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剧情片大陆1989

主演:罗钢,纪玲,解蕾,陈继东,吉虹,张建新,陈刚,姜若瑜,张万昆,郭家庆,艾峻迈,郑建华,韦力

导演:夏钢

播放地址

 剧照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剧照 NO.1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剧照 NO.2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剧照 NO.3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剧照 NO.4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剧照 NO.5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剧照 NO.6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剧照 NO.13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剧照 NO.14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剧照 NO.15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剧照 NO.16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剧照 NO.17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剧照 NO.18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剧照 NO.19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14

详细剧情

  张明和胖子是北京城内两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小青年,他们靠假冒警察敲诈富商赚钱。除此之外,他们还经常在街上搭讪女青年寻找刺激。这一日,张明遇到某大学外语系女学生吴迪,这两个身份悬殊的年轻人却擦出不该有的火花。张明的玩世不恭很快让充满浪漫情怀的吴迪倾倒,从此对他忠贞不二;然而张明却只是随便玩玩,他毫不珍惜这个纯洁女孩的感情。倍感受伤的吴迪出卖肉体,自甘堕落,更因此付出生命。张明则在一次抓捕过程中锒铛入狱。三年后,张明获释出狱。在前往某海滨城市养病的途中,他邂逅了爽朗的女大学生胡昳。这个女孩给了张明似曾相识的感觉,同时也让他切实体会到自己当年对吴迪造成的无法弥补的伤害……  本片根据王朔同名小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改编。

 长篇影评

 1 ) 无法重叠在心上的煎熬让人落寞

重温了王朔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此片因“少儿不宜”的限制,少年时代没有能在电影院甚至是电视上看过。等我见到张明的蛤蟆镜形象已近影片上映30年以后。故事以主人公与吴迪的恋情贯穿,内容导演讲得井井有条,也没有卖弄任何技巧,只有一小段表现男女主人公真正意义告别的超现实设计,其它不再赘述。我个人观影的感觉是结构上可在张明出狱后得知吴迪的死而分为前后两个章节。前多半部分有如戈达尔的《精疲力竭》——破坏与双向爱的冒险,后少半部更为接近山田洋次的《寅次郎的故事》—— 弥合与感受的错位。这两个阶段放在张明身上并非“悟”而是他始终能够感受到他人的感情并回应以真实的反应,这在我所接触的人中是罕见的,也是弥足珍贵的,绝非以“痞子”这个词所能掩盖的。
影片最打动我的一个节点是张明在凌乱的家中从片儿警口中得知吴迪在被抓前割腕自杀。红色的墙壁上芭蕾舞的海报又脱落了大半,回到了影片开始的样子。死亡早于张明的“忏悔”之路的起点,海水般往复的煎熬走在了吴狄死后的平行空间之中,像磁带中的开场白,像胡昳的挑衅,像海滩上的沙子无法重叠在主人公的心上,让人落寞。
看到豆瓣的影评普遍偏走低,感到遗憾,同时也唠叨两句,见仁见智吧,希望近期把《一半》的小说也能看了。
最后再补一句李黎夫先生为电影创作的音乐极其精彩,放在80年代的时代背景中一定非常前卫,不知当年坐在影院中的青年作何感想?今天是否还记得那时的感受?

 2 ) 八十年代泡妞教育片

    跟原著比较接近,配乐、韩乔生解说、垫肩蝙蝠袖衣服、男女人物发型、黑白窗帘很拉风很八十年代,比起《青红》等从现在刻意要回到过去自然多了——本来就那样嘛。

    片尾曲《找朋友》,真是怀旧啊
    请,请,请朋友,
    你是我的好朋友。
    敬个礼握握手,
    你的我的好朋友。
    老爷爷老奶奶,
    你可是找到了好朋友,
    小妹妹小弟弟,
    你可想有个好朋友,
    天只是蓝色的天,
    地只是五色的土,
    神只是人造的梦,
    人只是有女还有男。

 3 ) 第五代镜像中的边缘人群,和对女性一厢情愿的意淫

        看了“王朔年”两部电影,才总算摸出些门道来。感慨就是:略幼稚,想多了。

    男性:无父,同样也无母,“父”形象的失落指代是多方面的,政治、思想,一种无根漂浮的状态。如同姜文阳光灿烂中的大院孩子,只是大院孩子的军人父亲只是暂时缺席,而王朔笔下的顽主干脆永远地失去。无业,靠违法的勾当赚取钱财,其实也是边缘人群。所以大城市里的边缘人群在第五代时就出现了,只是表现方式是故事化理想化的,不像第六代那样以粗粝的影像和生活流的方式去表达。爱无能,心里谁都不爱,只爱自己,而其实不懂怎么爱自己。

