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感谢上帝2018

剧情片法国2018

主演:梅尔维尔·珀波,德尼·梅诺谢,斯万·阿劳德,若西安·巴拉斯科,埃里克·卡拉瓦卡,弗朗索瓦·夏托特,阿米利·多尔,奥拉利亚·佩蒂特,弗雷德里克·皮耶罗,贝尔纳·维尔莱,海伦·文森特

导演:弗朗索瓦·欧容

 剧照

感谢上帝2018 剧照 NO.1感谢上帝2018 剧照 NO.2感谢上帝2018 剧照 NO.3感谢上帝2018 剧照 NO.4感谢上帝2018 剧照 NO.5感谢上帝2018 剧照 NO.6感谢上帝2018 剧照 NO.13感谢上帝2018 剧照 NO.14感谢上帝2018 剧照 NO.15感谢上帝2018 剧照 NO.16感谢上帝2018 剧照 NO.17感谢上帝2018 剧照 NO.18感谢上帝2018 剧照 NO.19感谢上帝201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08 02:13

详细剧情

  亚历山大(梅尔维尔·珀波 Melvil Poupaud 饰)和妻子玛丽(奥拉利亚·佩蒂特 Aurélia Petit 饰)结婚多年,一家人在里昂定居,小小的四口之家充满了幸福的欢声笑语。然而,亚历山大有着一段灰暗的过去,他在当童子军期间,曾经被他深深信赖的神父所猥亵。这段遭遇给亚历山大的精神带来了很大的打击,但他只能选择将这段记忆深深的封印在心底。
  一次偶然中,亚历山大震惊的得知,当年猥亵他的神父现在仍然和孩子们有着接触,这也就意味着,他依然有可能威胁到那些孩子们的人身安全。于是,亚历山大和同他一样也是受害者的弗朗索瓦(丹尼斯·门诺切特 Denis Menochet 饰)和伊曼纽尔(斯万·阿劳德 Swann Arlaud 饰)决定联手站出来,揭开神父伪善的假面。

 长篇影评

 1 ) 该如何负重前行?

这是一部没有任何煽情情节的电影,但当影片结束,电影院的灯光重新亮起的时候,往回家的车站走的路上,我竟流下了眼泪。并不是出于感动,而是一种共情反应。当所有的事情被暴露在阳光下,得到了媒体的报道,大众的关注,神父被调查,进入司法程序,可是然后呢?这些曾经受到过伤害的男孩,大多都到了为人父的年龄,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的痛苦真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减了吗?这一切抗争,并不是为了复仇,更多的是一种愤怒的质疑,对于神权的质疑。相比于中国的观众在观影后的点评,欧容的这部新片显然在法国本土得到了更多影评人和观众的认同。我想这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欧容选择将这个真实的社会事件改编成电影就好比是文学作品里的介入文学一般,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拷问。当红衣主教在记者发布会上说出:“Grâce à Dieu”(感谢上帝)这句颇具讽刺意味的短语时,有记者愤怒地发出了质疑,在法语里,这也是"Heureusement"的意思,“幸好”的意思。我不禁在想,这个“口误”是否也是一种潜移默化地把上帝当做了一种推脱罪责的方式呢?

电影中以三位主人公为主线,描述了他们人生轨迹,目前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如何应对这二十几年后“突然的”发声。

Emmanuel说比起Alexandre自己一无所有。他的身心都受到了永远无法消散的创伤,无法像个普通人一样处理亲密关系,靠药物维系镇静,甚至还会有一些暴力倾向。当他向她妈妈问出为什么曾经在小时候吐露过这些事以后她并没有所作为时,他妈妈说的是,“我无法想象这样的事情。” 在听到这一段对话以后我忽然明白了一些事情。这个细节也许解释了为什么他的母亲愿意承担下这个团体的电话接线员的“苦差事”,去聆听更多有过类似遭遇的“受害者”的倾诉,这大概也是出于愧疚的一种自我宽慰和救赎。

