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最好的青春

爱情片中国大陆2017

主演:徐彪

导演:徐彪

 剧照

最好的青春 剧照 NO.1最好的青春 剧照 NO.2最好的青春 剧照 NO.3最好的青春 剧照 NO.4最好的青春 剧照 NO.5最好的青春 剧照 NO.6最好的青春 剧照 NO.13最好的青春 剧照 NO.14最好的青春 剧照 NO.15最好的青春 剧照 NO.16最好的青春 剧照 NO.17最好的青春 剧照 NO.18最好的青春 剧照 NO.19最好的青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8 20:20

详细剧情

《最好的青春》影片由徐彪执导,徐彪、牛晓宁、张杰夫、陈潇然、王方春子、叶雪如等联袂出演,由内蒙男孩天吉思与他的梦想、他的兄弟、他的恋人之间的一个个小故事组成。大学一场艺术盛典,让天吉思和洛汐冥冥之中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当晚在酒吧再次不期而遇,天吉思满怀激动,当晚便跟踪洛汐,不料发生闹剧,被抓到警察局。  第二天回到band房,乐队4人布置求爱计划,分别采用蒙氏追求法、韩式追求法、美式追求法,却都因为各种原因搞成闹剧。校园广播对进入决赛的天吉思的乐队进行采访,采访的最后,天吉思演唱了儿时的蒙语歌曲《梦中的草原》,唤起了正在舞蹈房练舞的洛汐的儿时记忆,二人天桥相遇,两人的情愿由此展开。

 长篇影评

 1 ) 政治的尽头

        政治的尽头是同情心,马蒂奥和朱莉娅的尽头是尼古拉。
        《灿烂人生》里有一个镜头是这样的:防暴警察马蒂奥的同事鲁伊奇被左翼示威者打成了瘫痪,马蒂奥在哥哥尼古拉家悲愤地说起这事,尼古拉的妻子朱莉娅,一个激进左翼分子,当时就不干了。
        “太糟了,你站在错误的一方。”
        “你肯定?那什么是正确的?穷人的一方算是正确的吗?”
        “对。”
        “鲁伊奇比你更懂什么叫贫穷。他是个穷人,把他打成植物人的人却不是。我们在这里吃蛋糕,他却躺在医院里。”
        “我受够了你的垃圾言论!”
        尼古拉只好出来调和:“请你们都别说了!”朱莉娅转身弹琴去了,马蒂奥调侃道:“你老婆不错”。尼古拉笑道:“你俩相处的也不错”。“她是那种永远正确的类型吧”。“嗯,跟你类型一样”。于是两人会心地笑了。
        《灿烂人生》里有好几个类似的情形:一场充满火药味的争论,最后以温情脉脉的谈笑收场。尼古拉的父母争吵时是这样。妹妹的婚礼上,尼古拉被解雇的工人好友和银行家好友之间的对话是这样。尼古拉父女在争论一个腐败官员是否值得同情时也是这样。对此女儿是这样解释的:我太爱你了,我不会真的跟你闹翻。
        “我太爱你了,我不会真的跟你闹翻”,似乎道出了人世间喜剧和悲剧分叉的那个秘密。很多时候,你以为你的所作所为是出于爱,其实还是不够爱。另一些时候,你忙着轰轰烈烈地爱人类,却忘记了爱身边一个一个的人。
        马蒂奥和朱莉娅都未曾深入这个道理。他们都试图通过政治斗争的途径去改变身边的世界,结果发现政治斗争的前提是对真理的掌握,而这个世界上没有谁确切地掌握了真理。朱莉娅在60年代的左翼运动中越来越激进,抛家弃子投奔了一个恐怖组织,从事暗杀工作,最后沦为阶下囚,世界却没有因此变得更好一些。马蒂奥终其一生都在和丑恶的制度作斗争,从僵死的考官到野蛮的精神病院,从等级森严的军队到黑幕重重的警察局,但他被碰得头破血流,在一个新年之夜,他迎着窗外绽放的烟花从阳台上纵身跳下。
        而朱莉娅的丈夫、马蒂奥的哥哥尼古拉则不同。他温和而不消极,明辨是非但不急于求成。改造世界对他来说不是将一个制度连根拔起,而是从给予身边的人一点一滴的温暖开始。佐珍,片中那个被精神病院非法电击的女孩,最后不是被左翼朱莉娅或者警察马蒂奥拯救,而是在尼古拉几十年的照看下慢慢恢复。当佐珍完全将自己封闭起来时,他对她说:你每天来给我的植物浇水吧,它们需要你。
        如果说改造世界是一场龟兔赛跑的话,马蒂奥就是那个兔子,而尼古拉则是那个跑得慢却跑得远的乌龟。马蒂奥在不断的碰壁中也逐渐认识到这一点,他多么希望自己也能有那样的耐心啊,在与可爱的姑娘美瑞娜相识之时,他这样自我介绍:我叫尼古拉。
        也许为我们的行为守卫底线的,不是政治、不是宗教、不是法律,而是尼古拉的考官所说的“同情心”。读书读到文革时某派怎样毒打某派或者纳粹集中营里的暴行时,我总是惊骇不已,因为这全都是假真理的名义。若是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同情心的底线呢?一个政治、法律、宗教都无法突破的底线呢?也许人世的希望不在于发现真理,而在于追问一句,发现真理又如何。
        该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片中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美好,美好却不虚假。我想导演真是个善良的人,简直可以说是柔情似水。他让激进的朱莉娅弹得一手好钢琴,让暴躁的马蒂奥成为一个书迷,让美瑞娜在失去马蒂奥之后得到儿子,让尼古拉在女儿离开后重新得到爱情。他端详、雕刻、安抚每一个辗转反侧的灵魂,让你觉得世界可以变得更好,正在变得更好,还会变得更好——只要你象尼古拉的父亲所提醒的那样,不放弃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发掘他们的动人之处:“你要让朱莉娅弹琴,告诉她她有多美好,你要说,朱莉娅,为我演奏吧”。
 

