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生

记录片中国香港2009

主演:黄家正

导演:张经纬

播放地址

 剧照

音乐人生 剧照 NO.1音乐人生 剧照 NO.2音乐人生 剧照 NO.3音乐人生 剧照 NO.4音乐人生 剧照 NO.5音乐人生 剧照 NO.6音乐人生 剧照 NO.13音乐人生 剧照 NO.14音乐人生 剧照 NO.15音乐人生 剧照 NO.16音乐人生 剧照 NO.17音乐人生 剧照 NO.18音乐人生 剧照 NO.19音乐人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08 23:19

详细剧情

本片横跨六年时间记述挖掘了香港钢琴神童黄家正在音乐和人生上的成长历程。黄家正作为十一岁便赴捷克与专业交响乐团合作演出的天才神童,在香港本土更是获得无数赞誉。这样的成就在其他人看来已经非常圆满,可是天才的孤独和苦闷只有他自己知道。与兄弟姐妹的矛盾、与同校同学的隔阂、与父亲的分歧,本片在记述黄家正音乐生涯的同时也通过记述他亲人、恩师罗乃新等人之间的关系,侧面刻画了这一神童作为平凡的孩子的一面。六年的心路历程,让观众看到了黄家正从一个桀骜不驯的天才儿童向一个成熟少年蜕变的过程。   本片在香港本土和台湾地区获得极大声誉。本片于2009年获得第46届金马奖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及最佳纪录片奖项,2010年获得第16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电影奖。

 长篇影评

 1 ) 黄家正与《音乐人生》


他是个天才,在11岁的时候已经光彩夺目(“很有钢琴天分的男孩,11岁就赢得香港校际音乐节钢琴组大奖,并到捷克与当地专业乐团合作演出及录音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
现在他17岁,不,应该是18岁。
他好像不大快乐。
电影今年在香港电影节首映时,黄家正正在美国印地安那州上学。

“为什么我的手指会弹琴?”
黄家正看着自己的手指说,那时候他才11岁。
“为什么我的手指会弹琴”
黄家正看着自己的手指说,这年他17岁。

从2002年到2008年,六年之间。
从稚气的小孩,成长为翩翩少年。恍然一看,好像不是同一个人。看到他弹琴的样子,你又觉得是同一个人。

11岁学琴的时候,他的老师罗乃新告诉他音乐就像彩虹,像丝带,像音乐盒。17岁的时候,他告诉自己的乐团团员,音乐就像彩虹,像丝带,像音乐盒。不同的时空,但是音乐带给他的感动丝毫不变。在他的指尖流泻出来的,那是绚丽多彩,那是柔柔软软,那是美妙动人。

在11岁的时候,黄家正爸爸问他好像是一首曲子练习好了没有。他说早就熟了。他爸爸好像又说时间这么短,不可能太熟。他又说他有在练。现在也在练。他在说话的时候也在想着音乐呢。在外人看来有点怀疑,不可思议的样子。可能对黄家正来说那是真的。音乐人的世界并不是我这个音盲可以判断的,但我相信他,觉得他说的是真的。

那个11岁的小孩坐在钢琴上,他有点烦躁,那些合作的乐团好像跟不上他的节拍。“他们太慢了。”
在跟哥哥一起不知是录音还是练习,他也烦躁,哥哥跟不上。哥哥说过“他脾气暴躁”。
在和乐团团员一起练习的时候,他会严厉的指出,哪个哪个有问题。团员气得出走(个别小孩子的忍耐力是很有限的)。
跟一个很有天份的人共事应该是件比较痛苦的事情,而且这个天才好像批评起人来毫不留情。
 
这是一部关于一个天才的故事?
不,他自己说了他不是天才。
这是一部关于成功的励志电影?
不,他还没有成功。
这是一部成长的记录片?
不,只讲到11岁和17岁的内容,不算完整的成长史吧。
这是对片中主人翁的礼赞?
不,不是很正面。有人批评他,有人不配合他。

它只是真实,真实的有点可怕,足以让你为这个孩子担忧。
它就是真实,真实的让人讨厌,讨厌最不想看到人性的迷惑。(迷惑是不是不大准确?)
他真的太真实,就不能有点讨好观众的意思吗?原来是抱着希望看到一个天才的成功历程去的。在看到影片的结尾的时候,我好恨自己竟然有这样卑鄙的想法。

