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洛梅娜

爱情片美国2013

主演:朱迪·丹奇  史蒂夫·库根  彼得·赫曼    

导演:斯蒂芬·弗雷斯    

播放地址

 剧照

菲洛梅娜 剧照 NO.1菲洛梅娜 剧照 NO.2菲洛梅娜 剧照 NO.3菲洛梅娜 剧照 NO.4菲洛梅娜 剧照 NO.5菲洛梅娜 剧照 NO.6菲洛梅娜 剧照 NO.13菲洛梅娜 剧照 NO.14菲洛梅娜 剧照 NO.15菲洛梅娜 剧照 NO.16菲洛梅娜 剧照 NO.17菲洛梅娜 剧照 NO.18菲洛梅娜 剧照 NO.19菲洛梅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6 00:17

详细剧情

影片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名妇女用了50多年时间找寻被从自己身边强迫带走的孩子。那是在1952年的爱尔兰,社会风气保守,菲洛梅娜·李生下孩子时是一个未成年少女,她以“堕落”的罪名被关押进罗斯克里的修道院,而襁褓中的婴孩被修女强行抱走,送到了美国供人收养。菲洛梅娜在接下来的五十年时间里,没有一天不再想念自己的孩子,她也没有放弃找寻到他再次拥抱他的希望。

