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礁第三季

动漫日本2010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剧照

黑礁第三季 剧照 NO.1黑礁第三季 剧照 NO.2黑礁第三季 剧照 NO.3黑礁第三季 剧照 NO.4黑礁第三季 剧照 NO.5黑礁第三季 剧照 NO.6黑礁第三季 剧照 NO.13黑礁第三季 剧照 NO.14黑礁第三季 剧照 NO.15黑礁第三季 剧照 NO.16黑礁第三季 剧照 NO.17黑礁第三季 剧照 NO.18黑礁第三季 剧照 NO.19黑礁第三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8 04:14

详细剧情

《黑礁:罗贝尔特的复仇》是电视动画《黑礁》的OVA动画。改编自广江礼威的漫画《黑礁》。以拉布雷斯家族的女佣、前任哥伦比亚革命军的恐怖份子“弗罗伦西亚的猎犬”-罗贝尔特为主线,收养她的拉布雷斯家族主人在一起由NSA策划的爆炸中死亡,罗贝尔特为了展开复仇再次走上了血路。

 长篇影评

 1 ) 关于第四集的一些个人想法(剧透分析)

首先,似乎有一个总体上的悖论:San Junipero,简单解释为一个重生之地,而编剧将存在于或曾经存在于本来世界(暂且将人原本存活的世界称为本来世界)的人们输送到此地,从逻辑上来说就已经承认人们必然与此地产生关联。此时相对于重生者们来说的这个虚拟之地已经变成相对虚拟的意义了,而剧中又展现出碎玻璃的自动修复,表达出时间空间与重生者的绝对不相容,那么从绝对意义来说,砸碎玻璃的人甚至都不能存在于此时空中,当然也无法推开酒吧卫生间的门。所以从大方向而言,承认这一点才能放下疑虑,假设出可行性。 其次,假设承认了重生者与San Junipero的统一性,那么接下来需要探讨的是此地与本来世界的差别。这里的人有临时的,有已经存在很久的,死后到来或可永生,世界不能被改变,此世界模式下只有此地等等,那么虽然没有更多的剧情延展,也可以大胆预测这里早就是地狱了。在剧中,女主对凯莉说她第一次来San Junipero,而且根据后面女主在“永生”之后执意要凯莉来陪伴她,那么可以说明是此虚拟世界里只有此地,只有一个叫San Junipero之地,需要明确这一个观点。而在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个虚拟地的情况下,剧中看似正常的社会秩序,与本来世界一样的酒吧、街道和各种房屋的存在就很荒诞了(凯莉为何能突然拥有住宅+文章开头的悖论),因为本来世界的向死而生与此虚拟之地的永生概念(剧中女主说“永生有多美好”,不知其含义是真正的彻底永生还是说相对又可以活很久但可以选择死亡)就有着本质的不同了。人类的本有观念会发生本质的变化,体制和自我意志将要崩溃,虚拟世界的房屋、车辆以及人类交际行为等将会与本来世界彻底决裂,呈现出奇怪的概念。 继而,从人的角度讲,重生世界的体验者和居住者都有着本来世界的记忆与行为思考模式(参见剧中人物的对话),那么可以说明重生之地的人的大脑完全与死者或体验者的相同,仅仅,换了虚拟躯体。在本来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穿梭的人方面的内涵铺垫的不是很够。 最后抛开科学架构来讲故事本身:之前看到过一篇文章写到了关于此类剧情的“反抗”意味,摘录如下:“关于《黑镜》,我们只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黑镜》为什么不设想反抗?我们不断地看到在技术世界中被笼罩、被围困,无处可逃的人。/我们可以说,《黑镜》一直以来所强调的,科技对人的宰治,这个母题被过度地反复使用,终于在第三季被用烂了,也耗尽了观众全部的新鲜感和耐性。/如何想象反抗,几乎成了检验这一类题材影片的试金石。就像卢卡奇(匈牙利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当年就批评现代主义,把我们生存的世界描绘得异化、荒诞、毫无出路,并不是多高明的艺术,唯有当你设想了反抗的方式,才能衡量出一部作品的复杂性和重量。/反观《黑镜》第三季,则彻底放弃回答这个问题。剧情带来的压抑和绝望,与其说是深度,不如说是一种最乏味的肤浅。现代文明对人类造成的异化,技术世界的虚无或者荒诞感,或者人的孤独与绝望,已经难以计数有多少影片在重复生产这些命题。以至于这都反了过来,接受这个程度的反思,成为塑造资本主义条件下中产阶级个体的必要条件。”不得不说这样的评论虽极端但有理有据。而其实在第四集中还是有一些隐喻的“反抗”存在,只是稍显无力。 比如当女主执意要凯莉留下时,凯莉激动的一番表述,提到虽遭遇背叛但相守49年之长,这样的时间跨度可能在虚拟世界里不算什么,但在本来世界是足够“沉重”,甚至对有些人来说比一生都长,在向死而生的本来世界中的49年无疑是宣告“真实”的份量与弥足珍贵,而之后凯莉的一句“你想永远活在虚假的地方么?!”更是为本来世界的发声。只是有些讽刺的是一个沾花惹草的男人终究因为女儿而选择勇敢彻底结束,并且凯莉也因为丈夫爱女的举动而原谅并打算追随,是否可以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终究没有血缘的感情不那么牢固。。。而又有所挽回的是她选择将身体葬于家人身旁,意识去跟随女主,又可以看出自由而热烈的爱也是可以让人作出或勇敢或充满牺牲的决定的。 “outside”,剧中人提出的“外面”或许就已经暗示了人们内心的某种压抑与缺憾。终究,带着本来世界的大脑无法在重生世界存活,可重生世界的最大意义就恰恰是带着本来世界的记忆来到新世界的“重生”意味;若没有本来世界的任何经验,完全崭新到重生世界,那么我相信因为是全新,所以人们会有一套新的世界运行秩序,这在未来科技或许是行得通的。“新人”们若完全不知有过往生的话,那么这代表着某种重生的无意义,它的意义仅仅体现于本来世界的生者快死时作出的选择上,而且从他死亡的一瞬间意义截止,无关重生者。 到结尾,欢快的音乐伴随着看似唯美而浩瀚的无数“终端大脑”,算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展现。此时,你是该随着永生而狂欢,还是因为冰冷的虚拟而深思?

