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陌影

喜剧片美国1984

主演:约翰·劳瑞,伊斯特·伯林特,理查德·埃德森,切奇利娅·斯塔克,Danny Rosen,Rammellzee,汤姆·迪西罗,理查德·伯斯,罗基茨·雷德格拉尔,Harvey Perr,Brian J. Burchill,萨拉·德赖弗,Paul Sloane

导演:吉姆·贾木许

播放地址

 剧照

天堂陌影 剧照 NO.1天堂陌影 剧照 NO.2天堂陌影 剧照 NO.3天堂陌影 剧照 NO.4天堂陌影 剧照 NO.5天堂陌影 剧照 NO.6天堂陌影 剧照 NO.13天堂陌影 剧照 NO.14天堂陌影 剧照 NO.15天堂陌影 剧照 NO.16天堂陌影 剧照 NO.17天堂陌影 剧照 NO.18天堂陌影 剧照 NO.19天堂陌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11

详细剧情

  居住在纽约的匈牙利移民威利(约翰·劳瑞 John Lurie 饰)是一个自认为时髦的年轻人,受姨妈之托,很不情愿地接待素未谋面的表妹艾娃(伊斯特·伯林特 eszter balint 饰)来住所借宿10天。然而在短暂又无聊的十天中,个性的艾娃却渐渐赢得了威利的好感,也与他 的好哥们艾迪(Richard Edson 饰)成为了朋友。时间来到一年后,威利和艾迪打扑克赢下了许多钱,他们决定离开这座城市,去克利夫兰找艾娃。亦是因为无聊,三个朋友在回合后又决定离开克利夫兰,一起去佛罗里达度假。然而在佛罗里达,无聊的时光终于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威利和艾迪去赛狗输光了所有钱,而艾娃却在海边散步时,被一个毒贩误认而获得一笔意外之财。艾娃给两个伙伴留下了一些钱后,便准备买机票飞回欧洲,而与此同时,威利和艾迪去赛马又把钱赢了回来,他们能否在机场顺利追回艾娃……  本片曾获1984年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金豹奖以及1985年圣丹斯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长篇影评

 1 ) 生活在别处

贾木许,极简主义风格,电影里刻录着一团团意义有限而单调冗长的时间。

年轻人的孤独和无聊,对一个虚无远方的向往。冷漠的人物,对生活和周围的人都没有热情和兴趣,消磨时间,寻找无聊的乐子。彼此缺乏沟通和理解,打发寂寞,疏离,空虚,不被束缚,想要自由和冒险,没有责任感,自私,幼稚,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快乐和利益,不承担责任,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和期望,不关心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他们去了不同的地方,发现处处都一样,做什么最终都是无聊,存在即虚无。白雪茫茫的克利夫兰和纽约布达佩斯一样平淡和无聊,没有他们想要的东西,阳光沙滩的佛罗里达也没有。想往别处时,别处是新大陆新鲜的爵士乐,生活在别处时,别处是想要脱掉扔垃圾桶的俗气衣服。逃离,到别出去,到别出去,永远在别处……

 2 ) 多余的

这个片里的年轻人,半大不小了,没有正事干,有了也不当成正事看。从没有成功,也没有成功的企图,没有性,没有表现出性的兴趣,没有成就,或者说连希望成就的想法都没有了。它所描述的青春不是常常被伪青春片描述的那种,我们想过而没有过上的生活,而恰恰是很多人当时并不想过,却实实在在给过了的生活。他们不是波澜不惊,是没有波澜,他们当然也需要处理各种兵临城下的事情,早一点晚一点就要出事,但这些事对他们本身影响不大,还总是卡不准点。贾木许不拿这种错位做噱头,他就是喜欢尴尬,冷场,喜欢主动或者被迫的跟自己待着,遇到谁也交流不起来。这种不以制幻为目的的还原,现在已经很常见了,但是想不到几个比这部二十多年前的片子做得好。
青春故事有两个脱不开的套路,一是迷茫,一是找乐。(当然也有些人早早的就开始了与责任和实力并不相称的奋斗,但我以为这种所谓奋斗也应归为迷茫之类,姑且称之为后迷)。这两个主题其实是同一回事的两个方向。
现在独立写小说的人,谈起文本来喜欢用的那些大词,像轻盈、丰沛、像泥沙俱下,在这个片里难以找到支持。这里的人物,顽固偏执,闭塞狭隘。情节单调反复,反馈加强。没有世说中的雪夜命舟之流,也没有塞林格要营造的那种阅世无常的玄虚感。每样事件都更简单直接,每个反应都尽量对应更简单的结果。贾木许的人物从没有超越自己的能力,甚至也没有总结自己的迹象。他们就在自己的轨迹里做些无伤大雅的小动作。
因为足够了。