 长篇影评

 1 ) 影评练习5

《信仰的定义》
                ——评电影《菲洛梅娜》
对于中国人来说,信仰对于我们而言也许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因为我们国家是一个无神论党派所执政的国家,虽然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仰是伟大的,但其实我们这些被功利文化所熏陶成长的我们并不存在,甚至不理解一个真正虔诚的信仰的意义,我也是其中一员,在看一些涉及教徒的国外电影时,我总是试着去揣测他们的行为,思维,但我痛苦的发现,实际上我永远无法了解他们,因为我与他们缺少共鸣。然而今天,当我看完《菲洛梅娜》这部电影后,我仿佛明白了些什么:原来信仰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它真正反映的其实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的态度,只要每个人存在一个生活中的态度,每个人就拥有了自己的信仰。
这部电影的故事由真人真事改编:马丁是一位刚刚因故被辞,但还保有名气的记者,通过一次酒会,马丁与菲洛梅娜间接相识,菲洛梅娜是一位退休的爱尔兰护士,她向马丁说出了自己的故事:50年前身为修道院学徒的她诞下了一个私生子,之后这个私生子被修道院拐卖到了美国,50年来她一直为她孩子的现况担心,她希望马丁帮助她调查他儿子的下落。马丁为了故事创意而欣然答应,他们来到了菲洛梅娜当年所在的修道院进行调查,之后又去了美国寻找线索,在美国,马丁查到了菲洛梅娜儿子——赫斯的下落,但他本人却已经去世了。得知噩耗的菲洛梅娜虽然痛苦,但他决定留在美国并前去拜访儿子生前与其交往过的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原来赫斯在生前也在寻找她的生母,而他也拜访过菲洛梅娜所在的修道院!但菲洛梅娜对此却毫不知情。马丁与菲洛梅娜迅速飞回了爱尔兰,并重返了修道院,在修道院中,他们遇到了整个悲剧的最终推手——已经垂垂老矣的希尔加德修女,在愤怒的马丁质问她时,却得到了她毫无忏悔之心的回应:她认为菲洛梅娜背叛教条的行为让她咎由自取。但马丁未曾想到的是,得知真相的菲洛梅娜最终却选择了原谅,马丁也尊重了她的意愿,不久后,以她的故事写成的小说得以发表。
影片表面上呈现的,就如我们所看到的一样,是一个母子之间亲情的故事,他们虽然并没有见到彼此,但母亲对儿子的殷切盼望,儿子对母亲的苦苦寻找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为这母子二人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以及他们的遭遇所感触。但实际上,“信仰”在片中一直在片中充当一条重要的暗线贯穿始终。从最开始菲洛梅娜在教堂,到最后马丁和她在赫尔墓前放上基督像,有大量的桥段都与信仰这个主题有关联,而除去表层的亲情之外,其实这条暗线才是导演真正想要点出的主题。
修女出身的菲洛梅娜是一个对上帝极度笃信的教徒,她一生都恪守天主教的教条,除了她的那次初尝禁果的体验:她与一位帅气的男子在游乐场中交合,然后诞下一个孩子。这也是她一生当中所有痛苦,也是快乐的根源。正是因为这次体验,她成了一个一生都活在少女情怀里的女人,也成为了一个一生都在为自己所谓的罪孽忏悔的女人,但实际上,她不过是犯了“原罪”,而这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罪孽,但她却要为这样的一个罪孽背负着与儿子分离并且一辈子都活在愧疚之中的痛苦,我们也能从中看到导演批判天主教教条式的信仰对人造成的摧残。然而事实上,这次让她不愉快整整50年的经历并没有让她异化,在她老后,在经历了太多的人间冷暖之后,她依旧是一个可爱,热情,开放,而且是个对最初信仰怀有巨大虔诚的女人。她其实是极为矛盾的,她曾经对马丁说,她对自己的行为终生感到愧疚,然而最后她还是想清楚了,在亲情与宗教面前,她选择了亲情。这看似很轻松的决定其实是她最重大的抉择。之后,在那间忏悔室内,她在神父面前流下了眼泪”天主,我犯了很大的罪。“她那发自心底对信仰的真诚让人既唏嘘又敬佩不已。
与之相对的,就是陪伴她的马丁了。马丁是一个存在主义者,无视上帝,只相信人的命运由自己改变,这和我还有其他绝大部分中国观众其实是可以归于一类的。菲洛梅娜跟他聊起过性爱的问题,菲洛梅娜说她虽然享受性爱,却也为触犯原罪而感到痛苦,这让她有了一个怀揣了很多年的谬论”任何美好的东西都是罪恶的。“马丁便直接反驳了她,批判了天主教甚至是上帝。在车上,菲洛梅娜曾在影片的两个桥段里与马丁讨论同一个话题——是否信仰上帝,第一次马丁对此含糊其辞,然而第二次,马丁就直接与她吵起来了”没错,身为一个他妈的记者,我根本不信上帝这一套!“闻之的菲洛梅娜当然生气,便从此时开始与他辩论这个问题。除此之外,她还教育马丁为人向善,尊重待人的道理。但直到剧终,他们也未曾相互改变。毕竟人的观念是无法被他人所改变的,这可能也是导演想说的另一件事吧。
在影片的结尾,菲洛梅娜二人返回到了修道院,并最终遭遇了最终BOSS,这场悲剧的源头——希尔加德修女,当马丁指责希尔加德背叛了上帝时,恼羞成怒的希尔加德告诉她“我一生都保持处女之身,恪守天主教的职责,你有什么资格说我背叛上帝?”,而且她对以往干过的事毫无悔过之意,直言菲洛梅娜是罪有应得,马丁对她说“如果上帝在这她会把你的轮椅踹翻。”然而,菲洛梅娜作为受害者面对这种情况下却保持了冷静,她说她原谅了希尔加德。马丁问她“为什么就这么轻松的把她原谅。”她回答“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看起来轻松,可实际绝不不轻松。”是啊,整整五十年的恩怨,哪能在一句淡淡的“原谅”之后就化为过往烟云了呢。。在修道院外的墓地旁,菲洛梅娜找到了儿子的坟墓,她将一个基督的玩偶放在了儿子的墓地之上。在这里我真的很想对她说:“你无愧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这个世界上,有人以信仰为名施行龌龊之事,有人却以信仰为名将真爱洒满人间。菲洛梅娜就属于后者,她数次教导过马丁对人向善的道理,她本人也不负自己的言语,她就像一位真正的门徒一样,感化着她身旁的每一个人。
在这世上,存在着太多的信仰,无神论,有神论,但信仰什么都是不分对错的,能分对错的是人们对信仰的解读和理解的方式,即使是同一个宗教,解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希尔加德是教条主义者,而菲洛梅娜这个”背叛者“却似乎更好的贯彻了天主的奥义,而马丁,虽然并不信仰上帝,但最终还是被菲洛梅娜美好的心灵所感染了。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不能以信仰就下界定的,难道不是这样吗?
其实信仰终归是一种唯心的体现,是对人们生活起到指导作用的哲学,不论是什么信仰,只要领悟其中的智慧,并将其化为行动,这样的信仰才能称得上是为人类世界作出贡献的信仰,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信仰。——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信仰真正的定义所在。

