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无明

剧情片香港2016

主演:曾志伟,余文乐,方皓玟,金燕玲,陈学文,麦子乐,吴肇轩,税瀞熙,陈彼得,朱跃希,陈凤珍,曾洁卿

导演:黄进

 剧照

一念无明 剧照 NO.1一念无明 剧照 NO.2一念无明 剧照 NO.3一念无明 剧照 NO.4一念无明 剧照 NO.5一念无明 剧照 NO.6一念无明 剧照 NO.13一念无明 剧照 NO.14一念无明 剧照 NO.15一念无明 剧照 NO.16一念无明 剧照 NO.17一念无明 剧照 NO.18一念无明 剧照 NO.19一念无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14

详细剧情

  患有躁郁症的阿东(余文乐 饰)因为当年误杀饱受痛症折磨的妈妈(金燕玲 饰)被判入住青山医院,康复出院后住在当陆港司机的爸爸黄大海(曾志伟 饰)的板间房里。黄大海试图关心儿子,但阿东却并不领情,原来阿东一直对爸爸当年抛弃家庭的事耿耿于怀。阿东重投社会,却遭到身边的朋友歧视,唯然他尝试平复自己,同时阿东也想尽方法希望找回当天谈到近乎订婚的Jenny(方皓玟 饰),没想到当找到Jenny时,却有着另一番滋味。

 长篇影评

 1 ) 那个被弄死的妈就是一切悲剧的根源

让我来捋一下……所以最开始就是一个富人家重男轻女,不重视女儿的精神文明建设,让儿子去打拼女儿去嫁人,结果眼瞎的女儿放着众多追求者不嫁看上了一个穷司机,婚后发现思想无法沟通生活水平还下降了非常多,抱着嫁鸡随鸡的态度不离婚但又忍不住逼逼老公,成为全家的精神毒源,把老公逼得不回家把小儿子逼出了国断绝关系,唯一心软的大儿子虽然很有耐心照顾她但终于有一天被逼逼得受不了把她弄死了的故事。

影片主要焦点集中在大儿子身上。大儿子弑母被判定精神病住了一年院,出来备受歧视找不到工作未婚妻也恨他,听起来很惨吧?往回倒一点发现,他之前工作体面和女友感情也很好,但没事借了几百万去投资输了还不起的情况下和女友一块贷款买房子,拒绝女友把他妈送去敬老院由专人照顾的建议还扇了人一巴掌,发展到后来把工作辞了专门去照顾他妈。

这个片子简直就是向我们展示一个人是怎样把一手不算坏的牌打得稀烂的,同时还展示了一个家里的一颗毒瘤是怎样危害到整个家庭的。

要我说,整个家的大毒瘤就是这个妈,她家里有钱读过书,长得也不错,外在条件其实很好了,但因为自己的缺爱或者其他什么原因选择了一个不合适的结婚对象,之后一边缺乏离婚的勇气,一边又没法静下心来好好经营已有的生活,而是既没本事折腾又忍不住觉得亏,最后选择用情绪控制的方式试图让全家人都觉得亏欠她。

最拎得清的就是小儿子,懂得努力找到生活的出路并和坏影响切割干净(顺便说一下,我一点不觉得他不孝,愿意出钱就是他的心意,谁的钱还是大风吹来的啊,人家不愿意和没法相处的人待在一起有错吗);老爸的做法是最符合人本能的——你要的情绪供养我给不起,但我可以跑哇,用自己的技能挣钱养一个老婆和两个儿子还送一个出国留学已经是他的能力极限;大儿子,怎么说呢,一个是傻,一直在试图满足这位公主病妈妈的内心空缺,但这是个黑洞啊,怎么都填不满的好吗?他不仅看不清这一点,还被内心的道德感绑架得非常严重,觉得把自己妈送去敬老院不行,就是不行,没有原因我不想听反正就是不行???二个是有赌徒性格,不然怎么会在无法偿还的情况下去借钱投资?三个是眼高手低,出院后明明经济状况已经那么不好了,干点什么不好非要去找原来那种体面的工作?找不到宁愿坐在家里让腿瘸的老爸出去开车。

说回电影,冲着曾志伟去的,表现在期待范围内吧;余文乐全程面瘫,反正我是没从他脸上看出来什么人物性格;妈妈倒是演的不错,至少我看了几分钟就开始烦她了。全片价值观非常左,片尾还加上了关爱精神病患者的字幕……反正我是不吃这套的,我身边的非正常群体,我觉得没有危害性的自然不会歧视,真有那种天天嘴里絮絮叨叨拿着菜刀出门的不报警才怪呢,谁要和他们住在一起啊!

 2 ) 不能自行order的bipolar disorder

本片唯一出现bipolar disorder是在男主去面试的场景里。他说:“bipolar归bipolar,我可以好order地去bipolar嘛。”

看到这句我笑了,整个厅里只有我一个人笑。

精神疾病中的disorder,仅靠患者自己是没办法让自己恢复到order的状态的。这句台词不止是男主这个患者的“不合理信念”,也是绝大多数“正常人”对精神疾病(尤其是心境障碍)的误解——为什么你就不能想开点呢?