 2 ) 马迪奥为什么要自杀---也许是过分阐释

       写在前面:看到马迪奥在电影之中,我就会想到乌托邦,这真是一出悲剧,它向我们表示世界上有种东西东西是我们大家都觉得很好的,但谁都不相信其能够成为现实,而与他对立的那个乌烟瘴气,不可理喻的世界却让所有人觉得理所当然,我对这个世界说,这就是我的生活。我觉得我再也难以恬不知耻地抱怨这个世界了,我也难以很伤感地对朋友说,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好人,我现在更愿意相信,在这个世界活着,不是选择好与不好,而是在坏与更坏之间选择,生活如是,人格如是,我能做的,或者说我的理想只是做一个比较不坏的人。

      电影开始不久马迪奥就做了一系列的事——把遭受电击的左珍从病院中带走,带她回家,并且愤怒地教训左珍的父亲;在毕业答辩的时候明确地指出迪班尼诗作的空洞无物和迪班尼本人的不学无术并表达他对于一个在导师看来是可笑的模仿诗人比查奥的赞赏(我不太明白他看左珍日记那一段暗示了什么,那似乎很重要【后来细心的朋友告诉我,那里写满了马迪奥】马迪奥人生的转折似乎发生在左珍被带走的那一刻,从那一刻他就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这个世界的善恶,怀疑自己信仰的基础,从无力拯救左珍开始,到无力拯救奴基(马迪奥对奴基的看法‘奴基对穷困的了解比你深,他穷困,打他的人却不是’从而引申出的对革命本质和世界本质的疑虑就是一个例证)进而走向无力拯救这个世界信仰的认定,当马迪奥站在火车上对尼古拉说我不合格,这不仅仅是对于他的文学的否定,更是对人生哲学的否定,不是不合格而是已经不可能合格,他开始迷狂,开始放逐自己,他加入军队,从不“违抗”命令,但不肯被人操控,工作毫无表现,有的只是一些吵闹事件,他加入警队,对纪律期盼不是谎言也不是搪塞,“纪律”就是他放逐自己的方式,执行纪律就是存在的价值,按命令办事,只管自己分内的事,表达了他对这个世界存在方式的隐喻。在马迪奥眼中,他已经无法根据这个世界本身(电影中的那个世界)而坚持正义和善良了,因为那个世界表达了这样一种情怀,没有人犯过根本的错误,每一个犯错的人都在一定的条件下面,在某一个集体(家庭,夫妻,朋友...)里面都是正确的,就像我们习惯地评价我们身边的人那样:他并不坏他的本性是好的,或者有的时候从全然相反的角度:这个世界没有好人,所有人都一样,天下乌鸦一般黑。但对于一个有纯正信仰的人来说,这样的世界是不值得活的,而他遇见美拉莉,对于那个懂得所谓探索灵魂,探索内在的马迪奥来说其实是一个讽刺,因为他自己已经将自己放逐,而灵魂无物
      “你没有感觉,声音,呼吸,也没有留心听我讲话,什么也没有,我问题的答案是:空无一物,这就是他对灵魂探索的答案”
      是的他看到内在,但灵魂如无物....
      马迪奥说:我早应知道。你当年怎样,我当年怎样。左珍的唯一回答是:疯癫. 而对于美拉莉的疑问“你为何骗我,在西西里你已骗我,...尼古拉,为什么?”因为尼古拉就是马迪奥在这个世界的理性实存,但他是虚无的,因为马迪奥已经被放逐,也就是说马迪奥得放逐直接导致了这部电影中最坚持的人物尼古拉的虚无(马迪奥是尼古拉的神性基础,我们可以从他与马的儿子的对话中看出),放逐在这个世界的最好的结局对于马迪奥来说就是尼古拉(这是我对马迪奥以尼古拉之名的解释),但即使是尼古拉,对于马迪奥来说最终也是不值得拥有的,事实上尼古拉很早就在考虑左珍的去处,在有所决定的时候,他也技术性地支开左珍,他是这个世界理性地对待一切事物的象征,而这个理性的基础(在尼古拉与马迪奥的儿子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是马迪奥,而马迪奥却是这个世界所无法容忍的,记得尼古拉和那个贪污官员的对话么?
      “你要证明我是疯癫的么?”
      “这会方便你律师的工作,”
      “我的妻女是不知道真相的,我在昨天之前也不知道,”
      “你不知道自己犯了法?”
      “你是在医院工作的,是吗?我相信一定有公司给你佣,5%~10%那是公价,我不相信你毫不知情,可能你已知道,但视而不见,就像千百万意大利人一样,直至某天,法官走上门,说那些佣金是非法回佣,台底政治献金是非法行为,我是个贼,好震撼的新闻,偷苹果的人不是每个也要入狱,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但他们忘记当日排队向我们献金,换取我们给予方便,现在他们想改变这个世界,相信我吧,一切也不会改变一切都是假象,他们只是捉我们这些愚蠢的人,其他人依旧偷活,这就是意大利,这现象不是我造成也不是你是我们的父亲造成的,信我吧。”
      “不,与我父亲无关。(注意一个细节,母亲在向尼古拉描述当初与父亲相遇时候的情形,说明父亲事实上也是极有可能是有罪的)”
      最后美拉莉的那一句话是真正的关键“你喜欢书本是因为可随时放弃他” 书本就是马迪奥的纪律的隐喻,纪律就是马迪奥的在世真理,从离开左珍开始他就选择了将自己的生命放逐,但他的放逐不是堕落,而是将心中的信仰碎片化,用绝对的服从来对视体制的荒谬,更是理性实存的荒谬,用美拉莉的话来说:就是像捡起书本那样,随时抛弃(服从命令)而又随时捡起来(那些吵闹的事件),在结束与美拉莉的对话后对罪犯的施暴就是他最后一次捡起书本(也就是他说的常常做主),马迪奥死在烟花璀璨的新年夜,这个形式本身似乎就表达了一种对于电影灿烂人生,也就是马迪奥的那个世界的一次反讽。
最后补充一个情节那个有点戏剧性的教授对尼古拉说:我要给您一个忠告,你若有抱负,便要离开本国,离开意大利,离开这个国家,...地方虽然美丽,但却没有希望.....但愿如此,可重新建设我国,总好过现在了无生气,由恐龙来管制我们,.....我是被恐龙摧毁的其中一人!
后记:不知道为什么看到马迪奥的时候,我会想起教父二里面的艾尔巴西诺,他曾是一个好人,但他是孤独的(影片结尾的时候所有人都去欢迎马龙白兰度了,然而艾尔巴西诺却独自一人在那里,然而现时中的他站在那湖畔的别墅里面,他是权力的绝对中心,然而他却无比孤独不知道自己是谁,他杀了他的哥哥,驱逐了他的妻子,这就是马迪奥另一种可能的悲剧,如果他不是自杀的话,如果他不是自我放逐的话,那么在这个世界,艾尔巴西诺就是他最可能的结局了,我愿意把马迪奥的自杀看做是对那无可避免的混乱世界说了一次“不”,因此马蒂奥的自杀与其说是悲剧,倒不如说正体现了他的伟大,艾尔曾经想对这个家族说不,然而他无法扯去那悲剧的责任,现在马迪奥彻底的抛弃了这一个世界,这不是一种怯懦,而是站在人性最高的角度对生命作了一次真正属于自己的选择,对这个世界,对生命,对一切的荒诞说了一个不字。
      更简单地说尼古拉是这部电影的人性光辉,但有了马迪奥,这部电影有了神性视角,或者说马迪奥想要以肉体的实存看到上帝的视界——一切都是合理的,但他看到的却是一切都是荒谬的,自己亦无所幸免。
      以上只是关于马迪奥,而不是电影的全部。