 2 ) 所谓宗教

看完了你才会知道苏志燮为什么这么爱这部电影,为什么引进韩国还参与配音,你才会知道#对不起我爱你#这部剧在他心底打下了怎样的烙印。同样是儿子从小被人从母亲身边夺走,同样是儿子临死前千里迢迢回国寻母,同样是有人隐藏真相撒谎说母亲抛弃儿子,同样是母子二人至死未能相认,同样是儿子至死都相信母亲从未抛弃自己。但这次是母亲拖着垂垂老矣的身体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奔走,最终寻回真相,救赎了自己,也饶恕了他人。苏拥着这部电影,是在告慰车武赫啊……也是在温暖自己[心]

花了好几天时间一点一点看完,每次暂停之后,看完的情节都久久地萦绕在头脑里挥散不去。不动声色的背后是细微的探索,平静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幽默和人情冷暖交替出现,悲哀和悲痛都在节制中缓缓爆发。

一个老男人陪一个比他还要老很多的老太太,去艰难地探寻一个失散的人和被埋藏已久的真相,在这一趟旅程中,原本格格不入的两个人抚慰了彼此的内心。银幕外的我,不时被老太太的无厘头思维逗乐,也不时被悲哀的眼泪充满眼眶。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并没有像一些影评里说的,在讽刺了宗教和人性的恶的同时,也把马丁作为媒体人的恶也进行了讽刺。不,导演并没有站在上帝的视角审视每个人,而是客观展现了每个人的行为的合理性,老修女坚持用宗教的虔诚来掩饰自己的伪善、冷漠和残忍,菲洛梅娜逐渐让自己的灵魂从宗教的桎桍里解脱, 不再总是软弱地为上帝和宗教带来的问题开脱,而是成为自己的上帝,自己来决定是恨还是去爱,去惩罚还是去赦免,哪怕只是因为“恨太累了”。

而马丁有他自己善恶观,始终在坚持他自己的坚持。他敏锐而愤世嫉俗,总是压抑不住内心里的正义感,且有坚定的信念,真诚,善良。

最后,他和她都一样,他们做了自己的上帝。他决定继续审视、质疑,对那些伪善、谎言和冷漠继续不原谅。她决定对加害者宽宏大量,但也要公开自己的故事,让世人了解这段残酷耻辱的真相。

宗教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善和爱,而在于心灵的自由。

我的订阅号 慕慕文艺食堂 2018全面上线!

文字图片音画视频应有尽有,欢迎各位文艺老少青年欢聚一堆儿!

 3 ) 「Quotes」

「Its funny isn't it? All the pieces of paper designed to help you find him have been destroyed, but guess what, the one piece of paper designed to stop you finding him has been lovingly preserved. God and his infinite wisdom decided to spare that from the flames.」


「Just cuz you're in first class it doesn't make you a first class person.」


「You should be nice to people on the way up cuz you might meet them again on the way down.」


「The end of all our exploring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 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 — T. S. Eliot」


「The Lord Jesus Christ will be my judge - not the likes of you.

Really? Because I think if Jesus was here right now he'd tip you out of that fucking wheelchair - and you wouldn't get up and walk.」


「Philomena: Sister Hildegarde, I want you to know that I fogive you.」
「Martin Sixsmith: Well... I couldn't forgive you.」

 4 ) 母爱

《黑镜》《福尔摩斯》这一类英剧是13年英国的影视业巅峰,从这些让人拍案叫绝的影视作品中得知,英国人在处理细节上真是非常非常强大。

简单点说就是【以小见大】吧,用很多看似无聊无意义的小事堆积拼凑情节,最后在此上深化主题。这是个很聪明的做法,直接来高潮的话,让人会有喘不过气的时刻,而点点滴滴累积下来的,才会发现那个无意中渗透的情感比什么都来得强烈。

英国人有自己一套幽默系统,有自己专属的叙述手法,有自己极具特色的感人方式。像《菲洛梅娜》里,那个喋喋不休的老太太,说一大堆仅限于自己结界里才发挥魔法而且好像没想过要别人懂的话——话唠片吧,整个电影都差不多是她单口相声——不厌其烦地跟那个餐厅印度员工说话,不厌其烦地把书里的故事细节给男主讲,还有得知飞机上的饮料不用钱又转过头调皮地要了一杯……这些你说不出有什么意义的小细节,都在显示着这个老女人的可爱纯真,慢慢地深化了角色的丰满度。没办法嘛,自小在修道院长大的,没什么见识,没什么学识,就那么糊里糊涂虚度了那青春,如今遇到了和学识渊博的男主能踏上那他想都不曾敢想的旅途,她觉得人生真的快要圆满了。

