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男孩A 剧照 NO.1男孩A 剧照 NO.2男孩A 剧照 NO.3男孩A 剧照 NO.4男孩A 剧照 NO.5男孩A 剧照 NO.6男孩A 剧照 NO.13男孩A 剧照 NO.14男孩A 剧照 NO.15男孩A 剧照 NO.16男孩A 剧照 NO.17男孩A 剧照 NO.18男孩A 剧照 NO.19男孩A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05

详细剧情

  24岁的杰克(安德鲁·加菲尔德 Andrew Garfield 饰)获得假释出狱,负责接管他的特里(彼得·穆兰 Peter Mullan 饰)为他安排了新名字新房子新工作,于是他用“杰克”这个名字开始了新生活。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杰克认识了新朋友克里斯(肖恩·埃文斯 Shaun Evans 饰),也结交了一个女朋友米歇尔(凯蒂·里昂丝 Katie Lyons 饰),还在一次车祸中救了一名女孩。然而,已经改过自新的他必须向所有人隐瞒——自己曾经是个杀人犯的秘密。曾经的杰克是个受到老师家长冷落的少年,他和唯一的朋友菲利普整天厮混在一起,有一天,他们在小树林里残忍地杀害了一名少女……  杰克在适应新生活的同时,往日的记忆常常一幕幕地浮现。多年前的命案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小报们时刻在关注这个少年杀人犯,网上也炒起了悬赏金。随后女朋友的无故失踪让他陷入不安中,曾经被称作“男孩A”的他又如何面对以后的生活……  本片改编自乔纳森·特里盖尔获得多项大奖的同名小说。

