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去哪儿

喜剧片法国2011

主演:娜丁·拉巴基  法雅徳·耶敏  卡琳·多  弗雷德里克·斯坦福德  克劳德·巴兹·莫萨巴  

导演:娜丁·拉巴基

播放地址

 剧照

我们现在去哪儿 剧照 NO.1我们现在去哪儿 剧照 NO.2我们现在去哪儿 剧照 NO.3我们现在去哪儿 剧照 NO.4我们现在去哪儿 剧照 NO.5我们现在去哪儿 剧照 NO.6我们现在去哪儿 剧照 NO.13我们现在去哪儿 剧照 NO.14我们现在去哪儿 剧照 NO.15我们现在去哪儿 剧照 NO.16我们现在去哪儿 剧照 NO.17我们现在去哪儿 剧照 NO.18我们现在去哪儿 剧照 NO.19我们现在去哪儿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8 20:15

详细剧情

在坑坑洼洼的路边,一小队妇女正在向村庄里的墓地前行。她们走得很郑重,好像正在参加什么仪式。走在最前面的分别是塔克拉、艾美尔、伊冯娜、艾法芙和赛德。她们捧着自己心爱的男人的照片,行走在正午的烈日下。照片上的这些男人都在毫无意义的战争中一命呜呼,只留下自己的家眷在国内辛苦地生活。一些妇女带着面纱,一些人则背着木质的十字架。她们身着黑色的衣服,虽然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信仰,但是这一路上,她们共同的情绪就是——悲伤。到达墓地门口,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这些女人主动分成了两堆,一堆是穆斯林,另一堆则是基督徒。在这个被战争常年蹂躏的国家里,这一小群妇女打出了反战的旗号,并且身体力行地做着反战的事情。从外界到内部,她们都在经历着洗礼。所幸的是,她们的信念经过了怀疑、宗教和反对之声的考验,她们的友谊存活了下来。但是,当悲剧性的事件发生后,还会不会有人继续做着反战、祈祷和平的事情呢?

 长篇影评

 1 ) 吾等何处去

1、印象中第一次看到以这种轻松欢快的氛围为主基调的反战片。没想到严肃题材的作品居然可以这么拍。

2、影片叙述的主题并不新鲜,以黎巴嫩及周边地区基督徒与穆斯林的冲突为背景的电影有很多,尤以去年的差一步在“奥外”中登顶的《焦土之城》水准最为突出。可以说《焦土之城》已经将宗教冲突及战争对大众的伤害表现到了撕心裂肺的地步了。没想到,《吾等何处去》选择的叙事视角仍旧新意十足,讲述的故事具备很强的可看性。

3、整体看,美女导演(真的很美)纳迪.拉巴基很擅长讲述这种表象轻松、内涵深刻的电影,整部电影的走向一直掌控在导演的手中,不徐不缓的讲述了一个略显理想化的故事。

4、说它略显理想化是因为我真的十分怀疑现实中是否真的会发生电影中的故事。当然,我真心希望电影是真实事件改编。不过,去年看过《焦土之城》后,我曾经很认真的查阅了黎巴嫩国内宗教冲突的资料。据资料显示,现实中黎巴嫩国内基督徒与穆斯林的冲突之烈、矛盾之深实已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且维持了数十年之久,两个教派信徒的仇恨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从这个角度看,《吾等何处去》中那些可爱可敬的妇女真的不大可能在宗教冲突紧张的地区出现,可能电影想表达的是导演的一种愿望。当然,这也是我们大家希望的。

5、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毕竟任何一种主流教派的本质都是教人向善的,我们真心希望各种信仰的人们都能够和平友善的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

6、影片中那些欢快的音乐节奏活泼,很是好听。


ps:哇!原来居然还真是真实事件改编!!!实在是......太好了!!!