它真实。
真实的记录了主人公的快乐和悲哀,
真实的记录了主人公的执着和放弃,
真实的记录了主人公的激情和困惑。

它真实。
感动主人公的感动,悲哀主人公的悲哀。

它真实。
因为他还有希望。

这是什么呢?
这到底是什么呢?
我不知道。
我感觉到了的:一点快乐,一点不幸,一点忧郁,一点希望。

这是张经纬带来的诗意画卷。
我们坐在小小的茶陶馆,欣赏这幅画卷。
我们隔着屏幕看着他人的人生。我们离主人公这么近,但是又那么远。
这样的距离,有什么立场说话呢。

听,张经纬这样讲:

“我就是喜欢听他弹、很迷人。
一直听,听到他现在已经17岁。
我羡慕他,他是天才。
但他,有时候不太快乐。”

 

 

 

 

 2 ) 音樂人生的崎嶇路

看完快六個小時了,還是不能平靜。馬勒的曲子并沒有在耳邊響起,想起的,是KJ說的話還有他的表情。

I want to be a ... human being.

KJ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在a 之后停頓了一下,然后很肯定的說出這個詞,human being. 一起看這部電影的朋友笑了,一個十七歲的孩子,說這句話,這個詞的表情太過認真和嚴肅,你會覺得,當中有些分量不大對。KJ是香港土生土長的音樂天才,就讀于香港最一流的男校,去年到了美國留學。他的生命,如果印在演唱會、比賽的宣傳單張上,一定是無比鮮亮的;可在張經緯導演的鏡頭下,竟是如此復雜、真實甚至悲傷。

《音樂人生》(Music and life)討論的,是KJ從十一歲到十七歲的光陰。那是在音樂中呼吸的日子,片子開頭的一幕,那個倒在車上、椅子上、父親腿上的孩子,看上去雖然比同齡人精干些,但多少還有孩童的稚氣,他笑起來門牙會微微突出,很可愛的樣子。

他說他很感謝他的老師Ms Loo,直到他也在學校主持一個小樂隊的時候,他的手勢、他說的話,都在極力模仿她。Without her, I am nothing.沒有Ms Loo,我什么都不是。可Ms Loo似乎并不太喜歡他,好幾次的演出或是表演,縱使KJ懇求著不斷打電話給她,她都沒有出現。他拿Ms Loo當時教他的一切來教一班比他小的校友,可是卻總讓人受到傷害,朋友說KJ的領導欲很強,我想是的,因為他總是記不住Ms Loo的一句話:謙虛是除了才華外讓你成為一個成功的音樂家,或是一個簡單的人的重要因素。他身上的那種狂,不一定有惡意,但一定帶有傷害,身邊的人,離得那么近,其實那么遠。

KJ其實很孤獨的,我想。但他應該也很享受這種孤獨,當比賽前,大家圍在一起祈禱,只有他在一邊哼著小調,他甚至不看他們,好像很不屑那種虛假的信仰。走出香港大會堂,外面是一片還在施工的空地,DBS的學生們喊著“舍我其誰”的口號,可他只是在一旁低頭微笑,導演刻意收了音,你看見一堆張著的嘴晃動著,KJ背后是五光十色的高樓,黑黑的夜色中,深藏的是他的背影。我覺得那一幕有些凄涼,世界對待一個“和大家不一樣的人”總是有些刻薄,要求更多一些,想起敬重的一位長輩說過:凡是想要成為藝術家或是將要成為藝術家的人,都是孤獨的。

KJ的孤獨還來自他的家庭。他的音樂路上,不能忘記的,是他的父親。可是他的人生路上,也許最想忘記的,也是他的父親。父母的離異,似乎從根上摧毀了父子間原本已出現裂痕的關系。他們曾經那么形影不離,去歐洲比賽的時候,KJ挽著父親的手,躺在父親懷里熟睡的樣子,還有父親撫摸著他的頭,那情景很親密,可是當KJ在鏡頭面前流淚,父親竟變得尷尬起來,他也許沒想到,11歲的KJ已經在思考死亡的命題:”如果我喜歡的生命,我也有權結束它。人生沒有完美,死亡才是完美的。“他只能無奈的承認:爸爸應該和你多些溝通。

