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玛

爱情片美国1996

主演:格温妮丝·帕特洛  杰瑞米·诺森  伊万·麦克格雷格  詹姆斯·卡沙莫  格列塔·斯卡奇    

导演:道格拉斯·麦克格拉斯    

播放地址

 剧照

艾玛 剧照 NO.1艾玛 剧照 NO.2艾玛 剧照 NO.3艾玛 剧照 NO.4艾玛 剧照 NO.5艾玛 剧照 NO.6艾玛 剧照 NO.13艾玛 剧照 NO.14艾玛 剧照 NO.15艾玛 剧照 NO.16艾玛 剧照 NO.17艾玛 剧照 NO.18艾玛 剧照 NO.19艾玛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09 02:21

详细剧情

母亲的早逝、姐姐的出嫁令少女艾玛很快就成了哈菲尔德大宅的女主人,在成功撮合了她的家庭教师泰勒小姐与韦斯顿先生的美好姻缘后,艾玛更加意气风发这次艾玛又将目标对准了她的好友——出身平凡的哈丽叶特小姐她准备将哈丽叶特小姐介绍给当地的牧师——绅士埃尔顿先生。为此,艾玛不仅处处为哈丽叶特小姐和埃尔顿先生制造相处的机会,甚至怂恿毫无主见的哈丽叶特小姐拒绝了和她身份般配而且善良富足的农夫马丁先生的求...

 长篇影评

 1 ) 新意十足的改编

两周前看到情人节新版《爱玛》电影要上映本爱玛亲妈粉当然果断选择立刻去看。但首映当天票没好位置了,那天情人节肯定餐厅影院也会爆挤,我就选了今天15号去看。

先说说优点。这版是导演Autumn de Wilde的处女座,她是MV导演和时尚大片摄影出身,画面拍的真的很美,风景颜色构图都没得说。服装更是精致,非常还原帝政时代的风格。爱玛从头到尾换了恨不得十几身衣服,好几身晚礼服都是绝美纱裙,剧情高潮舞会中她穿的更是复原的V&A的一件藏品。

这版《爱玛》没像这几年流行的翻拍剧一样走混搭风(比如19年《名利场》),配乐都是规规矩矩的古典弦乐和英国民谣,清新又好听。最令人惊喜的莫过于奈特利先生和简·费尔法克斯合作了一首二重唱,奈特利先生还拉了小提琴伴奏。不说这个剧情o不ooc,反正我全程姨母笑。

至于选角,全员演技当然都没得说。Anya Joy-Taylor穿古装真好看,大眼睛白皮肤非常灵动,把爱玛的活泼机灵又骄傲演得活灵活现。至于奈特利先生,对Johnny Flynn的长相我是不挑的,但我希望他去整整牙😂 他这版奈特利先生可以说有点ooc,比原著的稍微多愁善感了些,但这点我不在意,甚至还有点喜欢。毕竟看多了冷静内敛奈特利,看看这样少年文艺feel的他也不错。他和爱玛电影前半段没啥化学反应,但是舞会那段嗷嗷嗷嗷嗷嗷嗷嗷嗷嗷嗷!我就不剧透了,你们到时候自己看!我少!女!心!炸!裂!

这版电影编剧是普利策奖获得者,改编和台词也的确都非常棒。加入了很多原著没有但非常合理的喜剧元素,但台词很多都还是复制或改编自原著,像我这种小说倒背如流的原著党会很喜欢很惊喜,没看过书的也不会觉得过于文绉绉听不懂。我觉得最绝的改编是奈特利先生求婚那段,不具透,到时候你们自己看!

但这电影缺点也还是挺明显的。对于外貌协会的来说,大概除了女主外其他人长得都不合格。哈丽叶特、简·费尔法克斯、埃尔顿先生和弗兰克·丘吉尔这几个该帅该美的角色长得都有点hmmm……一言难尽,奈特利先生应该也会有点争议。不过我不是外貌协会的,所以这个我不是特别在意。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就赶。他们舍不得每个剧情但电影时间又有限,所以最后就造成了每个事件都是一两个场景就结束,事件之间的过渡也不是特别自然。这点是不如同是电影的96格温妮丝·帕特洛版。另外,这电影音乐虽然好听,但有时我感觉似乎该有音乐来烘托情绪时却没有。

另外我还要槽的是奈特利先生的造型。这剧其他男人都是短发,然而就奈特利先生是中长发,还有点乱糟糟的,不符合他原著中干练麻利的形象。再加上化妆很淡打光也不好,他的脸就老又红又黑,就……显得有点村,像罗伯特·马丁OTL 另外,奈特利先生的服装也有点ooc,奈特利先生的衬衫是那种领子戳到腮帮子的巨高领,这种在帝政时应该算是追求时髦的人才穿的,但大家也都知道,奈特利先生可是经常走路骑马连马车也不爱做的人。这是男主拍宣传杂志的造型,要是电影里这样多好。