 长篇影评

 1 ) 停止任何存在让人可以有结束生命理由的价值判断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之有一个: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
                               ——加缪《西西弗的神话——论荒谬》
加缪认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来源于其答案所带来的行动,因为他不曾见过本体论导致的死亡,或者说由于本体论的原因去追求死亡。我认为这个问题本身也难以回答,但是至少由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个问题的答案所导致的结果来看,自杀至少一定是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承认这个结果的确不能给事实本身带来任何转变,但是恐怕在很多时刻都是对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值得经历的这个问题做出的解答影响了人最终的结束或者继续生活的决定,改变解答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意味着结局的不同。承认它的哲学性是在根本上承认问题的解答是可以在某种限度中被证明或者被逆转的,这就意味着无论你是积极地看待自杀所体现的勇气或者消极地排斥这种行为,你都可以通过思索找到某种判断方法的严密性或者荒谬性。
上面的小字对于现在的讨论是毫无意义的,那只是我自己看书时的笔记而已,权当临时涂鸦吧。
BOY A,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英国电影,当然有人说它的剧情有严重抄袭Little Fish的嫌疑,可惜我没有看过后者,也就无从下判断了。当影片的最后Jack或者Eric,whatever,反正这并不重要,因为他不过就是那个可怜兮兮却又犯下大错的boy A,当他反挂在海边栏杆上准备结束生命的时候,我的大脑翻江倒海,不断论证他是否该死这个问题,结果影片结束了,编剧摆了你一道。我猜测他的意思可能是说他死活已经没有意义了吧,因为他不被社会接受的结果已经笃定无疑。那时我的脑子很混乱,也很悲哀,没有任何深刻的思考只是觉着这么一个帅气善良的男孩如此人生谢幕让人倍感惋惜罢了。抽了支烟,大脑恢复了清醒,我忽然明白导演把我耍了——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是boy A自己是否应该认为自己的人生就此谢幕了。导演的意思很明显:社会是绝对不会接受主角的,而主角的生活是建立在隐瞒和对获得他人谅解的希望的基础之上的,而当这个基础被毁灭之后,主角的人生也就失去继续的意义了,所有他的选择并不重要了——因为生活已经替他做出了最后的选择。咋听起来很有道理,仔细想想,这个逻辑是建立在假如一个人被社会所唾弃而且失去被社会谅解的可能或者希望的话那么他就失去生活意义的前提之下的。的确,这个前提是有分量的,但是,你敢肯定它为真?
主角是作为一个被社会遗弃或者忽视者呈现的,无论是他老妈的“leave me alone”还是老师的讽刺或者小混混的一句“spastic”都是要说明这个问题。不要问我为啥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一出生就要被社会遗弃,因为问题的答案很简单,简单到根本没有说明的价值——我们的社会本来就是被创造来将一些人推上神坛而将一些人打入地狱的,这就是社会诞生的意义,达尔文主义把这称之为“物竞天择”或者说“jungle law”。主角又生性怯懦,毫无反抗之心,无疑这种人是最悲惨的。后来他遇上了一个跟他一样的弃儿Philip,不同的是这厮相当生猛,主角的人生从此好像看到了阳光。不要说什么人生要自己把握之类的屁话,假如你被老板叼就想杀人的话你可以设想在你最纯真最弱小的时候被人爆菊你会对社会产生怎样的意见。听到Philip诉说他和他老哥那点事的时候我甚至想电影让小孩子背这样的台词是否是正确的。总之这两个家伙就是天生一对,随后开始了他们的各种各样的过分的和不过分的恶作剧,直到他们切了一个有着可恶嘴脸但却同样令人同情的小姑娘为止。
主角就这样走上了对抗社会的道路,虽然他是无意识的,但他的确是一个挑战者的形象,在他们切掉那个小姑娘之前,这所有的对抗都是可以被颠覆和逆转的。但当那件事之后,他并没有意识到,他只有一条道走到黑了。
若干年后,Philip死了,主角被放了,貌似一切都结束了,一切都将重新开始。然后又联想到影片的结局,突然想到《漂泊的荷兰人》,虽然当年看那些对这部歌剧的所谓浪漫主义解读让人颇为困惑,专业术语一个接一个,但我也大概明白了它所要诉说的情感。荷兰人也是以一个挑战者的形象出现,当然他的理由我没怎么看明白,只不过他挑战的是天神,然后被惩罚终生漂泊海上,七年可以上岸寻找一次true love,找到就会被解放。后来当然找到了,过程也比较复杂,结果诅咒解除了,船也就沉了,荷兰人和他的爱人纷纷葬于海底。以前只是觉得这家伙太背了,现在相互印证仿佛抓到了关键点上,仿佛也明白了荷兰人出场时唱的悲歌,具体词不记得了,但其中明显包含了对生命的厌倦和赴死之心——恐怕他早就知道他的挑战必定以悲剧结束,所谓的七年一次希望不过就是神明的游戏罢了。Boy A的命运是差不多的,他最好的朋友死了,他也受了许多年的牢狱之苦,看上去他俩已经被惩罚了,已经付出足够代价了。哪知他们的所谓惩罚不过是这个社会的游戏,永不结束,直至死亡。后来主角把这玩意儿看清楚了,貌似也是和荷兰人一样用死亡来获求最终的平静和惩罚的完结。
这就是唯一的答案?假如是这样,那无非又是一个浪漫主义题材的诞生。回到前面的问题:社会的接收和宽容是否是主角活下去的唯一基础?正文前面的引述出自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这部著作,西西弗的故事比较复杂,有兴趣可以查阅原文,简单来讲这位又是一个受罚的挑战者,惩罚也是无穷无尽就好像电影里的社会接收与宽容的永远索而不可得。可是西西弗做出了另外的选择,在我看来这至少是一个让行为在感性与逻辑基础上得以连贯的选择。
Boy A是一个挑战者,他接受了理论上应受的所有惩罚,而后出狱,当然这个时候他的良心仍然难以原谅自己。这也许就是他后来救助另一个小姑娘时那种复杂心情的原因,他在即将结束生命的时候不断提醒他的同事和自己那件事,恐怕也是为了内心的平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来替他作另一个选择而并非导演那恶心的只有唯一选项的单项选择题。既然我是一个挑战者,而惩罚正如我所看到的没有任何结束的可能,那么我继续活下去,每时每刻都是对于惩罚的挣扎,一种新的挑战。既然我选择了做一个挑战者,或者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一个人,那么我就不再相信什么未来,什么希望之类的建立在毫无理性基础上的幻想,任何的痛苦都是挑战,不是对我的挑战而是我对荒谬的挑战。如果可能,我会活很久很久,我会有机会救更多的人而不去理会他们在生命被拯救之后会不会改变对我的看法。我要活下去,不管多么卑贱,多么痛苦,多么无聊,多么日复一日地迎接痛苦,只要活着,就是挑战,我肉体的不消亡就是价值。如果我足够牛B,也许某一天我会发现那些用偏见厌弃和憎恨我的人都已消失在尘世——当然他们并不可恨,因为偏见本质上只是自我保护而已——我一定会感到由衷的快意。
再看一次boy A,影片结束时我不停的撕吼:不要被任何只有唯一解答的逻辑所欺骗,只要活着,就能创造你自己的另外一套逻辑,就能不断发起新的挑战或者你的生命就是挑战本身。所以,或者不需要任何理由:不要死,不要死!