他一直堅持了”比賽“在子女音樂生涯中的重要性,他說他鐘愛音樂,可是為什么,他的孩子們,KJ,KJ的哥哥和妹妹,都因為音樂變得痛苦不堪,他的家庭竟然因為音樂破裂了。我想他并不愛音樂,他可能愛因為愛音樂帶來的榮耀感多過音樂本身。KJ是有天分的,可這天分不是比賽的犧牲品,如果不幸與一場場比賽和一次次長途飛行的演出掛在一起,那就只剩下悲情了。

我想起一本書,和另一對父子。《傅雷家書》,那么多年,無數次重印,總以為哪怕只有只言片語,都可以對為人父母有些啟示的作用,可想來它只是擺設罷了。我記得書里傅雷也是那么嚴厲地要求傅聰,可他不希望才二十來歲的傅聰到歐洲深造,把時光都浪費在巡演和巡演的路上。他們討論傅聰的音樂,他對音樂、音樂家作曲本身的理解以及人生。他們父子對于成功似乎又另一套定義,當然那個時代,人們對物欲、對金錢、對名利還沒有到太過癲狂的地步。我記得有一次在一個本地音樂評論家的家中席地而坐,他對于香港高居全球首位的皇家鋼琴八級的”鋼琴師們“極為失望,這種”失望“帶有普遍性,他們并不懂音樂,甚至不愿意、憎恨去懂它。學樂器的過程是痛苦的,被逼的,無奈的,這樣的樂師手中,會有藝術家的那種”純潔“?

放完片子的討論會中,有朋友很擔心,KJ將來的路,要怎么走。他那么早開始思考死亡,六七年過去,他的回答還是一樣。他好像很了解人生,其實那只是表面的浮影。一個從小在中產家庭長大、名校念書、從來衣食無憂、甚至星路順暢的孩子,了解人生的機會本來就很少,方向和維度也很窄。有人說他去了美國完全變了一個人,他會不會選擇一條不歸路?他的天分能帶他走到音樂殿堂嗎?他的人生終將是悲劇還是喜劇?不得而知。唯一知道的,是他還在很努力地練琴。如果人生有多些厚實的經歷和體驗,無論最后能走到哪一步,我想都算是一個好的結局。畢竟,世界不會絕望。

 3 ) 天才不过是超级正常的人类

做第二届华语电影大奖的评委,收到主办方的样碟,发现去年有太多的电影听都没听说过,其中就有这部《KJ音乐日记》,讲一个17岁的香港音乐神童黄家正成长经历的纪录片,到豆瓣上看了看资料,惊奇的发现这部电影的评价很有趣,虽然只有不到八百人的评价,但整体竟然有九分那么高,我还是相信观众的智慧的,心想无论如何都要看一看,可巧的是,主办方的样碟跟去年一样,每张在我的机器上都只能放到一半,偏偏只有这张可以播放全碟。也许这是我和这部电影的一点点小小的缘分,因为太喜欢,我看了两遍,把它评为我2009年十大佳片中的第三部,如果不是因为它是一部纪录片的话,我愿意评为第一。填投票的时候,才发现导演是张经纬,是今年我的最佳编剧(天水围的夜与雾),就感慨这圈子真小,评来评去,无非是那几个人。又想,从前听过的那句话也真对,做什么事情,做到最后,无非都是做人二字,搞艺术的也一样。

无非是“做人”二字,这个道理我都长到三十岁才明白,出身于香港的少年黄家正,却在十七岁就明白。影片的一开头,张经纬在镜头外问他,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少年稍加思索后回答说,做一个HUMANBEING,这个答案让我吃惊,立刻对这个少年刮目相看,因为没想到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会说出七十岁的老人会说出的答案,我怀疑他根本不理解他说的是什么,只是在书里看来的,或者听别人说来的,你知道人在十七岁的时候常常会这样,说些自己都难以理解的很玄乎的话出来,可以让自己显得很深刻。于是我很想知道这个少年的这句话,是只是一个姿态,还是发自内心的。后来我看到他在十一岁的时候弹琴的录像,又吃惊了一次,不是因为一个十一岁的琴童娴熟的技巧,而是因为他的琴声里竟然有那么丰富的人生和情感。可是他只有十一岁啊,他是怎么做到的,他的内心怎么会有这么丰富?他怎么能体会到这些的?直到看完整个片子,我终于相信,在最开始的时候,他回答的那句关于humanbeing的话,是发自内心的。我也终于明白,张经纬当年同时跟拍了好几个音乐神童,为什么很多其他的人都停下了,只有黄家正拍到了最后。因为他身上,是真正的具有一个天才那种被艺术洗涤后的作为一个人最本质的干净和清澈。