不过,总体来说我还是很满意这个版本的。画面赏心悦目,剧情改编很有新意,虽然奈特利先生人设和妆造略微ooc,但并不过分,反而让人眼前一亮。打分的话满分10分我给7分。我和我男票都觉得还是没法超越09年BBC电视剧版,至于和96年格温妮丝帕特洛版比,我还没想好这俩我更喜欢哪个。看完电影散场我男票感叹他已经被我拽着看了三版的《爱玛》了,然后说他们这样每十年翻拍至少一次,那我以后还有至少五版爱玛可以看。想到这里我又开心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2 ) 绿茶女主推闺蜜入火坑?其实甜得不要命

前阵子写了一部《后翼弃兵》

一直沉沦在女主安雅的盛世美颜之中。

说实话,安雅妹子的气质其实相当多面。

今天给大家安排这部,就把她的古典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本片根据简·奥斯汀同名小说改编。

说起这位不列颠“琼瑶”,英氏爱情小说祖奶奶,她的影响力可谓长盛不衰。

手下的每部作品都历经数度翻拍, 但无奈鱼大水小、 粥少僧多,简·奥斯汀的作品拢共加起来也不过8部。

于是,不仅作者本人的生活细节被强凹硬掰地塞入浪漫喜剧的框架。

《成为简·奥斯汀》

嗷嗷待哺的创作者甚至魔改出了一个手撕丧尸的伊丽莎白。

《傲慢与偏见与僵尸》

用得还是少林武术

更有甚者,直接把蛋糕做大,吃乐园经济红利。

顺便讽刺了那些沉迷奥斯汀世界、心怀玛丽苏幻想的YY粉丝。

《奥斯汀乐园》

历经剑走偏锋的洗礼,才愈发察觉返璞归真的纯粹。

在奥斯汀的诸作中,主线清晰、转折精彩的《艾玛》其实较为容易改编,但想精准传达作者意图,并将标题大女主塑造的出彩,也绝非易事。

奥斯汀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忙着嫁女儿、谋出路,本片也不能免俗。

但不同于其他作品中女主一般家境窘迫的设定,本作中的艾玛家境优渥,是个实打实的土豪富二代,完全不用为生计发愁。

她的父亲,海伯里屯的首富,至今未从大女儿出嫁离家的沉重打击中恢复过来。

艾玛为了不让丧偶多年的老父亲彻底成为空巢老人,坚定地奉行不婚主义

虽然对自己的终身大事完全不上心,但向往爱情的本能却在长期压制中悄无声息的转移了。

她开始对别人的感情发展迸发出着近乎疯狂的热忱。

换言之,月老附体、红娘上身,就是想疯狂给别人介绍对象。

如果说之前的她还畏首畏尾有所保留,但在成功将自己的家里的女管家推销出去后,艾玛彻底失控了

有了这次成功的实操案例傍身,她对自己的配对技能有了盲目且坚定的自信

这种自信甚至已经到了任何人(包括当事人)都无法压制的地步。

她兴致勃勃、异常亢奋地接手了哈丽特·史密斯配对项目。

哈丽特是一个不知道父母来路的孤儿,在村里一所女子学校寄宿生活。

她非常诊视跟艾玛的友谊,出身平平的她不由得对艾玛有着一种崇拜之情,这种崇拜几近盲目,妥妥迷妹石锤。

哈丽特是一个不知道父母来路的孤儿,在村里一所女子学校寄宿生活。

她非常诊视跟艾玛的友谊,出身平平的她不由得对艾玛有着一种崇拜之情,这种崇拜几近盲目,妥妥迷妹石锤。

虽然哈丽特对富农之子马丁抱有好感。

马丁也对哈丽特一片赤诚(掏心掏肺的马丁曾专门跑了三里路给哈丽特送她爱吃的核桃)。

但爱玛自有安排! 她想把哈丽特跟教区神父埃尔顿凑成一对。

在艾玛的主导下,哈丽特拒绝了马丁的告白

艾玛极力撮合哈丽特和埃尔顿,但直到埃尔顿跟自己表白,她才意识到埃尔顿盯上的原来是自己。

恍然大悟的艾玛气愤多过懊悔。

何来气愤? 只因这一切已被自己讨厌的人早早言中。

男主奈特利其实早就将一切看在眼里,并给出中肯建议。

但固执任性的艾玛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建议,特别是那些她讨厌之人的建议。

奈特利比艾玛大16岁,他彻底看穿了这个女孩。

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老朋友,善良机智但却嘴黑、不留情面的他时刻都在监督纠正艾玛的错误。