这电影我觉得很大一个亮点是,在对错、正邪上,似乎那界限很模糊很模糊。是不是菲洛梅娜在修道院的时光太过强大以至于她已经在憎恨这个情绪上退化了呢?最可怜的事是,得知是修道院的人使他们两母女错过了相遇的时候,她心里甚至掀不起波澜。我们相信上帝吗?如果真的有上帝,为什么还要这样深爱对方的母亲和他儿子如此惨淡愁离呢?如果真的有上帝,何必如此要导演着一出出让人难过心酸的闹剧呢?不是说不相信上帝,只是上帝没让我们觉得他真的存在过。那么深爱儿子的妈妈,在得知男主和儿子说过话之后握过手哪怕只是相互说了句“Hi”之后也能立马神色飞扬笑得眼眶都湿了,我并没有觉得很滑稽,反倒觉得很心酸。她在和修道院交涉得知实情之后,她没有大吵大闹,只是在墓碑上放了个小上帝默默流着眼泪。哟吼,看到这里真心觉得好难过好难过,也觉得好讽刺,哎,爱那么伟大,何必让自己那么卑微?

五十年真的很长很长,五十年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兴衰,五十年可以化解一个民族的仇恨,然而五十年也没办法冲淡一个母亲对自己儿子的爱,五百年也不行。

 5 ) 谁也不能评价你 除了你自己

自从《社交网络》输给《国王的演讲》后,对奥斯卡颁奖结果这事儿就无大所谓,你指望一帮白人老头替你肯定自己的观影品味,纯属缘木求鱼。事实上,任何单一标准去评判电影的优劣都有失公平,只有一个准则别人很难左右——你自己内心的好恶。
 
今年奥斯卡季的影片看了七七八八,偏爱《Her》不用多说,另一部则是《菲洛梅娜》,准确地说,是大爱女主演朱迪丹奇,《蓝色茉莉》里的凯特布兰切特和她比起来的差距,就是人生阅历多少的差距。专业的事儿说不好,从光影效果上来讲,英式小品电影大多给我一种画面清冷,摄影不够讲究的电视电影感,但演员细腻沉着的表演,又总能把它们挽回到莎士比亚戏剧的经典水准。
 
电影《菲洛梅娜》改编自 BBC 记者马丁·斯克斯史密斯的纪实作品《菲诺梅娜遗失的孩子》,影片片名进香港院线时被翻做了《千里伴我寻》,这对普通观众来说就清楚明白得多。故事讲的是名叫菲洛梅娜的老太太年轻时未婚先孕,接受惩罚被关进修道院,与幼子天各一方。时隔五十年后,她将这一秘密告诉了失意的前BBC记者马丁,在马丁的陪伴下开始了万里寻子之路。
 
对欧美电影来说,挑战性、嘲讽政治,都不算什么大事儿,唯有宗教题材绝对敏感而难以驾驭。这些年来,宗教对世俗社会的约束力日渐靡淡,不断被揭发的娈童丑闻加深了人们对教会制度的否定和怀疑。和《不良教育》等片一样,《菲洛梅娜》在揭露修道院保守、腐朽和残忍上毫不留情,片中那些寡欲的老修女,和她们背后阴森的修道院一样,带着腐败的尸气。但《菲洛梅娜》杰出的地方在于,它不止于控诉和鞭笞,它借菲洛梅娜本人,传递了信仰本身的宽厚和仁慈。
 
影片的故事主线是马丁和菲洛梅娜的寻子之旅,在真相大白之际,我想观众中的大多数都耿耿于怀为何菲洛梅娜不选择马丁那样愤怒和抗争,只淡淡说了一句“我原谅了你”。其实,这一切在此前车中的马丁和菲洛梅娜的车中对话,已给出答案:菲洛梅娜委婉地点明马丁帮她的条件本来就是“追逐新闻效应”,媒体倡导公平与公正,出发点是眼球经济的最大化,“消费隐私”和“剥夺母爱”,在道德上的优劣之分又有多少呢?以公理和正义自居裁决修女,与修女们以上帝之名惩罚少女妈妈,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当你凝视深渊,会被深渊吞噬,当你棒打猛虎,会成为比猛虎更凶猛的野兽。复仇的快感消解于复仇成功的刹那,复仇的意义也在同时化为乌有。
 
