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大审判

悬疑片俄罗斯2007

主演:谢尔盖·马科韦茨基,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谢尔盖·加尔马什,瓦连京·佳夫特,阿列克谢·彼得连科

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播放地址

 剧照

十二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1十二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2十二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3十二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4十二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5十二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6十二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13十二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14十二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15十二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16十二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17十二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18十二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19十二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08 23:29

详细剧情

翻拍自1957年SidneyLumet的12angrymen。一个车臣男孩被指控谋杀自己俄罗斯军官的养父,所有证人和证据均对他不利,12位陪审团成员对此展开了讨论,他们将决定男孩今后的命运。12名陪审员来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种族。刚开始的时候,每个人心不在焉,对这起案件并不在乎,除了一个物理研究员之外,他们都认为男孩有罪。但是,物理研究员唤起了其他11个人对生命的尊重,他们开始认真讨论这起案件,讲述各自生活中的故事和经历,在决定男孩命运的同时,也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最终,当他们达成一致意见的时候,陪审团主持人的决定却出乎意料……

 长篇影评

 1 ) 比较《12怒汉》与《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12怒汉》与《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属于同一类,他们都在密闭空间里,设置悬念构成剧情张力,而且都是话痨片。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场景只局限在一个客厅里,7个人聚在一起为同事约翰逊送行。就在彼此的谈话里,发现约翰逊竟然是活了2000年的原始人,怀疑、求证,争吵、谅解,历史与宗教话题的延伸,颠覆并且推翻。一个小时的电影,有时以为是悬念片,有时以为是爱情片,有时以为是科幻片,有时又以为是恐怖片,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俄罗斯版的《12怒汉》场景也局限在一个大仓库里,12个人聚在一起为一宗案子下最后判决。一名车臣孩子被控告杀了他的继父,案件已审理很多天,而陪审团必须达成一致意见才能离开那间密室。怀疑、求证,争执、说服,法律和宽容的较量。从1:11到12:0,两个小时的电影,将俄罗斯的社会、政治、历史问题一一陈述,并提出道德伦理的形而上的质问。
这两部电影的内容都很出彩,大力推荐,但是在这里,我想探讨的是两部电影的拍摄手法。
俄罗斯版《12怒汉》在架构与手法上与1957年美国的原版是一致的,这并不影响他的经典,因为它在内容上有所革新且更胜一筹。所以,即使手法一致,还是无法诟病。
有人说,这样的情节更适合舞台剧,反正就是12个人,舞台就是密室。但我以为,舞台剧和电影的效果依然大不同。由于舞台离观众有一定距离,所以话剧演员的表演和电影演员的表演有极大区别,比如声音,要大声,要比平时说话更激情;比如表情,要更夸张,比如肢体,要更明显。而电影拥有特写,反而不能太夸张,而是需要真实。
在《12怒汉》里,12位演员轮番出彩,最令人动情的就是当初最坚持“有罪”的出租车司机,他是倒数第三个被说服的人,他谈到他与前妻生的儿子,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每一次沉默,直至他哽咽时,我也已被感染同样的悲伤痛悔。这里用的都是人物头部特写,假如换作舞台剧,观众就看不到他脸上每一处细微的变化,就不会达到这样完美的效果。
但是,《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就不同了。尽管也是密室,也是靠谈话推进情节,但他抓的是故事本身的震撼性和荒诞性,即使没有人物特写,仅仅靠主人公的叙述就能抓住观众全部的神经。想想看,这个原始人曾经见过佛祖,还差点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更震惊的是,他原来就是耶稣!(就是这个环节,让我认为这是部恐怖片。)故事的结尾就愈加出人意料,对这个故事保持最坚定的怀疑的教授竟然是约翰逊的儿子,而且,他在得知此事后心脏病发,死了。仅仅依靠这寥寥数语,这个故事就很吸引人了,因此,导演也实在不需要借助特写来感染观众。
两厢比较,两部电影都用到了相当复杂的场面调度,在单一空间里如何使得电影生动,多变的场面调度是关键。但是,《12怒汉》使用了更多的镜头语言,或许是由于他拥有12个主角,当每个人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拍摄,否则就算场面调度再多,看起来依旧雷同、单调。相反,《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只有一个绝对主角。
很久没有这样去看电影,他们的拍摄手法的确比较另类,不得不引得人关注。除却技术问题,这两部电影也是个人力荐的作品,错过可惜。

 2 ) 12怒汉: 大审判

“法律是永恒,至高无上的,

可如果仁慈高过法律呢?”