 2 ) 献给未来的黑色童话——或是,现在



  讨论英剧美剧的差异,其实对于第三季来说毫无意义。即便是被Netflix买下了版权,但是这一季的主创依旧还是Charlie Brooker。除去第一季第三集以外,其他所有的集都由他参与编剧工作,同时也参与制片。Netflix虽是美国的公司,但是它也在全球各国都有自己的分公司,并也进行该国的剧集制作。比如今年大火的日剧《火花》就是Netflix日本分部制作的。黑镜第三季的部分集是由NetflixUK进行制作的,也算是一个对英国市场的试探与拓宽。
  当Netflix一下要续订12集的时候,想必他也是做了一定权衡的。其中不乏有对前两季话题的延续与复制。关于反转的话,前两季很多集都有非常有趣的反转。特别是S02E02的“白熊”,可谓是大反转。而这种大反转,其实只能玩个几次。圣诞特辑算是对前两季多个元素的照搬和复制,就让人觉得有些无趣。特别是最后的反转,也显得没那么惊喜了。个人认为,Charlie Brooker在本季对反转的处理更为收敛,整体的氛围也与前两季保持一致,并没有大家说的“水土不服”现象。
  下面就分集来说一下个人想法吧,有少量剧透。
【写在前面的】
【不知道为何被豆瓣安利了,点击量瞬间暴涨。感谢各位豆友的支持,因为当时是教授让看完大家在课上讨论的,所以仓促之中写的本文,部分地方有些漏洞,我会陆续修改。本人仅是一位普通的豆瓣小透明,这篇只是个人的“观后感”,并不是所谓的影评,只代表我个人的解读和感想。】
【感谢所有支持的豆友,感谢所有为我补充的豆友。如果有不赞同的地方,欢迎在评论进行指正,无需进行言语攻击,感谢各位。】

第一季:Nosedive 急转直下
  这一集可以说是Netflix的主打集。首先就是片名出现的方式和其他集都不一样。其次,在预告片和前期宣传之中,也大量强调这一集。但显然算是个失误吧,这一集给我的感觉并不好,但是的确是很符合“黑镜”这个科技主题的。
  本集的未来性其实很强,整体的设定也很饱满丰富。对社交网络的隐喻也很直截了当。前两季虽有对社交网络的隐喻与批判,这一集算是直接把它搬上台面来批判一番。在这里,社交网络不止是互相分享照片,信息的地方。更是融合在了日常的社交之中——无论是街上遇到的行人,还是咖啡馆里的营业员,你都可以和他们互相打分。
  在S02E01中,人工智能依靠男主在社交网络上的痕迹,来虚构和模仿他。但是社交网络真的能代表我们本人吗?并不是。无论是这一集的女主,还是其他人,每个人都想在社交网络上营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自己。这样才能吸引大家前来给出五星好评。就像如今的我们,会仔细对比该把哪张图片发到朋友圈或Instagram,哪些内容更能吸引别人的点赞一样。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经营着另一个自己,来展现给所有人。
  社交网络所影响最大的,就是人际关系。在本集中,分数成为了你的“外表”,而所有人都会“以貌取人”。人们不相信自己肉眼所见,而是相信别人对“那个人”的描述。街头擦身而过的陌生人,你对他完全没有任何了解,却发现别人对他或她的评价很差。你便会对他或她莫名产生一股敌视。就像女主在办公室,并不怎么认识那个给她送奶昔的小哥。就因为他的分数很低,所有人便对他产生敌视。而女主好心的帮助,却引发办公室里其他人对女主的恶评。有没有联想到校园之中呢?一个同学被其他人排斥,你即使不讨厌他,为了合群,也只能加入所谓的大众之中,一同孤立他,排斥他。
  为了符合更加“完美”的形象,人们不再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真实想法。这看似和目前的现实很遥远,其实也早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逐渐影响我们的生活。仔细想想,过年的时候和亲朋好友吃饭,或是职场生意场上的酒席,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扮演着讨喜的角色。内心或许已经飞过无数的脏话,但是嘴上却还是笑呵呵的。不敢像女主一样,把心里想的全大喊出来。
  这一集还让我联想到的,可以说是体制。不对,应该是秩序。这个社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规则与秩序,就像片中一样。所有人都必须去遵守这个秩序。而想要反抗的人呢?女主的弟弟就算是其中一员,赖在家中游手好闲,无事可做。开卡车的老奶奶也算是一位,她曾经也是大军中的一员。直到她发现,这所谓的秩序救不了她的丈夫,救不了她的生活,她便崩溃了。脱离秩序的她只有1.4分,但是却能活得优哉游哉。
  第一集拍的可以说是很美,暖暖的粉色调,所有人都笑盈盈,未来无限好的局面。与之成反比的,就是其中隐藏的黑暗气息。我个人很赞同很多人的评价,这集没有了那种隐藏于故事背后的讽刺,所有的表达都极为直接。所有的演员,也都表演地夸张与用力。不过换种方式来想,是不是也是一种黑色幽默呢?