 3 ) 转:马迪奥之死及对灿烂人生的误解

作者:上官本寂

 灿烂人生不是一部阳光片。我理解,它的中心思想是要讲述一个人的挫败。也不是什么评,瞎掰呗。
  
  ——是为题记。
  
  作为典型的英语文盲患者,我不太懂THE BEST OF YOUTH为什么要被翻译成灿烂人生。奇怪的是,看完电影之后,竟然觉得这样翻译太TM贴切了,真正做到了信达雅的至高境界。类似的感受我就不表达了。张女士爱玲说过,华袍下的虱子理论算是中文注解,聊表不可说的模糊意境。
  
  犹如所有种类的偷情,挣扎来挣扎去,最终必定要转变为立场问题。灿烂人生篇幅庞大,具有天然的侵略性,这让视角的选择成了难事。立场不解决,一切感叹就没法立脚。在好长时间里,由于自个的立场混乱,导致增强对电影的恐惧。我只有目瞪口呆、掩口无言。此时障碍已清除。
  
  选定一个立场,就代表着即刻放下其他的阐释可能。电影可以创造无量数的视窗,而我们只能选择一个,这是观众与生俱来的悲哀。若要服从电影的气氛,除了认命,再无它途能扭转局面。我看灿烂人生,站立的地方是马迪奥。就是说,我认可从他在电影中的经历,去理解人生。
  
  这有点冒险。因为在整部灿烂人生的戏中,马迪奥占据的比例很小。绝大多数的时候,哥哥尼古拉的经历是摄影机表现的重点,他的恋爱、婚姻、孩子,革命与厌倦革命,反抗与不再反抗……总而言之,尼古拉的主流与非主流的生活方式占据着电影的主要叙述。甚至,连妹妹都在影片后期被突出处理。
  
  马迪奥被其他家人的生活过程所掩盖。这既是立场的全部内容,也是立场本身要引申的意义。
  
  这对别人或许是不公平的。但我就是这样理解灿烂人生的,站在一个很可能不是全盘的视野结构上。我拥护马迪奥的立场,听从基于此一立场的情感调度,而尼古拉、母亲、妹妹就在事实上成了配角,不管他们的戏份有多长。我想,偏颇的人生何尝不包含齐全的生活百态?
  
  马迪奥在与家庭的不告而别后,灿烂人生那给出他的成长线索极其有限。即便这样,也还是能看出他服役、退伍成为警员、镇压街头运动、屡败的情感、直至钻进书里成一统的脉络。要说明的是,这样被总结出来的脉络实则是凌乱的,在电影中,被家族其他人的生活冲击得七零八落。是碎片,如果无心,根本无以拼凑。站在我的立场,我觉得这是灿烂人生的主题阐释。
  
  灿烂人生的主要电影手法是对比,比如,用尼古拉充实的阅历对比马迪奥断断续续的人生碎片,用马迪奥不在时的家族欢愉对比他的寂寥,用尼古拉革命女人的道德优势对比马迪奥的警察作为。有时这种对比——毋宁说是忽略——到了叫人无法忍受的地步。可马克导演坚持他的理念,别人毫无办法,眼睁睁地看着尼古拉以及从他那里生发的线索盲目地扩大,成为电影的主体。
  
  这是我对灿烂人生的最阴暗见解,亦即:马克导演从一开始就要抹杀马迪奥。马迪奥不仅要在电影形态中抵抗苦闷的人生格局,竟然还要承受马克导演近似复仇一样的谋杀。而后一种杀戮是他无力反抗的。要说灿烂人生有多灿烂,我不信;要说灿烂人生有多不客观,我乐意为这种非客观说上更多抱怨。
  
  马迪奥是愤怒青年,强健的体格和充任国家暴力工具的角色扮演,让他成了时常要暴躁发作的一个人。显然,他的感受很少被人获悉,他也认识到这点,因此他在后来放弃了主动寻求和解的恋爱对象,成了一位忠实的书籍阅读爱好者。他试图借此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令左右逼仄的境况不再那么有压力。
  
  他对家族的态度混杂着复杂的体验。在听闻父亲去世的消息,赶回家祭拜的那个场景里,马迪奥第一次打破他给观众的平静形象,彻底失态。父权的压迫被死亡带走,可马迪奥没有觉得轻松。一种被拘束的人格无法通过外力的消失来解放,我觉得这是马迪奥人生悲剧的起点,如果你认同这属于悲剧的话。
  
  相较于其他家庭成员循规蹈矩的生活演化史,马迪奥直到死前都游离在母亲的视线之外。他没有结婚,没有能让他安心的女人,他可以在暴雨之夜放纵欲望,却出于本能地逃避一个追求者的约定,这让旁观者觉得无谓和叹气。为什么不能像个正常人那样过活?你看连热衷街垒革命的尼古拉都成了医生,还有什么魔障比人性更放肆、更叫马迪奥孤立无助的吗?
  