对这样一个艰涩主题,真实事件提供了情感基础,剧本强化了人物性格,而朱迪丹奇的表演则饱蘸浓情充满层次,她追问马丁回忆与自己儿子见面那一段,真是教科书级别的表演。影片最让人动容的部分,是菲洛梅娜在告诫室放弃告诫,摒弃宗教仪式走出教堂之时。她并没有放弃信仰,她对上帝的虔诚、对善的维护并未改变,而是不再假借他人评判自己,不再依靠教会的“规矩”来束缚自己,菲洛梅娜在不断自省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对自己的评定,她甚至敢于敞开心扉去回忆性的美好,打破了折磨她一生的精神枷锁。
 
“我原谅了你”。
这是菲洛梅娜和她的信仰里最光辉的部分无比接近的时刻,让人心潮澎湃。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或多或少因为最近在看一本书——《人的宗教》。在几乎所有宗教中,制度和宗教组织都是规范行为,而顿悟超脱则有赖信者自察。宗教和宗教组织本身是两个概念,但我们常常把内容和形式混为一谈,好比谈论平等,就会等同“少数服从多数”,可“少数服从多数”对“少数”的那些就是真正的平等?人们对于内容其实少有异议,分歧多在形式,为了消除分歧,于是人们就开始了互相评判与裁决,仰仗的并非真理,而是权力。人能被征服,但哪里会被外力改变呢?
 
我虽然是无神论者,但我相信人一生积极的使命,是追求更完美的人格,追求人格实现的过程绝不靠他人的评判——谁也不能评判你,除了你自己。不管在哪套价值体系里,他律者皆沦为奴隶,唯自察者虽然困惑纠结,但让我们与猛虎和深渊区别开来。






微信公众账号:mydunhe

 6 ) 為她我在Hammersmith想到自己

就像是看生活,俗套,笑中帶淚。

傍晚的倫敦氣溫驟降至零下一度,諾大的電影院空空蕩蕩,情緒低落本無心看電影。結果因為電影太好看而幾度落淚,似乎忘卻傷心之事。散場的時候,兩頰早已變得乾而冰涼。雖然眼淺,已許久沒如此。不知道是因為Judi Dench演得太到位,還是因為故事太煽情,抑或是當下自己的太需要眼淚,總之我就側著腦袋這麼在黑暗中看著忽明忽暗的螢幕,知道淚在流,嗓子並不酸啞。


信仰

宗教並非這部電影的主題,但卻是貫穿整個故事的線索。同時,私以為劇本將宗教放到了一個恰如其分的討論位置,感覺很微妙。它批判宗教的統治和壓抑,它控制你的思想壓迫你的行為,你恨它,但你離不開它,你需要它的控制來尋找自我的慰藉,需要透過它來看到對生活的信任和原諒。你並不愛它,甚至你認為它並不可信任,但你離不開它。它不是作為是非對錯的一方而絕對存在,它是矛盾對立面里你所看到的一點平衡。

對宗教的信仰讓Philomena对自己年轻的性爱感到罪恶,她觉得在年少懵懂的时候和心仪的男孩发生性关系是羞耻的,以致于到后来她所忍耐的苦都被当成是惩罚和自我赎罪。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年轻的灵魂和肉体,两情相悦的欢愉,根本无需为性爱感到羞耻。但也正是这种思想上的约束,让她隐忍地度过了漫长的煎熬而没有崩溃,没有反击,没有毁灭。这不是容易的事,假如是我,绝对做不到一声不吭几十年。但同时,Philomena却不否认性带给她的愉悦,她站在辽阔的草地上和Martin Sixsmith对话,眼神从容而坚定地回忆起那个男孩给他的,腾空似的性爱。

这是大概是因为,她还有对自我欲望的更高信仰,一切本性的自然的信仰。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Philomena对信仰的改变在她到美国教堂里向神父告解的时候,她有千言万语本要对她的上帝说,神父就在她的面前,在遮挡板的背后,她却什么也说不出来,终于哭起来。离开教堂的时候也没有沾圣水。这次的哭和刚知道儿子已经去世的哭不太一样,后者躲在酒店的阳台被自己形容为小女孩的哭,是伤心的,是失望的,是觉得无力,而前者是在她的信仰面前,上帝的化身躲在她的对面,她哭,因为无奈,因为气愤,因为自己。但在我看来她并没有改变信仰,早在她被困在教堂里当女奴的时候她就知道此类宗教信仰的面目,再清楚不过。