 2 ) 原型并没那么美好

英国利物浦市默西赛德郡布特尔镇


1993年2月12日,2岁大的JamesBulger跟母亲到当地一家购物中心购物,随后失踪,14日,他残缺的尸体被发现在铁路沿线,22日,两名10岁的孩子RobertThompson和JonVenables被指控犯有谋杀遭到监禁。






悲剧回顾
1993年2月12日JonVenables和RobertThompson从沃尔顿圣玛丽英格兰教会小学逃学。他们来到当地的购物中心,并出现在商场的闭路电视中,录像显示当时他们在随意观察其他的孩子,并选择一个目标。在绑架发生前,两人曾试图带另一个小孩子离开。那时他们关于“带走两个中的一个”(takingoneofthetwo)的谈话曾被这个带着两名孩子的母亲无意听见,她以为他们想偷窃。后来据报道,他们本来是想带走两名小孩中的一个,将他领到外面,并朝来往的车流中推去,在繁忙的交通中制造一起事故。一名官员评论说,JamesBulger的被杀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机会主义犯罪,它已被系统计划。“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从一开始他们就计划去杀死一名小孩。”

同天下午,JamesBulger跟着母亲来到购物中心,进入一家店铺的时候,Bulger女士发现儿子失踪了。他独自一人在店门口闲逛,被两个男孩盯上了,他们走近和他说话,并取得了他的信任,最后带着他离开。这一幕被闭路电视摄像机在15:39拍摄到。

男孩子们带着James迂回行走了2.5英里,来到一条河渠边,他们把James推倒在地,致使他的头部和脸部受伤。一名目击者发现,男孩中的一个在踢James的肋骨。

 在他们继续步行的路上,有38个人看到了他们,有些报告说看到James青肿的脸,而另一些报告说他在笑,似乎男孩们在轮流伤害他并转移他的注意力。有两名路人觉得可疑上前询问他们,但他们声称James是弟弟或者诸如他迷路了,他们正在找当地的警局之类的话开脱了。最后他们带着James来到一个废弃车站附近的铁路沿线。

难以置信的暴力
 在后来审判中确立的事实表明,一个男孩朝James脸上扔制造模型的蓝色涂料,他们还踢他,并用砖头,石块,和22磅(10公斤)重的铁棍揍他。他们接着把电池塞到他嘴里。由于被铁棍击中头部,James的颅骨骨折并导致死亡。作为这个被极端暴力伤害小男孩的母亲,由于接受不了残酷现实,她提出自己的请求,在法庭上不要告诉自己,James所受到的最大伤害。

 在两名男孩离开之前,他们把James放在铁轨上,并用碎石压在他的头上,希望能有一列火车压死他,并造成一次事故的假象。2天后,发现James尸体的法医证实,孩子的尸体确实被一列火车碾压过。

这起骇人听闻的罪行,在利物浦引起了极大愤怒。其中一名男孩的家庭被拘留提问过,但随后被释放了。案件出现突破性进展,一名妇女在电视上看到商场监控录像的内容,她认出这两个孩子就是当地的小混混。她随后报警,当警方将男孩们带走时,他们惊讶于这两张稚嫩的面孔。

一开始两名男孩并没有承认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接着两人开始互相指责对方应该为谋杀案负责,最后警方确认那个完全没有悔恨之意的RobertThompson是主谋。后来法医也证实,他们衣服上的油漆和尸体上的一致,两人的鞋上都有血迹,通过DNA测试,Thompson鞋上的血迹和James的匹配。