  人性其实已经够变态了,哪知它仍然敌不过魔幻现实。人注定会有一死,可死亡是个谜,是不存在,我们是在求生的路上渐生死意的。如果死亡有基本的七情六欲,那么它与生活就没有太大的差别。马迪奥在求生中学习求死,灿烂人生给与他的全部细节微不足道,仅仅是为了将他引上阳台,最后一次望见天空。
  
  马克导演为了强化影片的历史感,也为了据此更令人信服地讲述一个家族尤其是一对弟兄的成长故事,在电影中加入了意大利的民运资料。这样做的其中一个后果是,马迪奥的人生冲突被放大,马克导演将这些冲突捆绑在马迪奥的制服上,让它们成为他的负累,成了马克导演执意要谋杀马迪奥的武器和证据。
  
  符合一般逻辑辑的推理,马迪奥,作为一个依旧纯粹、不知变通、自我封闭的角色,以及这一角色所能指代的人性模式,在历史、情境和马克导演的合谋下落入陷阱。一些人的溃败是早就注定的。这与其说是得益于谋害者的缜密部署。不如说是自有人格方式的自我毁灭。我不相信诱导这一虚伪的概念,更不愿意为加害者增添丝毫令其自大膨胀的颂词。
  
  马迪奥从来不是一个说教者,他自觉远离进化论的种种修辞,他让我毫不迟疑地拒绝人是渐入死境的说辞。
  
  马迪奥的亲人过着灿烂人生,他成了最受阴影青睐的人选。在所有家庭场景都故意避开他的同时,却又与他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要去马迪奥必须作出选择,比如在他拿到嫂子通缉令、受到格杀勿论的命令时。正是不愿意听随选择指令,马迪奥才走到今天的路上。选择即意味着他要与自己固化的生活习惯作对,是让平地起波澜。我们很难真正了解选择对一个人所具备的伤害能力,所以才对马迪奥的自杀感到困惑,以为他本可以怎样怎样就不会怎样怎样。
  
  马迪奥以极小的电影份量支撑起整个灿烂人生计划,他的冲动受到了寂寞的惩罚,他对感情的惧怕延续了他的血缘,他对家庭的憎恨成就了电影的温情,他用拒绝的形式接受命定的安排,他以沉默的书籍祭奠必将绽放的盆景,他取消自己又让自己存在,他用身后的苍白记下虚空。他表面上无条件地接受了马克导演的阴谋论,他又在情节的边缘卸除负面影响,或许他一直洞察了马克导演的用心?
  
  灿烂人生中的死亡没有葬礼,没有鲜血,没有我们惯常认可的那些象征物,比如尸体、黑白、飞鸽场面,或打斗之后的沉静。马克导演对死的处理,具体来说是对马迪奥自杀情节的安排非常成熟、非常直接、非常不浪漫。就那么一翻身,从阳台边沿消失,好似掩门而去。没有镜头切换,没有半点台词,全用动词,没有一点戏剧化的伪装成份,痛恨粉饰,太活化了以至于心都碎了。马迪奥就这样没了。这种不告而别足够把人心扎出血来。那血不是喷涌而出,是一滴滴渗出来那种。
  
  灿烂人生的寓言在这里戛然而止。我还来不及怅惘,就已绝望了。人是这个世界的累赘,一点都不假。
  
  马迪奥走后,他租住的房间里寂静、安宁,电视和随处摆放的书相对无语。这个空镜头的使用难免文学化,包括背景中传来母亲的嚎啕大哭。到这里,我认为电影不该结束,但我也认为没有更好的结局了。不过,马克导演还是不放过任何阐释的权力,后马迪奥时代开始了,后者的血脉留在一个阳光总是白晃晃的岛上,而追寻和求证这个血亲的痕迹埋藏在马迪奥那副肖像摄影里。
  
  在电影的结尾,实际上用了近六分之一的篇幅讲述马迪奥儿子的事情,其中夹杂着部分回忆。在我看来,这一部分不是马迪奥死后电影的补充和延续,而是一个独立的章节,只不过因为死亡的情节在前,让我们产生了这部分是死亡后的新生,就好像孩童是成年人希望的转折那种寓意。如果将其简单地看做是承上启下的组成部分,很可能真的有些简单粗暴了,毕竟不是这样的。
  
  和生生不息没有关系,和死亡的循环往复大有关联。孩子这个部分是马克导演向马迪奥此前被忽视的电影地位的弥补,是一种带有忏悔意念的致敬。它们可以与马迪奥的人生并列考虑,由此,可以照见他生前的青葱岁月,提供更多也更明确的信息,带入对马迪奥人生方式的建造中,并独立地发挥作用。因此,马迪奥的儿子就是马迪奥本人,并不代表挫败的人生可以释怀,只是重复着说:如此人生并没有被打败。这不是悲观或乐观的视角区分,而是一个不会被观察视角分裂的事实。
  
  马迪奥的人生可以模仿,却无法再造。我们都假装自己不会死,假装很了解死亡因而蔑视它。电影中的那些影射我们周遭的实际,却因我们的怯懦和退让获得不可被复制的自豪感。马迪奥的勇敢在于,当死亡只是被我们虚假地谈论时,他将其选定为生活的方式。
  
  2009-3-2

 4 ) 从阳台上一跃而下,马迪奥不再是个同性恋

导演在镜头中为马迪奥的性取向留下了草蛇灰线。

1983年12月31日,马迪奥从警局回到妹妹家。生性与家人疏远的马迪奥能够出现在新年夜的家庭聚会上,对于别人来说已经是个惊喜。他尝试着融入温馨的气氛中,和家人一起玩桌游,谨慎地不脱去外套,以防枪套和手枪被大家看到。