相比于Emmanuel, Alexandre和François过上了看似圆满的生活,有分担自己的痛苦的妻子,有了自己的孩子,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也是出于对下一代的保护(当年的神父如今仍在参与宗教活动),让他们选择了不再沉默,这也使得更多人站了出来,选择了不再沉默,这所有的发声可能都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后续的影响,甚至给家人带来困扰。他们的痛苦和受到的创伤并不会就此消失。该如何背负这些沉重的回忆前行?Emmanuel一直反复说的是:“我发现我不是一个人,真好”。也许当有人可以分担苦痛的时候,他们所背负的包袱真的能不再如此沉重。如果当初Emmanuel的任何一个家人能表现出对于他的理解,他可能不会如此“扭曲”地生活着。

电影结尾的时候,Alexandre的儿子问他,爸爸,你还相信上帝吗?我们并不知道答案。对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来说,神父对他们的侵犯也是一种背叛,背叛了他们对于神父,对于上帝的信任。神父作为一个个体来说,也是神权的化身。红衣教主说他不喜欢Alexandre反复提到的pédophile这个词,因为在教义里(纠正一点,后来经朋友提醒,电影里说的应该是从词源学的角度这个词的意思,我没记清楚),神父就是应该爱孩子的,这一切是多么的讽刺。上帝究竟赐予了我们什么?

感谢上帝,无论如何,生活都要继续。

 2 ) 一点点想法

很多人都在说欧容不再搞奇情drama选择搞主旋律了,挺没意思的balabala

这部电影还挺不可思议的。

观影开始就让我感到特别的不可思议:从电影开始到结束,培耶尔神父作为最受争议的侵害者,无论面对受害人还是警方都坦然承认了他对受害者的性侵。但就对他的惩处想要获得一个让受害人能平静的结果,抗争者们却还是走了这么远都没达到。

现实中几乎所有性侵相关的案件都在于双方就“性侵与否”的事实,进行初步博弈。

专门去看了新闻资料,培耶尔神父本人也否认了所有受害者对他的指控,相应巴尔巴兰也可能不会得到惩罚。

欧容真的是一个斗士啊……他把荒诞缝到电影里,镜头取景叙事节奏光影配乐没有一丝一毫的煽情,冷静的现实主义叙事手法让观者都觉得太过于真实以至于不太欧容了。结合真实的新闻看才能直观的感受荒诞。

“电影里神父居然会承认性侵了?”

“电影里神父承认了却没有得到惩罚?”

培耶尔神父在欧容的电影里都只是一个导火索。欧容假托“一个坦诚的性侵犯”所真正嘲弄憎恶的是巴尔巴兰主教所代表的横跨了数百年的宗教机构,虚伪纵恶,假仁假义,腐朽无知。

其他特别细腻的人性闪光点,结社存在的问题,场面调度之类的就不说了,总之这还是个体对抗庞大机器的一场斗争,理性也能从中彰显出来。

在刷碗的时候想到了欧容的奇情与他这部好像没那么特别的作品。纯粹其实也不纯粹,电影是他主观印象的反映,但他的责任感和他的艺术技巧可以在他的表达里并驾齐驱,而用不煽情去鲁莽轻易的毁坏一切。