双相障碍作为心境障碍,本来并不是必须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精神障碍,如果按时吃药定期复诊,预后是可以很良好的。

但可悲的是,一个人一旦被贴上了精神病的标签,社群的歧视和排斥会给患者的康复带来比生理病变更难克服的障碍。精神科医生只会开药,企业不接纳重新工作,邻居落井下石,家人费尽心力无法理解,这都不是个人可以改变的残酷现实。本片虽然只停留在了提出问题的阶段,但解决问题的本就应该是相关从业者和政府而不是文艺工作者才对,电影只需要从人文关怀角度体现足够的善意即可。

更何况,能看出来编剧和导演做过很多功课,在很努力地还原一个双相障碍患者可能存在的细节——遗传,环境诱因,高复发率,甜食刺激多巴胺分泌缓解轻度抑郁,躁狂和抑郁阶段性循环发作,最后回到水塘完成未完成事件……最重要的是,通过小孩表现出的同理心和接纳所带来的治愈效果。

虽然观片过程中很努力地在投入剧情,但职业病发作,还是忍不住想一些跟本片并不那么相关的事情。

比如那些看似能为“有心结”的人提供帮助的民间组织——教会和互助小组等,片中的表现不得不说很耐人寻味。

教会教导人们宽恕,但在剧情中,这所谓的宽恕只是伪装在神圣宗教道德光芒下的更深层次的怨恨。相信和秉持着这种宽恕的人,永远无法跟过去的自我和解,也就永远无法得到真正的救赎。

各种心理疾病互助小组在美国很常见,香港应该也有一些,但片中表现的是精神病患者家属的互助小组,且也是倾向于略负面的描述。这些互助小组固然能提供一点社会支持和心理安慰,但还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遇到专业问题,还是应该求助于专业人士,因为他们至少是有相对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评价准则来指导工作的。

那么,精神疾病相关的专业人士是哪些呢?香港这方面的机制已经比内地健全很多,有psychiatrist,有clinical psychologist,有counsellor,还有social worker。但这四重架构,依然无法保证能照顾到患者的方方面面,因为精神病的治疗真的太需要同理心和无条件积极关注了,而这两样是绝大多数人不能提供的,仅靠专业人员那每周几小时的有偿帮助是不够的,昂贵的治疗费用也不是一般人能承担得起的。精神疾病与其他慢性疑难病一样,都需要系统性的长期治疗,还没有医保。在这种情况下,重要他人(多半是最亲近的家人)的关心和理解就尤为重要,正如片中所提倡的那样。

香港尚且如此,内地更是无望。在缺乏临床心理学家和社工这两层机制,且心理咨询师被《精神卫生法》规定“不能治疗精神疾病”的情况下,所有已被确诊的精神疾病患者只有两条路——要么看精神科医生吃药(大多数精神科药物都有副作用)或住院治疗,要么隐瞒诊断自己找咨询师治疗。政府和社会从未想过如何接纳曾经的精神疾病患者重新进入社会,在这一点上他们的待遇甚至还不如刑满出狱的人。

普通大众能做的,除了学习拥有一点同理心,不要落井下石之外,是不是还能推动业界和相关政府机构,在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政策性帮助方面(如精神科药物和治疗进入医保体系)多做一些探讨呢?

 3 ) 疯狂无知的正常人通常将变态心理学当做犯罪心理学

作为一个确诊六年的躁郁症病人,我非常平静地陪着前妻和12岁的一直抱有导演梦想的儿子,一起看完了这部27岁年轻香港导演的金马奖获奖影片——《一念无明(MAD WORLD)》。走出影院,我对儿子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无知的人往往将变态心理学当做是犯罪心理学,另外我觉得变态心理学的“变态”二字非常变态,因为英文愿意只是非常态心理学。
也许当着儿子和前妻是故作平静,甚至插诨打科自我解嘲;看完电影的深夜,翻译完儿子的免疫记录,看了科恩兄弟的《大地惊雷》,完了快到凌晨,我还是意难平;索性重开电脑,改改豆瓣的ID, 一吐为快。

1.躁郁症患者社会功能丧失的孤寂与悲哀
记得瞟过一眼一位豆油心疼主角阿东的一句话:阿东的关系链一个一个断裂。这句评价非常到位。我的切身体会就是,躁郁症这个鬼毛病最大的害处就是社会功能的逐渐丧失,待到亲人朋友一个个躲避逃离你的时候(当然做躁郁患者的亲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那种透彻心扉深入骨髓的悔恨交加后的孤单寂寞和顾影自怜,你们这些“正常人”若能体味1%算你们狠!
阿东好友Luis婚礼上的尴尬和其后的跳楼自杀,未婚妻Jenny在基督徒团契上撕心裂肺的哭诉,与忏悔幡然的老父狭然独处发泄碰撞,隔壁邻居的指指点点甚至敌意相对,尤其是对失手误杀亲生母亲的惊天悔恨,一幕幕事件,一个个亲友,一根根压向病态心灵骆驼的稻草,一支支射向“正常人”都无法承受的心窝之箭,一件件或求职或创业而未成的事情,把出院不久的阿东重新推向抑郁的深渊,辗转反侧地独自体味孤寂与悲哀。
(1) 小朋友余先生是人群中最理智温情的。童心未泯这个词儿真是非常非常褒义的,人世间纯净平和温柔正直的心灵,往往来自未受污染的儿童。
(2) 阿东父亲出于父子亲情,在逃避和忏悔大半生之后也是非常负责尽职的;这对于一个躁郁患者来说,是最为重要的精神支柱和挣扎着活下去的最大盼望。
(3) 好多人会责怪Jenny哭诉对于阿东的刺激和伤害——其实这里边也许有个宗教隔阂——基督徒(我也是)团契上,所谓的做一个分享(见证),牧师和教友就是希望你毫无保留地将遭遇和痛苦一吐为快,将苦毒和怨恨、戾气通过客观诉说交予上帝,从而收货平静与祝福。所以Jenny真的没错,一年中她承受了什么?人家一个弱女子在香港这种虎狼社会偿债供房,容易吗?况且Jenny上台之前给了阿东膝盖一个温情十足的抚摸。阿东也就一新手未婚躁郁人,要像我这样的老司机,哪怕不是基督徒,趁机上台哭诉悔悟一番,祷告乞求上帝的宽恕,婚姻这个家庭归宿保住了,一定还能收获信仰这个心灵归宿。当然说着简单,躁郁患者哪怕有100个归宿,天都搞不懂啥时候又被哪怕一只蚂蚁触发发病机关——当然坚持服药和复诊会好很多很多。也许大家没有注意到,阿东服药后恶心呕吐,把药物吐在盥洗盆里,事后几天被父亲追问服药情况支支吾吾,估计那次之后没有坚持服药,导致那段时间的轻躁——思维飘逸,话语增多,爱管闲事,胡乱投资。