第二集:Playtest 终极玩家
  第二集是我在这一季中最不喜欢的一集。这一集野心其实很大,想要《盗梦空间》那种多层梦境的感觉,假亦真真亦假,让观众分不清游戏和现实的区别。同时,又想几个连环反转,刺激一下观众。但很明显,我觉得观众不会太买账。结尾的反转并没有多大的冲击,反而凸显的本集不知所云,并不知道想要表达什么。
  本集中的恐怖游戏,目的是为了挖掘人们潜意识中最为害怕的,并且一一呈现在玩家眼前,这样才能体现到最为吓人的效果。可以看出,这个游戏确实把男主吓得不轻,把他所害怕的可能性都展示给他。
  我想这一集,主要是想讲述,科技的发展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控制。就像剧中不受控制的游戏,在男主脑海中肆无忌惮一样。算是一个警告,想要告诉观众们,对科技的钻研,是有风险。剧中的那个电脑,其实可以算是台AI+VR的结合体,它为男主提供一个完全虚拟的现实同时,还主动在男主大脑中寻找着潜意识里他所恐惧害怕的一切,展现在他的面前,也可谓是对未来的一个警告。VR能让我们区分不出现实与虚假,陷入混沌之中。而AI则可能超出我们的控制,从服务于人类,反过来控制人类,去打败人类。
  可能起初的想法是好的,无奈受到剧长度的限制,最后的反转仓促了事,留下一脸懵逼的观众。
【因为在开播前,看了一些外媒的评价,觉得本集质量一般,所以就先入为主带了不好的印象。评论区很多豆友都给出更好的总结,欢迎大家去看。】

第三集:Shut Up and Dance 黑函之舞
  第三集可以说是对S02E02白熊的复制,然而白熊已经玩过大反转了,这一集的侧重点,也就不是反转。
  和白熊那一集同样的套路,先是把被迫参与游戏的人,打造成受害者的形象。给观众一种他们并没有犯什么大错的感觉。于是,同情便先入为主成为我们首要的想法。之后随着剧情的进一步推进,我们的同情心便被一点点耗尽。到最后谜底揭开,所有人恍然大悟,同情心也随之消失殆尽。
  这一集引来的话题就是,以暴制暴,真的是有效的吗?这个话题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极为常见,犯罪嫌疑人引来众怒,大家在网络叫嚣着要给犯罪嫌疑人最为痛苦的折磨与惩罚。而本集中,犯下不同程度错误的人,也有着不同程度的惩罚。同为恋童癖的男主和另一男子,自相残杀的最后,无论谁输谁赢,都得面对警察的抓捕。到这里,因果报应已经完成一轮,故事也随之结束。但是,这是否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呢。
  虽然在观众看来,这是个很解气的方式,一劳永逸惩罚这些人。但现实里,对道德价值的考验,和以暴制暴,一直是颇有争议的话题。
  在观看这集的时候,我有一种莫名的压抑和不适,感觉像是有意将观众代入剧中的感觉,与剧中人物一同参与这个“折磨游戏”。第三集可以作为一个分水岭,后面的剧集则越发精彩起来。

第四集:San Junipero 圣朱尼佩洛
  很多人对这集是最为感触的,科技外壳包装下的纯美爱情故事。在加州灿烂的阳光与海滩下,继承着80年代的美好与欢乐。看起来是那么的“不黑镜”,以至于刚看完的时候,我还是愣了好一会儿。
  其实,摘掉爱情的内核,再重新审阅这个故事,还是能看到极其黑暗的一面。看似是“永生”的方式,即使是死后,也能永远呆在这个世界里。有着自己年轻时候最美丽的面孔,随时能变出不同的衣服,甚至是汽车。听起来是这么的美好,但是是否真的是这样呢。
  就当丈夫逝去的女主,解释自己为何不愿死后来到这个世界一样。在这里,失去肉身的你不会感到痛苦。无论是用水打碎镜子,还是车祸被抛向天空。在这里,痛与死亡,已经不再是一种选择。在这个世界里,你不再拥有目标,也不再有方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享乐。当获得永远在这里的权限之后,这些人是否还能够保留自己的意识,还是沦为行尸走肉,可以说是一个冲突点。沼泽地在片中就是这样的一个体现,迷失方向的人们,在里面寻找着刺激,想要通过刺激来唤醒他们仅存的意识。
  如果把你的意识复制到机器人里,那个机器人还是你吗?这个问题,就是这集丢给观众的问题。或者是,你愿意永生在这个地方吗?就像结尾成百上千闪烁着的机器,每一颗点里,都包含着一个人。闪烁着的光芒,配上愉悦的音乐,仿佛是一个happy ending。但是当他们腻烦了其中的生活,又该何去何从?他们还有第二次放弃自己生命的权利吗?【感谢豆友指出,剧中提到可以放弃生命】
  本集最为精彩的几点,一个是每次变换年代时候不一样的字体,同时还有电视和其中播放内容的变化。还有就是属于不同年代的火爆单曲,浓浓的情怀。而较为温暖的剧情设定,也可以说是这个剧的另一种尝试吧。

第五集:Men Against Fire 战火英雄
  本集可以说是这季最为针对性的一集,也可以说是政治性最强的一集。目前就IMDB来看,这集是第三季分数最低的一集。对比前三季,不难看出牵扯政治的集数通常都会拿掉当季的最低分,包括S01E01国歌,和S02E03的沃尔多。可能是大家更倾向于对社会或是科技的批判性,而不想过多牵扯政治内容。(个人想法)
  这一集中对所谓的劣等基因人群的杀戮,可以从很多的电影和剧情中找到例子。《千钧一发》中对基因的筛选,《美国队长2》中对全世界人类的筛选等等。如今孕期检查,可以排查胎儿的健康程度,一定程度上减少先天性疾病胎儿的出生。但是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会不会开始进行基因筛选,从而筛选出更为优秀的人类。依旧像通常的《黑镜》剧集一样,提供一个未来的可能性。
  在剧中,士兵们脑中拥有的设备可以说是无所不能。梦境可以被操控,视觉嗅觉听觉,都可以被操控。人们变得只愿意去相信眼前的事物,而去避开真相。这可谓是几乎完美的战争武器,去完全剥夺人类的人性。士兵看到的是怪物,所以他们愿意去捕杀他们。而平民看到的依旧是与自己相同的人类,但是他们却选择相信故事,相信他们是危险的。在当下世界,每天海量浮现在我们眼前的信息,充满着指向性与误导性。很多时候不再是我们选择相信什么,而是被选择去相信什么。所以也随波逐流,选择相信那些人是“蟑螂”,是怪物。
  影片的最后部分,是这集中我最喜欢的部分。破败的土地,残破的街道,空无一人的房屋,但眼前的景象却是幸福与美好的。在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谎言之中,还是很多人选择了后者。如同男主这位士兵一样,他要选择去抹掉真相继续跟从谎言,还是面对残忍的真相。
【本集是这季IMDB单集评分最低的】