 3 ) 《天堂陌影》:贾木许的黑白“丧”纽约

作为美国新一代独立电影的领军人物之一,贾木许已经越来越受欢迎了,在看过他几部作品之后,我发现他的第二部长片《天堂陌影》始终在我的top10清单上。这部1984年在戛纳惊艳亮相的影片,为贾木许赢得了专门褒奖新人导演的金摄影机奖,自此,贾木许从一个从纽约大学电影系退学的年轻电影人,踏上了日后成为国际知名独立导演之路。

《天堂陌影》是个什么样的电影呢?

质感粗粒的黑白胶片画面,简单到寥寥无几的对话,模糊了背景的城市与年轻人,冷淡荒芜的风景,一个接一个的静止长镜头,看到最后,却在极简主义和虚无主义的遮罩下发现了一丝幽默与温情。

《天堂陌影》的叙事是散文诗化的,情节很简单:Willie是个纽约城的Hipster,和他的好哥们儿Eddie一样,两人都是无业游民。尽管祖籍是匈牙利,Willie自认为已经是百分百的美国人了。某天,他的匈牙利远亲表妹Eva从布达佩斯来到纽约,准备在美国立足,在不情愿的Willie家住了十天,在短暂的停留中Eva也和Willie及Eddie成了朋友。一年后,靠打牌赢了一笔钱的Willie和Eddie开着借来的车上路,去克利夫兰找Eva重聚。见面后,这三个对糟糕的天气和一成不变的生活感到厌倦的年轻人,决定一起去佛罗里达度假,尽管他们最后只是继续无所事事地呆在一家墙上写着“欢迎来到佛罗里达”的廉价汽车旅馆。Willie和Eddie去赌马了,Eva一个人跑出去散心,却半路收获一笔横财。她留下纸条说自己决定回到布达佩斯,却在最后一分钟改变主意赶回旅馆房间找两位男孩,发现他俩已经冲去机场了......最后,三个人发现自己陷入比来时更加迷失方向的境地,Eddie望着起飞的飞机,耷拉着嘴喃喃自语:Willie,你去布达佩斯干什么呢?

听上去还有点跌宕起伏,但实际上《天堂陌影》更像一部“没发生什么”的电影,在八十九分钟里,三个人物重复做着日常而单调的事情:看电视、抽烟、开车、打牌、四处晃荡......

用贾木许自己的话来说,这部电影的初衷就是要反对“过度戏剧化”(a radical resistense to “overly dramatic scenes”),与其说是在讲一个阴差阳错的故事,不如说是在描绘一种虚无孤独的状态。

黑白胶片营造出荒凉疏离的氛围,为此,贾木许也特意大量减少使用台词和配乐,所以,《天堂末影》是缄默的,通常电影里丰富的声音(对话、音乐、独白等)并不在场,而在一段段或流动或静止的沉默中,个体存在、彼此间关系及个体与外在关系中,荒谬突兀的一面被放大,被定格,被审视,最终建构起全片的核心主题:自我认同的迷失,个体的疏离和在现代世界里的孤独感。