    女性:文科大学生,清纯,漂亮,在爱情中能操主动,对男人(一个痞子)执着的爱,每次爱都是“能为你去死”,结局皆是被痞子给坑了。同样作为一个女大学生来看,这纯粹是对女人一厢情愿的意淫。首先可以看出王朔的审美,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大概如此,女大学生,漂亮单纯,天真狂热,这是许多痞子的爱情梦,现代男屌丝的性幻想。其次是,痞子的魅力到底能有多大,一个无业的男青年如何吸引高知女性?当真有那么多女子会“我才不管你是干什么的”吗?吴迪,吴迪的翻版胡昳,皆轻易地坠入情网,丝毫没有羞涩地表达感情,既结合了单纯妹子容易被骗的特点,又和情场老手一样懂得主动出击,真是男人的完美猎物。吴迪还很“女性主义”地在首次约会主动买单,劝张明不再继续敲诈勾当时还说能给他钱,真不知这位黑富美的钱哪来的。最终竟能因为张明而堕为娼妓,不知外语系的女生看了有何感想。最终的自杀,故事的安排好像是为了唤起浪子回头,苦情戏的调子,老套的母性救赎寓言。

    空间:酒店大厅,新兴的鲜果吧,闹市街头,天安门广场。歌舞厅,家庭空间中的酒水音乐。顽主的生活空间。

    音乐:作为画内音时是英文歌曲充斥,大概是当年时髦北京的常况。《hand in hand》交代的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可是三年后张明出狱后唱的却是《狼》,媒体和音乐的介入可以起到一个时代背景的传达,只是《狼》的出现却是莫名其妙,本来男主人公一点都不配这首歌,何况年代上来讲也不对。在这么多时髦音乐中,吴迪唱的却是《找朋友》这个儿歌,这又是何深意?其中还出现录音带对声音的记录。

    警察:警察意味着绿军装、父权、体制、束缚、威胁,也是顽主(电影中是痞子)一代所追思不得而畏惧、躲避的。在《轮回》中,军服就是被嘲弄的对象,两个舞蹈学院的漂亮的女生对着国旗下纹丝不动的警卫员挤眉弄眼;在姜文电影中被孩子所崇拜和向往的绿色军装,在王朔笔下已成了被调侃戏弄的对象了。《一半》中,张明和方方靠假扮警察讹钱,无疑又是对这个形象,或是说对绿颜色的讽刺。绿色军服所能赋予人的力量竟如此巨大,钱财在这层衣服的包裹之下也显得这么易得。只怕也就当年能在电影中如此表现了,现在断过不了审查。

    虽然同是王朔电影,夏钢这一部,还是比黄建新差很多。顽主形象的传达也不到位,感觉是流氓习气偏多,那种自恃聪明玩世不恭的味道没了,甚至嫖赌欺诈,早不是葛优所塑造那类顽主形象了。这才是真实的边缘人物,贾樟柯式小武的前奏。

    

 4 ) 感觉比N年后的那部要稍强

如题,当年能拍出这样的作品还是值得肯定的
这个题目是我真的狠喜欢,海水——含蓄而温婉,深沉而内敛。火焰——热情洋溢,燃烧一切。这两者本是冰火不相容的对立面,却相遇在一起了,势必会引起激烈的碰撞、冲突与戏剧化的发展。
王朔的小说很不错,有其固有的风格在里面,不同的人能够看出不同的领悟,这样 的题材很是奇特,吸引人想要看下去,但是内在的支柱却稍显单薄,有无病呻吟之感,为了虐而虐,失却了其故事本身拥有的岁月性描述。

 5 ) 浅谈两部改编电影的差异。

这两个版本的男主真的是天差地别,一个是文化流氓,一个简直就是暴力流氓(廖凡)一版。

这一版的男主尤其温柔,还加了内心独白,丰富了内心戏,使这个角色就比较细腻一点了,我感觉也更符合文化流氓这么一个形象。

这部电影,中间部分,过度的也很自然,逻辑强些。

本来男女主双方都说好,可能会奔着结婚去, 至少在女孩子心里是这么认为的, 然后当她回来发现男生对自己不忠, 自然而然的就有了报复的心里, 这才有后面,男主“扫黄”时,碰到了女主。而男主此时发现自己,会为了这个女孩出手伤人。我感觉这是两者关系的一个初步的转换,男主由被爱转向爱。当然我并没有否定女主,还一直爱着男主。

加了女主回家的这场戏,还有“同伙”从从警察局里出来,大家又重操旧业。这两个情节就比较合理,男女主的内心变化,就比较明显的展现出来。

而廖凡那一版本,女主的感情一直就一门心思的扑在了廖凡(男主)的身上,没由来的忠贞,很莫名其妙。

而且让我最不能接受的一点就是廖凡(男主)拉女主入伙儿,让女主失了身,还美其名曰为她好,迟早都要走出这一步。这是什么意思,要女主跟自己长期做这种性敲诈的事情了, 即便男主对女主这样了,女主还对他坚贞不渝,甚至想通过嫁给他朋友的方式,死皮赖脸的赖着他身边。