 2 ) 中东人远比欧洲人实在

中东人自己拍的片子讲一个故事就是一个故事,从不装神弄鬼,要不就实实在在的写实主义,要不就热热闹闹的蒙太奇主义,不像欧洲人拍个中东非洲现状片,神神叨叨拿腔拿调。
我这句话是有所指的,说得就是今年柏林拿了最佳编剧的那个什么《睡眠症》。我至今没有原谅它。
法国影评说拉巴基的这部电影表达了信仰和死亡。似乎稍微流于表面了。我觉得可能更多的是关于人道主义和党同伐异。对于这部影片还是不要剧透的好,否则少了很多乐趣。
拉巴基把这部电影拍得热热闹闹,拍得很梅里爱。她动用了所有的类型片:音乐剧,剧情片,纯喜剧,还有煽情。影片中的和平主义是务实型的,正是这点让人觉得有趣。很多中东片都讲求务实性,这和我们印象中受宗教政治控制的印象不同。比如《十八天》中,在埃及革命里买国旗的小贩,和宵禁军人合影的小孩;又比如说在《Cochon de Gaza》里卖猪精子的老头;又比如说《越位》里化妆成男孩的女球迷。你可能觉得宗教是不能亵渎的,政治是不能逾越的,但是它们颠覆了你的预设,于是剧情就开始变得有趣。影片中的角色也会犹豫是不是会遭受惩罚,但更重要的是眼下的生活,而为了这种生活,拘泥于某种例律的行为反而成就罪恶。所以这些女人们轻而易举地改变了信仰,其实她们只是改变了宗教仪式和信仰的外貌。
悲喜交加,夸张之至,如同50年代的意大利电影。

 3 ) 跳出家庭与信仰而聚集反战的女人

纳迪·拉巴基是个非常具有莎乐美式浪漫主义人文关怀的女性导演,十几岁就修过学士学位,20岁初通过研究生学习后第一部作品就获得阿拉伯电影展奖项。十余年后她的《焦糖》和《我们现在去哪》全然磨合了她对自身所长的理解,并依此担就女性地位和反战类深重题材进行自编自导,站在了世界舞台上。

《我们去哪儿》这个故事以中东地区宗教冲突为背景,虚构了一个信息半封闭的小镇,镇上的男人们受到外界宗教冲突的影响,穆斯林信徒和基督教信徒经常大打出手,还手持枪械。镇里的女性,作为完全不参与外事的穆斯林女性,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子或丈夫在冲突中丧生。最终无法忍受生离死别的女人们团结起来,通过一场场啼笑皆非的暗中行动来平息冲突。

电影的开场和结尾画面是严谨的前后呼应式——葬礼、穿黑衣服的女人、哀歌、形体舞台剧化的表演,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外,还有听觉的并行,导演纳迪·拉巴基再次植入了法式舞台浪漫戏剧的演出手法,然而却弱化了主题的表达效果,于是不得不通过旁白这种最明显的解说手法来增强因女性浪漫而牺牲的戏剧主题突出点。

在故事情节上,纳迪·拉巴基是个非常会讲故事的女人,她的头脑绝对是法国女人那种浪漫之下思维逻辑连贯强势派的,每一个情节的扣接转折都会早早埋下牵引的线索,就像是那种与人交谈中早就把整个谈话走向和内容都设计好,对方无论说什么都最终要将谈话结果引向自己所要的结局之中。片中基督教男孩之死到被人发现因而引发整个小镇再次点燃宗教冲突这个桥段,是导演兼编剧的纳迪·拉巴基最缜密一笔,且非常具有故事性戏剧性,将整个故事推向高潮。

用自己的性别和身份写故事,别说做电影,除了特殊职业,在现在强调平等和无性别差距的情况下,很容易让人反感生疑。故事中,导演纳迪·拉巴基把男人全部塑造成好战分子,他们的角色定位统一是“勇猛、好战”,就算是前一秒刚和美艳绝伦的女人跳舞喝酒,后一秒可以为了男人间一点不和言语持枪群斗,而女性,片中所有的女人,角色定位统一是“善良的母亲、唯唯诺诺的妻子和沉默寡言的女儿”,她们在日夜的宗教争端中因亲人离散而不顾一切反战反争斗。这种大规模的性别介入定位角色,有点过度戏剧化,这个问题在其另一部作品《焦糖》中更为突出。然而对于此质疑,纳迪·拉巴基说:“用自己的身份和性别来写作和拍电影,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可靠的事情,因为对于作者而言,说出自己的话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写了一个男性的故事,那么我可能会觉得那就是一桩任务和作业,未必会做得这么透彻。”