很多人一提起“天才”两个字,总是觉得他们是不正常的人类,但是毛姆说,天才才是超级正常的人类,这句话我一直赞同,但赞同的有些模糊,看完了《音乐人生》,想这个十七岁的少年,到真是完完整整的给我诠释了一遍毛姆的这句话,诠释了一边什么叫做更正常的人类。他爱音乐,希望一辈子爱,希望音乐能够指引他的人生,在他的心中,他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要弄明白,做人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他说,同学和老师总是想赢,但那不重要,音乐才重要。所以当他带着拔萃学院的乐队得到各大比赛的冠军,同学们,老师们在欢呼的时候,他只是淡定的站在一旁,抬头看看。说,看,飞机。所以他可以带着室内四重奏乐队去参加比赛,却不顾比赛的规定,选择了一首超长五分钟的曲子,他说,要让香港人知道什么叫做室内乐。结果扣掉了该扣的分数,还是得了第一名,他不考级,说得来锦旗只拿来擦屁股,他问这个世界真的有神存在吗?他说,“我很清楚,我不管名利,只要死时无悔,人生无憾。”他的朋友经常被他气得疯掉,但又不由自主的最后都回到他身边,因为跟他真的能学到太多的东西。

天才只是更正常的人类,人们总是觉得他们太孤傲,太疯狂,其实疯的不是他们,是我们这个世界疯了而已。看完这部电影,我开始深深的相信这句话,他们是怎么逃脱这个世界的塑造的,怎么能不被洗脑成一个比赛的机器,争名夺利,随波逐流,具有那些社会属性的社会一份子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深深的喜爱着这个少年,在我从小到大观看的华语电影的印象中,我从未看过这样的一个如风少年,清澈,干净,纯粹,俊朗,如神的一道光一样。而且最重要的,他是真的。

黄家正,十八岁,还有困惑,还在摸索音乐之路,人生之路,虽然不信神,但我在心中默默的为他祝福,愿他永远不要迷失人生的方向,愿音乐指引他的人生,愿神的光一直保护他左右。


黄家正语录:

1、我不是要演出一场赚几百万,这没有意义,我要坚持我读音乐的原因,我要用音乐指引我的人生。

2、我很清楚,我不管名利,只要死时无悔,人生无憾。罗老师则看重死后有多少人怀念自己,她取向贡献人群,社会认同。

3、谱只是纸,我是人,比谱更有意思。

4、有魅力的领袖能够改变人的思维,我非万人迷,但我绝对有魅力。

5、音乐非常博大,没有对错及高低,甚至牵到人的存在。

6、(指导妹妹练琴时):谱里没有中弱、中强,只有天堂和地狱。要明天不怯场就紧记,你是为自己而演奏,也许这是你最后一次拉琴,你的最后一次是不会去和别人比较的,最后一次一定是为自己演奏。如果仍去想比较,你就不是人。你是木头,没反应,没感情。

7、(指导同学):要先做一个人,才能做一个优秀的中提琴手。

8、罗老师弹琴是为荣耀神,世上有神吗?在facebook的“宗教”一栏里,我写上:“追寻真理”。找到与否不重要,寻找本身就是过程、经验、成长,最后回到音乐。

9、拔萃(黄家正就读的学院)精神非我所要,这是建基于比赛之上的,我们太想赢音乐节,这种心态超过追求音乐的心。胜出时感到团结,仅此而已,我想要的是,大家追寻音乐,宣告我们在演奏,不理胜负。我从小就有这种想法,但我知道别人会鄙视,但我会感染他们,不要为比赛去弹琴。

10、我的一个朋友,是基督徒,我们人生的道不同,他的道是神,我的道是人。

11、我故意超时,选别人不会选的曲,我不需要用赢来证明自己,我比他们好十倍。取消资格好了,我已赢过,锦旗拿去擦屁股。我选此曲是因为我们会获益良多,并非要在比赛中胜出,为音乐而音乐,而非为比赛。我要教育香港弦乐界,何谓室内乐!

12、我需要祷告吗?不需要,相信自己。

13、世上最好的钢琴演奏家是谁?我!