1993年2月22日两人被指控犯谋杀罪。他们成为英格兰和威尔士在20世纪被控犯有谋杀罪最年轻的人。

 3 ) 无人拯救

      很多时候,你在社会新闻上看到种种惨案,总是难免生出作案者禽兽不如,应当被碎尸万段的想法。在世界上大多数法律体系中,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有一套适当惩戒,管教为主的策略,而很多时候,孩子们干出的事儿也常常令人发指,以至于我常常看到类似新闻中有这样的留言“这样的小兔崽子宰了算了”,“现在未成年人就应该照成年人的判”之类,而一个孩子的罪行往往可能附着他一生,久久难散。这样的问题在电影《蛮童之歌》(《Boy A》)中便出现了,一个孩子,童年时犯错,当他经历了几年狱中生涯后,想从头再来,好好生活,却发现社会的游戏规则那么残酷。

    《蛮童之歌》是部将故事、表现形式、情感、反思等交织的很好的电影,它从一开始就制造了一个悬念吸引着我,已经二十多岁的青年获得假释,在辅导员特里的帮助下,换了一个身份杰克,在小镇重新开始生活。影片后面一直交织现实的他和他对童年时光的回忆,中间掺杂种种顾虑和感伤味道,让人一直猜疑杰克究竟曾经做过什么。杰克从开始的踌躇、羞涩到后来慢慢找到了人生的立足点,他有了铁哥们,他因为一次救了一个小女孩而获得身边人的赞扬,他有了爱情,他的工作也很顺利,而特里如同父亲般对他的照料让他越来越自信。我们看到了一个阳光少年,德才兼备,友善随和,然而,同时不断闪回的他童年的自闭、孤独、斗殴场面,却让整部影片又时刻显得躁动不安,让人感觉总会有事儿发生,结果他童年的噩梦终于呈现,他曾经和一个伙伴在背着书包上学堂的童年时光,杀害了一个女孩,而如今那个伙伴早已不堪重负自杀,杰克选择了继续生活,却发现那噩梦延续至今,他的真实身份最终暴露,朋友离去、女友远走、失去工作,他因为童年的过错,被如同一个恶魔般的在今天被媒体渲染,最后面对大海,影片没有给出结局,我们却已经可以想象。

    重新开始是每个曾经犯过错的人希望,然而在一些情况下这又常常是奢望,对于一起罪案,媒体偏向于报导其最血腥、最惨无人道的过程和结果,对于前因和背后的故事往往不愿追踪,这一来需要成本,二来很重要的这不是大众关注的焦点,这样产生的收益太少。我们太容易被耸人听闻的故事撩起情绪,甚至看到一个比如“8岁男童狂砍女同学24刀”之类的标题,就很可能不看正文,直奔留言,抒发对此“禽兽”的愤怒。而对于司法体系,我们常常更愿意相信它的惩戒效果,而不愿意相信它的改造效果,所以对于犯了大错的人,严惩常常是天然的反应。杰克和他童年的伙伴菲利普做下的事情是残忍的,在当地留下的影响是深远的,片中可以看到在很多年后,当媒体听闻当年的孩子假释时,立刻开始猜测他在哪里?而杰克也因此在诚惶诚恐中度日。影片通过童年的故事,向我们逐步揭示了一些当年悲剧的缘由,杰克的母亲因为绝症而暴躁,父亲又对他缺少关爱,他自卑、孤独,直到遇上了为他两肋插刀的菲利普,而性格显得暴躁的菲利普内心其实跟杰克一样的自卑、孤独,但是他以一种对外的攻击性表现出来,当一日,有个女孩对他百般侮辱、称之为“人渣”时,他爆发了,连刺女孩数刀,并不能自拔的继续下去,让杰克也被牵扯其中。少年犯罪是一种社会性的悲剧,杰克的童年在一种压抑中生活,每天面对欺辱,直到菲利普的出现,在这起悲剧中,他更像一个从犯,而显得更暴躁的菲利普则事后承受的压力更大,选择自杀,而从杰克的生活背景看,我们也能够想见菲利普的家庭和童年生活应该会有更大不堪。