也难怪艾玛对他无法抱有好感(嘴可忒毒了)。

随着情节的推进,艾玛的恋情开始浮出水面

她的心上人是一个电影放完一半都还没有登场的男人,艾玛对着这个素未谋面的弗兰克·丘吉尔有着迷之向往。

弗兰克本身就很富有,即将继承阿姨遗产的他即将变得更富有。

就在艾玛春秋大梦做得正美,准备发动攻势的时候,她的计划遭到平底惊雷的猛烈阻击。

小镇上来了一个叫的女孩,她才华横溢、优雅漂亮,处处压艾玛一头

几乎吸引了镇上所有单身汉的倾慕。

当艾玛因为自己的不足而黯然神伤时,奈特利却来安慰她。

兜兜转转,原来最爱她的人一直就在身边。

导演在主线情节、英伦田园美景的呈现和古典气质的还原,已经几乎做到了极致, 赏心悦目毋庸置疑。

惊喜的是,与葛丽塔·格维格的《小妇人》类似,导演也为本片赋予了一丝紧扣时下的声音。

奥斯汀曾说,除了自己没有人会真正的“喜欢”艾玛。

其实也不尽然。

这个故事的喜剧性和叙事的大胆,恰恰来自于艾玛认知的盲目性和她所不理解的东西之间所存在的荒谬、巨大的鸿沟。

在奥斯汀的作品中,婚姻一直既是一个情感问题,又是一个经济命题。

艾玛的出身导致她的婚姻观颇为真空般的理想化。

她坚信女性的独立永远不应该由婚姻和社会地位来界定。

片中艾玛的一席话放到现在也不为过。

《艾玛》讽刺了社会对婚姻的高压操控,同时也流露出作者自己对婚姻的看法

正如弗吉尼亚·伍尔夫观察的那样,简·奥斯汀其实是一位罕见的讽刺作家,她“不希望事物承载那些它们本不该承载的东西”。

导演在表达时也契合了这点, 仆人帮着赤条条的奈特利裹上一层又一层的衣服;

艾玛在壁炉旁短暂地撩起裙子温暖自己的下身。

这些幽默到甚至些微突兀的细节仿佛在提醒我们,在那些庄严的辞藻和时代的华服之下,他们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

当哈丽特的同学们整齐划一地穿着红色的斗篷匆匆走过时,会有一种刺痛感。

仿佛在提醒观众,恰如《使女的故事》的故事,

在一场男人的游戏中,女人永远都在充当棋子。

即使最后的结局皆大欢喜,但也无法掩盖艾玛和她那个时代的女性的选择,极其有限。

 3 ) 爱玛——幸福源自本性的善

转自本人的时光网日志,原文地址 http://i.mtime.com/177287/

论剩女的可嫁性一直是简奥斯丁作品的永恒主题,这大概是因为作者自己终生未嫁的缘故。

奥斯丁的作品存在一种天然的和谐范式,非常治愈系。通常是男女主角开始无感如路人,然后傲慢偏见各执一方,距离十万八千里,话不投机半句多;接着不经意间擦出火花,开始注意到对方的优点,各种猜疑误会逐渐拨云见日,然后正式道歉达成互相谅解,已有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通常男主在这之前已经抓紧机会表白,也必然因火候不到而遭拒,至此全书已到2/3;接下来剧情扶摇直上九万里,女方情意陡然升温300度,理智终于包裹不住干柴烈火般的情感,最后各方矛盾通盘化解男主再次表白心上人,结尾必是成双成对的普大喜奔合家欢大团圆。

似乎在奥斯丁眼里,经历过男女主角之间一部分克服傲慢,一部分克服偏见,达到互相妥协谅解的爱情才能稳固。这种观念太正确让人无力反驳,原因是这种互相妥协谅解最能体现男女之间的平等关系,能极大满足人与人之间互相承认的需要,也是婚姻长久的基石。

只是,在作者所处的时代,这种情况事实上难以发生,只能写在小说里面。一方面是由于存在阶层之间不可逾越的天然壁垒(例如本片中爱玛一开始认为农夫马丁配不上哈里特,而结尾哈里特的身世清楚了其实和马丁一个阶层,彻底消除了他们结合的障碍),另一方面是女性没有独立的地位(例如《傲慢与偏见》里面如果班内特家的小姐们不抓紧机会嫁出去,家里的财产迟早会被表亲继承)。另外,这种爱情观前戏太长,太考验痴男怨女守得一份真爱的耐心,作为用xx思考的动物通常一个男人5秒之内就可以决定到底爱不爱谁而无任何纠结,就像片中埃尔顿牧师说的“如果伍德豪斯小姐在场,谁会去注意哈里特小姐”。

所以奥斯丁的作品尽管对待爱情和婚姻持一种门当户对的现实态度,但并不真实。原因是奥斯丁的爱情范式严重依赖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德行,所以奥斯丁的作品里面没有一个坏人,也不能有坏人。作者的这种态度,很像《西部世界》女主德洛丽丝选择看到人间美好的一面。而到了20世纪,波伏娃主张他人即地狱。

《爱玛》属于这个范式也不例外,女主获得真爱源自内心的善,本质上是良好德行的回报。只是和奥斯丁大部分作品不同的是,女主人设上是个被宠坏的千金,而通过理顺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终于修得正果。