目前看到新闻说神父还是被判有罪,但是宗教更向上阶层的地位还是难以触动,道阻且长啊。

总之欧容永远不让我失望。

 3 ) 感谢上帝

《感谢上帝》取材自普雷纳神父性侵一案: 2016年1月,法国东部城市里昂爆出一名神父性侵多名儿童的事件: 1986年到1991年间,一名叫普雷纳(PREYNAY)的神父对4名不到15岁的童子军少年进行性侵。然而,由于刑事追究时效(在强暴或性侵15岁以下未成年人的案子中,从受害人成年起,时效为20年)已过,司法单位随后将该案归档了结。由此,普雷纳神父和另一位性侵神父都躲过了牢狱之灾。相反,上述提到的里昂地区教会负责人、枢机主教菲利普·巴尔巴兰以及其他六人被曝在知情情况下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面临着“包庇狎童行为”的指控。 (来源:欧洲时报) 普雷纳神父的律师曾要求延迟电影上映时间,担心它会对舆论产生影响,进而主导司法判决,在未被定罪之前,普雷纳神父应被视作无罪。最新进展中,巴尔巴兰被里昂轻罪法庭判处六个月缓刑,性侵主角普雷纳神父则因过了追诉期毫发无损。巴尔巴兰随即提出了上诉,并在期间向罗马教会递上辞呈,戏剧性地被教皇方济各拒绝,理由是在终审未来临之前,巴尔巴兰都应被“推定无罪”(百试不爽的理由)。 巴尔巴兰一向高调行事,他是一位坚定的保守派,在法国2013年的同性婚姻合法化进程中,他始终不渝地站在反对立场。 《感谢上帝》中有一幕是当巴尔巴兰得知性侵事件发生超过20年过了法律追诉期时,说了句“感谢上帝”(Grâce àDieu),这句荒谬的感叹传遍了全里昂,也是电影片名的真实出处。为了电影拍摄顺利进行,剧组用了假片名《Alexandre》,防止教会从中作梗。此外,电影中涉及大量教堂内景,为了避免和巴尔巴兰主教正面交锋,这些场景都是在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教堂内完成,而没有选择事件发生地里昂。就像欧容所言,当你试图打破沉默,总会遭遇抵抗,但或许,这种抵抗下的直面相对,让影片酝酿着更强大的力量。 欧容的最初想法是拍摄一部关于男性脆弱的电影,进而focus到普雷纳神父的案子。本来打算拍一部纪录片,但接触到这些教堂性侵受害者后发现,他们对纪录片的形式没有太大兴趣,毕竟媒体狂轰滥炸下,他们已经对纪实的形式麻木。所以最终决定拍成剧情片。

我这应该是摘抄的,之前记在别处的,找不到来源了,侵删

 4 ) 感谢上帝

向以奇情故事取胜的法国导演欧容,这次令人大跌眼镜地转向批判现实主义,描述三名年少时遭遇神父性侵犯的男性受害者,成年后先后主动揭开难以启齿的悲惨经历,批判矛头直指天主教会里的恋童癖神父。这种严肃正统的社会及宗教题材不太像是欧容导演擅长的范畴,所以他以往那种活色生香或者骇人听闻的意象全无用武之地。 他这次将功力发挥在剧本设计上,一位恋童癖神父的性侵事件先后引出三位男性受害者主角的故事,貌似传统的编剧手法,实则用沉重的现实锋利地剖开受害者的内心世界,由点到面去刻画性侵对受害者的成年生活带来种种不可预计的影响。 受害者总是相似的,然而他们却有不同的隐衷。第一位是事业有成的中产精英,成熟内敛稳重,担心孩子受影响;第二位是情绪化的普通中年IT男,擅长用媒体炒作;最后一位是来自社会底层人士,瘾君子兼有性心理障碍,这位则最有看点也演绎得最出色。三人的阶层属性差异不仅体现在他们与教会及神父的抗争手段,更重要地还体现出他们身边家人的迥异态度。有的家人得知真相后表示理解全力支持,有的家人则选择继续充耳不闻,或者逃避现实。这里面最主要是出于宗教的巨大影响力,绝大多数当地民众都是天主教徒,一方面不肯接受信仰的崩溃,另一方面则乐意充当无声的帮凶,令人感到不寒而栗。 这个剧本的野心相当大,批判的内容由表面上的恋童癖神父,到宗教制度,再到媒体影响力,最终落到人心之不可测之上。面对如此不堪的性侵丑闻,即便亲如自己的父母妻儿,还是有难以调和统一的对策和应对方式。然而,三段故事内容有不少重复的嫌疑,尤其是关于父母关系的交待,以及他们婚姻生活的情节,令整个篇幅变得冗长,节奏也愈加丧失掉

 5 ) “外围”的受害人

平稳主线之外的凛冽高光。

欧容的电影总不乏克制又蔓生的奇情。《弗兰兹》身后,愧疚的士兵微微颤抖着编织出温煦的往事;从臆想的偷窥到真实的介入,少年嘴角带笑完成《登堂入室》的入侵;逝去挚友的嘱托成为《新女友》琵琶遮面的前奏;《花容月貌》的少女在各取所需的温存中摸索身体深处的空缺;回忆是《时光留驻》中渐冷的夕阳;诡谲是《双面情人》从孪生到寄生的郁结和释放。