    悲剧的轮回性是最让人伤感的,家庭问题常常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根源,而那位对杰克以慈父关怀的特里却恰恰碰上家庭问题,最终将杰克真实身份泄露出去的恰恰是他自己的儿子。这是一个尴尬的场面,就如心理医生得了精神病,特里能与杰克友好沟通,让他直面生活,却跟自己的儿子有了交流障碍,以至于让儿子宁愿毁了杰克来报复。这样的尴尬似乎也告诉观众,家庭中的种种交流障碍还在继续,跟十几年前没什么两样,而这个过程中,受到伤害的青少年还在产生,他们中间依然潜伏着悲剧的种子。

    杰克身份暴露后形势的急转直下令人感到突然与悲痛,曾经,他与同伴杀害一个女孩,当他洗心革面后,却救了一个女孩的性命,然而人们不愿因此原谅他。曾经的友谊被撕裂,曾经的赞扬被摧毁,曾经的爱情飘散无影,他刹那间失去了一切,只有在海边,在幻觉中最后感受女友的爱,以至于我以为这会是一个他最终被原谅的励志故事,然而当他站在高处,面对大海的时候,我的幻想破灭了,他面对的社会规则对他的过去不会有宽容,我们更愿意相信“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而非“浪子回头金不换”,我们更愿意相信他是一个定时炸弹,哪怕他曾经救了一个女孩。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比杰克的悲剧更普遍的是,一个人可能犯了小罪入狱,出狱后,仍然受到警惕与排挤,进而心理失衡,可能犯下更大的罪,而这样反过来又让公众感觉,确实犯过罪的人就是不会变好,接着对身边出狱的人,接着警惕与排挤,令人感觉很难破除的死结,它还会考验相关社会工作者的智慧和勇气。

    当杰克绝望之际,恰恰是那个他救了的小女孩的来信给了他人间最后的温暖,“谢谢你救了我,这是你光环,这是你的刀,这是你的翅膀,我觉得你就是个天使!”,孩子更单纯,更能发自内心的感受真善美,然而这微薄的单纯的关怀跟社会的压力相比,显得太小太小。或许看这部影片时,观众多会感到一阵忧伤,同情杰克,和我一样到最后都希望奇迹发生,他被宽恕。然而,现实中,面的一个曾经犯过大错的人,我们又会如何了,是猜疑还是信任?是给予警惕还是一个拥抱?这总是一个令人很难预先回答的问题。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ccfcb199f503d1016e068c80.html

 4 ) 现实的疯狗们

其实现在是临晨3:55。被我妈妈发现我还没睡的话,她一定会想尽办法来整我的,我确信,哦不,她会直接杀了我的。瞧,这就是帮爸妈住在一起的坏处。有能力可行的话,我一定搬出去住,然后找上几个哥们姐们管他认不认识,干上几天几夜再说。我那喷薄而出的欲望啊。They will kill me.
OK。主题。
《Boy.A》
电影永远也一直会比连续剧或者之类的事物感人。也许因为他们是精心制作的。嗬嗬嗬。Boy A就像是一曲悠远清谈的田园歌曲,清醒而美味。虽然他的词确实不那么的美妙,甚至有点过于的残忍。不过,不可否认,他拍的很美。真的很美。演员的英国味十足,不只是语音。我爱这样的风格。
要做比较的话,我觉得《迷幻森林》和《大象》会是不错的选择。当然如果我看完了日剧《迷离三角》的话。大概会在这部剧里面看到更多的相似点,相信我。少年犯罪不会没理由的,但是少年犯罪是重大的。想想看,当天真无暇的男孩杀了一个同龄的女孩,哦,当然,这个女孩死前在亲吻一个中年大叔,而这两个男孩一直在被欺负,被同学嘲笑被哥哥强暴,家里也不太美妙。爸爸脾气暴躁,妈妈快要死掉。很悲惨对不对?可是也无法解释谋杀这个行为。所以当社会在事隔多年再次找到他后,他无处可去。人们的偏见或者怨恨逼迫他只能自行了断自己的生命。因为他说他不想再做别人,即使这个别人热心极了阳光极了,甚至不顾生命球了一个女孩因此上了报纸。当他第三次看到自己在报纸上出现时(第一次是看到了自己的通缉照片——电脑合成的),他决定要眼前的Jack消失,因为原先的Eric已经死去了,与Philp那诡异的自杀一起。
说说片子中的另外一个角色——Terry。他是以一个长者的角色出现的,代表了社会中的同情部分。他相信Eric本善,愿意给他一次机会。但是同情毕竟在这样的事件中是弱势。Terry的儿子,他懦弱胆小天生悲观。我认为他代表了利益。为了自己的私欲他出卖了Eric或者说是Jack,这个以新身份开始新生活得好人。
现实就是这样,过去的阴影一直在,无论现在时什么,过去他一直在。而如果你的过去过黑暗,那么你的未来也不会光明到哪里去的,所谓因果关系所谓循环。Chris居然有暗示。而影片中的女主角Micheal,她是代表着光明,我猜。虽然一开始我认识是她出卖的Jack,其实她只是认出了他,然后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面苦恼,什么都没做。最后Eric自己对自己的那段对白,除了帮助下定了决心,更看出了他的本善。他的化身M说,不是我。他说,我知道,我从没想过是你。
Oh,so pure the soul is!要去死的不是他。是那些死死咬住过去伤口不肯放手的疯狗们。