1.女主和男主的关系

男主奈特力(Knightley)是个很有绅士风度的“达西先生”,大女主10多岁,由于他们属于同一阶层,年龄其实不造成任何代沟。只是男主喜欢站着道德的制高点,劝说,告诫甚至训斥女主,而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如果奈特力心术不正,绝对会是现在所谓的PUA大师级渣男。好在奥斯丁的作品没有坏人,奈特力本人的确是位正人君子。

女主爱玛(Emma)对男主开始自然无好感,没人愿意天天被批评,女主的情意的转变,发生在舞会上,奈特力非常周到地派座驾接送境况一般的菲尔菲克斯小姐(Fairfax),然后在闺蜜哈里特(Harriet)被无人理睬的时候礼貌地救场,体现了奈特力最纯正的英伦绅士风度。

能够被人性中流露的善意所打动,本身就是一种善。从此处开始,女主内心里接纳了男主,也接纳了男主的批评,并反思自己的不正确,这一过渡非常自然。本质上,女主对男主的爱,代入了一部分恋父情结,只有父亲会这样呵护和教育女儿,在这之前女主自认为会一辈子不嫁。

一切爱情的本质是自恋,所谓的真爱只是幼儿时期经历过的依恋,成年后投射到特定对象上。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的本质是患者试图返回婴幼儿之性欲状况,而被真爱冲昏头脑的人和神经症患者区别不大。

2.女主和闺蜜的关系

西方近代贵族社交有一种Protege(被保护人)的惯例,对于初入社交场合身份较低的年轻人,通常会有一位“贵人”充当其保护人并指导其社交。这里爱玛就相当于哈里特的“贵人”,爱玛对于哈里特未来的幸福,超出了一般闺蜜意义上的关心,带有一种道德义务上的支持,因此不遗余力地撮合闺蜜和牧师埃尔顿。

在当时人看来,婚姻是一锤子买卖,但一辈子的事,女性没有独立地位,只能依附于夫君,牧师太太比农民太太肯定强多了,因此下嫁对于女性来说是最坏的情况。

反过来,哈里特对爱玛崇拜是五体投地,是因为在爱玛身上看到了自己所缺少的一切,这种仰慕源自早期的自卑情结,最终导致其在爱玛的授意下拒绝马丁的求婚,尽管马丁只用了5个核桃就获得了哈里特的芳心。这种传统的依附关系,也可以通过马丁向奈特力征求是否该娶哈里特的意见也看得出来(马丁家是奈特力的佃户)。

哈里特很容易被任何男人的一丝好意所感动,极大的善意如奈特力舞会上的行为,在哈里特看来等于爱。尽管这能体现哈里特善良的天性,但同时也是自尊的极度缺乏,根本原因是从小父爱的缺失,这点片中有交代,哈里特是身份不清的私生女。好在马丁,奈特力都是好人和绅士,伤过哈里特心的牧师埃尔顿也非恶人。否则,哈里特的人生经历完全是一部类似《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样的电影。

哈里特和爱玛的矛盾最终聚焦于奈特力,如果哈里特和爱玛属于同一阶层,那友谊的小船立马就翻。而哈里特自知配不上奈特力,无法和自己的贵人竞争,眼泪只能往肚子里咽。

爱玛要处理这一层关系,还是比较容易,只需要放下大小姐的傲慢态度,主动坦诚,在下人看来就会是莫大恩惠。爱玛最终靠自己的真诚赢得了闺蜜。

同样的方式,爱玛也同贝茨一家以及马丁一家和解,和解带来的结果是,马丁再次向哈里特求婚。而爱玛释放的善意,也换来了和奈特力的和解。只是这里作者最后只能安排哈里特的父亲是工匠的身份而爱玛主动接纳和包容的方式,来维持两人的和谐关系。如果哈里特是某位大公爵的后人,身份在爱玛之上,爱玛单方面的善意不足以造成和解的局面。

3.女主和“情敌”的关系

严格来说,菲尔菲克斯和爱玛不算“情敌”,虽然弗兰克(Frank)表面上追求爱玛,其实私下和菲尔菲克斯小姐私定终身。这对情侣是《爱玛》中最艰难的一对,因为跨越阶层的结合引起继承权的纠纷,男方不可能放弃财产娶一个低身份的女性,只能将恋情隐藏起来。归根结底还是男女不平等,女性没有独立地位的缘故。不过作者安排弗兰克的姨妈提前死去,扫清了两人结合的障碍,最终修得正果。

不过爱玛早将这层关系猜到,并且明白弗兰克不是真正在追求自己,两人公开场合的暧昧,吃醋的居然是奈特力,直接导致了奈特力的表白。

但女主和菲尔菲克斯之间存在一种属于优秀女性之间的竞争关系,在才艺上,女主最多算文青一枚,只会唱《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而菲尔菲克斯可以凭借莫扎特《第12号钢琴奏鸣曲》技惊四座,失意时可以演奏贝多芬的《热情钢琴奏鸣曲》聊以自慰,是真正的大才女。爱玛傲慢,虚荣还耍点小聪明,而菲尔菲克斯隐忍,谦让,识大体。无论德行还是才艺,菲尔菲克斯完全凭实力碾压,除了颜值以外。。。