一个出生在阿拉伯世界的女性,却在事业和人生中不仅不叹息自己的性别,反倒不在乎运用好自己的性别理解力去完成和成就自己的事业及人生,这是极具莎乐美式的自信和独特。

同时,鉴于导演每次在电影中探讨的话题都大涉世界,而非小情小爱,也不得不就戏剧化导演过度性别介入角色定位的问题。知己知彼的对待自己和所要讲好的话题观点,这个从自身切入来说感受会更真实更容易打动人心。因为对于生命,对于战争,我们不可能想对于小情小爱那样有万花筒看世界的千奇百感,和平和冲突一直是最终反复的动向。

论电影中极具浪漫手法的歌舞音乐和喜剧桥段,确实带入了女性柔美的特色而淡化了冲突,比起用真个篇幅用大手笔特技烟火来营造的战争,这种反战题材有些弱势,却一直顺笔于导演植入角色定位的关键性——女性,不是在墨西哥战争中出来的女游击队,而是以妻子和女儿母亲角度来柔情化解冲突的感受,她们渴望家庭完整的悲伤以柔克刚地穿破冲突和武力,至于歌舞,其实如果这不是一部反战题材电影,它真的可以媲美巴黎大剧院里的歌舞剧或者宝莱坞的香艳歌舞,喜剧的剧情也十分能调侃刻画出小镇里朴实生活画面,没有比喜剧更适合乡村,这个可参考东北二人转!

纳迪是个非常懂得用自身所长或特色来谋划人生的女性,与其说谋划,她那浪漫主义手笔又光彩熠熠夺人眼目。比起探讨哲学或雕塑的法国女人莎乐美,纳迪却又将这份自信和夺人眼目的浪漫运用到了人文关怀里,这与她的出生有关。

片尾最后一幕“我们现在去哪”,棺木因宗教冲突导致不知葬于何处的提问,神来一笔地结束了全片,留下了“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我们要去哪”的哲学探讨,这部全片女性构建画面感的电影又仿佛将高更的画作呈现眼前——“我们现在去哪儿?”

宗教信仰也挽救不了的人类战争与冲突,最终归于人性的自我探索和思考,万念粉扎皆因欲念而起。为情感介入进而反思人性反思冲突这一新而现存的角度,细腻真挚的感动而鼓掌。为自身同为女性却无力所为而绝望。

 4 ) 去哪儿是一种信念

很久没有如此装叉的在深秋夜晚跑去一个四面漏风的露台咖啡厅看这样一部小众的电影了。。被冻得瑟瑟发抖之下,不写点什么太对不起自己了。。

影片的译名太雅,配上宗教和平的主题,我原本以为这是一部悲伤满溢的史诗风格电影,没想到却是一出混杂了歌舞搞笑的轻喜剧?这么说好像也不合适,毕竟死亡和冲突也是影片很浓墨重彩的一部分,只不过呈现的略显夸张。大概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这类片子看起来总是很难亦步亦趋的跟上影片节奏,于是片中那些穿插的歌舞片段就好像中场茶歇一样,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但整个片子的情节铺陈还是有些杂乱,直到最后结尾点题,突然有种恍然的回味:女人们为了避免无谓的冲突选择了改变信仰,生者打破了看似不容水火的宗教界限,携手为这个年轻的生命送葬,然而死者的灵魂又将安葬何处呢?