这部电影由俄国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Nikita Mikhalkov执导,翻拍自1957年美国电影Sidney Lumet的《十二怒汉》,导演本人也在片中扮演了其中一名怒汉,即陪审团的主持者。

俄版虽然沿用了美版的故事框架,但是形式和内涵都突破了美版。故事场景从狭窄的审议室变成了空旷的学校体育馆。

片中出现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小鸟与富含信仰意味的圣母像,都暗示着,真正的公正来自内心深处的道德标尺。

159分的片长,却丝毫不觉得漫长。摘录了一些喜欢的影评 正面评价(人性与俄罗斯的大社会背景) 负面评价(案件逻辑与法律判决)

 3 ) 由十二怒汉想到苏格拉底

由十二怒汉想到了苏格拉底,想到了多数人暴政。俄罗斯人普遍讨厌车臣,所以对那车臣孩子没有好感。什么感觉呢,就像很多中国人仇恨日本人那样,先入为主了。雅典那时候信奉神,所以不喜欢苏格拉底的言论。多数人有什么优势?就是可以在投票的时候强迫少数服从多数。人少言轻,当只有你一个人这么想别人却反对的时候你还会坚持吗?你是否也会随大流做出选择?毕竟待在一个大群体里面会更有安全感,不是谁都有勇气对抗整个世界,不是谁都能横眉冷对千夫指。但是诚挚得感谢那些"另类",因为他们,文明才能更快地发展。电影中,陪审团的人虽然同意那个孩子无罪,但是拒绝给予更多的帮助。是啊,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事业,换了你愿意花时间帮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吗?电影的最后,窗外飘着大雪,那个人说,你可以选择待在这里,或者自由飞去,但你得自己做决定。是的,你也得自己做决定。

 4 ) 小细节

看完了之后才发现还有美国1957年的原版。不过说起来这部电影的感染力有些地方是俄罗斯民族化的。
提示一些小细节:“犹太人”,一个陪审员(忘名字了,经常演苏联卫国战争的军官)在指责第二个“变节”者时说,这是犹太人的逻辑。。。没有所谓的半个犹太人。
知道那段历史的基本就能发现,这折射的是俄罗斯内部的民族问题,话说当时纳粹和斯大林时期哪里都不能待,西边是希特勒的集中营,东边是苏联的,只能跨洋往美国跑。问题是为什么当时这么大的反犹激情(而且到了灭绝人性的地步),民间是有憎恶犹太人的情绪的。。。
话说那半个犹太人(演员)转身就搞笑地模仿起瘾君子,只是为了刺激那个弟弟吸毒而死的医生。。。
比如那个被叙述出来的因为老虎机变成恐怖分子的某人的叔叔,比如第一个物理研究员,看过俄罗斯小说的人不会陌生,人是怎么从单纯的纯洁堕落的,当然这里没提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上帝的拯救,那个侄子用宽容来代替上帝了。于是一个警察局长和一个恐怖分子痛饮了一番伏特加,推心置腹一番了以后此事就不了了之了。典型的俄罗斯情节。
再看看那个墓地商人,那个用骗来的钱做慈善然后能心安理得的人,恰恰是他最先发现了可能潜在的“阴谋论”(为什么,因为他很熟悉这里头的利益矛盾,换言之,如果换作是他,说不定也会干出这种事情来);以及那个醒悟到后妻对自己的儿子施行软暴力的父亲(那个开始坚持正义审判的人),提到他那个只会微笑、道歉的儿子却偷偷把他的皮带做成上吊的套圈时,那种俄罗斯人的性情跃然而显了。美国的孩子是不会如此的。
最后是那个老艺术家的点睛之笔、那个车臣孩子的回忆,以及大家在知道了即使判决无罪后,孩子所要面对的是比他强大得多的恶势力。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以物理研究员为首大家纷纷开始推搪,是啊,我们救了他,但是我们不可能去帮他找出凶手报仇。看到这一刻,人心冷淡了么?别急,最后他是怎么放生那只室内的小鸟的?
不再依靠上帝,也没有放大所谓的法律正义的神话,而是:怎么走,由你自己决定。
又是这个“自己”,或许这个口头禅对今天中国的我们也不陌生了。