 5 ) 男孩A

人们总是会通过揪着别人过往的错不放而彰显自己不出众的善良,表现的那么正义用来伪装自己软蛋的事实。会咬人的狗不叫。越是在乎的就越是你没有的,放条生路又何妨,为什么一定让自己变成一个刽子手?口口声声的包容最后还不一样变成丑恶嫌弃!?爱?真的能包容么?面对父母的冷漠,还有什么值得期待的?总是会有太多太多的独立小成本电影带给我我们惊喜。
导演平淡沉稳得讲述了一个救赎失败的悲伤故事,而最悲剧的是主人公的人物设定使他不仅要被社会抛弃外又不得不被朋友与爱人远离,一个人孤单走向死亡的结局让人看完倍感无力。影片中多位人物因成长中的不幸导致犯错,人性的冷漠导致每个人残忍的选择,似乎又很难说到底谁对谁错!导演也正通过这充满现实与绝望的故事提醒社会:过错也许真得无法挽回,但只求世界能够多一丝宽容!

 6 ) 難的不是原諒,是竟然想原諒。

從頭至尾的心痛,從沒停下過的眼淚──我看Boy A時的悲慘狀態。

更悲慘的是,這部電影後勁之强,觀後好幾個小時,只要想到某些片段仍是揪心得快喘不過氣來,腦中都是Jack最後(Andrew Garfield飾演)的淚眼,彷彿我也被海水般冰冷的絕望氛圍緊縛。

其實我不該同情Jack,有違我的信念。看這麼多的犯罪小說跟影集以來,殺人犯或許有可憫之情,但我卻無法全然接受因壓迫或虐待而將憤怒訴諸犯罪,我認為那是非人性的,但這部電影讓我陷入深深的矛盾,與自己信念的掙扎。

所以這部片不是完美無缺的,劇本瑕疵其實不少,尤其全片試圖以同情的眼光去看待成長過程跟家庭背景充滿缺陷的少年犯,但我的疑慮還是在於:是否人性本質中本就有殺戮嗜血的因子,只是後天教育將之除去(掩蓋)?即使是站在一般民眾立場,我的確也會在意犯下殘忍謀殺的罪犯出現在生活周遭,我能相信他全然改變了嗎?我自認做不到。

即使如此,導演John Crowley非常清楚要說什麼故事,有點自溺,但無所謂,我真的、真的、真的打從心底同情Jack,見他好不容易獲得的幸福與快樂一點一滴的碎裂,我的心也碎了。

喔!都怪Andrew Garfield,他演得太好太好了,我拚命在腦海中搜尋,上一個獨扛一部片的精采與出色的演員有誰,眼下Andrew Garfield占滿了我的腦袋,如果這是一個真實故事,如果這是真實存在的Jack,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所以都要怪Andrew Garfield。

他在開頭兩分鐘就揪住我的心並讓我有流淚衝動,我忘不掉即將假釋出獄的Jack收到跑鞋禮物,擁抱社工Terry時那特寫的半張臉,眼中混合著滿足、不安、跟茫然,他把一個重新適應社會、試圖擺脫過去的少年罪犯詮釋得絲絲入扣,咬手指、總是垂眼迴避正視、說話結巴......這些焦慮表徵若弄個不好就會顯得很假,但Andrew Garfield做到了,他讓人好想拍拍他的肩,告訴他:Everything will be alright,you will be fine.