当他在小屋子里和妈妈讨论应该把枪放在哪里时,他是很想彻底让自己和其他人一样成为这个家里温暖的一部分的,可是也是在这个时候,与母亲相顾无言的尴尬让他终于放弃了尝试。有些事情真的做不到。他谎称警局有事,悄悄离开了家,回到了自己的公寓。几分钟后,在一片烟花之中,马迪奥从阳台翻身坠下。


很多评论都分析了马迪奥自杀的必然性:耿直又善良的性格让他无法接受现实无法改变的落差。极少数评论提到,马迪奥的同性倾向。

这不是一部同性电影,是否关注到马迪奥的性取向,对于观赏影片而言不会出现理解上的断层。不过如果能够从性向上注意到马迪奥的不同,会多一个因素去理解他的性格表现和最终的悲剧。

事实上,导演在影片中对于马迪奥的性取向给出了几次暗示。

影片开场后不久,马迪奥和尼古拉一起去参加舞会。有一组镜头是这样的。

马迪奥的手规规矩矩地放在女伴的腰部以上

与女伴交流时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眼神四顾

下一个镜头就切给了尼古拉。

尼古拉已经沉醉其中了

再下一个镜头:

女伴明显靠近,目光盯着马迪奥的嘴唇意图索吻

马迪奥迅速把脸移开左顾右盼

是因为马迪奥今天忧郁属性爆发了吗?

不一会儿,马迪奥在舞池中间旁若无人地自嗨

也许舞会上的女伴并不是马迪奥的菜?几天后,马迪奥带着尼古拉和朋友们去找自己认识的妓女玩。

马迪奥出门前从书本拿出藏好的私房钱,换上干净的衬衫,在篝火边等待时也很确定妓女会来,看起来轻车熟路的样子。然而在妓女的嘴里:

马迪奥“很古怪”

至少对于妓女来说,马迪奥同包括尼古拉之内的其他“客户”诉求不一样。


影片中段,马迪奥驱车去找了另一个性服务者,也就是给了他项链的那个人。

小臂、手部和脸部的轮廓刚毅,嗓音厚重,唇膏潦草地画到了嘴唇以上,可见这名性服务者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女性。委内瑞拉虽然不像泰国那样以人妖闻名,也是存在变性者的。比如2014年国际变性人选美大赛的冠军就是来自委内瑞拉,当时媒体也有报道。

问题在于,马迪奥找变性性服务者,是“饥不择食”还是“有意为之”?答案还是要到上一组镜头里找。

出门前喝水

开车出门前,马迪奥独自在厨房,用杯子接了一杯水,一边喝一边若有所思,镜头很短。第一次看到这里我有一点小小的疑惑。我想很多观众都会认同一点,即使电影时长达到了366分钟,导演也不是一个滥用镜头的人。这样一个主要人物的单人镜头,它的用意是什么?

40分钟后,影片给了答案。

1983年12月31日,从家庭聚会上,可以说是“逃”回公寓的马迪奥,给美拉莉打电话不通,再次从厨房接了一杯水,露出若有所思的样子。

最后一杯水

放下水杯,马迪奥打开了阳台的门。

喝水,就像是马迪奥的条件反射。从导演的角度出发,喝水是一把象征着“孤寂”的钥匙,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扇门,这扇门对于马迪奥来说就是——“我要去做点让自己真正轻松的事情”。

上一次他选择遵从内心,去找一个身为男性的性服务者;这一次他选择从阳台一跃而下。


这是意大利。出于天主教的原因,意大利在西欧国家里更为保守。

影片开始的1966年,马迪奥拿好了私房钱换好了衬衫准备出门前,撞见了爸爸妈妈的争吵:爸爸为了拿到资金扩大生意,把家里的房子抵押了出去,妈妈愤怒不已。最终妹妹缓和了这次家庭纠纷,不过妈妈一时间还是无法原谅爸爸,气鼓鼓地和小女儿说:“可惜国家不许离婚……”

1972年,意大利才立法允许离婚。

电影《意大利离婚》,就是讲在无法离婚的背景下,移情别恋的贵族为了逃离围城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对待婚姻已然如此,对待同性恋可想而知。

从去年大火的电影《完美陌生人》里,我们可以管窥意大利对于同性恋的保守态度。故事发生在当下,即使面对从小长大的一群好朋友,人到中年的深柜男依然要小心翼翼地守住自己的秘密。自己的性向不小心被人所知后,他面对的是单位粗暴的解约、朋友恩断义绝的质问。

时间倒回到上个世纪,连轰轰烈烈的同性平权大背景都没有了。

影片里,爸爸来到尼古拉家探望小孙女。爸爸看到尼古拉依然用两个手指敲打字机,提出要帮忙。尼古拉知道了爸爸身患绝症的秘密,没有拒绝爸爸的好意。

整理庭审记录的过程中,尼古拉读到,受审的精神科医师惩罚性地对病人使用电击疗法,并且这个医师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疾病,需要特殊疗法(电击)治疗。爸爸回头认真地问:

这一段“同性恋不是病”的台词,有与没有都不影响当时的语境,加上了,是导演的善意。好像在一个平行时空里,家人可以彻底接纳真实的马迪奥。可是现实中,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精神疾病。


马迪奥有一套自己的善恶标准。

他可以在考试里顶撞老师,偷出遭受电击的精神病人、以暴制暴救下战友、和带着小孩子围观凶杀现场的家长对骂、殴打找人顶罪有恃无恐的毒贩。为了他所认为的“正确”,马迪奥做了许多超越世俗规则、不计自身后果的事。

在“爱”这个问题上,他的善恶标准失灵了。即使去找妓女,和爱慕自己的女孩一夜耳鬓厮磨,他也无法欺骗自己的感情。他爱不上女人。

被压抑的同性恋会导致多种多样的问题,其中的一类问题就是可能会带来畸态的家庭关系。一个人无法忍受亲人认识的自己是一个不真实的自己,于是他选择回避,刻意疏远了亲情关系。

调职回到家乡,马迪奥没有告诉家人。开车路上遇到年迈的父母在路边蹒跚而行,他没有停车打招呼,径直开走。

那么多次,马迪奥敢赌上自己的人生去坚持做对的事,难道连和父母打个招呼的勇气都没有么?