而这一次,故事的起因是天主教会神职人员性侵未成年人的丑闻,哪怕实在要说是一种“奇欲”,也绝无意趣,只是令人发指的罪恶肇始。这样的选题作为立场鲜明的斗争声援无疑令人振奋,但同时也消减了电影本身(相比欧容若干前作)在叙事上的曲折幽暗与妙趣横生。

我们对事件本身的惊骇和对于受害者的共情,早在观看影片之前就已经被铺天盖地的报道与数据激发乃至“消耗”。况且,同一题材已有2015年《聚焦》等影片珠玉在前,尽管视角不同,但在一些扣动情绪扳机的关键节点上却有重复。比如在影片第一段受害者自述时,亚历山大颤抖地讲到“被选中”的喜悦和“我们之间有了小秘密”的哄骗伎俩,并痛苦地陈述几乎将神父视同于“祂”的感受。观者当然能够再一次共情,但更多是一种点头默叹的确认,那种初次听到的震悚和唏嘘却不可能再次产生。

当然这种细节上的雷同不能说是机械复制,只能说,受害者相似的耻感和与之相对的加害者的卑鄙还不断在世界各个角落无限反复。另外,影片所改编的真实事件在拍摄完成时还没有尘埃落定,这不禁让人想到2011年反映聋哑学校老师性侵在校生的韩国电影《熔炉》在上映后引发社会震动,从而推动案件重审并促成“性侵害防治修正案”出台的旧事。

基于此,我们如果暂且不谈电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作用于现实,只从作品的叙事空间内部,即从三十年后核心事件的再议、受害人的协同抗争等“主线剧情”来看这部电影,难免是会失望的。


,如果所谓“中心”的线索对于欧容来说只是铺陈事件的背景呢?欧容并没有将三位主人公(亚历山大、弗朗索瓦、伊曼纽尔)塑造成高大勇毅的正义斗士,而是毫不掩饰地呈现他们在坚定神情之外和周遭人事的关系,甚至让“周遭”成为情节真正的高光。由此,影片最让人触动和思索的部分恰好是比起前述几位直接当事人更加“外围”的人物,比如亚历山大的妻子、弗朗索瓦的哥哥、伊曼纽尔的母亲。

亚历山大的妻子玛丽,从一开始就呈现出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另外几位的妻子或伴侣也都类似),和丈夫的父母对他所受伤害的漠视完全不同。但是随着丈夫对于此事展现出越发坚定的诉求,她虽没有明说,也逐渐开始表现出迟疑和抵触。对观众(我)来说,电影以波澜不惊的画外音阅读电子邮件的篇幅多到令人难以忍受;对玛丽来说,亚历山大也像是走失在电子邮件的繁复交涉之中,精神和身体的很大一部分渐渐离开了她、家庭和日常生活。他需要加害者和整个教会的公开道歉,需要更多受害者说出自己的故事,需要让伤害停止滋长。这一切所掀起的澎湃潮水却将玛丽也卷入了无尽的漂流。可她只有一次对伊曼纽尔,而不是丈夫,说出受害者几个字。她仍然支持亚历山大,支持他所坚持的事,可在一以贯之的背后又是多么疲乏,多么千疮百孔。

弗朗索瓦的哥哥路易,以另一种方式受到侵犯事件的折磨。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受到的伤害可能远比弗朗索瓦更多。弟弟由于神父的亲吻而受到父母的特别关护,永远是注意的中心;而路易平安无事,很让人放心的样子。侵害的话题一旦提起,路易就像直接被推到了家庭之外,仿佛父母只有弗朗索瓦这一个儿子,需要加倍投入以弥补他幼时的创伤。弗朗索瓦发现哥哥并没有支持自己的斗争事业时,异常气愤地说到路易的人生诸事顺利,成年后经济条件也很好,似乎没有理由不去支持受到外界伤害的家人。可如果对看上去冷漠不近人情的路易来说,自己也是受害者,从小到大的努力和所谓的“平顺”都被视作理所当然,那么心平气和地去支持一个始终投下阴影的兄弟又谈何容易?