 5 ) 《十二怒汉:大审判》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

整部电影起源于一个美丽的错误,我应该是要看美版的《十二怒汉》,却误打误撞跑进了俄罗斯版本的。在观看过程中,发现片子一直被诟病说“冗杂、掺杂了太多个人故事而缺乏推理”。(这样的声音多是出现在影片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后来展开推理了,不再是讲故事了,所以观众们的怒气逐渐被平息下来)

但是我要提的是什么呢?恰恰相反,我要表扬这种“讲故事”的设置结构。用“每个人的亲身故事作为案件的连结展开”是非常耐人寻味的方式。首先它代表了这样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通过他自己的视角去观察世界,用他的生活经验去判断这个世界”。如果不是因为这些陪审团成员根据“杀人少年”的案件进而联想到与自身有关的故事,他们会那样坚定地投票说“少年无罪”吗?未必。正是因为他们用个人经验去代入其中,他们感同身受,所以才同情少年,所以才愿意把真相查出来,才愿意耗费时间来层层推理。

说到底人都是为己的,只有当一件事牵扯到他们自身的感受,刀割在他们身上,他们才会痛。否则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人性。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这个观点是从头贯彻到尾的。在最后大家都认为少年无罪的时候,主持人要求大家帮助少年,人人都陷入了沉默,开始找理由推脱。这不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表现吗?人性使然,再高尚的人也是如此。

其次,这种“讲故事”的结构,虽然让观众在观看的时候感到艰难晦涩,难以理解。但其实这样的结构更加容易产生丰厚的解读义。每位成员都讲述关于自己的故事,形成了一幅幅图画,而请注意,电影中并没有给这些图画下定义,或者是蹦出什么大道理来解释这些故事。很简单,这阐释的空间就是留给观众的。由此,整部电影更显得意味深长,因为陪审团成员的故事其实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解读——那么这就会大大地拓宽电影的厚度。而一部电影里,可被阐释的空间一旦变多,它就会变得耐人寻味,甚至值得二刷三刷细细体会。

为什么值得细细体会呢?因为我觉得每一位成员的故事都像是一幅极其惊心动魄的画面——而且在生活中并不多见。

画面一:一位警察局长,面对一位看起来“极端的残暴的,持枪的危险分子”,所做的举动竟然是赤手空拳地走进去面对危险分子。最后两个人坐下来一边喝着伏特加,一边抱头痛哭。

而这位危险分子之所以走上极端的道路,竟然只是因为他在老虎机上输了钱。

画面二:一位墓地主任,靠耍花招把死人的尸体堆在一起,欺骗死者家属来赚钱。赚到的钱,他买了一块极其昂贵的劳力士。他靠这些不义之财变得很富裕。可是这样的人,却也是为数不多的捐钱建造学校、帮助弱势群体的人。

画面三:一位物理专家,曾经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日夜酗酒,打人,试图自杀,发疯。在那辆仿佛开往他人生的生命终点的列车上,人人都把脸扭开,漠视着他的发疯。只有一个女人对她年幼的女儿说:“那个叔叔没有发疯,他只是很伤心。”至此,物理学家被那句话拯救了。

哪一个画面单拎出来不是震撼人心的画面?你觉得自己好像有很多话想说,但到了嘴边又说不出来。这就是这部电影叙事结构的精妙之处啊!多个画面堆叠在一起,接二连三地通过人物的叙述展现给观众看,让观众在这些画面中仔细思索背后的韵味,产生巨大的心灵效果。所以我认为这部电影的叙述方式是非常“文学”的。文学就是这样,它让人去补充文字背后的无限内容,它给你造成巨大的心灵冲击。更重要的是,文学,是关于“人”的文学,所以我们说人文人文就是如此。

什么是关于“人”的文学?什么是关于“人”的电影?

我认为这部电影就表现得相当淋漓尽致。

全片下来,你说它是在讨论一个案件,讨论公理,讨论法律?不,我觉得它的焦点更偏向于讨论“人性”。(当然也包括俄罗斯背后的历史,但因为我不太了解所以不多赘述)

正因为它的落脚点是在“人性”,所以它才拍得和其他版本不一样。

它都问了观众些什么问题?

1.我们总是轻而易举地就跟着别人下结论,对万事万物都不深入加以思索。而不深入思索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

会带来影片开头物理专家说的那句话:“可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这是在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啊。”

一个人的生与死就在陪审团12位成员的一念之间。他们如果不加以思索就下结论说“少年有罪”,那么这一念之间,赔进去的是少年的清白和他的整个人生。

这更深的背后反映的是什么呢?