是的,就是没有。这不是不孝顺,这是一种无法和自己妥协的懦弱。

下一次马迪奥听到自己父亲的消息,是他的死讯。


1984年的元旦,一家人来到马迪奥的公寓。

眼看着一屋子遗物,妈妈想带点什么走,她用恳求的口吻说服儿女们帮忙带一些书回去。书,是马迪奥挚爱一生的东西。寒冷、衰老、悲痛的妈妈只能抱得住几本书。

出门时看到工人正在清洁马迪奥的血迹,妈妈再次情绪崩溃,刚刚还当宝贝一样抱着的书被她重重扔出去。她生自己的气。

前一天晚上,儿子突然造访,即使多年疏远,母爱的本能还是让她感觉到了儿子的异常。整个屋子里,她是对马迪奥关注最多的人。

想关心又怕打扰,除了说几句客套话,妈妈只能敏感而小心翼翼地笑着。

太晚了。妈妈既不知道马迪奥的忧郁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他的生命将去向何方。一个母亲只能静静地看着儿子从世间流逝,无所适从。


后注:

有豆友在评论中认为把马迪奥的性取向归为同性恋有过度解读的嫌疑。我去外网搜索了一下影片相关的内容,找到了影片的宣传资料。地址如下: http://www.public.asu.edu/~srbeatty/466/TheBestofYouth%20Pressbook.pdf

资料中的一部分是马迪奥的演员Alessio Boni的采访,里面提到了他对于角色形象塑造下了许多功夫。其中有一个段落就在讲马迪奥的性别认知,演员认为马迪奥有很强的性别认知模糊(a strong sexual ambiguity ),“He has a strong – repressed, undisclosed - homosexuality. ”并且采访中也提到了妓女认为马迪奥“奇怪”,以及马迪奥要找异装癖(a transvestite )性服务者的情节。

Matteo has a strong sexual ambiguity, a problem with women, but nonetheless he still feels attracted by them. He falls a little for Giorgia (Jasmine Trinca), but is unable to understand her silent love declaration beside the jukebox. He falls a little for Mirella (Maya Sansa), but is unable to return her generosity. He has a strong-repressed, undisclosed-homosexuality. In the beginning while bringing his brother and friends to a whore, we see him already with changed features. She's going to be the first one to tell us that Matteo is "weird". And during the years, prostitutes are going to be a fixed appointment, as substitutes for the real women he doesn't want or doesn't know how to deal with. The last one will be a transvestite.

补充翻译一下这段英文,只把英文放在这里又没有翻译,确实是我懒了,也影响了很多朋友理解影片。

Alessio Boni

Alessio Boni这样理解他所饰演的Matteo这一角色:

Matteo有着一种强烈的性别模糊,在与女性打交道时存在障碍。尽管如此,他仍然会被女性吸引。他有一点喜欢Giorgia,但是却不能理解在点唱机旁她那种缄默的示爱;他也有一点喜欢Mirella,却无法回报她的慷慨付出。Matteo的身上有着被强烈压抑的、无法示人的同性情结。
在影片的开始,Matteo带着自己的兄弟和友人去狎妓,人们就可以看出这个角色身上的不同寻常。这里的妓女将是影片里第一个告诉观众Matteo有点“奇怪”的人。多年以来,每当Matteo不想,或者不知道如何和女性打交道时,跑去寻访性工作者就成了他的固定习惯,他把这些人当做是真正女性的“替代品”。Matteo的最后一个风尘伴侣是一名异装癖。

相信Alessio Boni的这番话来源于编剧、导演和他自己对于角色的理解,并且他把这种理解留在了影片中角色的身上。

好的演员对于好的角色塑造常常是在丰富的人物小传的基础上,我想表演者对于角色的解读更贴近于创作者的本意。不过在文艺作品评价上,我是一个“读者/观众至上主义者”,影片传递了什么观点、传递了多少观点,读者/观众的主观感知才是重点。

文艺作品不是语文考试的阅读理解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马迪奥是一个怎样的人,你的观点更重要。

当时写这篇文章只是因为在刷了两三次电影之后,我个人从前面文章里面提到的情节中感觉到了一些可能性,去网上搜索类似的观点,却发现中文网络上类似的讨论很少(其实英文网络上也不多,毕竟是意大利电影,还是时长6小时的小众文艺片),因此想把这个想法记录下来,如果有其他观众搜索类似的内容,他们至少可以找到点东西。换句话说,上面的观点不是一个“定论”,而是一个“坐标”。

 5 ) 最大的感悟:性格决定人生

至今看过的最长的一部电影:六个小时。一直存在电脑里,不知看了几遍。

一部关于一个家庭和一个时代的电影。每次看,都会想到同样小人物与大时代同步叙述的《阿甘正传》。但较于阿甘是乐观主义的一个人喜剧,《灿烂人生》是更写实地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悲欢:气势更恢宏。