第六集:Hated in the Nation 全网公敌
  作为压轴加长的好戏,本集完全可以单独拿出来做成一部电影。世界观的构成,案件的层层铺垫,就像一部超棒的破案电影,加上了科幻的风格。作为《黑镜》的一集来说,不但引入科技,更是折射着互联网中的问题,可谓是“最黑镜”的一集。
  故事对蜜蜂的设定很有趣,正好应对这些来不断强调蜜蜂在逐渐消失灭绝的新闻。而无人操纵的蜜蜂,也可以对上无人机,无人驾驶的汽车技术等等。在如今每天全球都在爆发无数互联网黑客攻击的情况下,无数的网站、公司、工厂都暴露在威胁之中。如果未来,无人驾驶技术普及后,那这些看起来人畜无害的科技,也会有成为危险武器的可能。这个设定,则展现着本集中对科技和未来的担忧。
  本集巧妙的原因是,对前两名受害者形象的塑造。寥寥几笔,就让观众一同参与讨论,这两个人该不该死。口无遮拦辱骂小孩的说唱歌手受到折磨之时,我内心甚至有点小激动,也沦为这些暴民队伍中的一份子。或许开头三位,是因为引起众怒,而被杀害。但当民众得知,谁获得的讨论最多,便会成为目标后,则都将此视为一场游戏。讨厌首相,那就投票给他。讨厌谁,就给谁打上话题标签。互联网的匿名之下,给予每个人无限的权力。当手握这些权力的时候,平日里再普通不过的人,也可能在网络上变为一名暴民。网络暴力的代价是如此之小,使得没有人愿意为此承担任何代价。这集则是将矛头对准暴民,如果你得为你的行为作出代价,那会是什么样的场景。你肯定记得结尾,那遍地的裹尸袋。
  另一个紧贴事实的点,就是对民众的监视。成百上千的蜜蜂,构成一个无缺漏的监视网,监视着这个国家内的所有人,听起来极为熟悉。虽然本集中对这个话题的讨论不多,但多少引入了政府内部人员这一条线和角色。真是因为政府此举,才使得这些参与话题的人的真实身份被曝光,最终他们才被杀害。这便是对政府监视的一个质疑,一旦落入错误的人手中,或是用在错误的方式上,那这打着“保护民众”口号的监视,则会变成杀害民众的武器。
个人感觉在,这集的重心还是在网络暴力之上。每一位看客,又何尝不是一名凶手。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人人都不经意间成为凶手。
  除去本身优秀的剧情以外,这集的演员表演,和苏格兰腔,都是我很喜欢的地方。特别是结尾部分,那条短信Got Him,更是画龙点睛之笔的收尾,且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供观众想象。

——————
  其实很难说,哪一季更为优秀。本身就是各自独立分离的剧本,把季放在一起讨论毫无必要。能有自己喜欢的单集就好了。每一季都有更好的集,和相对逊色一点的集。其实我觉得,把每集的格局放小,各自有针对性的点,不失为一种好手段。一小时内想表达太多,反而容易混乱。这一季,继续在模糊着,对法律、道德、同情的边界。有对科技的质疑,也有对社会问题的质疑。毕竟从第一季起,就在告诉我们,《黑镜》从来不是只关注于科技话题的。期待后面6集的表现吧。
  说到底,《黑镜》更多只是一种极端的假设。看似真实,其实也可能离我们很遥远。还是可以对未来,抱有希望的。
  毕竟,Future is Bright.

【结尾句来自于Netflix前期宣传预告片和海报中的主题句,觉得很有讽刺性,便拿来用在本文当做结局】

 3 ) 黑镜第三季第五集随笔

看了第五集,继续五星好评! 每一部剧从不同角度都可以有很多讨论的东西,浅谈一些我的感受。

片中的芯片代表着权威对普通人的思想统治,让你视觉听觉嗅觉都不再是自己的。那么问题来了,现实中的我们就真的拥有自主意识吗?

这个世界的规则是少数人建立的,真正的话语权也实在少数人手中,而大多数人都只是按游戏规则出牌的普通玩家而已。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对事物的基本判断,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包括各种形式的媒体。媒体对我们思想的控制和MASS对军队的控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片子用芯片具象化的这个概念。和剧中不同,你看到听到闻到的确实是客观的,但是你大脑对事物做出的判断,什么美什么丑,什么好什么坏,什么高大上什么低俗恶心,这些大部分都是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就像这个社会对胖子的歧视,对黑人的歧视,对同性恋的歧视等等。为什么片中村民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指认凶手是roaches?就好像我们习惯性的认为会偷懒的是胖子,有暴力倾向的是黑人,恐怖分子是穆斯林一样的道理。获取信息的成本再低,也不代表我们就可以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

另一方面,坚持真相,并为此站在大众对立面的成本代价是巨大的。就像剧中男主在恢复自我意识后,又不得不选择放弃一样。举世皆浊你还是否想独清,众人皆醉你还是否想独醒?

美丽的谎言和残酷的真相,海市蜃楼的欢愉和真实的痛苦,该怎么选?

以上,欢迎讨论,也欢迎到我的主页看第三季其他集的随笔!