不是少年的生死。

而是漠然。

不假思索的后果,其实带来的是人性袖手旁观的漠然,是这样一种漠然的延续。

何为漠然?就是对他人命运毫不关心。

是在物理专家在火车上发疯时,人人都把脸扭过去,任由他自生自灭,这是漠然。

是旁人不了解极端危险分子的过往,试图一枪把他杀死,直接判断他就是“有罪的”,这是漠然。

是陪审团里的白衣男人(执意判决少年有罪的司机)用球去砸一个男人,然后哈哈大笑,那个男人反问他,“你为什么笑得出来”,这是漠然。

是陪审团里的成员们着急着要赶往做自己的事情,想要少年的案子快快结束,也没人愿意继续收养少年,这还是漠然。

可是有没有想过,哪怕我们之中有一个人是不漠然的,他只要稍微关心一下他人的命运,可能就在无意间拯救了一个人的人生?

这部片子就是在聚焦人性,让我们不要去漠然。

除此以外,它还问了观众些什么问题?

它还问了我们:

2.人性是复杂的,你该怎样去裁定善恶?你该怎么用法律去惩恶扬善?我们用什么依据去定一个人是“有罪”还是“无罪”?

这太难了。这才是亘古的问题啊。

我们当今社会里,有劳荣枝法子英这种歹徒,身负命案,杀人劫财,这是恶吧?

但如果有一个人杀了人,是因为那个人罪有应得(曾为虐奸儿童的罪人,但苦于无证据把他抓起来),那么这个杀了人的人,是在宣扬自己心中的正义,这算恶还是善?

3.当我们做出所谓善恶的判断后,我们怎么对那个人负责?如果少年出狱后就会被杀死,那么他应不应该被留在监狱里,只是为了保护他?

有时候我们所做的决定,看似是好的,会不会却导致了“好心办坏事”?

种种问题,电影都提出来了。

所以这部片子的丰厚度是非常惊人的,你可以看到很多东西,解读出很多东西,这是我喜爱它的原因所在。

电影片尾也给了这样的一个答案。

它说:

“法律之所以能长治久安,唯有依赖于更广大的宽容和慈悲。”

我认为法律能在一定程度判决人的善恶,但人性是非常复杂的,法律绝对难以成为完全解读人性的一套工具,它只能不断不断地被完善。法律是“理”,而人是有“情”的,是以,如何结合情与理做出相对而言公正的判断,就成为了千古难题。

所幸,人类也在不断地进步。

最后的最后,我想用我最喜欢的纪伯伦诗歌《罪与罚》中的一个句子结尾:

“正直的人,对于恶人的行为,也不能算无辜”

“清白的人,对于罪人的过犯,也不能算不染”

在做出裁决之前,需深深地知道,人性的罪与恶是与生俱来藏在骨头里的,你要理解人性的复杂,就不能单纯用黑与白去判定。诚然,理解邪恶并不意味着你要宽恕那些罪大恶极。

只是,常怀有悲悯之心,不再漠然,才能使人身上拥有接近神的光辉。而善与神性,恰恰能疗愈最卑劣的恶。理解,有时候比审判与制裁更有力量。

 6 ) 《12》:米哈尔科夫的经典回归

重拍经典电影的行为是吃力不讨好,常是沾得致敬美名,同时要作摊手状表示前人巨作无法超越。但所指的多数情况并不适用于俄罗斯大导米哈尔科夫,翻拍《12 怒汉》显得微妙。首先时间来得凑巧,与悉尼·卢曼特(Sidney Lumet)导演、高居IMDB Top250第13位的《12怒汉》(12 Angry Men),前后相距恰好50年;其次,它先出现于《烈日灼人》(Burnt by  the Sun)续集计划,在9月威尼斯摘下荣誉金狮奖并奔赴明年奥斯卡。复出的米哈尔科夫自导自演、如愿以偿,不难理解人们对《12》寄予的高期望。

《12》中,数字12即为12名职业不同、立场不一的陪审员,他们要解决一起男孩弑父的事件。作为结案关键,无论赞成反对,陪审团需要达成一致意见。面对“确凿证据”,居然有一个人举手不赞成有罪,从一到十二,故事完成大逆转——影片外壳与剧情走向显然来自黑白老版。真正体现导演的良苦用心是案件背景的转移,表面上只有俄语对白中掺了点车臣语,但选取当事人为车臣男孩与俄罗斯陪审团,背后则是至今未平的民族伤痕,这也成为影片在道德意识外的着力点,里中用意毋需多言。只有服从于今日俄罗斯的现实复杂,才能重寻冰冷法律之外的情感力量。在米氏固有的俄罗斯情怀之外,《12》多了些思辨色彩,闪现出人性的光辉。