影片的最大感触:性格决定人生。

整部影片看下来,就能知道这是一个团结而相爱的家庭。 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的爱是不偏不倚的。一样的家庭条件,一样的父母兄妹, Nicola和Matteo同样的善良、正直而富有同情心的,但是他们读取爱和表达爱的方式很不一样。这就是兄弟俩的各自性格。 (1)父母的争吵,乐观的Nicola看来是爱的体现,而敏感悲伤的Matteo却体会出“我以后不会结婚”(与最小妹妹的对话)。 (2)母亲忙于教学工作,而Nicola只是心怀遗憾地表示:“很羡慕那些被妈妈带着去图书馆、博物馆的学生”,妈妈解释“那是由于那些孩子太可怜了,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也只是玩笑似地调侃道“所以,你也和其他父母一样(忽略自己的孩子)。” 而Matteo则是母亲未尽母职而心怀疏远(多年工作后,调回家所在的罗马,也宁愿在外租房,也不回家,甚至都不告诉家里人)。 (3)对于长姐,Nicola遇到事情,即使知道她出于自身职务,不能全部坦白,也会想着和她商量,听取她的专业意见。 Matteo则认为长姐,总是跟个“二妈”和法官一样,对他的行为出于说教和指责。 整个家中,Matteo真正愿意沟通的只是Nicola,而这恰是因为Nicola自身的讨喜性格。Nicola善良而坚韧,乐观而随和,并且尊重他人的人生选择。 他认为“所谓自由,便是每个人有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度过自己的人生。” 所以,他表达爱的方式是理解,并成为一位帮助病患与弱者的医生。 Matteo, 他的内心是诗人般敏感而悲伤的,他对弱者有着感同身受的同情。 但,他对爱和善有着近乎完美的执着。当别人有悖于他心中的这些认知,他是无法释怀和原谅的。他表达爱的方式是苛求,战士般勇敢而激烈的与“恶” 作斗争。 不由地反思:我们应当如何去爱? 如何去表达爱? 爱与恨,美好与邪恶,应该是此消彼长的吧。 所以,以理解和增长爱和美好的方式去爱,会不会 比痛恨和消灭丑陋和邪恶的方式,更加有力量?或者说,成为帮助治愈的医者,会不会比消灭邪恶的战士,来的没那么痛苦呢?会吗? 影片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好像:每个角色的故事走向,完全取决于他们自身的性格所在。而非编剧和导演决定。 六个小时,我居然看完一遍还不够! 第一遍,对Nicola的善良、随和、坚韧和智慧的为人处世所迷倒。 然后,再次回味,却深深的陷入到对Matteo的无限心疼当中。 无法释怀,Matteo与Giorgia之间.....的爱。 1966年夏天! 那个倾盆的雨夜, Matteo拾起地板上署名Giorgia的笔记簿,几页绘画后,是一页被涂抹掉的文字, 但开头“你好,Matteo”却依然可见。 那个小食店的点唱机前, Matteo按Giorgia的要求点了“A Chi”(Who Can 谁能)这首歌:“如果不是你,我还能对谁微笑!如果你不在这,我还能对谁微笑”, 歌词和Giorgia无比坚定地看着Matteo眼神, 已经表白一切!(这一幕,我真的无比喜欢,以至于后来无数次回味)

“还记得那个我们都还年轻的夏天吗?你是怎么了? 我是怎么了?”这是1977年Nicola找到Giorgia之后, Matteo见她,哽咽、绝望般自言的感慨! 用Nicola的话回答“我想当年你爱上她了” 可是, 真的只是当年吗? Matteo, 他与恶的抗争是那样尖锐而激烈的。而,他的爱,虽不动声色, 却也用尽全力! 火车上,睡着的Matteo和Giorgia并肩而靠, Nicola看着他们,如欣赏美景般心满意足地笑着。 Matteo醒来,对Nicola的笑表示疑惑, Nicola对他打着手势道:“你和她真是般配的一对”,然后,出现了电影里Matteo唯一一次羞涩的微笑~~~(多么美好!!!) 忍不住会想:如果那个夏天, 警察没有带走Giorgia 会有不同吗?仿佛,青春就停留在那个夏天了。 最美好的青春~~~

真的般配~~~

另外, Matteo的笑容,真的真的太好看了, 只是太少......

 6 ) 一种角度:佐珍代表着什么

   这一张电影海报上,是夕阳下远山和平原映衬的佐珍那平静成熟的脸庞,像是在凝视,凝视着一个人。
  当她走向新的生活的时候,尼古拉对她说道:你应该感谢马提奥,是他令你走了出来。
  若干年前的一个夜晚,马提奥把刚刚认识不久的佐珍从那个非法电灼她的牢笼里带了出来,可她的父亲只关心自己现在小家庭的安乐,拒绝把她留在家里。这次在外人看来是疯狂和不可理喻的拯救以佐珍被带走,被带向那未知但早已是注定的归宿而告终。无力改变这个失败结果的马提奥在苦苦思索之后,毅然弃笔从戎。告别了他原本应是一片光明的前程,开始了以他生命为赌注的一次博弈。
  若干年以后,步入中年的尼古拉缅怀其自己的弟弟时,他说道:他像阿喀琉斯一样,充满着勇气和悲哀。
  马提奥代表的是那一代为意大利这个民族的种种困局而试图突破的人(导演语),佐珍就是他心中民族的美丽的图腾。
  疯癫..马提奥..疯癫 最终,这个一直活在内心自我挣扎中的马提奥,无法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马提奥,无法面对佐珍(民族)那本应是完美却仍然疯癫的马提奥,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只留下他那比烟花还寂寥的背影。
  尽管他有着种种小毛病,他的性格决定了他无法像尼古拉那样有着真挚的朋友,无法像尼古拉那样得到几乎是人人的喜爱,但他也同样爱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是他从你不轻易表现出来。而他那几乎是一意孤行般地对整个民族的博爱和仿佛是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使命感,最终压垮了他。轻轻地说出那几个字:新年快乐 然后,带着幻灭式的苍凉完成了那轻轻一跃。
  最终,在尼古拉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佐珍渐渐复原。就像渐渐复苏的意大利民族,带着对以往那些曾为她献身的英雄们追问的勇气,走出了她的自我封闭。这一次,迎接她的不再是惊惶和不知所措;这一次,迎接她的不再是失败。而那些英雄,那些曾经失败的英雄,她已经牢牢铭记。
  当安祖生活在他的父辈们所希望看到的“他们应该看到新的东西”的时代,并且沿着父辈的足迹,完成了他们所未竟的夙愿,发出“生活是如此美好”的感叹时,也算是对那些英雄们的一种告慰吧。
  胜利属于那些活着的,死去的,正直并都心中充满爱的人们!