 4 ) (长文慎入)说说第二集,虚拟和现实的边界以及为什么硅谷生活的我只想回家种田

黑镜是最喜欢的英剧,没有之一。

到目前为止看了本季的1,2,3,6集。结合我在硅谷生活的感触,先说说第2集。

这集看完时的第一感受,作为观众来讲,你真的不知道最后一幕男主死了是虚拟还是现实。原因在于结尾处不停的往外跳,上一秒以为终于跳出了游戏回到现实,然后下一秒分分钟打脸的告诉你外面还有一层。所以从理论上来讲,最后一幕的男主死亡依然有可能是在游戏中,因为他最恐惧的有可能正是自己的死亡。

但本集想要讨论的当然远不如此。
首先说科技方面吧,与这一季中科技方面所涉及到的概念基本就是VR和AI了。
一开始男主作为玩家其实是很放心自己的处境的,原因很简单,他有辨别虚拟和现实的方法。
游戏开始之前,工作人员告诉他,无论眼前多真实,都只是在视觉和听觉两个维度上的,虚拟的东西不会让你产生类似于触觉之类的其它感觉。当然还有工作人员通过耳机在他耳边的语音指示,不断跟他确认哪些是只有他能看见的(即虚拟)。这些都是可以让他在自己的思维意识里轻易的区分两个世界的标志物。然而随着游戏的进行,先是耳机失灵,没有了工作人员的指示,使男主失去了第一个判别标准。而后作为玩家的男主产生了触感,疼痛感。此刻的他(还有看剧的我,都)陷入了深深的惊慌。因为失去了两个判断标准之后,作为人类来讲,男主所有用来接触现实世界的感官都已经被虚拟所打通。也就是说在他的意识里,已经完全没有区分虚拟和现实的方法了。
所以真正让人感到害怕的,不是虚拟成像效果的逼真程度,而是作为人类来讲,我们需要拥有对于虚拟的操控权,想要停止的时候可以停止(这一点剧里也借男主之口用“STOP”这个词,表达了这个意象),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的意识里有能区分虚拟和现实的方法。

而我们的感官是如何被虚拟打通的呢?这里就用了AI(人工智能)的概念,但我其实跟倾向于用machine learning(机器学习)这个概念。(关于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现在争论还比较大,有的说machine Learning是AI的子领域之类)。在这个游戏里对这个概念做了很好的诠释,首先工作人员提到了这个游戏系统会根据玩家的反馈,了解玩家,从而进一步提高游戏的趣味性(我滴神!也就是把他们更恐惧的场景搬出来)这是一个典型的AI实现过程,即提出假设,收集并分析反馈,对自身认知进行调整,进而不断完善和提高。是的,其实这基本就是在模仿人类学习的过程。但是如果大家仔细思考剧情就会发现,男主在进入鬼屋(就让我这么称呼吧)之后,其实做了很多和现实世界交互的事情,比如喝葡萄酒,看书,吃饼干。我的猜测是,从这里开始(也许更早,脖子后面植入那个东西开始)机器就已经开始在收集男主的反馈了。所以Machine Learning的过程中,机器得到了类似于这样的结论:仅仅是从视觉和听觉这两个维度进行控制,人类产生的恐惧感是不够的(尤其男主每次被虚拟的东西吓到后,都会逞强的大笑化解自己的尴尬,我看到这儿真是觉得他蠢哭啊,因为这些反馈都被机器学习到了啊),只有加上触觉,味觉等多维度的感觉形成的东西对于人类的影响效果才更“佳”。这也就是Machine Learning的威力所在,它可以自己调整自己的学习领域,而不仅仅是填充内容。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接受填鸭式教学,而是能够启发式的自主学习,升格升维度的思考。(非专业人士,形容得不好。有点词穷,大家自行领会)这也是为什么Machine Learning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伦理上的探讨,其实也来自于人类对于失控的恐惧:如果赋予机器思考能力,意味着人类将失去对于机器100%的控制。鉴于机器的学习能力比人类要好(收集反馈+逻辑分析+记忆等方面),也可以说人类在创造一个比自己智商高的物种(这个词可能不能用在机器上,但是大家领会精神就好)。而到目前为止人类是地球上最高智商的物种,也因为这个原因得以从某种意义上统治地球。那么如果更高智商的物种出现,是不是地球就要易主了呢?!
好了AI这个话题就扯这么多,接着回来说这集。。。

这集关于人性也有一些涉及,首先是提到了游戏的本质。最近很火的概念叫游戏化,思考的出发点很简单:如果我们能够自愿的投入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去参与游戏,那么如果利用设计游戏的概念去设计产品,设计工作,设计人生,是不是对于人来讲,一切就变得更加有趣且容易了呢?游戏化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有很多所谓的策略作为刺激玩家投入的方法。然而本剧中,游戏公司老大非常狠的只说了一点:在游戏中你在虚拟中经历失败恐惧之后,理智告诉你这一切都是假的,你还有机会重来。那一刻的快感才是游戏的本质乐趣。(看的生肉,英文原句忘了,中文我说得比较啰嗦了,见谅。)我本人不是游戏玩家,但是想一想觉得很有道理,即使是套用在休闲小游戏上,也是一样。

再有一些相对比较浅的寓意,比如对于一个人来讲,恐惧的层次:最浅层的恐惧来源于视觉(对应剧中的大蜘蛛),上升一层的恐惧来源于对自我身份和命运的无力感(对应剧中男主即将重复其父亲人生),还有一层恐惧来自于亲情等感情的破灭(男主和他母亲),还有一层恐惧是死亡。(这几层恐惧也基本对应了结尾处不停跳出来跳出来再跳出来的剧情了)

说实话,一般来讲我都是不敢妄自点评神剧的,反而要靠豆瓣上的一些大神评论才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神剧,但是关于科技的讨论,实在忍不住插上一嘴,说说自己的感觉。这大概跟我最近在硅谷接触了太多科技的东西有关:体验过不同的VR产品,和Facebook的VR大神聊过他们的产品开发。和Google大神聊过他们的AI(最近google出了Allo,是一个应用了AI的聊天工具,其概念就是,通过学习你的语言和聊天习惯,在你和朋友聊天时候提供给你合适的附加信息和回复语。学习一段时间之后,用户可以减少打字场景,基本上你想说什么,Allo已经以选项的方式提供给你了,你只需要做个选择题就可以。前两天和大神在调侃说,依照allo的发展,以后是两个手机在聊天,沟通感情,手机的主人都不用打字回复了==)