只能说弗兰克确实很有眼光,城府很深,也足够有耐性,奈特力只会羡慕妒忌恨,称其为花花公子(coxcomb),只因为弗兰克居然骑马40英里跑伦敦去做头发。

在原著的书中,爱玛确有坦露自己才能不及菲尔菲克斯,发奋拼命练琴,但对菲尔菲克斯本人其实毫无妒忌,根源在于爱玛天生的优越感,正像片子一开头就说的“爱玛伍德豪斯漂亮,聪明,富有,过了将近21年的无忧无虑的日子”。对待显得寒酸的菲尔菲克斯小姐,爱玛持一种与世无争的心态。

4.女主和父亲的关系

这一层关系电影交代得不太多,然后父亲的戏份主要是那句口头禅“感觉到那一丝凉风了吗?”,有点像《傲慢与偏见》里面的班内特太太,大概在奥斯丁看来,家长都是一样的,各种不在线或者瞎操心。

但是,父亲代表源生家庭,是爱玛和奈特力结合的最后障碍。爱玛不止一次说过,自己永远不会离开父亲,让父亲独自一人。

而这个障碍是奈特力主动跨过去的,奈特力决定婚后住爱玛娘家这边。不知道这是作者的YY,还是当时英国人真有这样。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奈特力确实真心替女主考虑,是对女主感情的尊重,是奈特力的善意,而奈特力的善意是对女主善意的回报。这样更体现了男女之间的平等。另外,和自己真爱的人在一起,哪里都会是家。

我觉得这里代入了作者的对于幸福的一层幻想,即女性可以同时拥有丈夫和父亲,能保持人格的独立,而且无需脱离自己的源生家庭,而实现这层幻想的是一套善报的德行。

全片的明朗风格,和谐而带喜感的构图,如马卡龙一样的色调,人物气定神闲而又不失诙谐的表情,都在凸显其皆大欢喜的主题。而这种和谐源自于各方的善意。有那么一个时期,英伦三岛风和日丽,没有资本和铁路的鸡飞狗跳,没有黑心工厂里的飘着白色棉絮的地狱,不基也不腐,也没有神探用智商碾压你。在这个时期,有一个叫简奥斯丁的作家选择看到人间美好的一面。

P.S.

安雅泰勒颜值真是太仙了:

 4 ) 2022.09.11 爱玛

  推荐指数:⭐⭐⭐⭐⭐   类型:爱情 喜剧   导演:奥特姆·代·怀尔德   上映日期:2020.02.14   时长:124分钟   语种:英语   ---   喜欢当红娘这可真是个神奇的爱好。瞬间脑子里转过无数的人,最经典的还是王婆那句“我这辈子干了这么多保媒拉纤的积德事。”还有《还珠格格》第一部里面乾隆把小燕子指给尔康。还有认识的人也有爱好这个的。看来古今中外不论男女都喜欢当红娘。   爱玛当红娘年龄有点小吧……虽然这事儿与年龄无关,不过也多少是已婚人士该干的。未婚少女做这个总觉得不是当红娘,而是传八卦。   最终爱玛还把自己给传进去了。明明开头的时候说过不结婚的好吧!   这部电影看起来挺轻快的,最后表白的时候男女主衣服都超级美景色也超级美,然后情绪到位,然后情绪过于到位,女主流鼻血了。笑死,简直可以去社思组投稿了。   服化道无可挑剔,甚至有点浮夸。过犹不及了诶。画风太过于精致反而容易有现代感,跟乔怀特的作品还不太一样,这个就有点网红精修的感觉了,而不是那种高级且自然的感觉。不过看跳舞,看美景,也算不错。   这两天看英伦风的片,人物略多,看得我脸盲。这部电影画风仍然很好看,与刚刚看完的《安娜卡列尼娜》这种沉重的婚外情不同,这部电影有点冷幽默,偏向轻松的那种。   以及我真的有些好奇为什么要按照“春夏秋冬”这样来划分,跟《爱乐之城》一样。是有什么讲究吗?