《天堂陌影》的开场镜头,就是一片静穆而荒凉的景象。某处光秃秃的停机坪,姑娘Eva背对镜头,穿着黑色长外套,画面里唯一的声音是远处一架飞机的引擎轰鸣。接着Eva转过身,拎起行李箱,年轻的脸上表情冷淡,径直走出镜头,镜头却继续停在那里,我们又“被迫”看了十几秒的灰色空镜。接着,在本片的标志性黑屏转场之后,又是一个长镜头,随着这个表情冷淡的姑娘在人群稀少、脏乱的纽约街道上走着。在贾木许的镜头里,80年代的黑白纽约,全然没有其他电影里的迷人劲儿,看起来和任何一个落后的、不受欢迎的小城市一样。

另一个本片的标志性手法此刻也呼之欲出,就是在每次的黑屏转场之间的一镜到底,一个长镜头便是一场戏,将散文化的《天堂陌影》分割成67个一镜到底的片段。贾木许与文德斯80年代初相识,两人先是合作了文德斯1982年的电影《事物的状态》,那个时候贾木许负责配乐,文德斯于是把拍这部电影剩下的胶片给了贾木许,这就有了拍摄省胶片、几乎无剪辑的《天堂陌影》,在1984年的戛纳上,两人再次相遇,在美国已经呆了多年的文德斯凭借《德州巴黎》(同样是我的私人十佳)摘得金棕榈,可谓皆大欢喜。

在克利夫兰,Willie和Eddie再次见到了住在姑妈家、在热狗店打工的Eva,三个依然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决定去看伊利湖,在风雪肆虐中,他们倚靠在栏杆上,把自己缩在厚外套里,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直到Eva突然说,“这儿的生活真有点无聊”(It’s a drag here, really), 接着便是长达半分钟的沉默,一个贾木许式的固定长镜头。我很难不去想象,这三个与当下处境若即若离的年轻人到底在想些什么,但贾木许不打算给我们任何回答,只通过一个接一个的静止而无声的长镜头,为观者提供一种感性途径。

从头到尾,我们就看着这三个茫然的年轻人,从纽约到克利夫兰,从克利夫兰到佛罗里达,在每个地方都感到困顿与迷失,无从跳出孤独这张大网。他们凝视着虚空,而我们凝视着他们,贾木许的电影语言让这种凝视成为电影的一部分。

《天堂陌影》里,贾木许让他的三个角色持续地处在一种漫无目的的游荡之中,既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作为一个新移民的Eva在陌生的美国社会里“漫游”,既不安于现状又无处可去;Willie和Eddie两个不务正业的浪子,在赚了钱之后好像也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随性的开始公路旅行,对车窗外呼啸而过的工业景观和被冰雪覆盖的空茫大湖无动于衷。

最后他们发现,“你知道吗?有意思的是,我以为去了一个新地方,结果一切好像都和原来的地方相同。”

 4 ) 从威利未讲完的笑话说起,到底谁鞋带松了。。。

“有三个朋友,一个朋友的鞋带松了,不对,是两个朋友,遇到了另外一个朋友,说你的鞋带松了。。。”

这个主人公没有讲完的笑话,很好的暗合了威利,艾迪与艾娃相遇相识又彼此分开的经历。”你的鞋带松了,“”我知道“。是的,威利已经不喜欢纽约这个曾经他所梦寐以求的天堂纽约了,他的鞋带松了,并且知道自己所真正向往的天堂。

三个人的人物性格在简单的对白与生活方式中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电影的开头,威利极力的想抛弃自己是匈牙利的身份,隐姓埋名,不讲匈牙利语,不跟自己的亲戚朋友联系,把自己禁锢在公寓里,靠赌马大牌过活。纽约是他的梦想。但他过得并不好,所以特别害怕有人来打破这个平静的幻象,当艾娃来之前,他极力的反对。

可当艾娃到来的时候,给威利的生活激起了一些涟漪,面对自己的亲人,摘掉了面具,重新审视自己所为的天堂,吃快餐,看球赛,自己在公寓里玩一下午的牌。是否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年后出老千赢了钱,他有了改变现状的资本,去寻找一片能让自己感到有归属感与存在感的天堂。因此他决定去见自己十年都没有见过的姑姑与表妹。可到达目的地后,一样的生活,打牌,陪艾娃的男性朋友看功夫电影,看不结冰的湖,事情还是一如既往的无趣,一如冬季的白雪一样苍白。