最后,伊曼纽尔的母亲伊莲娜,在性格暴躁的前夫看来是将孩子“送入虎口”的母亲。她和儿子的关系真的很好,但观看时有种感觉,她大概始终都被难以排解的自责感笼罩,也因此不遗余力地进行补偿。她了解儿子的生活和他情绪的状况,总是关切地询问伊曼纽尔和女友相处得怎样;她是儿子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亲人和紧急联系人,甚至不顾年迈主动接下了为组织接听电话的繁重任务。儿子终于有了一项可以托付的事业,阴影带来了人生的光亮,是很让人欣慰的吧。可当儿子问,当时得知侵犯发生后为什么没有马上采取行动,她却又有些支支吾吾了:我没想到会发生这种事。这时突然响起的电话成了母亲的解救,就像她在三十年来出于愧疚所做的一切,都是填补罪责的粘合剂。在活着的时候都要一直弥补才好,毕竟这一切都是我造成的啊。她一定是这么想的吧。


还记得影片中亚历山大劝自己同为受害者的朋友也来作证,朋友犹豫了,因为妻子一家会反对的。后来这位朋友改变主意答应作证,并说,这是他自己的人生,不是妻子的。亚历山大释然地笑着,似乎肯定了朋友的果决。而欧容却用了整部电影来反观这句话,是否真的像当事人说出它的神色那般释怀和凛然。谁的人生完全是自己的呢。

《聚焦》给人的感觉是阴天走在上班的路上,日复一日的使命无限延展;《感谢上帝》似乎在呈现云破日出的过程,但像冬天正午的晴朗,有光,却并不驱散严寒。

 6 ) Grâce à Dieu est-il égal à malheur

很喜欢这种展示事件操作和推进过程的影片。这些受害者在站出来揭发神父恶行的过程中,有外在的阻力,有内心的挣扎,有再见到神父时的仇恨,有受害者见面时的互相慰藉,有母亲的支持,也有伴侣的理解,这些都被细致的展现出来了。

很神奇的是,这些受害者都正常长大了,虽然有着很深层的内心阴影,但至少他们turn out to be ok,而不是像在其他关于性侵的影片中那样一辈子被毁了抬不起头。我觉得这要归功于两点,一是父母的重视和理解,二是在一个性开放的国家,娈童行为带来的生理伤害居多,羞耻感相对于亚洲文化来说更少一些。

看完这部影片,才理解me too运动的意义,一定需要有人第一个站出来,受害者的抱团非常关键,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孤独且弱势的。星星之火慢慢燎原,看着一个人点亮另一个人、一个人拯救另一个人,这种勇气和力量的传递是本片最动人的部分。

不知为何,感觉法国人对待任何人事都有一种既认真又潇洒的态度,每个人都拥有完整的人格和自己独立的逻辑体系,做对自己负责的决定,对自己真诚。另外,对我们隐晦的东亚文化来说,法国人亲友间的坦诚也是让人羡慕的亲密关系相处模式吧。

看影片之前不理解片名的含义,看完才知道原来是一语双关,“grâce à Dieu(感谢上帝)”本代表“heureusement(幸运地)”,而在这些受害者身上却成了malheureusement(不幸)的同义词,实为讽刺。

 短评

不明白欧容到底拍了个什么?《我们的MeToo日记》?不那么故事也不那么纪录,一种奇怪的存在。以冷静的第三人审视视角进行着自己的社会表达,拍成电影没觉得有多好,适合写成调查性网文发微博。

6分钟前
  • 唉唉唉德华
  • 较差

“我们经历的每件事都是有原因的…保护过去的自己,不要再羞耻或恐惧地活着” 打圈导致阴茎弯曲的难以取证、质问母亲知情神父亲吻自己却没有作为、联盟退会、受害者被推上风口浪尖、消耗时间和精力的持久战…都是电影的另一面力道。欧荣最正经的一部,看似《每分钟120击》跟《开战》的观影体验,鼓起勇气反抗,却不宣泄愤怒。“卸下沉默才是我的生活,我的信仰是人性”