2. 阿东是怎么病的?
临床心理学家以及经典教材对于躁郁症发病原因归纳有三:
(1) 遗传因素:显然阿东母亲不仅生理上长年忍受病痛折磨,心理上也是扭曲已久的;无端且极端的悲伤和不近情理的责骂打人(只有打阿东这个大孝子),以及满脸的躁动阴郁表现得十分清楚(要不怎么得金马影后?),阿东母亲的躁郁非常不幸地遗传给这位投行工作的大孝子,唉,只能说造化弄人。功成名就的兄长也愤怒地质问我:我们一奶同胞,为什么我正常你生病?!——我怎么知道?!谁愿意生病?!当然我亲爱的兄长事后也非常难过这样的恶语相向,他也是被我折腾得濒临崩溃才口不择言,而且流泪长叹:兄弟,我真的希望是我受了躁郁遗传,而不是你,你那么聪明那么才华横溢,生病之前又是那么优秀。算了,造化弄人,夫复何哀。
有一篇国外被引用较多的著名论文声称,躁郁基因和抑郁基因多被x染色体携带遗传,这么说母系遗传案例会明显多于父系遗传案例。这就是阿东母亲肯定深受生理和心理双重折磨的依据之一。话说我生病之后,一度也是非常恼恨母系亲属明显的几代躁郁病例,更加深信家乡对于娶媳妇要查三代的习俗的重要意义。真的,好好查查,各大躁郁群里,不少青少年中学或大学就罹患躁郁,亲人、同学、恩师、朋友,一个个躲得远远的,长长的人生道路从此陷入无边的黑暗,想想真是害怕并对青少年患者深深地同情。
(2) 生理因素:这个非常艰深而且我怀疑(90%的学者专家同样怀疑)这些关于大脑神经的研究远远没有达到科学的境界,当然大脑这个小宇宙本身就是同大宇宙一样的艰深,恕不赘言。
(3) 社会因素:本片片尾已然提示,不要轻易贴标签,不要歧视。片子英文名MAD WORLD已然做了深刻的社会批判,豆油对于邻居敌意和拍照上传以及兄弟无情已经有非常客观到位的鞭挞;作为患者,我不想怪责社会社区的敌意冷漠,我甚至不在乎发小前几天的责难——“见到你的字儿感觉非常亲切,但怎么我觉得最近跟你相处憋拗得紧”,更别说什么姑父表姐的谩骂无情,这些都过眼云烟了。作为患者,我深对美国老太(Kay)的《天才向左疯子向右》扉页上那句话是刻骨铭心的体会——躁郁赋予我们的除了苦痛,还有对世间人情更加深刻的观察和体会。要不然梵高的画海明威的著作不朽呢,人家经历了非同寻常的苦痛磨砺,将苦难和深刻洞察织成光芒万丈的作品。
我倒想起一组统计数据:香港“回归”之后,以及美国六七十年代的信仰短暂坍塌之后,躁郁和抑郁患者明显上升。大陆之大,近年剧变之烈,大抵不亚于前两者。反正我2008/2009两年在北京接触许多MY大师之后,三观深受冲击,反思社会现状,尤其是高速发展的经济和停滞不前的体制改革造成人心浮躁和公正缺失,加之我本身少年失怙之悲郁萦绕,无处安放的躁动和挥之不去的阴郁让我失眠加剧,终究在2011年春天兄长遭罪之后溃然发作。
且不说躁郁,与之相似的边缘型人格障碍(参见影片《移魂女郎》朱莉安吉丽娜封后之作,她本人就是边缘型人格障碍),以及焦虑症妄想症这样症那样症,因为中国大陆社会的扭曲和变态,1949之后不知多少精神疾病患者讳疾忌医和不甚自觉,所以本片MAD WORLD不是简单批判香港底层社区这个小WORLD,更是在鞭挞中国这个大WORLD.
亲爱的读者们,我无意诅咒社会更无意恐吓你们这些正常人,真正的心理自知,不是日常鸡汤和庸俗成功学可以解决的。鉴于中国心理干预和治疗的人才匮乏和水平落后,鉴于大家终归黄土,我也只能说活在当下珍惜所有这样的空话套话,大家都有病,我们没有资格歧视任何人。说到这里我想点题:六年来,最初我听见神经病的咒骂都菊花一紧小心肝儿一颤;到了现在,我经常自嘲,神经病咋啦?神经病依然是奉公守法甚至拥有希望和梦想的市民。跟生理病痛一样,病人应该得到关爱而不是歧视。况且,除了社会功能受损(患者自己难受甚至是众叛亲离)和民事行为能力受限(还是自己受罪),没有任何数据表明精神病人甚至是严重的精神分裂患者有更高的犯罪率和攻击性,以及反社会反人类行为——甚至很多疯子是可爱的,是不朽的,也许真的是天才疯子一线间。我认识的不少病友,他们同我一样的善良;我自己也非常希望我的躁郁转为折磨我一人的抑郁(当然我至今未曾有过自杀念头和行为)。正因为这种善良和细腻,大孝子阿东才会在Luis的婚礼上对来宾的无礼愤然直言。所以,绝大多数躁郁患者情愿伤害自己(自杀率25%)也不愿伤害社会;至于伤害亲友,对比患者自我承受的苦痛折磨来说真的是小巫之于大巫——躁期伤害亲友,但郁期100%的患者都会细腻反省自我悔悟;只要在坚持服药的前提之下,真的就像阿东求职时对HR说的:bipolar就是bipolar disorder啦,我可以order这个bipolar啦。这句话也是《双向情感障碍——你和你家人应该知道的》一书的结语——