所以过了几天后他决定离开,不回纽约,去更热烈的充满激情满是比基尼女郎的迈阿密。

但是在途中他们输了钱,艾娃又意外的拿到了别人交易错的一笔钱,面对这笔钱,他们又有了重新寻找与选择自己的天堂机会。艾娃先去了机场,想回到家乡,威利去寻找,而去寻找的威利就没有再回来,坐上了回匈牙利的飞机,留下艾迪一人。最后,艾娃终究没有回到家乡,回到了汽车旅馆,选择了留在美国,这从她喜欢的音乐,特立独行的穿衣方式中可以看出她的倔强与坚持,选择美国作为自己的理想国,这一点她并没有动摇。

那个想竭力摆脱掉过去的威利却对故乡有深深的眷恋,经过在纽约几年的无聊的生活,他决定离开,他知道自己的鞋带松了。。。

 5 ) 一个虚无的远方

我第一次看《天堂陌影》时认为就是简单地叙说生活琐事,没有太多的情节,不过将人物的平常生活娓娓道来。但是人嘛,不同的时期总会有不同的想法,所以今天看了第二次。

       电影的导演美国独立电影导演贾木许,电影有很明显的极简主义风格,碎片化,呈现一种强烈的疏离感,而今晚的《天堂陌影》就是如此(本句或下句可能都是小编的过分解读),而作为一部黑白电影,更是将这种疏离感体现到极致。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女主伊娃下飞机,站在空旷的“荒地”。此后男主出现在镜头中,通过他的电话我们得知他来自匈牙利的表妹要来他纽约的家中停留十天。而男主对表妹的到来并不欢迎并且还有点生气。在这十天中,两人相处时并没有太多的话题,他懒得介绍太多关于“四分卫”的知识,而伊娃认为这是一个愚蠢的游戏。同时,当比利和朋友埃迪出去玩时也不会带上伊娃,这一点在影片后面三人同去佛罗里达的旅途中完全一致。
       第二次看我发现了一个点,男主来自匈牙利,或许是作为移民,反正对于纽约来说,他是一名异客。并且男主还改了一个美国风格的名字:比利,原名是贝拉·摩尔纳。因为我想对于比利来说,他在努力去融入纽约,融入美国,他想成为一名美国人,于是他吃电视餐,看美式橄榄球。
       两人关系的缓和是在伊娃为比利带来了香烟等东西的时候,他开始觉得伊娃是个不错的人。然而在最后离开的日子,比利为伊娃买了美国女孩穿的衣服,伊娃却认为这是一件难看的衣服,并且离开后扔进垃圾桶。
       之后便是比利和埃迪因为赌赢了一笔钱,为了见见外面的世界去克利夫兰(转播下,我是狂热的骑士粉丝),同时可以看看伊娃。然而克利夫兰的日子里,依旧百无聊赖。比利,埃迪和婶婶打牌。伊娃觉得克利夫兰是个无趣的地方,埃迪觉得克利夫兰也没什么两样,三人的生活都是如此没有目的性。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点,婶婶说话喜欢先说一遍英语,再重复一遍匈牙利语!
       最后是三人前往佛罗里达的日子,旅途的因为疲倦让期待成分减少,因为比利和埃迪赛狗输光了钱三人有一段争吵。而最后呢,伊娃意外获得一笔钱后打算独自乘坐飞机去欧洲,当天只有一班飞往故乡布达佩斯的航班,比利和埃迪赛马又赢钱却发现伊娃已经离开汽车旅馆,比利买了飞机票上飞机找回伊娃,但伊娃却下了飞机,赶回汽车旅馆。