纵有说教之嫌,多数陪审员都会不厌其烦地讲番故事,将剧情带入下一部分。《12》给人的直观印象是动静自如,此外有不少的闪回片段和快速切换。为消除150多分钟片长的不利因素,在占据80%以上的室内场景部分(老版改编自一出舞台剧),言辞陈述中精心安插了幽默细节。在时代环境上,“动人场面不需多”,结尾狗叼人手的一幕将历史残酷如实还原,而圣母画像与小鸟放生则获得无数掌声。

传俄总统普京看过《12》与小马哥看完《色,戒》一般,均是不禁泪落。那问题是,你会相信谁真正看出了不易高度还有真实诉求?讲到最后,目前市面所见《12》版本,因来自不带英文字幕的俄五区。放置于包含海量对话的《12》中,翻译粗糙水准堪忧,建议不妨觅得上佳版本或多温习几遍老版,再做正式观赏。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747603/

 短评

民主并非投票,而是不停止思考。如果停止思考,不讨论只投票,第一分钟男孩的有罪判决就能定下来。你把这称为民主?对不起,没有反对意见的交锋,就谈不上民主。

9分钟前
  • 玻璃蔷薇
  • 力荐

要完全看懂对白不容易

12分钟前
  • 小老鼠
  • 推荐

冗长、杂乱而且煽情,还不如中国大陆那版。57版的靠的是严谨的逻辑,理性的自觉,公正的自主,内怀的慈悲,最后不得不令人信服,再叹而伟大。俄罗斯的这个版本,几个人几段人生经历的故事就乎拉碴煽过来了,末了来句“仁慈比法律重要”。若此,信佛祖耶稣即可,要法律何用?7.5

14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不是关于法律,而是关于仁慈。

17分钟前
  • malingcat
  • 力荐

俄罗斯竞选2008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作品,《烈日灼人》导演新作。没看过原作,这部翻拍的确是很长很叨逼叨…150分钟,第100分钟时小觑了10分钟,醒来已经完全云里雾里了…这是一部你得双眼盯紧字幕、脑子急速旋转、耐心、静心观看的片子…奥斯卡外语片是我也不选它。

18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线索太多,台词嫌冗长,还是更喜欢原作的精炼。

23分钟前
  • 金刚大笑
  • 推荐

考验了导演叙述耐心的力作,比57年的版本更丰富丰满

24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承受的主题太宽大,使得整个过程显得有些漂浮,但仍然是部好电影。

28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拍得这么花里胡哨干吗?我还是喜欢美国人的老版本

32分钟前
  • 何生生
  • 还行

7.9

36分钟前
  • 冰山李
  • 推荐

再看一遍

39分钟前
  • 徐徐
  • 推荐

不算成功的翻拍,导演加入了很多俄罗斯元素,包括对寡头政治的影射,但导致全片过度拖沓,给观众的感觉并不好,面对演员长时间并不动人的个人叙述,稍微急性的人,很容易会失去耐心。远没有57年美国版能紧紧抓住人心,拍电影有时候1+1并不大于1.

40分钟前
  • 肥壮壮
  • 还行

相对于原版的密闭空间、抽离背景,此片插入了大量时代符号、个人遭遇,不再强调法律公正的绝对性,陪审团显得更人性化,态度的转变源自自身经历,其软弱和动摇更具说服力,也侧面解析了俄罗斯风云变幻的政治格局;表演非常赞,基调更悲凉;想表达太多,略有杂乱,部分指涉无法解读。

4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让人想到了《哗变》,12个老男人的戏真棒~

47分钟前
  • 老探戈
  • 力荐

换了个地儿重新拍,非常好的延续了原作的神韵

49分钟前
  • madaoooo
  • 推荐

泣涕连连

52分钟前
  • 铁皮骑士
  • 力荐

几年难遇.

57分钟前
  • ⒹⓎ
  • 力荐

老骨头们演技太棒了

1小时前
  • 西决
  • 力荐

要看第二遍的影片,12个老男人的优秀表演。

1小时前
  • 力荐

尽管是法庭戏,精彩依旧难掩。还在怀念当年的【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导演是天才。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