 5 ) 天生丽质,丽质很重要,但天生更重要

没完没了的宴席,衣着华丽的舞会,午后休闲的野餐,壮观宅邸的游览,这就是贵族们的生活,或者说是工作。他们想方设法让自己的阶级能够再上一层,至少还能有保留下次出席的资格。所以当Jane说我太疲倦了的时候,或许对于Emma来说是不可理解的。

Emma也有任务,当然是她自己设定的,她对于从未谋面的Frank翘首以盼,无非是因为那人人称羡的继承权。所以女孩们似乎从小就都被教育的好好的,你的爱情是什么,你的婚姻要如何,她们都很清楚。是跳板,是阶梯,是留着这个阶层甚至跃升而上的通行证。很显然Mr. Woodhouse并不希望女儿出嫁,但这并不妨碍Emma对于婚姻的用处了然于胸,这或许就是全社会范围内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吧。

Emma开头展现的性格,对于佃农阶级言语轻蔑,对于身份存疑的女伴有投机心理,包括对于自己婚姻的作用目标明确,都略显功利虚荣。但而后的180度转变,带礼物去Martin道歉,真心以待Harriet,以及和Knightley互道倾心,于我看来还是改变的过于生硬。如此自傲的人原本是不会有自省的能力的。

不过Emma的好结局却还是隐隐透露出了上流社会让人窒息的生存之道。Harriet被Emma选为伙伴是因为她的身份成疑,对Emma而言这是一张乐透彩券,如果刮出大奖不但对自己颇有助益,还能证明眼光独到,如果是谢谢参与,那就当买了个洋娃娃。而Harriet也的确扮演着公主的洋娃娃的角色。给你梳头发,为你换衣裳,带你去宴会,给你找伴侣,你的人生我做主。

Knightley辞色俱厉的和Emma陈言,应该接受Martin,而非等待Elton,听上去言之凿凿。但本质上依然是把女孩的婚姻当做以物易物的砝码,降低风险,以求利益的最大化。而我们这些对着屏幕笑话Emma自以为是,不听良言的人,其实也没什么资格笑话别人。

与傻乎乎的Harriet不同,Jane从出场就几乎没露过笑脸。作为落魄贵族,她显然背负的会更多,Emma弹琴后的自以为是很快被打脸,不是没你优秀,只是没你站得高而已。Emma放弃了Frank,选择了Knightley,被渲染的像是为了真爱奋不顾身一样,但其实只不过是在两所大房子里选择了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而已。而Jane不同,她即便早已和Frank私定终身,依然内心疲惫至极,至于是地位尚未稳固的担忧,还是为了阶级委身于人的自苦就不得而知了,毕竟你不是主角。

是的,你不是主角,主角是那种样貌出众,地位卓然,众星捧月,为了爱情放弃了千万豪宅,而选择了另一个千万豪宅的人。没错,投胎是门学问。

 6 ) 一个女孩的长大

我接下来写的可能并不能称之为一篇影评,更多的是我在看这部电影之前,看这部电影之时,和看完之后的一些想法。

我喜欢安雅·泰勒·乔伊这个演员,看了她所有出镜过的电影(《巴里》除外),我是在当年电影院放的《分裂》的时候第一次在大银幕见到这个女孩的,当时惊为天人,后来又看了《女巫》,又看了《摩根》,《良种动物》,《马柔本宅秘事》,《玻璃先生》,安雅似乎总是和“惊悚片”有着不解之缘,当然我并不介意这些,不过《爱玛》里真的去除了所有的惊吓与恐怖,让安雅这朵美丽的鲜花纯净地绽放,我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的色彩,这部电影的爱恋,还有这部电影里的安雅。

《爱玛》的故事大概是一个距离伦敦不远的庄园,我也曾经在英国呆过几年,其中在伦敦住过一年,当然伦敦今日的钢筋水泥和别的大城市也没有太多差异,但是英国稍微小一点的地方,往往都非常美丽,就像电影中展现的那样,雪静静地下,从来没有很多的杂音

或者阳光普照,并不晒人,但很温暖,在那明媚的阳光下,往往能看到更鲜艳的色彩。草地,也是非常柔软的,踩在上面,就像踏上了一个软绵绵的垫子一般,有时草会沾着晨露,于是把鞋子打湿。

离开英国前的最后一天,我去电影院里看了一部安雅出演的电影《摩比小子大电影》,估计很少有人看过吧,我当时是冲着安雅配音去看的,没想到还有真人演出,安雅出场了约莫20分钟左右,好像是安雅和他弟弟一块生活,但是父母突然出了意外,于是安雅要一个人担负起这个家庭的责任,有一些悲伤,毕竟她前一秒还唱着歌要环游世界,但转瞬过后便只能脚踏实地去打工。

电影结束,伦敦开始下雨,我去麦当劳买了一杯热巧克力,撑着伞,但是还是有雨水滴落到了杯子的塑料壳上。那是我在英国的最后一天。

人总是要离开自己慢慢熟悉的地方,也要不断接受曾经的自己不愿面对的未来,我亦然,爱玛亦然。她是一个从未受过苦的孩子,她想着自己一辈子也不会恋爱结婚,她爱撮合别人的爱恋,她很讨厌一个老太太天天絮絮叨叨讲简的故事,她被父亲无限地宠爱...