但她知道,这也正是她得以平静,不愿意像Martin那样费尽力气记恨,得以对生活保持信心的方法。也是后来她能够对Sister Hildegarde说"I forgive you”的原因,这确实很难,难在你让自己归顺于自己怀疑的信仰,难在让自己的内心从劫难里寻得平静,难在原谅修女就像是原谅宗教对自己的伤害。

Philomena知道自己需要这样一个信仰才能继续平和地生活下去,她不能像Martin那样什么都不相信,只认准自己看到的和自己证实到的。这不是对错的问题,不同的人有选择面对生活和面对自己的方式,所谓的真相,即使看在眼里,也可以留在心里。


尋找

尋找是所有故事的起因,Philomena要尋找失散的兒子,Anthony要尋找他不願提起的蘇格蘭,Martin要尋找精彩的故事,有錢的夫婦要尋找可以收養的小孩。都是尋找,不同的是,有的人尋找的是曾經屬於自己,後來丟失了的東西,有的人尋找一些本不屬於自己,卻可占為己有的東西。然後幾乎所有故事的盡頭,我們都知道,那些本來就擁有的東西,失去了基本都是無法尋找回來,除了更深刻的回憶和懷念。而那些不曾擁有的東西,往往就這麼被尋找到了,也許會傷害到一些人。

但是,對於我們曾經擁有過的東西,因為我們確信它們的存在,所以會更無所畏懼,不惜一切。

這就是為甚麼在Martin敲不開Pete門的時候,Philomena必須要去,她不遠萬里,她緘默隱忍,她每日每夜都在想念曾經觸手可及的笑臉。因為,那本就是她的,那本應該是她的。我看著她看Anthony的錄像,幸福并難過地笑著,說不出緣由地就淚流滿面。就像是看著一個我們愛不到的人,看著他或者她敘述著幸福和興奮,覺得自己難過可還是替他高興。無論是不是曾經屬於自己的東西,人世間有這麼多的不可得,也許更多的時候,我們該學會let it go,學會平和。

其實,從某個角度來說,無論是Anthony還是Philomena,他們都算是幸運的。Anthony在有生之年沒能找到母親,可是他找到了他的愛人,找到了他的事業,這些也許不一定會找到的東西。Philomena找到了Martin,有人願意聽她的故事,有人願意幫她尋找,找到了本應屬於她的舊回憶。

希望就像是信仰一樣,它是很可怕的東西,讓妳變得堅強無比,卻又矗立於崩塌的懸崖邊緣。可是你需要它,它不是使你變得平和,而是不讓你過度心灰意冷。

我知道,我也在尋找,我也在等待。


同性

實話說沒想到這部電影里會安置這樣的元素,難道是腐國民風所至?討論同性戀的手法其實很高明,點到即止的點,很到位。

首先是Philomena對Anthony的性向坦然接受,毫無抵觸。對於一個尋找幾十年不見的兒子的母親來說,兒子喜歡男人喜歡女人,這重要嗎?Philomena曾對Martin說,她害怕找到自己的兒子發現他過得不好,萬一他是流浪漢,萬一他參加了戰爭殘廢了,萬一他很胖,當然最後一個有開玩笑的成份,這一切都是為了表明,性取向這件事情,真的是在人很閒很閒的時候才應該拿起來考慮的事情。

還有在政府的身份偽裝,在被認為最尊重自由的美國,同性戀身份不方便Anthony參加政治活動,所以需要一個女陪伴,並且從她口中說出Anthony是一個非常有個人魅力的人。這表示社會對於同性戀的看法,根據環境立場的不同而改變,這是好事,說明了改善的空間。