这一版本中,男主可一直保护着女主,没有半点,想拉女孩入伙的想法。

廖凡那一版本中,没有内心戏的添加。纯粹是靠廖凡的演技,而廖凡的演技在那一版中又非常的暴躁,太凶了。每次做,都像是在打架,还有沙滩上两个人打的太残暴了,女演员健康的肤色,都被打红了,看得我真的觉得痛。还有海边石头上的第一场亲热戏,装13嫌疑太重了,看得我真尴尬。

但是廖凡那一部可能由于时代的原因吧,在镜头设计上,场景布置上都好看太多了。

但毕竟这是八九年的电影,就我看的这一部,不仅没有字幕,而且画质糊的,说在拍龙我都信了。

总之我个人觉得在角色塑造还有情节,这一步完胜,但在一些镜头场景等方面,廖丹版的好。

还有这一把男主的配音是谁呀?声音好好听啊,太温柔了。

 6 ) 这是我爱人。。

小时候我爸妈有好多王朔的书。只让我看诙谐卷,趁家长上班拿来纯情卷矫情卷自我教育。 印象里跟我妈看过这部电影,只记得那女孩儿,胡亦,大方的说,这是我爱人。

后来上学,觉得爱人这俩字儿太土了,我爸在酒席上就是这么介绍我妈的。我还问他们怎么不互相叫老公老婆。

然后有一天突然觉得我的爱人在哪儿呢? 在心里一遍一遍念爱人,我好像已经爱上他了,等不及到遇见他的那一天了。

 短评

不少场景处理的相当精彩,同样是王朔作品改编,比夏钢自己的大撒把更具特色与实验性,但是被配乐和电影馆片源的音效吓尿了。刘奋斗的版本就完全没有北京味了,大胆程度显然也受到此片的影响吧。

6分钟前
  • yasashin
  • 还行

“王朔年”

8分钟前
  • Ahtoha
  • 推荐

我不喜欢晴朗的早晨,看到人们兴冲冲地去上班上学,我就感到形单影只,油然生起一种空虚与孤独的悲凉。→听到张明在正片03:27的内心独白,我就觉得他不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普通小青年,还带有些文艺青年的属性。→片子一般,好在不像2008年版让我嫌弃,影片的年代所带来的反差有增加观影的小趣味。

12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真好看,是痴迷的明亮爽朗迷迷瞪瞪的80年代气味,和米家山的《顽主》一样有意思,比几年前刘奋斗莫名其妙的版本好太多。今天的国产导演再也拍不出这种青春体感,再也没有一个墨镜青年能顶着大太阳坐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对着天安门一脸迷惘的等女孩了吧。

1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海报不对,是刘奋斗导演的版本的。

15分钟前
  • 黄小邪
  • 还行

演员太面

16分钟前
  • Muyan
  • 还行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有时爱情就像个婊子,你怎么对她,她就不怎么对你

18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配乐诡异,意外新鲜的氛围。黑天鹅般的黑化爱情。粗放的色彩布置,简单的寓意

21分钟前
  • 半弦月
  • 较差

生活的残忍之处,就是给活下来的人,还留了一点希望。(ps,所有人物一开口都是王朔腔,很多场景让我想到小时候的沈阳,这配乐更是绝了,大晚上看得我毛骨悚然的。)

26分钟前
  • 蓝格子
  • 推荐

仙人跳男遇痴情女,入狱改造成五好青年,海滩心理辅导文艺少女。作为八十年代末北京市风俗文献考来看,还是不错的,体制内这种完成度也不容易,但比起08年刘奋斗的翻拍,还是差了不少啊

31分钟前
  • kylegun
  • 还行

这是一部毒性非常大的电影,小孩看了会犯错误的~我觉得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就是中国垮掉的一代,垮掉不可怕,因为直面残破的世界和自己,才有了优秀的伤痕文学摇滚乐和文艺片。《中国电影史》还提了这段时期的王朔电影。

32分钟前
  • 蔚七于
  • 推荐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是那时开始的吧?文化意义比艺术价值大

34分钟前
  • 南团
  • 还行

我第一次遇见你,你放风筝在蓝天。

37分钟前
  • 东星斑
  • 还行

命运的玩笑多少让人有些苦涩和无奈。

41分钟前
  • 馬郎
  • 推荐

王朔有仇女症,所以才把女主写成傻逼。王朔又恨自己,所以把男主写成傻逼

46分钟前
  • 当当今天想槟榔
  • 还行

电影资料馆 激情八十年代

50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交罚款,一人十块。叫什么?“““王朔””哪个学校的?“社会大学。”资料馆。

52分钟前
  • 渡边
  • 推荐

文本外的意义大了去了。

57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原来朔爷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得加点时代背景才够劲,就连各种内心独白都觉得特别有味道,比较之下刘奋斗那版简直是狗屎……

1小时前
  • 自由之翼404
  • 推荐

看了08年的版本再看1989年的,真是让人说不出什么话来。

1小时前
  • 忽离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