但这,并不是永远维持不变的事情。

有一天,她会发现自己春心萌动。

有一天,她会发现自己牵起的红线也许并不适合。

有一天,她会体恤那些过着苦日子的人们,怀着真挚的同情。

有一天,她也会结婚,也会穿上洁白的婚纱,也会与爱人走过一生。

这是一个女孩的成长,每个人都将面对这样或者那样的改变,也希望所有人都能悦纳这不可预知的未来。

在1910年代的意大利,出现了这样一类的电影,叫做女神电影(diva film),这类电影通常由美丽的女星出演,布景漂亮奢华,服装精美,我只看过这类电影的图片,但是我出于私心地想,《爱玛》大概就是这类“女神电影”。

片中安雅的角色换了多少种服装我实在是数不过来了,既有亮眼的鹅黄色外套

也有知性的蓝色绒毛服饰

出游时几乎素白的装束胸口点缀一个雏菊纽扣

告白时白色衣服则有着绿色的藤蔓和黄色的小花...

当然,我真正喜欢的肯定不是这些衣服,而是安雅或者安雅这个角色,

从最初看安雅的《分裂》,到她最早期的作品《女巫》,一直到今天的《爱玛》,安雅也长大了很多,甚至马上要结婚了,我真心地希望她能找对爱人,毕竟《爱玛》中为了寻得一个真爱可真的费了不少功夫。

《爱玛》里的感情,很繁复,很琐碎,很体贴,又很敏感,也许因为爱玛和奈特利认识得太久,所以反倒没有意识到彼此的契合,她们都在为着彼此吃醋,小心翼翼地试探对方,又不忍破坏他人的好事而自己默默垂泪,这种细腻的感情,随着剧情的发展而逐渐变得真实且感人。

当然我们不会忘了爱玛的爸爸,这个有趣的老头,他爱自己的女儿,所以让她同心爱的男人在一起,才是一个父亲爱女儿的方式。

我有一个待看电影的笔记,里面记的都是还未上映或者尚无资源的新片,安雅的《新变种人》已经在最上面呆了很久了,毕竟像这般延期多年,而今又延期的电影实属少数,不过多少也算是一个盼头,等一部电影,等啊,等啊,电影外面这个女孩就慢慢长大成人,甚至走入婚姻殿堂,而电影里面的她还是曾经的年纪,曾经的容貌,《爱玛》将安雅最芳华的年岁记录下来,这大概就是这部电影对我最大的意义。

 短评

📍Angelika Film Center, Q&A with Anya! 前三分之一腔调太重,暧昧过分,主要靠配乐救气氛,很多为了搞笑而搞笑的British humour,一度想走,看不下去的时候沉痛反思了我犯过的所有相同的错误。到一半的时候节奏有了,观感越来越好,Anya说流鼻血那场是真的,导演不停机,一场amazing scene就这么拍成了,当真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舞会的戏还是无法超越05版P&P。看到一半时平生一个怪异想法:简奥斯汀的小说翻译到今天就是整个小区不上班的人在谈恋爱。另,Isobel配乐写得太好了,完美串联场次,classic and smart,听其声如见其人,以后整个Waller-Bridge家族都是我的心上人!

6分钟前
  • Antipova
  • 推荐

无聊的乡村贵族 每天除了花式换衣服增加碳排放什么也不干 🤷🏻‍♀️

9分钟前
  • D
  • 较差

我认同,善良是最重要的品质。btw,完爆小妇人无数条街。

13分钟前
  • 水水
  • 力荐

中规中矩的改编,这个爱玛大概是所有版本里家境最好的一个了。爱玛最好的一点的是,知道反省和真诚的道歉!

16分钟前
  • 侃侃而谈
  • 推荐

不到十分钟男一号登场,以光屁股的形式,猜到导演是女士?果然是。这次干脆拍成纯喜剧效果居然不错。奥斯汀能传世,是因为她洞悉英国社会的核心,阶层(谁不想实现阶层跨越呢?)。但她又包容而不是势利的看待这个有等级的社会里的每个个体。

20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推荐

在服化道方面几乎是令人窒息的登峰造极,又可名《我们看着安雅泰勒在两个小时里换了N多靓衫》,人物与景色的构图,色彩的冲撞都令人赏心悦目,即便是当艾玛拎着一篮子鸭子去给马丁先生赔礼道歉都美如油画,然而这个英式反派在肌理层面更像是96年GP版本,古典的皮,现代的魂,不同于凯特贝金赛尔的沉静如霜,这个新艾玛有着一股小性子,甚至滑稽,你见过一个被男主表白时一边眼眶湿润一边流鼻血后大惊失色的简奥斯汀女主角吗?这一切都像是在反经典文学人物的刻板印象。她不光不稳当,还秀逗得不按牌理出牌。群像戏的表演也比之前的两版都显得更卡通化,大家都是卯足了劲儿呈现滑稽风格的夸张表演。最需要指摘的缺点是为什么要不遗余力丑化哈丽埃特的形象呢?