14、成为钢琴演奏家可能是我的满足,但演奏家这个词笼统,每月一两场还是十场,频繁出国演出又意义何在?都不是为音乐而去演奏,我的终极目标是做一个人,有良知,有人性。

15、我虽家境不错,爸爸疼我,但人不过一死,何不早了断?世界就是不完美,死掉就完美。世人懂音乐就不会有战争。

16、为何搬家?因为父母离婚。为何离婚?因为父亲有第三者。这是我一生学得最多的,通过离婚,不论医生还是音乐家,背叛妻子,不尊重亲人,推卸责任,都是不对的。这一切告诉我,他没有人性。

17、为何手指会弹琴?为何我会说话?有亚当夏娃吗?如果无神,音乐可否用科学解释?如果有神,那为何世界不公平?我一直在追求答案。

18、余下的生命怎么办?早点了断,人有权结束生命。


毛姆论天才:

“所谓正常其实是最罕见的。正常其实是一种理想。是人家根据人性的共性编派出来一副画。要想把这些人类共性在一个人身上找到实在太难了。”

“所谓的天才不仅仅因为他与生俱来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站在最高点看世界,更因为他的成果对整个大众都具有吸引力,而不是仅仅针对某一类人。他的内心世界就是普通人的世界,只不过更饱满更含蓄有力。他的交流方式是人人都懂的,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讲的出为什么他所表达的东西很重要。天才不过是个超级正常的人。”

“完全正常的人是一个幻像。他要拥有所有的正常指数。而我们常说的天才表达着人类共同的东西,人的共性。其实只是因为天才就是这样少有的正常人,所以他所表达的东西才如此有吸引力,因为大家都懂。因为我们都知道什么是‘正常’。”
  

 4 ) 你有什么可以视作生命的东西?

“你系米觉得拍野系你个生命,your life?”

“Yes,好似你弹琴一样。”

你有没有可以视作生命的东西?我拿这话去问一个朋友,他沉默了几秒后说,这个问题真让人无地自容。在看《KJ音乐人生》的前半部分时,我常有这种无地自容的感觉,其中更夹杂着无限的嫉妒与羡慕。梁实秋曾语,在历史里一个诗人似乎是神圣的,但一个诗人住在隔壁便是个笑话。同理,一个已经辞世的天才或许能够引起人顶礼膜拜,一个活在同一片土地,操同一个语种,跟我同肤色还比我小了四岁的天才,则让人感到一阵战栗,他身上光芒闪耀,谁望住一眼,即可感到自己黯然失色,好似一堆无用废柴。

黄家正型到爆。

11岁赢得音乐大奖,同年赴欧洲各地演出,录制贝多芬第一号钢琴协奏曲,锋芒毕露风光无限。然而音乐神童何其多,小时了了大时未佳几乎是个巫婆的诅咒,你昂首阔步引颈高歌之处必有人在旁腹诽:看你风光到几时?

他到18岁时的确不如11岁风光,只是你完全想不到,这个男人的魅力已经不仅仅在音乐,而是无法抑制的从各个地方钻出来,叫人不敢直视:以后他肯定会倾倒众生,然而谁能配得起他呢?一个视音乐为大满足的人,一个只将女朋友归在朋友一栏的人,一个口出妄语,却一点都不讨厌的人。和他同年的小姑娘说,看这片子没法不仰慕他啊。

的确,黄家正活生生是从偶像剧中走出来的角色,帅,有才,有才到根本不关注外边的世界,让我想起一些恃才傲物却指望收服所有人心,对持己见者唧唧歪歪个不停的所谓才子。他从未想过博得所有人的喜爱,不惜口出狂言:我要教育香港弦乐界,何谓真正的室内乐。话音未落,已夺头名。

如果不是这个18岁少年,香港在我眼里没准还是一片荒芜,跟很多自以为是的人一般,认定南粤不过一片文化沙漠,尽管它乃娱乐之都东方之珠,很多时候想起来不过是一个大型购物商场,容你心花怒放进去,珠光宝气出来,为自己贪到许多小资本主义社会的便宜沾沾自喜个不停。所以香港到底有咩唔同?港人干嘛要在97之前仓惶不安,认为天地会变世道会变?

有一次跟人吃饭,席间某男认定beyond是他此生至爱偶像,精神领袖,眼光发亮说:你听听现在那些烂歌,再听听《红日》,传唱二十年!当时我笑而不语,开始思索一个问题,为什么香港传来的那些舶来品,尽皆廉价品相俗气毕露?似乎只有爱来爱去的流行金曲,打来打去的枪战武侠,抛胸兜售的玉女明星……黄家正这般的人物,简直从未越过香江,他哪里care大陆市场?