  可能每个人看电影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也不尽相同。不管怎么说,这一部流畅的,给人留下巨大思考空间的杰作充分展示了电影的魅力所在。感谢电影!

 短评

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爱这个世界?是马提奥那样宁为玉碎,朱莉叶那样飞蛾扑火,还是像尼古拉那样柔情似水?追寻自由之路究竟通向何方?到底怎样才能用爱换取爱?这些最重要的问题,我们从来也得不到回答,多少人的一生就这样枉惘而过。数度落泪,想给六星。

8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人生如梦,跌宕起伏。生老病死,几度哽咽。黯然销魂,唯别而已。灿烂人生,生生长流。

10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愿每一个骨子里住着马迪奥的人,都像尼古拉一样温柔的活着。

12分钟前
  • 歆曼
  • 力荐

虽然有点长,但绝对是每一个人值得一看的好电影。从一个家庭(具体两兄弟的家庭)的成长,大到囊括意大利的历史变迁,小到每一个个人的领悟,转折,和生老病死。看得我泪流满面,而且极度想家,也想拥有一个家庭。Everything that exists is beautiful!!!也许青春以后就不再相信感叹号了,但是世界依然美好。

16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三星到四星到五星躁动中的平静最后胜出

18分钟前
  • Caesura
  • 力荐

昨晚,独自三瓶燕京啤酒之后,是一部六个小时的电影,意大利的《灿烂人生》。第二遍看它,感触愈深。电影是关于两兄弟和身边一些人的事,四张碟,六个小时,故事从1966年进行到2002年,应该可以说算是意大利的近代史了。关于历史两字,实在不怎么喜欢,以前接触的无非是课本上堂而皇之的一些玩意儿:某个年月某个人某件事,缺乏细节的幽默与惊喜,看了如同嚼蜡,无趣之至。关于细节的印象,建立在一次影视赏析课,那是看了《天使艾米莉》之后,老师布置了一个当堂的作业:每人写十个细节。实在分不清像艾米莉迷恋把

19分钟前
  • 国王死在栗树下
  • 力荐

我电影名单里永远的第一名。影片里充满了哭泣,但不是为赚取你的泪水。影片里充满了悲伤,但不是为赚取你的悲伤。影片里充满了坚强,但不是为说教你坚强。你是马迪奥,你也是尼古拉。

23分钟前
  • 凡町
  • 力荐

他让激进的朱莉娅弹得一手好钢琴,让暴躁的马蒂奥成为一个书迷,让美瑞娜在失去马蒂奥之后得到儿子,让尼古拉在女儿离开后重新得到爱情。他端详、雕刻、安抚每一个辗转反侧的灵魂,让你觉得世界可以变得更好,正在变得更好,还会变得更好。

28分钟前
  • 青陌
  • 力荐

6个小时,酣畅淋漓,波澜壮阔,又见微知著,充满人性光辉(完美承接了贝托鲁奇的<一九零零>);我坚信每个人都会从这部人文史诗电影里看到自己灵魂的投影,去寻找生活的真相、生存的意义与生命的本质!——真的无比灿烂,无比辉煌!!// 追加:近十年来已反复重看了五六遍,这是在绝望中让我重拾信仰的圣经!

33分钟前
  • GIVIND
  • 力荐

你有没有试过,看完一遍,立马跳到影片前10分钟看几分钟,恍如隔世。★★★★★

36分钟前
  • 坍塌
  • 力荐

六个小时真有阅尽人生之感,虽然这种人生仍不免理想化,过于美好总叫我恐惧;自由的代价是死亡,可是为了追求生命中最微小的幸福和最飘渺的美,即使死亡也不足惜;要有多大勇气重温历史重温回忆;苍老的爱情多么美丽,为了等到那一刻,漫漫长夜,我愿意等。

3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动荡年代年轻人的青春理想和生活。是很难得的,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立场和意识形态色彩却依然异常饱满的故事。明明不可解的矛盾最后被友情和亲情的温情脉脉遮盖,可我还是接受温情牌。故事比立场有力,人物比态度有力,忘不了Matteo那在漫天烟火背景下的纵身一跃。

41分钟前
  • 有必要
  • 力荐

OMG!本来只是为了练习意大利语听力,但是从BGM,美术设计,情节节奏,人物呈现,还有借由一个家庭还魂的历史那个水乳交融。那些我曾经去过的城市,读过的故事都有了新的面孔……下次去意大利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吧。能handle这种超长片而不叫观众走神不让叙事或人物跳针的,都是大才啊~~~

42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从耐心上来讲。。我是不推荐的

45分钟前
  • Touma
  • 推荐

对于我这种极其没有耐心的人来说这就是一部罪大恶极的烂片=。 =

47分钟前
  • 周一一
  • 较差

6个多小时,长得不像话,让人想写诗,不写白不写:美国往事意难平,步履不停爱且行。美好何需添感叹,灿烂寂灭总关情。体制自由各孤影,他朝黄梁幡然醒。一生几届世界杯,人间正道是悲悯。

50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我愿肝脑涂地地深情推荐这部电影。所谓“人生中不能错过的六个小时”,我看,可远不止六个小时,因为,看完一遍还会想看第二第三第四遍。我记忆中的意大利,我所不知道的意大利,真实温暖或炽烈灿烂的感情。漫溢于所有的画面。

53分钟前
  • 舞!舞!舞!
  • 力荐

平民史诗也可以如此回肠荡气。366分钟里浓缩了40年的时光流转,用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徐徐描绘意大利战后人事变迁。对积重难返的社会,导演显然是如第一男主一样的温和改良派,并把人情置于理念之上,这点相信也是意大利人的民族性。剧情演进的前后呼应,结尾的轮回与传承,精妙绝伦。

54分钟前
  • Pearciac
  • 力荐

6个小时,1个家庭,44年的世界跨度,一晚上看完一群人的一生,太完美了!★★★★★

5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眼前一切都很美丽」,还有三个感叹号,你现在仍然认同吗?" "我不认同那三个感叹号.."

1小时前
  • 段落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