3. 阿东会好吗?
“作为躁郁患者,你自己必须控制好病情而不是让病情控制你”。心理疾病由于其复杂未知的发病原理而未能判断痊愈,但一定是相对可控并得以减轻的。人诺贝尔奖得主博弈论创始人精神分裂(参见《美丽心灵》)不照样高龄站在领奖位上。阿东作为前投行职员,不敢说可以重操旧业,我觉得重新追回Jenny以及接过他爹的方向盘自食其力,还是可能的。另外,我个人感觉阿东在浴室帮助母亲洗澡时发生的悲剧一定是个意外(影片为了追求戏剧冲突表现手法暧昧含混),甚至连误杀都谈不上,躁郁患者没这么大逆不道违背天理,况且他是大孝子。一句话,前投行职员的阿东有良好的受教育和就职背景,又有个幡然悔悟之后温情细致的老爸,不一定痊愈但会慢慢好转的。等他到了我这般岁数和病历,甚至可以与躁郁和平相处——老子就是疯了,但我坚决不犯罪,我尽力承担我应尽的责任,尽量不打扰他人;至于他人评价,我擦,爱谁谁。到头来,我和你们一样,怀抱希望地平凡地活着,死去。

 4 ) 《一念无明》——情绪病患者的真实遭遇

(此文并非影评,只是观后感。)

作为曾因感情创伤,被心境障碍缠身一度一蹶不振的人,看这部电影时我的心就像被一层一层剥掉的洋葱。不过有别于阿东的躁郁症,我曾经罹患的是重度抑郁症和强迫性焦虑障碍。然而我曾也被这样对待过。 和电影里阿东一样,被一起住在劏房里的其他租客排挤。我大学的室友们知道我有重度抑郁,表面都对我很和善,我一开始为此还特别地感激,后来知道她们还是免不了对我有戒心,暗地配合学校领导监察我的状况。有天晚上我情绪失控,在阳台上流着眼泪一根一根地抽烟,被突然回宿舍的室友看见了,一个小时后,我所在专业的辅导员和所有的任课老师都来宿舍找我谈话。他们口中抱怨他们是百忙中抽空来,一边给我说教一边指责我,还暗示如果再这样下去我可能要暂停学业。其实,当初我只不过是想发泄心中的情绪,抽几根烟发泄出来就好了,真的不需要这么多人的关注,也从来没想过把事情搞得那么严重。 影片中各房租客聚在一起商议阿东的事时,那个皮肤黝黑一直对阿东很善意的外籍年轻租客说了一句话:“其实.....他只是需要一点空间。” 是真的,对于有情绪病的人而言,他们要求的不多,只是一点空间,而不是无论到哪里都被排斥被议论被用异样的眼光看待。黄先生对其他人说:“其实他有什么得罪你们?......你都病过,我也有病,糖尿病血压高......” 其实抑郁症、躁郁症这样的情绪病是很平常的,就像当你身上局部有炎症,你的身体会发动免疫系统来和病菌对抗从而引起发烧一样,抑郁症、躁郁症通常也是因为一些应激性生活事件、长期承受精神压力或者一些环境因素等使得患者认知功能损伤、内分泌失衡等造成的(抑郁症:长期承受精神压力或情绪持续低落,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在脑内分泌减少,神经递质的神经冲动传递出现问题,从而形成了抑郁症的基本症状。所以服用抗抑郁的药物可以调整脑内的这些激素的含量从而达到一定程度的治疗效果。躁郁症等类同)。这不是患者能自控的,患者往往都是最大的受害者。 我和阿东一样高估过自己的自控能力,未认清自己病态的程度,或者说给过自己一丝希望,——希望自己是一个正常人而非一个病人,不需要药物来维续生活。于是擅自停药,但是后果就是精神撑不住,每况愈下。当我又一度精神崩溃,一个人坐在黑暗的房间里哭泣,我的父母下班回来,也是那样打开灯,然后用和黄先生同样的语气对我说(我是广东人,父母也说广东话,这一段重重地扎中我的心):“你唔好成日惗埋一边得嘅啦?呢d心病来嘅,你可唔可以惗d开心d嘅嘢啊?我求你正常d,好唔好?(你不要总是胡思乱想可以吗?这是心病,你可不可以想些开心的事?我求你正常一点,好不好?)” 而我如鲠在喉,只是流泪。 阿东和前女友Jenny重聚,他为Jenny精心准备了满满一桌的西餐晚宴,可是Jenny一脸凝重地说了近况突然脸色转变,说:“我最近得到了好多力量。”一听到这句话,我就意识到,她信教了。因为在我受抑郁症折磨的时候,我的母亲也信了基督。那时我妈妈也和Jenny一样,每天都被这种虚无甚至盲目的“神的力量”膨胀着大脑,就像影片中Jenny参与的教会一样,每个人都像被洗脑了似的。Jenny的发言里口口声声说她因为受到主的启发可以宽恕一切,但是现实真的是这样吗?她分明是在控诉,她分明还有仇恨和愤怒,发生过的事都是抹不去的。所以阿东和Jenny的关系只能告终了。 当阿东打算打起精神出去社会找工作,却屡屡碰壁,被面试官质疑他履历中消失的整整一年。其实我也一样,每次去面试,我都会刻意规避关于我休学的问题。当你崩溃时,社会允许你休养,但当你拥有健康的精神状态准备重新投入社会时,社会却不认同你,使你得不偿失。在这样物欲横流的世界,谁愿意雇用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呢? 我曾经和阿东一样向别人坦白自己的病,其实只是希望可以得到相同方式的尊重(包括对隐私的尊重)。大学开课不久,我告诉辅导员我有抑郁症,第二天在国际贸易课上,老师带着疑惑的表情说:“听说这一届来了个有抑郁症的学生,唔,世界这么美好怎么会有抑郁症呢?” 没有人知道听到这句话的我的心里是什么感受。后来,学校直接给我爸妈发了一份《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工作的紧急通知》,并在下面这句话下划线:“对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性变态等精神障碍的高危对象要及早离校接受正规治疗。” 是的,我从未做也从来没有意图做过任何伤害其他人的行为,但是不久后院长决定劝我休学,并让我签下合同书,从此我中断了我的大学生涯。休学必须是至少一年,并且复学要重修所有的课程,也就是说我最快可以复学的时候,原本和我同届的人都上大三了。我所失去的,不仅仅是学业。