還有Anthony和Pete的同居生活,包括他死後Pete的新生活,同性戀間的無套性行為,HIV傳播等等。

仔細想想,若是Anthony作為異性戀並且有小孩的話,也許故事的基調就不能像現在這樣帶著點宿命的悲傷意味。


寬恕

要寬恕,首先要有恨。

Philomena說,她原諒Sister。可是Martin說,他不會原諒她。因為他們的信仰不一樣嗎?我覺得不是的。是因為,受害者對傷害本身的在意大於對復仇的在意,而旁觀者往往只能觀望受害者的痛苦,認為復仇是唯一的緩解方式。仇恨,是要消耗力氣的,和愛一樣。Philomena當然恨,她不但恨Sister,她還恨整個信仰。但是她不能帶著這樣的仇恨活下去,消化她所遭受的傷痛已經要求耗費很多的能量,加上仇恨只會讓自己變得更脆弱,更敏感,更筋疲力盡。正如她輕而易舉地就接受了Anthony喜歡男人這個事實,當然這次并不是輕而易舉,但她知道,她需要寬恕,以此為內心騰出更多的位置來裝載更多更重要的東西。

Martin一路下來陪著Philomena,從為了挖掘賣得出去的故事,一直到開始幫她尋找,替她難過。他恨,他恨他的工作,恨他的編輯,恨自己做的一切,恨愚昧的宗教,恨修女對Philomena所做的一切。但一路下來,就像是坐在機場的接送車後座上一樣,看著Philomena細數著自己的歡喜和悲傷,瑣碎的生活細節淹沒了碩大的愛和恨。他寬恕了他的恨。



電影演完的時候,我長長地舒了口氣,發現附近幾對年老的白人夫婦靜靜地坐著,沒有要離場的意思。和友人在結冰的氣溫裡走到附近的日本料理店吃晚飯,並沒有過多地討論電影情節,其實也沒有什麼交談。走在街上,我又突然想起來自己心情低落的緣由,但我覺得不去訴說,就這麼靜靜地忍耐著,難過了便哭,開心了便笑。

因為,這就是生活。老套的,並且笑中帶淚。



寫在以後的所有前:
“從今天開始我要督促自己寫影評樂評了,寫心事隨想已無法溫暖人心,閒來愛看些電影聽些音樂,都是大俗之事。與人分享,也算作是為自己的情緒找到一個出口。”

 短评

又哭又笑的看完,上分钟还揪心抹泪,下分钟又被老太太抛出一个安.博琳的梗逗得吹起鼻泡。有的人在宗教庇护下以基督之名行使着恨,有的人在宗教迫害下籍着信仰修炼出纯净宽广的心灵。无论I forgive u或I couldn't forgive u,都掷地有声,都可以挺胸去到上帝跟前,而最卑贱的,恰是那至死冥顽的掷石者。

8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这个故事并不复杂,但也能从很多面解读,比如宗教,亲情。不过最感动的仍是最表面、最直接的那一层,就是菲洛梅娜与儿子的感情,思念以及遗憾。这样的故事会让你坚信亲情以及它的可贵。朱迪·丹奇与斯蒂夫·库根都非常出色,性格的多样性。影片在质疑宗教伪善的同时,却也让你从菲洛梅娜身上看到了闪光

1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故事并不复杂,亲情感人

14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还行

奥斯卡季过去半年再看,今年奥斯卡9部最佳影片的提名里,这部才是最好的。如何把所有复杂的道德宗教探讨溶进温情主义的故事里,这部电影堪称教科书。

17分钟前
  • 克隆加v239203
  • 还行

有些故事换一个角度真的就不一样了,在这个寻找的故事里,结果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遭遇的人生百态。宗教组织和信仰宗教的人,人的意志歪曲了很多东西,在冰冷刻板的宗教面前,人情没了,忏悔和赎罪都不过是一句自我麻醉的空话。人间哪来那么的罪,是因为有了宗教,才有了罪。★★★★

2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1、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爱人亲人都一样;2、JudiDench和SteveCoogan的表演撑起了感情克制的温情电影;3、人活着都有信仰,但那句I couldn't forgive you真痛快;4、腐国电影时刻不忘贱贱的冷笑话和基情;4、剧本母子情感部分比较感人,修女宗教信仰部分则很难共鸣

25分钟前
  • davekozg
  • 推荐

亲情最让人感动

29分钟前
  • 咿呀咿
  • 还行

相当喜欢的英国电影,温情感人,笑着笑着流出了眼泪 (q&a环节时Steve Coogan说预想到“philomena 宽恕那些修女”这个情节观众是感情上是不能接受的,于是他的角色特意加了一句“i wont forgive you”的台词,太贴心了<33333)