上个月开了朋友新买的特斯拉,尝试了autopilot果然很酷炫,自动驾驶技术可能只需要最后突破法律和政府那一关了。但是话说回来,如果所有的事情(甚至连学习)机器都可以做了,那漫漫长的几十年人生,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5 ) 第二集终极玩家——细思恐极

      黑镜系列很多都是可以当做恐怖片来看的,最有意思的是剧中的故事和人设以及剧情的走向,这一切都让你觉得这是有些许超前但却并不遥远的未来,剧中的一切都有可能真真实实地发生。于是,细思恐极。
      这次第三季第二集的内容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我在看完第一遍的时候,惊讶于一次又一次的幻境套叠,惊讶于Cooper最后的死亡。但在后来细刷之后,我觉得Cooper没死,但是他已经深陷在潜意识的漩涡里再也出不来了,换句话说,Cooper在意识层面上自己杀了自己。
      Cooper每一次从觉得自己恐惧中脱离,实际上都是在向意识更深的恐惧层面进发。首先他受游戏程序的影响开始进入程序,结合现实体验和虚拟世界的时间是5点38分。但是他扭曲意识,挖掘内心,最开始虚构的场景是他偷拍箱子内容。他内心恐惧的层次由此深入,依次出现,分别是:
      1.他想偷拍但害怕被发现。幻境为:Katie出错,他趁机偷拍箱子内容,成功发送。可是,他险些被发现,KatieKatie很谨慎,虽然出去了但是回来得非常的快(墙上时间不到一分钟)。他也很厉害,动作很快,没被发现。(这里明显有自欺欺人的成分,他自己游历了很多地方,在这个阶段,自视甚高。)
      2.他发现这个游戏模拟出来的事物很立体有真实感,有点害怕。幻境为:Katie控制游戏影响他的大脑,让他看到的那个小松鼠越来越立体真实。但是,这个时候,他还可以保留自己的触觉,而且那个松鼠是有些卡通的,游戏也是那个他很小的时候就玩过的打地鼠。所以,他虽然担心害怕但却有有些兴奋,有些期待。
      3.他以前玩过这个公司的一款惊悚游戏,他害怕他们会利用这种技术做恐怖游戏。幻境为:他得到进一步测试游戏的机会,还见到了日本人老板。那个日本人表现出对恐怖的痴迷和执着。于是,游戏的真实版本就是那个幽灵游戏的升级版,或者说真人3D体验版。甚至为了效果带他来到了全实景的恐怖城堡。在这里,他依次见到了小蜘蛛,高中恶霸Cosplay版和两者的结合体。虽然慢慢地进入到他的童年阴影级别了,但是他仍然没有失去对自身的完全控制。这些都更加恐怖,也都越来越吓到他,可他也很快就意识到是假的了,恐惧感也随之消失。
      4.他开始害怕这种虚拟能力,怀疑公司的目的,怀疑Sonja的目的。幻境为:Sonja出现,说出这家公司这项技术是非法的,且暗示为此已经死过人了。之后,Cooper否认了这种假设,但是却在Sonja的黑化上失去全部控制,失去了对场景真实性的判断能力。之后,意识反抗崩塌,恢复了Katie和他的通话,恐惧感再次加深,安慰自己之前的搏斗都是假象。
      5.他害怕Katie不顾及他的死活,强行进行游戏。幻境为:他在Katie的指引下,准备离开游戏,回到真实世界,却发现Katie是骗他的。他没有见到自己以为的母亲上吊的景象,而是发现游戏失去控制,自己失去了记忆,变得和得了阿尔兹海默症一样,不认识自己了。在这里,开始进入他的潜意识(潜意识通常和我们自己以为的意识不一样)。他进入几乎崩溃的地步,再一次反抗,意识自我安慰之前的一切都是虚构,自己就是在那个日本人的办公室里,成功退出可以回家了。
      6.他离开家那么长时间,有很大部分是担心自己还要再一次面对父亲痴呆症的情况。幻境为:他安然回到家,母亲一切安好,却已经不认得他了。和父亲一模一样,至此,来到了他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崩溃出现,很想像从噩梦中醒来一样,醒来发现,自己还坐在那个最初的白色办公室里。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为了逃避最深处的恐惧,他认为自己是在手机电话打过来的时候干扰了信号而死去了。
     至于,Cooper的死是最后的幻境,有很多原因。比如,来的那个日本人从里到外一身黑,这是日本人和西方人在葬礼上才会有的装扮,不会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Katie最后写下的记录是0.04秒,这个时间不可能说出完整的单词的,人类做不到。比如,最后的话是“CALLED MOM”,Cooper这种美国人才会用Mom,英国人用Mum。故事发生在英国,Katie明显在英国生活了很久,最开始见到Cooper的时候还叫错了名字,而且发音有鼻音。所以,Katie应该写Mum,而不是Mom。
    我觉得,一步一步进入内心深处最恐惧的所在,却无法面对,为了逃避不惜死亡很顺理成章。而且,最恐怖之处就在此,Cooper永远无法离开那个幻境世界了。现实中的人以为他还在游戏里,可是他已经在游戏里从意识上杀死了自己,自己认为自己死了,放弃意识了。最引人深思的也在此,我们对于真实的判断是大脑对各种感官信号的判断,那么如果大脑被欺骗了呢?如果大脑知道被欺骗也无法自救呢?那什么才是真实?换句话说,我们活着的这个世界会不会就是一个梦而已?
    如果不是,那技术的飞速发展会不会带我们去一个类似的世界?我也不知道。这就是黑镜的魅力吧。不断地抛问题给看客,又傲娇地总是给出最黑的回答。

    
   