你得承认,大陆市场就是这么庸俗,我十岁时知道个周华健已经得意洋洋,谁来教我贝多芬德彪西?你得承认,就算有了李云迪朗朗,我只看到前者在耐克广告骑车骑得飞快,后者扬言非公主不娶;你得承认,撇开60,70后不谈,80后的精神家园依然荒芜一片。我嫉妒黄家正,嫉妒他老爸在他身后跟他一起徜徉音乐之间,嫉妒他有一般好友说音乐使他们获益良多。

粗俗尽管有时能令人破口大笑,但总要有些东西,能使我们暂时能够脱离世界之外。黄家正11岁时有一个烦恼,尽管他很快乐,世界上的大部分人却不快乐,如果大家都懂音乐,多好,连战争都不会有。

一个诗人,一个音乐家,看似无用,有时候却是很多人活下去的依据。

最后想说说黄家正的医生父亲,香港中产阶级,两儿一女,令人艳羡。主人公幼时常坐于膝上,其乐融融。我当时心想:拥有这样丰富生活的男人,肯定不会无聊到去外遇。直到最后黄家正出场指责父亲出轨搞第三者无人性,看完有点诧异,看来外遇不分有聊无聊,他父亲或许意识到长大的孩子已经不是他的生命,一份不光彩的爱情暂时跃居所有生命之上。

 5 ) 一个不完美的世界和一个完美的人

The world is imperfect, and yet you are a perfect human being.

当影片开场仅仅一二分钟,K.J.说出那句I want to be a human being.的时候,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涌了一下,不过,还是没有掉下来。

影片的前半部分,K.J.的年少轻狂是给我最深的印象,不过当他越来越多的展露心迹,我越来越可以理解那种作为一个最最纯粹的人,最最洁净的灵魂,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甚至是充满了恶的世界里,是何等孤独。

在摄像机的镜头前,Samuel是不会说出真正的心声的。其实,他,或者小胖,或者很多K.J.身边的人都有一种被K.J.的光芒shadow的感觉。因为他是神童,因为他获得的国际认可,所以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咯。K.J.的指导——何时轻,何时响,何时停顿,所有的技巧性的东西——这些当然要听,听了就可以得奖,得了奖就可以……

当K.J.说他特地选了一首超过主办方时间要求的曲子,为了让参与的人能够更多的感受到音乐,更多的感受纯粹,更多的让他们体味那种“神性”(请允许我用这个词)。我可以感受到他给自己所加的责任,和渗透骨髓的同这个社会的格格不入。

他是对的,年龄必须足够的小,必须要碰到一个好老师,才能成为音乐家。Samuel和小胖这样不能算作“小”,他们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比如要成为一个音乐家,比如K.J.的性格很古怪,在这种不纯净的心灵状态下,你可以获奖,但是无法internalize音乐,使它成为你的一部分,就像Ms. Loo说的。

又或许,其实是可以的,如果有一个好老师。而难的是当你有了整个世界,当你功成名就,你还能保持这份纯粹和纯净。这也许,就只能是上帝的旨意了。

K.J.有很多问题要问上帝,而我要问的是,为什么上帝选择了一部分人让他们清醒,让他们保有一部分的神性,却艰辛的活着。像K.J.这样,且不被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所理解。

我的泪水是在影片快要结束时K.J.在捷克被采访时流下的。当他说完了live, survive, suicide之后,他哭了。那种绝望,hopeless and helpless,那种对人生,对这个世界的通透让人流泪。

在这个世界里,任何“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论调都只会让你周围的人远离你,一点一点。仿佛你做的并不是对的,而且活该不被这个世界接受。原因仅仅是你是一个perfect human being,而别人的生活是totally meaningless的。

 6 ) 家正的音乐路能否坦然

昨天看了《音乐人生》,其实我看完最想干的事情就是去查查黄家正这个人是否真的可以走在音乐家的行列里面。

不可否认,家正的天赋不是我们这些常人能够比拟,家正的幸运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少数的施舍。可贵的不是技法,而是技法背后的那份对于音乐的心态。

其实11岁的家正,其所说所想,17岁的家正,其所作所为,依然非这个是时代同龄人所能思索。家正的偏执,却让我想起了Beethoven各种传记中的刻画的那个傲慢而偏执的矮个子德国人。