后来事态失控,黄先生陪着阿东再去看心理科,心理医生甚至看都没有看过阿东一眼,只是盯着电脑显示屏淡漠地问几个问题,“心情如何”“睡得着吗”“有吃药吗”“有没有想自杀,想自杀就要回精神病院了......” 没法想象完全一模一样的情景我竟然也经历过。我第一次看心理医生时,在电脑上做了一个多小时的答卷和一个脑部测试,医生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我际遇和想法,甚至如果要求专业的心理辅导还要额外预约,按钟收费。每次我去复诊的时候,医生就是机械化地问我那几个问题,然后开药,仿佛心理医生存在的意义就只是开个处方。

现在的社会,像我这样经济一般的小市民,如果得了精神疾病基本上在医疗机构中就只能得到这种模式的治疗了。为什么?这个社会畸形了吗?连原本应该对人们的精神健康问题的影响最直接最有效最基本的“精神科”,都是以这种方式对待精神疾病患者的,他们活着在世上,还有什么希望吗?其实对很多的精神疾病患者最有意义的治疗就是深度的心理辅导,药物和理疗必要时作为辅助即可。真正对他们有效的,是被关怀,被理解,被开导,绝不是像机器人一样的对话。而且长期服用精神疾病类药物,其副作用对身体的影响很深,甚至可能造成与治疗相悖的反作用。(我当时服用抗抑郁药物大半年,服药期间及其后的一两年我都有容易头晕和四肢乏力的副作用症状,而且我当时擅自停药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无法忍受药物带来的生理上的不适。) 《一念无明》真实地影射了大多数人对情绪病患者的看法。尤其是在中国,从古至今都缺乏心理学常识的民族,对情绪病患者更有极其严重的偏见。影片中很多人对阿东议论纷纷,说他“痴线”“痴线佬”“癫嘅”(都是神经病、疯子的意思)。大多数人对情绪病可能有些误解,其实情绪障碍症也就是情绪病(即抑郁症、躁郁症、焦虑症等)并不是精神病(精神分裂、多重人格等)。情绪病和精神病同属于精神疾病,但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好比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都是植物,但小草无法长成大树(此概念非原创)。我想说的是,就算是有精神病的人,都不应该受到这种不平等的对待。没有人会真正想要成为一个精神疾病患者,这是不可控的。 情绪病人只是希望:当他们表现得像个正常人时,也可以得到和正常人一般的对待;当他们情绪失控,如果你不能伸出援手,也请莫落井下石。除此以外他们对他人再不敢有什么寄望了。 大一休学之后,我收拾自己,投入新的工作开始了新的生活,也找到了真正属于我的爱情,一年后我结婚了。是我的丈夫,把我从地狱里拯救出来,是他驱赶了我心中的魔鬼,是他让我对人生有了期望,每一天都变得有意义。现在我的情绪愈来愈稳定,感谢这段日子以来,包容过鼓励过支持过我的所有人。也感谢《一念无明》对情绪病患者等弱势群体如此深切的关怀。

PS:《一念无明》让我想起阿伦·雷乃的一部电影《我的美国舅舅》,其中有一段小白鼠实验及其对于人类行为心理研究意义的解说,我把它记下来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在另一种情况下,笼子里的门被关上了,小鼠逃不了了,它必须接受惩罚了,惩罚会激起抑制行为。它发现所有行为都不再有任何意义,它无法逃避或抗争,它放弃了抵抗。对于人类而言,抑制行为伴随着烦恼和痛苦,并会造成严重生物失调。严重到只要有病菌存在他便会被感染,无论这种病菌在平时是否对他微不足道。平时他能杀灭的癌变细胞,现在就会发展成癌症。他的生物失调还会导致他罹患所谓的文明病和精神疾病,胃溃疡,高血压,失眠,亚健康,甚至大病一场。 第三种情况下,小鼠依然无法逃避,它又要接受相同的惩罚,但这次它会遇到另一只小鼠,作为它的对手。它们会打起来,这场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它还是接受了惩罚。但它至少能作出抗争行为,神经系统为行为而存在,这只小鼠不会得我们刚才说的那些病,它状态良好,即使它已受到了惩罚。