 6 ) 黑镜:荒谬又极度不可能的近未来

很难评价黑镜是不是一部好片。它拥有极其出色的拍摄手法和叙事技巧,并且总有想要刺穿人类灵魂的勃勃野心。但另一方面,它的野心又过于庞大,以至于超过了编剧对世界的理解。下文将主要分析以这一集为代表的《黑镜》系列电视剧,为什么总错误理解了世界(含剧透)。此外,由于豆瓣不允许不评分写影评,所以我只好将评分设为相对中立的三星——即使我对第一集的评价要明显低于这一数值。 1. 第一集的剧情简言之又是一个人被科技异化、绑架的故事,并且它看起来比之前的黑镜离我们更近,简直就像是明天。在未来世界里,人在社会中的一切行为都会被量化为一个评分,而这个比信用卡记录更强大的评分将决定你在工作、购物、社交中的一切。所有与你有接触的人,将通过你在现实以及社交网络中表现,不间断地进行评分。 这个故事的“真实”在于它戳中了现代生活人们的两个痛点:评分和社交。这两个概念都存在一种讨好他人以博取好感的机制。但编剧在剧中对二者的指责仍然漏洞不断。 2. 对评分而言,毋庸置疑,现代社会存在很多评分系统,但这些评分系统均只在独立领域内发挥作用。比如对滴滴司机、外卖送餐员、淘宝卖家进行的评分,只在这些平台上有作用,并且这些评分均指向客观的“标准”,而非主观的喜好。同时,客观的标准也意味着评分是“可核验”的,你不能无缘无故给滴滴司机打一分,而需要给出理由。服务业都有“无效投诉”这个概念,如果你所处的公司没有无效投诉机制,那不是投诉概念的错,而是你所处公司的执行问题。 而正因为所有的评分机制都会对应着某种专业服务,这决定了评分系统最核心的机制是:去人格化而非强化人格。评分的本意在于,哪怕我不知道你是谁,也可以与你交易。但在黑镜这一集里,编剧“完美”地将社交与评分融合了起来,组成了一个超强人格的社会,人们居然根据彼此的历史、朋友圈、性格来评分,然后决定一个人适不适合这份工作,这简直太不专业了。我不相信未来那样一个人人都很忙的“冷漠社会会闲得蛋疼来琢磨这些鸡毛蒜皮的鬼东西。我所认识的投行狗只在发公司广告的时候才看朋友圈。 编剧对于“社交”的狂想也超出了边界。在朋友圈世界的我们当然也很爱装逼,但我们很少想要“被迫炫耀”。社交的确是我们虚荣的一种需要,但从来也永远不会是我们的一项不得不做的任务。在真实世界发被咬了一半的饼干再配上咖啡的照片,然后让人匿名打分?大家早让你个绿茶婊负分滚出了。现实世界的我们虽然爱装逼,但也最恨别人装逼,反倒是很少或从不发朋友圈的人因其惊人的自律而让人肃然起敬。因此,如果真有这种基于社交表现的熟人评分系统,如果实名,所有人都会向满分一骑绝尘;如果匿名,猜猜会有多少人在两分以上? 注意,以上所指出的并不仅仅是针对细节的吹毛求疵。适当的简化有助于对本质的理解,但如果对一种概念的拓展超越乃至歪曲了它的本质,那针对这一概念的一切批评都将变得毫无依据。 3. 总结一下,所以黑镜的惯用技巧是什么?是假想一个以某种科技为绝对主导的世界,让一家无脑公司开发出一种绝无可能商业应用的产品,然后把人性之恶调到最大最荒谬,最后将悲惨的结果诉之以科技对人的异化。 按照这种框架,我完全可以构思一个未来中国一人一票的直接敏煮,然后因为鹿晗迷妹太多当了元首,以此批判敏煮荒谬的故事。再构思一个公司只用主观评价考核体系,用同事评分确定你的工资,最后论证人事考核制度就是垃圾的故事。这有意思吗? 也许很多人觉得我类比不当,但黑镜的技巧也只是这个故事的高级版本罢了。这类故事都是通过设计出一个待批判事物的不合理变体,再加上人的极端不理性,最后以某一些戏剧性事件为催化剂(比如鹿晗英勇拯救了一个迷妹的老公,导致男性也纷纷变弯成了他迷弟),论证就水到渠成。 4. 可所有这些假设前提都是错的,未来不会有这样的社交体系,也不会有这样的评分系统,剧中人们的反应更不真实。不给4.3分患者病床的医院会被民众恶性报复而导致差评;如果我和好友在电梯聊天出来分就跌了,我也会马上给好友报复性差评。一方面势利眼机构可能因为基础民众的不满而倒闭,最后导致这套评分应用系统崩溃,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恶意差评——我总能猜到谁对我不满意了,会导致“向底部竞赛”的囚徒困境双输结局。更不用说那条“打四分的人打分权重更大的设定”,这样的设定如果存在,社会早就被暴力推翻了。所以这个荒谬的体系注定要崩溃。那在这荒谬体系中所推导出的结论,又有多大意义? 简单回想黑镜1的几个故事,其实或多或少也有这样的问题。首相的故事里,民意不可能那样愚蠢地迅速改变,媒体不可能全都好无操守地一边倒报道,首相也不可能真的去X猪——你今天敢为了公主X猪,明天敢不为了平民X猪吗?干脆自杀好了。真人明星秀的故事里,未来的消费社会不可能是一副1984物资紧缺的样子,消费品少的可怜,黑人小哥在最后的倒戈也完全是导演上帝之手操纵的结果。说到底,搭好一个荒谬世界的台子,再按自己的理念控制人物的走向,这简直不要太容易。可仔细想想,这样的世界真可能存在吗?这样的情节真会发生吗? 黑镜的确戳中了现代人焦虑的部分原因。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因为科技疏离了,人们是该反思,但不该以这种粗暴的,本身完全不加反思的方式。它的模型粗糙又近乎诡辩。 我也曾反思,为何从第一季起就对黑镜系列感到不适。大概是因为,剧中所有主角的遭遇都太过悲惨,而他们本不至于得到那么悲惨的结果。人物的行为动机本应朝向另一个可挽回的方向,可最后最后却像提线木偶一样被编剧控制了。所以首相才迈向了猪,黑人小哥屈服于真人秀,满身烂泥的姐姐在婚礼上发出哀嚎。在这些场景里,我感到的不是科技和媒体的反思,而是对编剧导演力量的恐惧。 黑镜系列一直想塑造荒谬又无比真实的世界。但很可惜,它最终达到的总是一个个荒谬却极度不可能的世界。 在害怕、警惕什么东西之前,还是先多了解了解它吧。 ——————— 最后想补充一点:身处在很多评分体系中不可怕,身处在一个不合理的评分体系中才可怕。如果问我,平时会看京东淘宝饿了么airbnb的评分吗?我会回答说:当然有。因为这些评分有效啊!有了它们,我们真实地避免了更多假货和诈骗,怎么忽然就讨厌它们了? 我们真正讨厌的,明明是“错误的评分系统”。女主角明明只犯了一个小错误,就一失足成千古恨堕入了地狱。可这种愚蠢的评分系统是编剧赋予的,而不是现实世界赋予的。如果说现实中一定找一个近似,那就只有政治审查制度,是专制的锅。现实里的商业机构为了更盈利,怎么愿意让口袋里有现金的你遭受这种委屈呢? 也许,人们爱这些故事的部分原因,是因为人可以借此把自己的不完美都归因于外在科技而不是自己:没有了手机就会好好学习,没有了评分系统就能认真做自己。却从没想过,问题从来不是手机电脑app带来,而是我们自己与生俱来的。我们原本就是这幅模样,却不加反思,却还想要编个故事造成出个恶魔,再假装是被恶魔给勾引了。