死后的归宿应当是所有宗教信仰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于虔诚的信徒来说,这大概是终其一生的寄托所在了。影片的立意无疑是反战,却很巧妙的避开了沉重的主题,没有深究宗教冲突,而是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在偏远的小山村以各种戏谑的方式让不同文化信仰的人能够和平相处。然而导演本身对这种理想化的处理方式似乎也并无底气,这才在片子最后把这个难题抛给观众。片中有一个片段是那个被流弹击中而丧生的孩子的母亲,闯入教堂对着圣母像声泪俱下的控诉,最后抛下一句,你再也不会见到我了!这段陈述似乎是为后来女人们各自改变信仰做的铺陈,使得这种常人(有宗教信仰的人)看起不太能理解的转变看起来不那么突兀。而在我看来,我更愿意将其解读为,生命至上的信念应当高于一切。

可是在大多数人都没有信仰的中国,在谈理想都嫌奢侈的当下,又有谁能够始终如一的坚守内心的信念呢?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我们也许永远都无法理解那种看似无谓的宗教冲突,但是我们也始终无权去指责他们捍卫信仰的过激行为,至少他们心中有一种无法撼动的信念,不管这个信念是对是错,它都是在这个纷乱芜杂的世界中好好生存下去的动力吧。

 5 ) 《吾等何处去》:一群意外失去丈夫的女人,会怎样回击这个世界?

01

从来没有想到,失去丈夫的她们,会以这样魔幻的方式回击世界。我却在《吾等何处去》中,看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结局。

黎巴嫩70后美女导演拉巴基,结合真实事件,用女性视角,呈现出这个特别的故事。那种云淡风轻般的讲述,把种种意外演绎的如此意外。

原来,那些本来在男人们放不下的事,却在女人这儿全放下了。

说实话,一般涉及到宗教题材的影片,总是伴着各种各样的冲突,节奏异常紧张。

但这部片子用一种法式浪漫,讲了一个温柔却很有力量的故事。唤起的女性力量,恰如以柔克刚的水流,流淌在世间的各个角落。

这部电影,可以说从头到尾都充满着魔性,似乎预示着这部电影中的怪事连连。

究竟怎么个奇怪法?

一出场,所有人的气氛就不对头。看得出,女主人公们,生活在一个封闭的村庄里,出场的画面就已经震撼人心。

一群年轻或年老的女性,穿着去墓地时的黑衣,一脸忧伤的表情,却踩着整齐有力步伐。

似乎正用一种集体化的仪式,化解失去亲人的悲伤。那舞步并不轻松,仿佛在沙漠中,叩响干涸的大地。

等到了墓地才发现,她们分属两个不同的信仰。当找到亲人的时候,她们自觉分成两派,亲吻丈夫或者儿子的照片,用心为逝去的亡灵做祈祷。

从她们探望已故丈夫、儿子的不同表现,你也许以为,这里只是一个融入多种信仰的和谐村庄。

但接下来的场景,可能就没有那么乐观了。我们渐渐看出,这是一个信仰冲突,异常激烈的地方。

偏僻的村里,也会有不同派别为了打败赢取胜利,暗中设下的夺命陷阱。

一不小心,就会踩上地雷,炸的四分五裂。你会感到在这个平静的村里,其实暗流涌动。

那些为战斗付出生命的男人,变成了墓碑上静止的照片;而那些暂时活着的男人们,随时准备着为了即将到来的交战,血拼到底。

这个村子里,女人在这样的冲突下,不得不长期穿着思念王者的黑色衣服,过着一种本能压抑自我的悲伤生活。

02

在这样的村子里,女人们心甘情愿的接受命运的捉弄,傻傻地苦撑起 一个个残缺的家,似乎应该是她们生活的主旋律。

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至少在这个村庄里,这些女人异常的团结。正用自己的方式,对抗着周围令人紧张和窒息的空气。