但是对于人类却不同,社会的法则会禁止这些防御性的暴力。职员和领导整日在一起,他尽管恨他的领导,但他不能一拳打在领导的脸上,这样他会进监狱。他也不能一走了之,这样他就失业了。所以日复一日,甚至年复一年,他都处于抑制状态。人有很多方式去抗争这种抑制状态,比如说侵略行为(比如摔花瓶、摔门、掌掴别人脸等等),从来都不会是没有理由的,它常常是由抑制状态导致的,爆发的侵略行为经常得不偿失,但在神经系统里却很容易地解释。正像我们说的,此人正处于抑制状态,时间一久,就会影响他的健康,随之出现的生物失调不仅会引发传染病,还会导致我们所说的精神疾病。当一个人无法把怒气发到别人身上,就会对自己产生影响,生理上会产生反应,攻击到胃就会产生胃溃疡,攻击到心脏或者动脉就会有高血压,甚至导致急性损伤,导致严重的心脏疾病,心脏病发作,中风,麻疹,哮喘。还有另一种攻击自己的方式,就是自杀。”

 5 ) 一念无明 | 每个人都是孤独。

香港,一个平均每天都有三个人自杀的地方。楼房高耸,街道狭窄,并不是每幢楼后的街角都有春娇与志明相遇的爱情故事。


几天前去香港,出入境的队伍依然吵闹,凌晨两点三点的街道还有灯光霓虹闪烁和人来人往行色匆匆。


一念无明
生命本身所具备的根本迷惑。
一念是意味生命,无明是意味根本的迷惑,由此而生起一切的烦恼。
——《佛教哲学大词典》第四○五页



如同名字,电影讲的就是在香港压力满溢的城市里,人对生命的迷惑。
电影开头阿东走进那间小小的房间,和父亲那段对话,两人演技足够,足足几分钟的长镜头的对白和表现力还让我边笑边想,这么长的镜头这么闷的对白,只拍16天就完成一部电影,这两个人还是厉害。


后来故事步步揭开,不留情面的打骂羞辱,和心有预期也让人难掩震惊的满地缓缓流过的血水。



很难相信金马奖最佳女配金燕玲,只拍摄1天就可以有足够的情绪让人跟着歇斯底里,让人亲见失手弑母的痛感,让人感受亲人之间的爱极与恨极。然后这部电影让我感受的,是生而为人的深深孤独。


阿东的父亲常年为生计奔波劳碌,说到从前做长途司机的时候语气里藏不住骄傲,可是还是以最悲痛和无奈的方式失去了爱的人,以最无力的方式失去了两个儿子的依赖,开车的时候尿进塑料瓶,独自在昏暗的光线下看不符合年龄看起来可笑的书,却认真看对抗抑郁的方法,小心的买饭买巧克力,被儿子背起来慌张的说鞋子掉了,卑微到尘埃里,哪里再有一丝一毫的骄傲。可是哪里可以埋怨他人,面对儿子的指责,只能痛苦万分的痛恨自己。


阿东的妈妈整日沉浸在过去那个读过书、受尽家人宠爱又有很多人追的回忆幻象之中,晃神发现自己只是一个无法自理,全身疼痛到难以忍耐,没人关爱的老人罢了。她会不断的回忆曾经的选择,如果当年没有嫁给这个丈夫就好了,如果当初跟儿子去美国就好了,于是更加痛恨面前的一切。阿东在的时候还能有一个宣泄的出口,可是夜深人静,独自痛到喊出声来,声音大到邻居投诉,却没办法缓解也无人来。那种难以忍受和刻骨的痛,一定非常非常孤独。


Jenny可以微笑着高唱赞歌,可是崩溃大哭的时候,那张扭曲的脸上何曾有一点点宽恕与原谅的影子。终于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拥有安身之处的瞬间,离自己29岁结婚,30岁要小孩,拥有家庭的梦想近在咫尺的瞬间,满怀期待,细细计算着、规划着卫生间门后的空间可不可以放洗衣机的安稳瞬间,转眼就灰飞烟灭。念一句“阿门”,也难抵这命运光临。


皈依宗教来寻找安宁,坐席上微笑的说着“阿门”的人,又有几个真的能放下过去,原谅曾让自己梦想破灭的人?在这里的宗教让人可笑,虽然人们想找一个出口,想寻求一种精神力量,不过是种勉强的掩护。


电视机里冷静的新闻播报着朋友的决绝告别,阿东的眼神一点点变化,这种感觉连身边最关怀他的父亲都丝毫没有察觉。Jenny自然也无从察觉。


社会家托夫勒谈过“即当人们所处的整个社会突然转化为人们始料不及的新社会时,人们将会发生什么变化。”托夫勒在对“未来的冲击”指出:“我们可以把未来解释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痛苦,这种痛苦是由于人类机体的生理适应系统和决策过程负担过重而引起的。总而言之,未来冲击就是对人类过度刺激的反应。”


尽管托夫勒的观点是一种典型的悲观论,但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益发展的社会对生命个体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强烈刺激与冲击,过度的负担使社会化中的人逐步丧失社会赋予个人的身份与功能。这种冲击难以通过与人交流而分担,只能独自承受。