1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在百老汇MOMA看法国电影展的这部片子,竟然有三次遮挡,只是正常对话的镜头,因为受害者谈到了性侵的细节,有口交和阴茎之类的词语,就被技术处理了。这时候法语对白还能清楚的听到,权当是在场的观众没人听得懂法语。事件本质上跟《聚焦》一样,为性侵受害者发声,只是到了法国导演手里,剧本全程书信体旁白展开,节奏精准,形式极致,中间换了三次主角的视角,去推动这个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只是把镜头聚焦在“不在沉默”组织的几个重要成员身上,不那么煽,而是用三个不同社会阶级的主角去看待教会和信仰,发声之后每个人自我疗愈,理智的同时也带着思辨的力量。

1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指责欧容这部“没啥特色,换个导演拍一样”是件很容易的事,因为大家都这么觉得。但规整之下,完整的各类话语层叠、清晰的思辨色彩、快速即时的创作进度、完全负责任的社会关怀,几乎快摸到这个题材的天花板,不比《聚焦》差。希望大家不要再以“欧容应该怎么样”来束缚他,不玩花活、好好做纪实的“文学影像”也并不就是“没有想法”。这部电影可能“最不是他”,但在我的电影价值衡量中是能进他前列的片。

17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拍得扎实,人物饱满,最后一句“你还相信上帝吗?”是对所有人的拷问,欧容没用什么过多花哨的东西,只是认认真真审视神父性侵幼童这个普遍性的现实,对个人成长,对家庭生活的影响,以及每个当事人面对这个事情的态度。

2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69th Berlinale# 主竞赛。欧容竟然拍了一部主旋律……即便是粉丝如我三星也是到顶了。拍得真是……沉稳啊,137分钟里面估计有70分钟在读电子邮件也是看得人要抓狂了。就是一个男版的“俺也一样”故事,完全是Metoo运动的逻辑和战术,后面结合互联网变成社会运动也是顺理成章。比较加分的点是三次换视点人物的剧作结构,以及结尾前一场获奖庆功宴上讨论运动现状和发展的戏(严肃认真地思考运动的社会遗产!)。

24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3.5.一篇社会调查型特稿,让你感动又让你不止感动而继续动脑反思,这是法国片的优势。围绕几个核心人物展开,细节和情绪都如丝般流畅,彰显了导演既有的调度和叙事能力,几次视角转换有如行云流水,对陈年旧案调查过程的展示一丝不苟,非常理性,这又让我怀疑它是那个欧容吗?因为细节丰富,几个主要人物都很饱满,我个人觉得有很多繁冗的细节可以节省,既然是群像戏,每个人物反而不需要那么面面俱到,因为细节不必重复交待。

25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能够从编剧上看出来本片和美国的同题影片气质上的根本不同,本片聚集于个体与家庭成员的反应,少了好莱坞的理想化,更贴近于人本身。但是,整体的视听和人物塑造都让我觉得和导演的所有前作都不一样。这部变得太正确,太平稳,太了无新意。要么就是导演的创作心态老了,要么就是他接了这一个剧本,并非他的本意。拍得不错,但是我期望中的欧容能比现在看到的要更多。

27分钟前
  • Prévoir
  • 推荐

欧容还是那个欧容,情绪拿捏非常精准,三场人物都各有情绪高潮和高光时刻,三个家庭体现#metoo可能结合人格造成不同程度的震荡,真实如同社会风俗画但又格外克制。然而剧本有点问题:波波这个角色最后弱到可有可无导致第一场记忆点消失,感觉可以大幅精简着重牵出后两场的情绪。表演最好的是法国张震太纤弱敏感。整体很稳有[聚焦][120击]乃至[开战]的气质,虽无奇情却让人物纷纷跃然屏上没辜负欧粉期待。

2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三星半,和《聚焦》可以搭配来看。挺喜欢中前段书信体的描写,把主要三个受害者彼此截然不同的故事展现出来。可惜第一个人物占用了很大篇幅,结果没有深入下去。却靠着后两个人物为剧作带来了张力,他们的性格也为他们成年以后的心理、生理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改变,但相同的是我们能够看到家庭起到的作用。