在她们的精心筹划下,各种离奇的事,开始在这个村里发生。

她们没有什么宏伟的目标,只是单纯希望,村里还活着的男人们,能够平安相处。

多年来,大家相处在一个村里的友情,维系了很多年。

可随着外界宗教派别的冲突,村里面的男人们,因为不同的信仰,似乎觉得和外界保持一致,才是他们作为男人的使命。

而这群可怜的女人,或是妻子或是母亲,绝不愿意再看到因为继续各种冲突引发的血案,不断失去亲人。

为了阻止男人们,一听到外界的动静就发生激烈地冲突,女人们扯掉广播线,摔坏电视机,想尽办法,让村里的男人们,接触不到外界的动荡信息。

在这个似乎已被世人遗忘的村落里,贫穷和闭塞都不是生活的阻力。

随时会因意外失去生命,才是生存中最大的困境。

比如说,村长的老婆装神弄鬼,去教堂的时候,见到圣母,假装自己晕死过去。

等她再次苏醒的时候,向周围的人传递圣母的旨意,以此告诫大家,不要战争要和平。

这样之后,也能起到短暂的“和谐”效果,让这个村子安静几天。

不过,这需要极好的演技,多演几次,村长的老婆就会露点破绽。这就让周围人,开始怀疑这和圣母对话的真实性了。

女人们要想在这场斗智斗勇的对抗赛获胜,必须要学会升级自己的套路。

03

接下来,她们寻思的又是什么呢?你可能想也想不到,她们挨家挨户的说服女人们凑份子,花钱雇了几个年轻迷人外籍美女,到村里为这群男人开盛大的舞会,让这几个年轻姑娘,尽情跳起那些撩人的舞蹈。

为了看这群美女们的演出,村里们本来想要开火的男人们,也暂时安静了下来。

看着这群美艳动人的外籍美女,男人们顿时也有了地主之感。为了凸显自己的魅力,村里的男人们,该买增发药的买增发药,该减肥的减肥……

总之,这段时间内,因为村里头有这样一群撩人的外籍美女,男人们一触即发的战争,就这样暂时被搁置在一旁。

只是这群外籍美女,属于长期游走于路边的演艺团体。难得在村里安营扎寨,受到如此高的礼遇,还有让人满意的演出费伺候,怎么不喜笑颜开?

她们在村里闲逛的时候,逛到了墓地,才发现村子里已经死了这么多人。

这几个外籍美女唏嘘不已,忙着感慨人生沧桑,却忘记了头顶骄阳似火。

结果几个美女,被晒成了几个黑煤球。

协调这件事的村长老婆,气得都快要跳起来。“你们这么黑,谁还想来看你们。”

为了保证几个外籍美女秀色可餐,村里的她们想尽办法,把这几个外籍美女,寄宿在村里不同宗教头目的家中。

谁能拒绝语言不通的外籍美女呢?结果没想到,这群女人花钱雇外籍美女是“钓鱼执法”,很快就通过录音设备,摸清了村里战争双方的武器藏匿地和作战计划。

那一天,女人们在舞会现场,不仅在餐食里放了大量的麻醉剂,让外籍美女欢舞的同时,她们还悄悄地潜伏到男人们藏枪的地方,缴获了男人们的武器……

04

眼前看似一切,都在这些女人的计划中推进,但这些冲突背后,又藏匿着多少伤心的故事?

美女导演拉巴基在剧中饰演了一个角色,是一家咖啡店的老板娘,面对着与自己宗教立场不同,却彼此欣赏的他,她只能把自己的爱悄悄藏在心底,用一袭黑衣割裂自己对爱的渴望。

即将成年的儿子,走出村庄看世界的时候,却被无故牵入宗教信仰不同的两派战斗中,一不小心就意外身亡。而他的母亲,却是全村最虔诚的基督徒。年迈的母亲,哭着问圣母:“为什么你不能保护我的儿子?”