到这里,阿东的所有情感关系都一一断裂。



巧克力具有抑制忧郁、使人产生欣快感的作用,丰富的苯乙胺,一种能对人的情绪调节发挥重要作用的物质。很多医生甚至把巧克力作为抗轻微忧郁症的天然药物。


可是拼命的吃掉巧克力,拼命吞掉一大口一大口的巧克力,深深的苦痛也难以消除。


最后 巧克力 宗教 高薪工作 医生 邻居 公司的同事 亲人 理想


到头来都不能给我们一点点温暖。这世上消除痛苦有很多很多种减轻方法,每件事都有很多解决途径。心情不好就可以吃巧克力,可以与朋友倾诉,可以去看医生,可以寻求一个信仰皈依,可以在爱的人那里吃一顿丰盛的晚餐,可以躲进家人的围绕之中。


可是这些情感关系,这些解决途径,在这部电影里都一击即碎,到头来还是孤独,还是孤身一人奔跑在夜里的小巷,还是一个人在天台看着错综复杂的城市轮廓,还是躺在狭窄的床上看着空空的天花板流泪。医生死板的宣读疾病的判定,同事在婚宴上也只是八卦,邻居只是关心自己,是人冷漠吗,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救赎无法从旁人那里得到,也许旁人也有着想从身一跃放弃人生的苦痛,没力气向你伸出手。也许亲人有着更多的压力责任,再站起来已经痛苦万分,再难借你一双肩膀依靠。


就连天台的植物都已经尽数枯萎,还好导演最后还是留下了一线希望,率真的孩子总是在电影里有着特别的意象符号。 在主人公面临崩溃的边缘,这个戴厚眼镜的孩子隔着墙壁讲小王子的故事,留下一丝安慰。然而这个故事也是暗藏玄机,这个故事不也是说尽了人类的孤独寂寞与一生流浪的命运。



最后的亲人最后的无言拥抱,像是与昨天和解。可这个天台的拥抱,镜头拉远,画面中只有这对面目难说情绪的父子,温暖却还是孤独。










题外话,导演与编剧是一对情侣,大学时期就能共同创作。作品能这样的完成,我深深的羡慕。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 我爱的人坐在我身边 牵着我的手在我耳边说 有时候他也像余文乐那样痛苦。他也在香港这样狭窄的路上拎过酒瓶,点过烟。我很内疚,因为太多的时候,生存在这样的一个充满复杂变量的世界中,我们并不能消除彼此的痛苦,只能在可以拥抱的时候,就尽量拥抱吧。

 6 ) 据说曾志伟余文乐分文不收 也要拍这部电影

和《使徒行者》、《寒战》这样的商业大片不同,《一念无明》的制作成本仅仅只有200万。相比之下,《寒战》制作成本超一亿,就谈谈恋爱的《志明与春娇》都要1500万。

经费如此至少,拍摄期限也只有16天。16天要拍完一部电影,就意味着不能抠,但如果不严格要求和打磨,要拍出好作品那真是天方夜谭。

而执导这部电影的是香港新进导演黄进,在此之前,他只拍过《澳门街》里的其中一段故事。也就是说,他从来没有执掌过一整部电影。而摆在他面前的,却是很多大导演都未必能解决的问题。

如果是电影界的老油条,可能就会尽最大努力压缩时间和成本,然后完成进度收工。很幸运《一念无明》是由黄进自己亲自上阵,他并不是想方设法压缩时间和成本,而是用了另一种办法减少拍摄时间。

答案就是请经验丰富的老油条演员。有人就呵呵了,200W你能请得起谁?你以为你拍《建国大业》,不用给钱?但是没有试过,又怎么知道不行呢?

最后,黄进请来了老司机曾志伟,老鲜肉余文乐,老戏骨金燕玲,外加一个歌手方皓玟。

吸引好演员的,最重要的其实不是片酬,而是剧本。曾志伟说,作为演员,一生也在求好剧本,这是十年一遇的好剧本。

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香港电影确实在走下坡路,但香港并不缺少好演员,也不缺少新锐的电影人才,如果他们能够用心去做电影,那么大环境的影响其实可有可无。《一念无明》就是个例子,只有200W怎么了,只有16天怎么了,一样能出良作。

凭借此片,导演黄进拿到了金马奖的最佳新人导演。而《一念无明》也成为了今年香港金像奖的大热门,入围包括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等8项大奖。

「一念无明」是佛家的用语,一念是指一个念头,无明即无智慧。

一个又一个念头不断产生,不能断除,只会沦为不智。而人不能看清实相,在生命中不断互相伤害,同时折磨自己,乃是出于自身的无知和执着。

整个故事紧扣着这个主题,讲述了余文乐与曾志伟饰演的一对父子彼此误会又相互亏欠。因为一场意外,余文乐饰演的阿东成了精神病;而曾志伟饰演的爸爸黄大海则因为离弃自己的家庭,而受到阿东的怨责。

对亲情问题的诠释,只是其中之一,黄进还对社会问题给予了揭露。从青山精神病院出来的阿东,本想重新适应社会,却遭到了周边P民的歧视。这个社会就是有这种现象,不是每个人都会对你微笑,更多的人给你的,是冷漠。

已经看过的网友评论到,由精神疾病衍生到港陆关系,城市生存空间,金钱怪兽,移民问题...看来导演想要表达的,绝不仅仅是人与人的感情。

影帝张家辉则评论到,“这个故事随时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或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身上。”也许我们与剧中人物也经历着同样的痛苦,可能香港人看了会更加感同身受,而我们离香港其实也并不遥远。