      整部影片大概就是如此,写起来似乎很简单(很不要脸地几乎剧透完毕),但是看的过程真的是一个不同的感受,尽管没有如商业爆米花大片那样有起起伏伏的剧情,但是生活状态的述说配上黑白画面,足以让一部分观众深陷其中。
       在我看来,伊娃和比利两人自始至终并没有相同的地方吧,也许只有都是来自匈牙利并且是表兄妹才让他们有短暂的一段相处时光,可惜伊娃没有融入美国,而比利却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美国人,他甚至不想听到匈牙利语,来自匈牙利的美国异客已经和匈牙利的表妹成为了陌生人?
       而三人中,两个青年男人并没有工作,赚钱途径无非是赌博;伊娃即使在克利夫兰有一份工作,但是并不喜欢,她想逃离克利夫兰。三人的共同点在于心中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目的地,去佛罗里达也完全兴致而来。埃迪一直在说着客套话,没去过克利夫兰却说它很美,因为有个很大的湖,但去到克利夫兰了发现没什么特别,白雪皑皑,湖也如此。他也没有去过佛罗里达,但听说有沙滩有树,所以他也认为那很美。这是三个人共同的状态,完全是随机的,他们的生活从来没有目的地,充满无聊苦闷,认识没有太多共同话题的朋友,内心走不到一块,共同寻找那个虚无的天堂,其实不管对于朋友还是对于这个世界,天堂不存在,大家都是独立的陌影。
       就像比利和埃迪虽说是朋友,但两人似乎也自始至终没有走到一起。相处中的话题无非关乎赌博,赛马和之后的赛狗。当这些话题聊完后,他们也只能喝着啤酒。或者埃迪开着车,而比利不希望埃迪太多话。比利来到美国应该有有段时间,但作为朋友的埃迪一直不知道他是一个匈牙利人。
比利真的是美国人了吗?也许是的,但是最终,他阴差阳错坐上去布达佩斯的飞机,回到自己的故乡匈牙利。而埃迪等不到人必然开车原路返回纽约,伊娃在汽车旅馆找不到人,只能回去克利夫兰,幸好她有点钱。内心没有目的地的三人相遇不过是一个“X”型故事,从遥远中来,交叉相遇后再次形影单只各自分离。
       即使比利一直在融入美国,他或许有很远的远方,可惜从来不知道路该怎么走,于是乱走,终于走回原点。