33分钟前
  • Sammy
  • 力荐

在五十年后抵达另一片大陆收集她所缺席的那个人生留下的痕迹,哪怕对一句问候或一次握手的描述都能让她幸福雀跃,爱尔兰的雪也终于不再那么冰冷。『在所有旅程的终点,我们都会回到启程之地,并第一次认识那里』。让人感动的并非面对恶之源时的『我原谅你』,而是至爱者藏匿的秘密从未逃过你的感应。

38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一个大爱的女人,年长却天真,在寻子途中带给我们满满的感动与小小的欢乐。她用自己的方式净化了所谓圣洁实则伪善的教堂,用自己的方式与天堂的儿子心心相映。两位主演不遗余力的为我们送上了年度最感人的一次电影旅程,他们塑造的两个人物让我们在悲伤的故事里看到了欢乐,也在欢乐里体会了温情脉脉

40分钟前
  • 饮歌
  • 力荐

和佩恩的《内布拉斯加》相似,一部关于父亲,一部关于母亲,但佩恩的立足点在于包容,本片则在于宽恕。朱迪丹奇与史蒂夫库根一热一冷,煽情幽默手到擒来。回到原点的环形结构象征着人物的受难与修行,比起丑陋的权威,菲洛梅娜才是真正有资格说出“原谅”一词的圣者。往事随风,人间善恶,留后人评说。

43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Philomena这个角色最精彩的一点就是我们同时在她身上看到了宗教的两面性,正是宗教的伪善让Phi一生与孩子天涯两隔,也正是宗教的教化让这个没读过艾略特的普通人拥有了宽容的勇气。笑点泪点结合的非常好,后半部分的转折带着不能剧透的情绪感染力。缺点就是两位主角的个别主动选择过于简单带过了。

45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对待宗教态度的选择促成了悲喜剧,最难得是她能够将儿子的性向和死因视为正常,想要的只是知道他生前任何一点细节。在夹缝中没有仇恨而是珍重的宽容。而对于观众,还好有记者这句:"I won't forgive you."

50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人物塑造很饱满,节奏起伏也很舒服。整体感觉还是略清淡了一些,留白的内容和力度都不强,致使形式本身的清淡仅仅停留在了清淡的表层。

52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你高高在上时,应该对下面的人都好些。因为等你掉下来的时候,说不定还会遇到他们”关于母亲,有时候他们老着,只是需要一点活着的念想。当她最后听到儿子要埋葬在自己的故乡时,所有个人遗憾和旁人冷眼都那么不屑,眼角湿…赞配乐、摄影、故事、表演,及同性儿子的支线,今年最平凡而温暖的电影。

5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五十年离散之痛刻画的绵长深情,但等找到儿子后却表现得很潦草,尤其是菲洛梅娜对于修女的态度,他们的信仰之争都无疾而终,除了故事本身没有更多可以回味的东西。同类还是“橙子与阳光”更好些。

6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喜剧与悲剧的交融通过宗教的善与恶来体现:菲洛梅娜是宗教的善,是影片幽默笑料的来源;修道院扭曲宗教造成的伪善是恶,是故事的悲剧根源。片中悬念的转换也很精彩,录像带一段是泪点的爆发。对于不信教的我们来说,看后估计只想一把火把修道院烧了吧。囧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结尾眼睛酸酸的,非常感人,编剧把一个简单的寻子故事写得饱满而精彩,小格局蕴含大思想,无论宗教信仰不同或是性取向不同,阶级不同,国籍不同,电影意在赞美人与人之间理解和宽容的力量

1小时前
  • 兮称
  • 推荐

年度最爱!拥有我最喜欢的故事元素和模式:各自有独特性格的一老一少踏上一次有目的的旅程,娓娓道来、抽丝剥茧后露出一个动人的真相。全片画面犹如加lomo滤镜一般,幽默都很classy。说是喜剧,却温情缭绕、催泪必杀!朱迪·丹奇演的这个老太实在太惹人爱!喜欢她的博爱和胸怀。

1小时前
  • 望潮
  • 力荐

分别五十年,可当她看到儿子照片的第一眼,就知道他是gay。战胜时间性的血浓于水。其实宗教和信仰只是一条路上暂时结伴的路人,真正的信仰总会挣脱宗教的束缚,追求内心无垢的星空。真人真事,增加厚度。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