可以很肯定,这部电影并不是很开心,因为阐述的是现实生活的困境。就像主角两父子,挤在那么小的房间,他们的状况,也是大多数人的现状。

只是开心的故事,不一定是好故事。一些非常沉重的故事,却往往拽中人心。可以看得出,《一念无名》是一部非常真诚的作品,也许并不适合去电影院嗨,但是如果你是感性的人,带着感情认真去看,那么将是对付出努力的电影人最好的回报。也绝对值回票价。

有时候观众的选择,决定了电影市场品质的层次。

 短评

从头到尾没没感觉男主有病……

4分钟前
  • citizenships
  • 推荐

中间一度拍出了《海边的曼彻斯特》那股丧劲儿,就连剪辑和配乐都似曾相识,但是到后面还是没能达到那样的高度。去年的《幸运是我》《树大招风》,今年的《一念无明》,香港电影新生代的希望之光。

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嗯,让念诗的新导演们狗带吧。

7分钟前
  • 舒农
  • 推荐

余文乐面部肌肉的抖动里都是戏,真好。不夸张,不做作。一座雄浑都市的底层生态当作背景点点铺陈。隔壁港陆夫妻的孩子念叨着“你要向上流动啊。”所有焦虑和绝望都被一句台词说尽。生活里的死胡同,一堵墙,无法迂回又无处突围的时候,大抵如此。

12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这部片的短评鲁迅已经写了呀

16分钟前
  • M
  • 还行

阿乐在教堂哭的涕泗横流的女友就是你我身边可以持有各种身份的亲密恶人,上帝教我宽恕,我爱的不过是自己罢了,我最终爱的是那个宽恕你的我自己。

18分钟前
  • 辛波卡
  • 推荐

我能理解他的每一次暴怒,每一次崩溃。

20分钟前
  • Laven
  • 力荐

这种窒息性原生家庭,可能真的像二儿子一样直接远远抛开比较好吧。不要期待能从中翻出零星的爱了,没有的。

24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3.5;凡人之苦多在于粘稠羁绊的家庭关系,让人窒息,无法斩断,因为爱的名义,我们耗尽大半辈子却发现今生只学会了逃避,只学会以宽恕的姿态原谅自己的无能;逼仄空间的压抑,情绪饱和度太浓接近滥情,克制些更佳;“麻烦你了”哭得崩溃;全体演技在线,剧本扎实。

2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喜欢这个电影的平常心,不拔高,不过度批判,也不追求什么“终极真实”。用很让人舒服的镜头语言和表演关注市民生活和弱势群体,延续了老粤语电影的精髓。“不是什么都可以外判给别人来做的”,非要找深刻主题的话,这就是了。

33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余文乐长大了,突破了他以往得心应手的“张志明”,把躁郁症患者演得很自然,以及那种被全社会孤立的无奈。

37分钟前
  • 古尔齐亚
  • 力荐

Mad World 一念无明I'm bipolar 无法正常可能这世界唯一正常的只有余先生吧可能这世界唯一的圣经只有小王子吧“只有用心灵去看,才能看得真切。最本质的东西,恰恰是眼睛无法看到的。”这次 真的不想也没有只看到余文乐的帅这 才是电影的力量吧

40分钟前
  • 月鱼
  • 力荐

【金马影展展映】惊喜之作。表现躁郁症患者与亲人遭受的痛苦与歧视。余文乐、曾志伟和金燕玲演技都非常出色。躁郁症确是精神疾病,但大多能正常生活的患者,却如神经病般被社会歧视。外界的关注、宗教的感怀也都如火上浇油。结尾开放而阴郁重重,难得的用心之作。四星半//20170413大陆院线,依旧被感染

45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患忧郁症的儿子与父亲的悲剧生活。新导演出手扎实,曾志伟、余文乐二位老演员倾力演出,值得一看。

48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如果让陈冠希来演 会更好看 可惜

51分钟前
  • wfygqd
  • 推荐

做个扑街很容易啊,管不了的就可以撒手不管啊。这是真的,至少不会过得很辛苦。好人都辛苦。余文乐演得好。

52分钟前
  • Elika
  • 力荐

大部分場次的安排都因果顛倒,為了讓某戲劇點發生而刻意安排某場戲。整個故事沒有任何具有推進作用的外在事件,人物總是突然醒悟。故事推進基本依賴對白,與事件無關。人物永遠在爆發情緒,但主角父子的情緒一直在重複,人物曲線沒有任何變化。對阿東本身的躁鬱症描繪粗淺,對病人本身沒有更深解讀。

56分钟前
  • .flv
  • 较差

"無明"真的很貼切傳達出片子的內核:無明火起,燒盡功德林。因為家庭壓抑的累積而失手的弒母,成為主角日後一生的原罪。其實眾生皆罪,所謂正常,或許只是無明火起時的隱忍克制吧。一部略煽情但仍引思的片,值得一看。

60分钟前
  • 張子易
  • 推荐

港版Manchester by the sea,看着阿东的关系链一个个断裂…已经很棒了,教堂那场戏太狠了,然后下一场曾志伟小心翼翼地照顾他情绪,我就泪崩了。余文乐真棒啊!只是前半段有些台词显得多余,人物会松弛下来。有些片段会不会刻意科普?但普世价值挺大的,现代社会啊真的有病

1小时前
  • 方舒逸
  • 推荐

我真的觉得你们这些在婚礼上吵闹喝酒、在便利店拿出手机来拍的人,没有办法理解躁郁症病人的痛苦。你们吃喝,拍照,上传到网络,被点赞转发,甚至没有耐心听完他的故事。

1小时前
  • Mona Lishark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