哭过之后,她还要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对所有人隐瞒儿子的死讯,只为了,不让村里的战争一触即发……

知道真相的大儿子,想去给弟弟报仇,这位看似柔弱的老母亲,却一把夺过枪,狠心打伤了自己大儿子的腿,哭着说:“我不想让你再去送死,你必须要活着……”

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里,又有着多少忍住不说的悲伤。

我第一次为这部本该流泪的电影微笑。这个世界,虽然女性如此的柔弱,她们总是要被迫接受,生活带给自己的各种变故。

但这个世界,在如此偏僻的地方,女性所迸发的力量,又是如此的强大。似乎没有什么,能摧毁她们对自己希望的执着。

女性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正在通过女性力量的聚合效应,发生改变。

尽管这种变化目前,看似有限,可一旦开始上路,我们就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成为弱者,不过是一些男性有意期许我们,成为的样子,并不是我们内心期待的自我。

如果可以选择,来生我还是愿意做个女性,成为母亲。

我坚定地热爱生活所赋予我的女性角色,从未动摇。

希望你也如此。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

14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豆瓣电影,感谢原图作者。

 6 ) Against the "Fusha"s

Unity and coexistence are often easier to pronounce than to actually practice. That was the case in Where do we go now? – in which a village nothing but mundane – but with the exception that Muslims and Christians are cohabiting in the same village. Their coexistence, however, are under increasing strain as sectarian conflicts seep into their daily lives, enraging the males in the village.

Sectarian conflict would be one of the most common themes presented in this movie: Indeed, the fist fights, the gun shots, and the screaming all forebode the coming of violence. And this is definitely not the first time that this sort of violence erupted. When a village was surrounded by barbed wires and landmines, with residents getting killed in conflict, we could almost imagine an almost identical past where the fate of this small village was inevitably linked to a larger history.

The barbed wires and landmines form a powerful symbolism on multiple levels – it first, as previously mentioned, signifies previous existence of violence, conflict, and death, but at the same time underwrites the village’s isolation. How did those barbed wires get placed? Don’t they have an isolating effect for the village from the outside world? It leaves much room for speculation, that maybe the reason that Muslims and Christians were able to coexist was the existence of those wires. But ultimately, even the most insurmountable physical barrier succumbed in front of modern technology, which delivered news of those conflicts to the male residents. The theme of technology’s role is worth contemplation – whether their existences fueled sectarian and other types of conflicts? Isn’t it that we’re living in a conflict-ridden world now?

But maybe technology both matters and does not matter. With motivations, be it sectarian or other reasons, people would find ways for violence. If it’s not guns, then knives. It seemed that just as the characters in the film continuously mentioned, they are already cursed. Religious leaders in this film do no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film because they’re powerless to rein in their adherents, which would be weird when you think about the supposed role of those leaders. Maybe it’s not because of religious differences that people resort to violence, but a simple us-them mentality made religion an easy scapegoat and fanned violence and contention. When the Father told the Imam “Dear Imam, forgive them, as they don’t know what they’re doing,” it led me questioning why people always attribute religions as the root cause for violence, but not something inherent in us.

And maybe we should reflect on our behaviors in light of that. When the head of the village ceremoniously announced the opening of TV, he used MSA and celebrated how unity could overcome divide, and the lofty ideal of unity and coexistence. But when the test arrived, did he stand up to it? Maybe we should stop those empty talks of ideals, dreams – all unrealistic and would ultimately prove disappointing – and actually focus on human beings – as did the women in this movie. They’re the heroes.

The rich symbolisms in this film are especially impressive. The beginning of the film shows several footages – both Muslim and Christian women cleaning the final resting place of their families, the barbed wires and the minefields. These gradually start to make sense as the movie progresses, and, upon reflection, convey great meaning. The graveyard is an especially potent one, when the Ukranian dancers remarked “even dead, they’re divided.” And when they ultimately Nassim, the question “Where do we go now?” put another layer of emphasis on this piece of land. The question not only indicates a dilemma, but most importantly, may show the uncreativeness when people deal with these issues.

“Where do we go from now?” The question got me thinking. If they’re only going away from this crisis, but not finding a real, creative path, maybe the tragedy would re-enact themselves again in this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like piece of land.