 6 ) KISS ———我的家庭作业

      KISS, 在大学四年昏沉的学堂记忆里,这词曾是唯一的亮点。
     当年,面容清瘦,气质忧郁的泉哥一边在学校门口的批发市场里摆过批发圆珠笔的摊子,一边在课堂上抛给一个又一个的陌生而充满想象力的新名词。终于,这个单词,让我们多少有些熟悉,男生从昏迷的状态抖擞了过来。
    那情景至今印象深刻。 KISS,Keep It Simple Stupid!老师教导,写作要保持一种简单笨拙,甚至是混沌的风格。我们低着头刷刷狂写,一个字都不敢漏,听不懂,多少先记下。事后,我反复看着当时记录下来支离破碎的话语,揣摩深奥的含义。 经过长时间的思索发现: 果然凌乱的意向,在试图表意的过程发生太多的歧路,使得整个文本异常混沌,升华出一中简单笨拙的美感。。。多年后,得知了KISS原来是广告人训斥菜鸟的话:笨蛋,写简单点! 我仍然愿意选择老师的译法,简单笨拙。 受者对文本的解析亦够成创作的一部分,甚至反过来对创造者产生影响。由于曲解而产生的美感是不存在的,因为每一种理解都是正解。
   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我对一切评论变得异常敏感,比方说,一方面我觉得很多人根本就没有看懂《天堂异客》这部电影,一方面我又不能直截了当地说那些后现代的文本分析都是鬼扯,因为这样伤害了艺术创造的完整性。
   尽管大学教育支离破碎,但我至少懂得,如果你愿意,尽可能把一切变得更复杂,才是重点。但如果如果你是浸淫过金瓶梅,海上花这一类中国传统文学,懂得从含蓄内敛不带任何心理描写的白描里寻找整个冰山的一角的话,哪么没有看过任何一个符号学大师的文论,也能轻易处理这种先峰电影。
     因为影音多义性,所以相信很多人从开头就没能看出故事的重点脉络。虽然编剧采用了最最简单的手法,一个电话来交代整件故事的所有元素:美国、新移民、匈牙利来的表妹、男女单独相处的小屋。
     我总有种冲动,想修改掉电影的开头,不是因为它的笨拙。
我喜欢这种笨拙的美感,可是我一边欣赏,一边忍不住担心它从一开头起就要遭到不识货人的鄙弃。于是我擅自修改电影的结构,打算从那包阴差阳错的钱开始讲这个故事,当然对白也要改,改成两男一女的情仇纠结。
    顺着我的思路改下去,电影多半会变成一部黑白版的《疯狂的石头》这类片子。
   其实我觉得《天堂异客》这种电影和《疯狂的石头》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具有让人疯狂大笑的气质。那些看完后觉得电影情绪很绝望的人请从后门走,这样你我用板砖互殴的场面就不会发生了。
   并不是因为《天堂异客》攀爬上艺术电影的山头,我就一定要仰视它,或者故意轻视它,凸现出我本人的牛逼来。
   忧郁的年轻观众们,我要说,那些忧伤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伎俩。比尤其,一段段的刻意的黑场,每当隐黑浮起,我的耳边似乎听到了新闻部主任的怒斥,要哪么多黑场干什么,去掉,统统给我去掉。你他妈的就不会用其他镜头转场啊?
    不过还是要佩服导演兼编剧,老贾的牛逼之处,在于强大的隐忍力和催眠一般的自信心。假若换胆小者如我,是无法设置这样漫长而无聊的前戏的,那意味着电影院里冰点般气氛,可怕的冷场,没有笑声,甚至没有观众,收视率为零的前15分钟将无可挽回地拉低整个片子的收看份额。只有强大到相当程度,才能完全不在乎观众,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地讲三个小人物的24小时,365天里的悲喜与无聊。这就和恋爱道理相仿,两个男女长时间对视就会产生爱情。交了钱,被关在电影院里的你(在家看盗版的人不在统计名单上)盯着三个无聊男女,看着他们如何度过比你更无聊的人生,度过了这样的50分钟,不信你就找不到一点与你相似的投射点来。观察力敏锐的家伙将得到更多的乐趣。
           写小说的那个阿城说,多写点没有用的东西,气氛就出来了。 电影也是这个道理。 最后补充的是,如果我做不出来这样精彩的东西,原因并不完全在于我缺乏才华,而是缺乏勇气。
   

 短评

贾木许的场面调度非常精准。长镜头构成了一系列段落性。人物单独置于画面左端或右端破坏之前所构建的构图平衡来渲染作品中的“孤独”“疏离”感。影片莫不有些欧洲新浪潮或是考里斯马基甚至安东尼奥尼的风格。片刻的浪漫、永恒的不断徘徊与寻找。生活只是一群人无所事事,无目的可寻。

6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个人感觉无聊至极的电影,但是看完评论就给豆瓣大神们给跪了

7分钟前
  • 打嗝君。
  • 较差

用冷漠来掩饰仅有的温存,用冷漠来掩饰内心的孤单,黑白的画面、固定的机位、很美的摄影,"当你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可一切都好象一样"最后艾娃回到旅馆,只留下孤独的身影靠在沙发上,和开头她一个人在大街上行走呼应。

11分钟前
  • 八月
  • 力荐

you know, it's funny... you come to someplace new, and everything looks just the same.