 短评

Black Mirror S03E01食用完毕!日常creepy设定居然展开出如此"温馨浪漫"的结局,不同于channel4的转变,对口味!

3分钟前
  • 银白色的曙光
  • 力荐

好像大家已经不喜欢简简单单叙事的故事了。他们喜欢炫酷的设定,激烈的反转,深奥的立意。而我喜欢第一个故事,剥离掉科幻的皮,故事依然能扎扎实实地触动到我。反观前两季,剥离掉总统日猪这些博眼球,踩单车赚钱的设定,故事本身就很平庸,更多是兜售设定,而这一季,才是在认真地讲故事。

8分钟前
  • 西凉虫
  • 力荐

四五六渐入佳境,一勉强也能看,二跟三什么鬼!抖个机灵就想上来凑数吗!开除镜籍!

11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刷完第一集。总以为结尾那段女主能翻盘,打击刺激一下秩序。然而就只是顺流直下了。疯婆子加失败者。小遗憾。水准降落(六集看完,黑镜系列以前的感受是细腻,有些细节带来的震撼,现在流于快餐化平庸化。当然还是可看的短剧。只失去了力量。我排序的话:4=5>2>3>1)6太讨厌不参评

14分钟前
  • 推荐

刚看了第一集 想想这个朋友圈点赞也搞得很道德绑架的世界啊

17分钟前
  • 餅乾
  • 力荐

看完第一集后过来打分真是有点讽刺

19分钟前
  • momo
  • 力荐

一如既往的高品质

22分钟前
  • Simon Tien
  • 力荐

几年后再看这种题材的东西,真就觉得有点矫情了,人类还没有那么愚蠢。

24分钟前
  • 杂食动物
  • 还行

卖给奶飞之后风格确实变了,第一集尤为明显,把原本藏在语言里的尴尬放大到剧作本身。没有了反转,没有了冷峻,神剧下落到了凡间,成为了普通的科幻脑洞片。但是,这种风格又未必不好——反正都是讽刺,刻意一点又何妨?(第六集就是对只看一集就装逼叫嚣打一星的键盘侠最好的讽刺:)

26分钟前
  • Enigma
  • 推荐

社会标准也会有种种魔心,我们总是活在他人的评价当中,费尽心思扮演各种角色用以讨好他人,因为自欺,所以欺人,到头来,你累我也累。真实未必最好,虚伪更觉恶心,参差多态才是幸福本源。自勉。

27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1,推荐;2,较差;3,尚可;4,尚可;5,力荐;6,力荐。整季依然当得起五星。

32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烂成这样真的太可怕了。。。

37分钟前
  • Tuscano
  • 较差

我们已然活在了未来,讲真

41分钟前
  • 午夜滴长岛冰茶
  • 力荐

就冲这恶心劲,给满分

43分钟前
  • 四是事
  • 力荐

第一集:喜剧片第二集:恐怖片第三集:犯罪片第四集:爱情片第五集:战争片第六集:悬疑片

47分钟前
  • 克莱蒙特
  • 推荐

希望所有网民都可以看下第六集…

50分钟前
  • 暖晴
  • 力荐

1】你看 评分 就这么重要 2】有这么牛逼的技术却用在开发恐怖游戏上?!3】可怕的是真正的犯罪者,却以为自己就是正义 4】第二集中的高科技的正确打开方式 5】新世界より 6】送给网络暴民的礼物,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52分钟前
  • 瑾朵朵
  • 力荐

豆瓣评分众生相甚至比电视剧本身都要精彩。黑镜换了东家,但其实主创还在,所以整部电视剧的情节走向,依然在他的把握之中。电视剧一直在拓宽新领域,好事,譬如第四集,有着极深的文学意义。第三集复刻白熊公园,后劲很足,可惜很多人都没看懂。其余不赘述。总的说来,新一季还是值四星以上的。

53分钟前
  • Mademoiselle B
  • 推荐

第一集就炸得小清新们原形毕露。

56分钟前
  • 榕十三
  • 推荐

4 5 6 集真是渐入佳境.其实前两季也有一般般的故事,猛踩第3季的人,能有点基本的判断力吗,好歹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

1小时前
  • nakedgun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