但不。

這部電影之所以令人心痛,是因為從第一分鐘開始,觀眾就預知了結局。知道這代表什麼嗎?當Jack確認了Michelle對他的愛後,他說:

「我從來沒想過,我會說那些話,更沒想過有人會對我這麼說。現在我有一個這樣的人了,一個女孩。你知道嗎?不管我見到或沒見到你,我都感到窒息。」

透過又一個特寫鏡頭,Jack感動的哽咽與淚水,這是我聽過最甜蜜,卻也是最令人心碎的台詞,因為我知道,即使Jack想改變,社會與人們並不打算給他機會。

童年嚴重缺乏愛的Boy A,出獄後改名換姓變成Jack,在積極輔導他重回正軌的Terry身上感受到親情,更在Michelle身上初嘗愛,長久以來他終於知道怎麼愛人跟被愛;當他被社會輿論與攻訐逼到絕境,聯繫不上Terry的恐懼,女友Michelle的無法釋懷跟離去,真正壓垮了他。

Jack將自己縮在閣樓的角落痛哭:「我絕對不是那個男孩了,我不是了!」Jack不再是當年那個罪犯,但世界卻沒有改變,沒有屬於Jack的出口,他徹底被困死了。

而我,也被困在Jack的絕望中,久久無法釋懷。

2011/1/23

 短评

人性,你的好不足挂齿,你的恶千刀万剐

4分钟前
  • 沉默的约翰尼斯
  • 推荐

每个圣人都有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未来

5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表白之后我也会故意躲避的,哎,好羞涩!!!!!!

8分钟前
  • Nobervem
  • 推荐

Andrew Garfield的成名作,表演传神。有些信任一旦丧失,就再也回不去了。

1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隐藏过去,重新开始,但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虽已改邪归正,但仍走不出心理阴影的孩子。

13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但依然能够吸引人。在平静乃至缓慢的节奏下,讲述着一个沉重的话题-到底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还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答案在本片其实很明显,但导演却把我们引向另一个方向,那就是天下之大,却容不下一个改过自新的男孩...另外,表演也都不错。

16分钟前
  • 辣辣的皮特
  • 推荐

一把刀子,一次恶魔一次天使。可人们总是记得你曾经是恶魔,忘记你今时是天使。

20分钟前
  • 多多
  • 推荐

又一次的,我感到心碎。

2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有那么一个地方,陷入其中我们都一样笨拙

23分钟前
  • ░▒▓██
  • 力荐

你有没有权利知道身边住着一个前谋杀犯?或者他有没有权利保有自己的秘密?镜头语言非常独特的电影。

26分钟前
  • spencer
  • 力荐

其实我们都一样,脆弱,敏感,小心翼翼,自我救赎,逃不出过去的阴影,看不到未来的光明。

28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当生存是规则,不是你的选择。

32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推荐

与昨天的对抗

3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暖暖的過曝小清新壓抑壓死你

38分钟前
  • REDEYESKi
  • 力荐

一曲蛮童之歌。每个人都藏在心里。

42分钟前
  • 舒克格勃
  • 推荐

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第二次机会…!!

43分钟前
  • 小塚ai艾
  • 推荐

当作为一个旁观者的时候,我们总会说,给他再一次的机会吧。浪子回头金不换。可是很多时候事情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时候,却总会有所保留。★★★★

44分钟前
  • Q。
  • 推荐

一直都挺乏味的 突然起了一个波澜 但是谜底揭穿了又好弱智

48分钟前
  • L***
  • 还行

我忘记了过去,但过去并没有忘记我

53分钟前
  • D I D A
  • 力荐

摇身一变成了《社交网络》的哈佛商业精英,可那股脆弱敏感的气质并没有多少改变。

55分钟前
  • Harper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