2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超棒!刚开始节奏很慢,而且冷静到不可思议,看到后来才知道,开头的冷静确实很荒谬。难得的是他们的家人大都很支持他们,没有“荡夫羞辱”他们。第一次看到电影中有这么多男性哭泣,当男性放开来表达感受、甚至表示自己的脆弱时,这才是健康的男性气质。结尾:Do you still believe in God?振聋发聩的一问。

33分钟前
  • 又又
  • 力荐

欧容看得上的主旋律,一定不是运动,是运动里的人

37分钟前
  • 推荐

信仰产生信任,信仰也玷污了信任。欧容并没有妖魔化教会,而是从三位主角的主观视角把法国版“聚焦”无比严肃的讲了一遍,因为厚重才显示出力量。可恨的是就这样藏污纳垢的组织 ,还天天把反同挂在嘴上……

4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这部片子的亮点还是克制与冷静,并没有煽情,以及,在一些关键地方的不过度,欧容还是很厉害的。三个人物,共同推进,以不同的反应、不同的态度,去拼合出整个事件。有整体的描述,也有细节的个人感受,其实功力很强。只是太克制了,反而没那么讨好观众。

4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神父虐童题材近几年可真多,没想到欧容也拍了,而且还是进行中的案件。影片围绕三位男性受害者展开群像描绘,几个点令我印象比较深吧,一个是三位受害者坚定和果敢的态度;第二是组织化以后有网站,有热线,有定期聚会,甚至还讨论过要不要用喷气机痕迹来做博眼球的话题营销,影响他们的不止是一生的伤害和阴影,还成为了他们一辈子的事业;第三是当事人的家人态度天差地别,有的鼎力支持,有的就很令人失望。叙事比较四平八稳,不像聚焦那样有一个调查推进的强力主线,所以略微有一点闷。所有男性主角配角大人孩子都无比帅,这也是欧容的特色了。

4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西方世界的两种立场:创造一呼百应的共情(美国)和确认同仇敌忾的共识(法国),前者易陷入煽动的陷阱,后者难跨越私欲的本能。还是《开战》看得更远。

5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冲洗黑房内有多少秘密,露营帐篷里有多少污秽,因为懦弱纵容了多少犯罪,因为包庇扼杀了多少人生。有些往事难以丈量,有些痛苦却容易计算。这些年感觉一直和三个人做爱,我,妻子和神父。比起罪人得不到惩戒,兄弟转嫁的嫉恨,母亲如刀的憎恶,得不到亲人十元的支持,看不到世界向好的明天,才最黑暗。

5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B / 有趣的是哪怕在这样一部正襟危坐的作品中,还是看到了欧容关于“性”之复杂性的探讨(反复被强调的17岁仿佛呼应着《花容月貌》)。除此之外则是对言语的控制力:第一段的旁白与呢喃的分叉、高密度台词形成的叙事重压,以及之后的逐步迂回释放——这一释放的过程也是一种法式社会运动的铺展,因而落点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以及过程中的人。瑕疵大概是察觉到了欧容在把握强社会性议题时对群像塑造的焦灼,以至于有些细节与转折的设置明显不到火候。

57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百老汇法国影展】【放映中四次马赛克遮挡画面】三位在童年时被同一天主教神父性侵的中年男子,勇敢面对过去、挺身而出公开揭露并起诉神父及包庇者的罪行。真实案件改编、使用真实人物姓名,无疑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现实感,更有震撼人心的正义力量。虽然是三个主角,但影片并未采取平行剪辑手法,而是将视角在三位受害者角色中依次自然地无缝过渡,并互相产生交集。很惊讶欧容能在社会压力下,将如此现实沉重的题材拍得这么从容不迫、冷静克制。一句脱口而出的“感谢上帝”尤为讽刺。在演员落落大方的表演下,愤怒与温暖、控诉与治愈并存//20190809资料馆二刷无遮挡版

1小时前
  • 汪金卫
  • 力荐

一部米兔电影!(守望相助

1小时前
  • 咯咯精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