家正是好的,但是却也体现了太多和这个成人社会和这个现实社会的冲突,而这些我觉得压在他身上的太多了。其实影片中,我个人非常希望有那么一段静静的时间,看到家正沉浸在他的音乐中,而不是一遍遍的打断和被打断,黑屏的那一段室内乐演奏,太短也太刻意。

不知道家正的生活是否也如影片刻画一般,而我们作为现实社会的凡夫俗子,只能希望这个社会难得的天才能够走好他的音乐路,能够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让一个醉心于音乐的少年,始终都延续他的Human Being. 闪亮的风采。

 短评

我想的和他一样多,不过他的成熟让我无地自容。年度最佳。

3分钟前
  • Touma
  • 力荐

太好看了。

5分钟前
  • 水木丁
  • 力荐

看哭了,年度十佳之一,勾起了对童年学乐器时的大段回忆,有的时候经常会想,音乐演奏家是需要天赋的,而且需要一个好老师,另外还需要自省如何做人,才能得到人生的飞越。

10分钟前
  • 韧勉
  • 力荐

有些东西真的必须有天分才行。

1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看一颗敏感而又完美主义的心如何自处却终究败北。

19分钟前
  • 罗伯特小姐
  • 力荐

香港最好(也可能是唯一)的纪录片。

23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家勁眼中的光芒由閃耀到消失,是令人唏噓的話題之一。曾經用音樂的激情沖破俗氣榮耀的天才,也避不開因為家庭破裂所造成的內心傷痛。痛之無可避免,同樣也適用於天才。然而或許,我們應該再多看一眼,生活在天才身邊的哥哥。從他的臉上,所感受到流行於社會的“比較”所造成的悲哀,是否更是,很多孩子與大人躲不開的沈重

24分钟前
  • 喬奕思
  • 推荐

To myself:无可评论,不会忘记。

26分钟前
  • mOco
  • 推荐

故事本身当然已足够吸引人,黄家正这个射手男本身当然也赚尽眼球。但是张经纬也太会拍纪录片了吧!全都做足且超出水准以上,真厉害。

27分钟前
  • Kikiko
  • 力荐

纪录片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能够记录时间。

3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黃家正其實並不擅言詞,所謂的哲學思辯也無深度,但他讓我懷念從前,讓我覺得不孤單。11歲的家正哭時,我就在想,會不會每個孩子都曾經覺得有不被瞭解的寂寞?

34分钟前
  • lolam
  • 推荐

天才都是有點討人厭的。

35分钟前
  • h2ody
  • 推荐

全中,黄家正就是理想型。做一个真正的“人”,投入全身追求纯粹的人生不需要解释。理想不是人生的全部,活着才是。

36分钟前
  • 撕撕撕
  • 力荐

这孩子少年老成,真够苦的,想起我小时学琴的痛苦时光啦~

41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痴人正是黄家正:我这个人,懦弱、犹疑,热爱和稀泥和当墙头草,总是很容易被外物影响。所以我一直偏爱内心坚定骄傲的人,黄家正自成的小宇宙内公转自转,从上到下,由生到死,各种宏大元命题都有自己坚不可摧的理念信仰,被孤立也不要紧,被讨厌也不要紧,得罪人也不要紧,永远知道什么对自己是要紧的

44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力荐

你渐渐变成你憎恶的那个人一样让人憎恶。中产阶级家庭的怪胎?一时的天才?母爱的不在场和转移?练琴让脑部早熟?

48分钟前
  • ealonlee
  • 力荐

有才华的人,就该什么都不怕。。。当十岁的他说出一串耸人听闻的话,他爸在一边又是惊讶又是微笑。。。而当十七岁的他说爸爸没有人性,他爸又该是副什么表情?

51分钟前
  • 肖浑
  • 推荐

他的音乐很朋克,他的人生不拧巴

54分钟前
  • kulilin
  • 力荐

26-8-2009 12:00pm bc

56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有一场戏:父亲对kj说,爸爸以后会经常跟你聊天。kj坐在旁边玩弄着手指,没有回应,他继续玩弄着手指,没有回应,玩弄着手指,直到眼泪哗的就流了出来。在他眼泪流出来的同时,我的眼泪几乎同时就流了出来。电影的魅力之一,让我们两个这辈子也见不到的人有了交集,那一刻的感受,是那么的相似。

59分钟前
  • 帖拉索伊朵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