13分钟前
  • 阿暖
  • 力荐

因为无聊而学会了打发时间的过活,为那曾经不情愿的相识而默默的牵挂与思念,总是伴随着不期而遇的惊喜和永远赶不上变化的计划,落空的擦肩而过是命运开的玩笑,毕竟我们谁也没法猜透人世浮沉,即使到了自认为的天堂之境,周围却依旧是熟悉的陌生人们,唯有孤独与迷茫相伴,只好再次寄托于未知的远方。

17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当你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可一切都好象一样。

18分钟前
  • 女魔头
  • 力荐

太棒了,导演厉害,真想不到是处女作,演员情绪把握非常到位,故事也够味儿。决定把贾木许的片子都找来过一遍。

19分钟前
  • 起床,吃饭
  • 力荐

我也无聊,可谁能给我一张去远方的机票

24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用现在流行的话就是“一场想走就走的旅行”。。。贾木许的片子调调真是舒服啊,人物说话都懒洋洋的。

2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至今还没看过Jarmusch的彩色片儿,这部是早期作品,经典的青春沉闷剧情,各个镜头之间的黑屏都没剪掉,据说这部电影唯一的剪辑,就是把一条条胶片接到一起,再加上镜头本身都是没有移动机位的long shots,除去演员的动作对话,看起来就像一叠儿黑白照片。电影里三段故事的地点,纽约,Cleveland,从Cleveland到佛罗里达的公路之旅,也都很像五六十年代美国摄影师(如果Stephen Shore拍黑白照片儿,应该就是这样的吧)镜头下的美国,荒凉寂静,稍有温情和幽默,可更多时间是不能解释的沉默。

32分钟前
  • dotann
  • 推荐

我也想要这样一个有范儿的表妹。

34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吉姆贾木许的镜头里充满了距离感。人物与人物之间是充满距离感的对话,他们总是在漫无目的的交谈,做着漫不经心的事情,全片几乎都在用全景来固定场景,一个镜头一幕场景,人物之间失去了更加密切的交流,仅存着的是场景搭建起来的人物关系。它是脆弱的,同时也是坚不可摧的,这种情感的存在似乎是这群青年人的群体映照,内心的虚无与现实里的空洞,让他们无论如何也难以靠近。大量的固定镜头下是人物之间陌生化的表演,它更准确的说是拉开了电影和观众之间的距离,电影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孤独和空洞气氛,似乎直接可以作用到观众心里,我们力图寻找几个主人公内心情感的皈依,但是他们似乎总在隐藏和逃避。我们都是孤独而虚无的个体,在人群里找不到要走的路。

35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Laconic poetry and offbeat picaresque, extracted from mundane moments, from uprooted characters improvising through life. Empty cityscapes, Beckettian silence and fragmentations defy modernist métarécits with primitivist rigor and a distended yet muffled temporality.

40分钟前
  • 马赛克
  • 力荐

看的版本内置了一小段澳门新葡京性感美女视频,差不多是这部电影完全的反面参照,非常有趣的遭遇

42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更重要的是他完整地表达了我与你之间的距离

45分钟前
  • 胖大海
  • 力荐

哎呀我去……看完之后有一种做高中物理题的感觉,全部理想条件,三个不占位置没有摩擦的光滑小球上抛下落,就从来没有频率一致过,艹

50分钟前
  • wangzhy
  • 力荐

每帧画面每个镜头都精心设计滴水不漏,极简主义风格可类比吉田喜重。小津美学式空镜的传承。一幕一长镜,剪辑不存在,或者说落幕即是剪辑。无一特写,人物表情几乎欠缺,对观众感情带入的拒绝。空间的移动和身份的游离,认同感缺失的陌生人,努力相聚最后却天各一方的讽刺收尾。超赞!

54分钟前
  • 荒也
  • 力荐

五星.不知道有没有人说过贾木许和洪尚秀电影的调子很像.台词演员的表情都那么放松.我很喜欢这类把「无所事事的」拍的好的导演.

59分钟前
  • miyabi
  • 力荐

美国梦。Eszter Balint真是大美女一个,15岁时被贾木许挖掘,后来出过两张专辑《Flicker》和《Mud》。(http://www.eszterbalint.com/)

1小时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贾木许的范儿,从处女作开始,一辈子都没变的疏离和冷峻,极简的黑白影像,抽离出戏剧性,长镜头,少剪辑多调度,段落镜头之间以黑屏作为分割剪辑,贾木许绝对算得上新的电影语言的开拓者,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对电影的态度,即使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也没有改变。

1小时前
  • 德州没有巴黎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