25分钟前
  • 朽木立夏警部殿
  • 还行

每个人都长得好像鱼类。

30分钟前
  • eros
  • 还行

马卡龙色调的电影,导演的MV和时尚大片风格展露无遗,是献给眼睛的一版。女主角的尖下颏,肯定不是奥斯汀时代的审美,奈特利的一头乱发倒有了拜伦时代的样子。可是看看服道化,富裕的,美美的,就好了。每当世道艰难,看看茶杯里的小风波,觉得好奢侈,珍惜这简单的马卡龙的甜吧。

33分钟前
  • malingcat
  • 推荐

作为Austen死忠书粉 必然不能错过她名下IP又一次被搬上银幕 剧情走向主要台词都算忠于原著出不了什么大差池 依旧是引起极度舒适的成人童话 没有粉丝滤镜的普通观影人群可能会觉得剧情乏味平淡 但作为有奥斯丁情节的观众 我们看的就是英国乡村风情以及那些聊聊天跳跳舞谈谈情的日常 抛开私心 此次改编平心而论还是没有超越20年贝金赛尔的版本 新一代女主Anya青春灵动 主要败笔在于Kightly的选角 颜值气质远不不如马强叔 导致原本属于男主高光的表白桥段只能迫使我默默闭上眼睛专注听熟悉台词才勉强找回代入感

34分钟前
  • umi
  • 推荐

奥斯汀的故事常看常新,艾玛要是搁现在就是世纪佳缘网女巨头,B站拉郎配剪刀手,屁股后面跟着一个爱上鹅组的闺蜜,看到热搜明星出轨痛骂再也不相信爱情了,结果去年夏天爱上了博君一肖。

39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再好看的布料如果在胸下面收紧都会很难看……

42分钟前
  • 红豆♥
  • 还行

Focus insider preview screening @ Angelika NYC. 又美又萌。偶尔细腻、时常有病、总是精致的镜头语言平均每两分钟把观众们逗笑一次。每一帧画面的reference拼在一起,就是半部西方近代美术史。古典构图+马卡龙色调+英国乡村小调风配乐赋予此片脑洞大开的气质。前期剪辑略乱,为了赶剧情进度,人物形象略微卡通化;后期节奏更稳,尤其把Emma的repent过程展现得相当详细、相当动人,一切变得真正有趣起来。男主除了不够高,一切完美。女主的表演不如Harriett。Jane Fairfax画风与其余卡司不协调。最喜欢Nighy爷爷。

47分钟前
  • La Bayadère
  • 推荐

相比小妇人,Emma的结构和镜头语言都更干净。女主的表演是恰到好处的夸张,像是为这个时代属于英国女演员投下一票

49分钟前
  • 竹和
  • 推荐

喜欢的人自然会喜欢!Anya Taylor-Joy也太美了!

54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作为看过《爱玛》大多数版的资深奥粉表示,这类经典小说的改编在剧情忠实、英伦田园美景呈现和古典气质的还原,基本上都已经达到巅峰了(这版服化道虽养眼,但色彩过于明亮了,缺乏明暗对比的古典特征),一般很难改出新意(除非像安德里亚·阿诺德改编《呼啸山庄》那样具有作者性的颠覆),而且正因为经典,女主也很少有万众一心都称心赞美的。不过安雅·泰勒-乔伊的脸型够有辨识度,演绎一个爱管闲事的热心少女也算合格;乔什·奥康纳现在是走谐星路线了吗,越来越逗趣,与卡勒姆·特纳堪称典型英国男星气质。又见探长,已经开始演爹啦,岁月啊。

5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这个奈特利先生选角真的不咋地……爱玛最好玩的就是你以为他和她是一对,实际上是他和她,主题是矫治爱玛的阶级偏见……这部分并没有deliver

60分钟前
  • 加州站街男孩
  • 还行

中规中矩,主演挺有新意,长着一张又美又怪的脸,能bitch又能楚楚可怜。映后QnA上还说鼻血那幕是个意外真的在流鼻血,结果点睛之笔。啧啧啧,老天赏饭吃到了新的境界

1小时前
  • 小羊不亦乐乎
  • 还行

没想到是这么青春洋溢的名著改编,画面构图漂亮极了。然而跟新版“小妇人”放在一起立刻被吊打,无论立意还是演技都逊了一筹,英国小年轻们浮夸何止一百倍啊~~~~~(奥斯汀小说中一直不喜欢“爱玛”,可能女主的傻红娘人设膈膜到我了)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比预想的还好,相较前几年的简·奥斯汀爱情喜剧《爱情与友谊》改编得更洒脱自由。诙谐的视听语言,对应人物性格和行为模式。戏剧性,音桥过度,以及精致剪辑的幽默浪漫爱情小品。女主实在是太合适,越看越像大白兔一只!父亲更是配角里的高光,简直看了马上想看资源二刷。很多剪辑点令人高潮,高潮表白桥段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不可言说的妙啊,女导演改编这样的作品还是更有优势的!强烈推荐

1小时前
  • 小玄儿
  • 力荐

还行。电影院满座,应该是英国人的国民读物吧,感觉观众都很投入。Josh O’connor真可爱哦像小动物,高光是bill nighty。男女主都不太讨喜。

1小时前
  • 沐河大桥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