员,显然并不满足于重拍一遍《刺马》。从剧本数易其稿,中途改换片名都可以看出导演突破旧版的努力。甚至李连杰饰演的大哥也不再是实有其人的马新贻,而是改了一个更直白地暗示人物性格命运的名字——庞青云。显然,导演是想告诉我们,《刺马》只不过是个框架,他只是借这个壳,讲自己的故事。
    不同于张彻浓烈明快的快意恩仇,陈可辛用灰暗惨烈的语调讲了一个关于“人性和欲望”的故事。所谓的兄弟之谊、男女之爱,甚至平步青云的梦,最后都毁灭于复杂的人性与无尽的欲望。这可以说是擅拍“文戏”的陈可辛,赋予刺马故事的最新思考和内涵,这也是《投名状》不同于《刺马》乃至《英雄本色》之处。这里没有孰优孰劣,至于观者更喜欢哪个,只能交给历史去检验了。
    一点遗憾是,“投名状”翻成英文的确有困难,但该片的的英文片名“WALORDS(战神)”实在有点太凑合了,怎么看都像是电子游戏,有点不知所云。
文章引用自:

 短评

这评分是豆瓣水准?我心中的十大华语佳片之一啊!

3分钟前
  • phatter
  • 力荐

帝国主义分子戈登哪里去了?

7分钟前
  • Die Katze
  • 较差

雄性的贞洁牌坊

8分钟前
  • 发条饺子
  • 推荐

改编自1973年张彻版本的刺马,而其事件历史上确有其事,马新贻被刺一案也被称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12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这样的电影真的只有6.8分吗?可怕…

13分钟前
  • Hunk
  • 力荐

作为一个商业片 已经很不错了 忽略那些删减

17分钟前
  • 小肚子✨
  • 推荐

怀疑了友情等很多东西,通过庞青云这个角色对中国历史做了点令人刺痛的反思。李连杰跟陈可辛说,他觉得庞不会找三公,他一开始就会直接去找何魁。“李连杰其实更懂得在这种四面楚歌的环境中,如何求生。”陈可辛说,到那时他才明白,人年轻的时候的生活真的会影响到他们的判断,李连杰比自己懂庞青云。

21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有了这句老话垫底,所以老二认为只要杀了坏事儿的女人,大哥还他大哥,日子还能踏实过下去。然而大哥却不想做他大哥了,故事是不是很讽刺!

22分钟前
  • 元宝宝
  • 还行

政治是永远的dilemma

27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他天真地以为,只要杀了女人,大哥二哥还能回到过去,其实不过都是天朝的棋子。

28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李连杰表演亮眼,其他的太一般了

3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赵二虎和姜午阳脑子都有问题

33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还行

很好看的片,喜欢这脏兮兮的颜色和赤裸裸的人性。真的要看港版的。

34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赵二虎死于忠义 庞青云死于不被懂得 姜午阳死于知道得太多又知道得太少(PS:金城武终于会演戏了)

35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午阳刺杀庞青云的时候脚上穿着的 正是庞青云当年送给他的鞋子。这个细节值三颗星了。

36分钟前
  • 来乐
  • 推荐

不理解为什么这片只有6.9分,完全是8分的电影啊。

38分钟前
  • 呆鱼
  • 推荐

那个时候大家眼格高,如果知道后面十年电影有多烂的话会更珍惜点。

40分钟前
  • Tangent
  • 推荐

不知道好在哪儿。

44分钟前
  • keso
  • 较差

最令人尊敬的是导演对历史的真实再现:庞青云入南京之时,路边正用石灰浆抹去太平天国之标语,同时路边百姓纷纷剃发,即此一细节,大陆电影界无人可及。

46分钟前
  • abing
  • 力荐

“怎会依仗一个外人”。。。 现实艰难,价值模糊,选择两难,都是困境

47分钟前
  • 暖鱼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