 短评

重看,早就探讨过剩的宗教冲突,在举重若轻的喜剧感演绎之下,焕发出了新的光彩,面对即将到来的腥风血雨,勇敢迈步守护危巢,以优雅姿态面对残忍,如同手握玫瑰迎击枪炮,用无声的嘲讽给这个暴戾无趣的世界最温柔的一击。拉巴基无论生活流铺垫还是法式幽默全都信手拈来,非常有才。

6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力作,和平就这样被女人创造了。

11分钟前
  • Eric
  • 力荐

想要渴望和平~就得破除宗教!

12分钟前
  • 悟之道
  • 还行

有的时候信仰可以毁灭世界,而拯救它的,是妇人之仁。 PS:编+导+演的纳迪.拉巴基真是个才女!

13分钟前
  • Aki
  • 力荐

有点小惊艳。

16分钟前
  • Shinna
  • 推荐

小鸟 给我传递个爱的信息

17分钟前
  • 芝鬼
  • 推荐

砰的一声枪响,隐忍的母亲塔克拉打断的不只是自己唯一剩下的儿子的腿,更是打响了这群女人们反战的号角。

22分钟前
  • BJ @ 夢遊
  • 力荐

真好

26分钟前
  • major
  • 力荐

影片用一种轻快的方式去解决宗教之间的冲突问题,尽管不那么实际,却让人在内心悲痛过后给人希望。女导演视角下的女性电影,时而欢快,时而悲伤,时而温情,让人忘记沉重的现实~

29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沉重并轻松着 更多的是欢乐和几个穆斯林老太太的可爱。

32分钟前
  • ReMinD
  • 还行

怎样做到艺术性和娱乐性并重?这部电影给出了答案。放映之后的问答环节有一个有趣的知识点: 这部电影在黎巴嫩的票房为史上第三,仅次于大船和蓝色外星人。

35分钟前
  • tintin76
  • 推荐

看完猜这个导演是个水瓶座,这么严肃的题材(异宗互戕)还玩幽默还歌舞,然后发现导演就是那个漂亮女主演。她以刻板的性别印象为基础释放了一种近乎幼稚的和平(幼稚总是内在于理想主义),但提出的是真问题:一个丧子的母亲和圣母对峙,人类如何与敌人共处,文明的坚硬也许就在那点母性的不忍里。

36分钟前
  • 57
  • 推荐

Nadine Labaki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如同她的臉也如同那支動聽的插曲一樣譲人过目难忘。

40分钟前
  • TOWNE
  • 推荐

想看[2011-12-14],终于趁着戛纳补课看完了。概念先行且几乎只有政治宣传般的生硬故事也是……但是拍得实在太好玩了,减轻了不少嫌恶感。最后迷幻趴体加宗教互换的梗简直笑尿了,生生拉回及格线。歌舞段落虽尬得要死,但是用法(尤其剪辑和时间观念上)比较值得一说。

44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写过的《曲解贺拉斯之誓》

46分钟前
  • Tacitus
  • 力荐

导演用幽默笑料,欢快歌舞和夸张的戏剧冲突来处理这个严肃的宗教冲突问题,的确很出色,让观众在大笑之后仍深陷沉重的悲剧气氛和思考中,配乐和摄影都太美了。

48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推荐

只有电影才会这样吧,在复杂的宗教信仰民族等冲突问题上都能化解的那么天真,也许是女导演的缘故,骨子里善良的像少了根筋。影片在形式上的杂糅上虽让电影更具观赏性了,但依旧只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很有趣也很杂乱,就像印度神婆上身的歌舞,本来沉重的现实也跟着变成童话般的超现实了。★★★

4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媽媽老婆站起來!! 結局的殺手鐧實在始料未及,雖然議題是沉重的,戲中卻不時出現幽默與歌舞來詮釋,非常地合拍。這些婆婆媽媽大部分都是從路上找來的素人演員,但交出了一場場精采的好戲阿!

54分钟前
  • 裘笛
  • 推荐

她们在最荒诞的现实面前做到了最极致的优雅,在善的光辉中,她们才是这土地上赤脚行走的神。

59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为了避免被冲动蒙蔽的男人们陷入愚蠢而无谓的战争,善良而聪明的女人们绞尽脑汁啊

1小时前
  • 乌咪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