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战

剧情片法国2018

主演:文森特·林顿,梅兰妮·罗弗,雅克·博尔德里,戴维·雷伊,奥利维尔·斯勒梅尔,伊莎贝尔·鲁芬

导演:史蒂芬·布塞

 剧照

开战 剧照 NO.1开战 剧照 NO.2开战 剧照 NO.3开战 剧照 NO.4开战 剧照 NO.5开战 剧照 NO.6开战 剧照 NO.13开战 剧照 NO.14开战 剧照 NO.15开战 剧照 NO.16开战 剧照 NO.17开战 剧照 NO.18开战 剧照 NO.19开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4 16:14

详细剧情

  尽管员工在财务方面做出了巨大牺牲,公司也获得了创纪录盈利,但Perrin Industrie工厂的管理层仍决定关闭全厂。工人与企业的协议被撕毁,承诺未被遵守,1100名员工在其领导人Laurent Amédéo的带领下,拒绝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并尝试拯救各自的岗位。

 长篇影评

 1 ) 敬佩勇敢的人

法国电影展第一部选了去看纪录片《听瓦尔达说》。作为法国新浪潮的祖母90岁高龄的瓦尔达又幽默又认真,回顾了自己的创作历程。这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她于今年3月去世。

开篇瓦尔达提出自己的艺术主张“灵感、创作、分享”。看当时新浪潮的作品,剪辑的节奏、画面的艺术感十分熟悉。 几十年后,寻找回当时17岁扮演流浪女孩的演员,两人回忆那时的勇敢和恐惧。 最初瓦尔达拍照,后来导演,提出了“电影写作”。 早期的照片中还有她来到中国时拍摄的老照片。在沈阳,那时还叫奉天。其中一幅,一个无忧无虑的小男孩,旁边是成群的囚犯。 她的作品中充满关怀与悲悯。对普通人、对女性。她说自己是女权主义者,也拍摄了街头冲突、推动女性争取权利的主题。 她的自由的思想与创作,让她在90岁,看起来依然有孩童的纯真。

影片结尾,她和最后的搭档坐在狂风吹起的沙尘里。她说我将消失于混沌中。流动的风沙将天地渐渐淹埋。 电影结束,想流泪,想鼓掌。来看这部片子的观众并不少。在影片开始的字幕上打出,今年此片在柏林电影节首映,我猜那时放映完一定会有掌声。

然后选的接连两部法国电影展的电影,一部《以恩宠之名》,男童遭受性侵对抗万众敬仰的神父;一部《开战》,面临工厂关闭的工人捍卫权益。都是以一己之力对抗恶人、强大的机构和集团。

《以恩宠之名》,2019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电影结束响起掌声。许多影迷特意来看。 《开战》完全像在看纪录片。结局被惊到了,工人运动领导者在怀抱刚刚出生的外孙,久久地注视后,选择了自焚。该是怎样的绝望,或者是捍卫信念? 最近的社会新闻,现实比电影更残酷。然而每个人都有成为其中一员的可能。敬佩勇敢的人。

大银幕上看欧容导演的《以恩宠之名》,一条线索的男主梅尔维尔·珀波,曾在侯麦的《夏》饰演,唱民谣的男孩。 找出以前买的一套DVD,又看了一遍。 看完电影,朋友还说,幸亏那时收藏了那些盘。

上次看法国电影展还是在很多年以前,特意去北京小西天。和may。这么多年,她还是奔波各地看最值得去的艺术电影节。刚刚结束的上海电影节,我只有从她的朋友圈才能看到最符合我口味的消息。比如安哲罗普洛斯的夫人来到现场与观众见面。 她又看了《狂人皮耶罗》,那曾是我们多么的热爱。她回忆说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还是在小西天。就是我们多年前追了好些日子那次。 我找出那时写的文章,依然能回忆起那时的悸动。同时觉得,将它们写下来是多么重要。

 2 ) 西西弗斯

近两个世纪后的欧洲,似乎仍有或更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基础。把机器换成蒸汽机,把服装换成1800s的款式,这故事不就是历史课本上的案例吗?历史或许不会重复,但无疑总会押韵。

学过中学政治的每个中国学生都能对本片案例做出多角度的深刻分析,尝试在资本主义框架下解决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不是西西弗斯又是什么?至于西西弗斯是不是快乐的,恐怕没人知道, 恐怕释广德也不会用“快乐”形容那个时刻的自己,许是平静,亦或释然?

工人作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部分,想让自己拥有真正的人权,却忘记了先驱早已指出工人对资本家来说从来就是比起一双手多余的东西,就是剩余价值,就是账目上的数字。不掌握生产资料,如何与掌握生产资料者谈判,不联合而分裂,不拿起枪杆子而通过一些小打小闹,除了流血牺牲和妥协又能指望什么呢?可悲的不是流血牺牲,而是固化了的思维框架,自以为身处历史的终结、最优越的制度,却不愿或不敢考虑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答案。

 3 ) 现实主义电影

现实且震撼,虽有人说全程在吵架,但对我还是挺大冲击的。一群被侮辱与被侵害的工人,为养家糊口的一个饭碗,联合起来罢工抗议公司裁员。中间有像皮球一样在各部门间推来推去,有内鬼想谈个高价拿补偿走人,有虚伪的官员或高管说着一些每个字都懂连起来却是根本不懂也不关心民众疾苦的屁话,有民众愤怒不可抑制最后由一场抗议演变成了暴力事件,有人在高高低低中不同嘴脸,超现实,超压抑,超沮丧,没想到最后的翻盘都要让一个被推翻的运动领袖的自我牺牲,很像宝玉那句我就挖出这颗真心给你看,他真的这么做了。这样的牺牲值不值得?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我懂得他的选择,他已经没有什么可失去了,他选择做的一切也只是为了争取大家的权益。但,真要这么大的牺牲才能保全吗?可惜对于虚伪嘴脸能否看懂这个电影,我持悲观观念。懂了又能怎样?真是心酸啊

 4 ) 一点感想

看得过程中百感交集 一群人忙活了两个月只为了见老板一面 好大的谱啊 经典领导嘴脸 我恨不得进电影里弄死它 看见两个资本家走狗下来哄弄人那段 警察把他们推出去和强行进工厂那段 罢工者内部分裂那段 为什么全世界无产阶级者不能联合起来 太可悲了但也太现实了 确实没有办法

结尾处那段处理我自己理解的挺有意思 因主角的牺牲 公司让步 一方面来说这是给他在天之灵的安慰 一方面来说这是对资本家批判的留情 给资本家小小的洗白!资本家就是万恶的 从它们目中无人的态度上看 怎么批判它们都不为过

现实就是这么可悲 我们在现世应该怎么做? 做一个加缪式的勇士 为注定失败的事做斗争 我想我们所有无产者都应该心存理想 心存信念 在需要我们抗争的时候绝不退缩 即使困难即使注定失败 但也要斗争 这不是我们想不想的问题 这是我们生而为人的使命! 这是我们的责任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对于文艺创作者来说 拍摄这样电影也是一种责任 文艺工作者要属于人民 为人民发声

希望所有无产者都心存理想 只要我们团结一致 世界就是我们的 世界属于人民 伟大的人性光辉属于人民!

而那些资本家 那些上层阶级的禽兽 它们属于地狱! 它们终将属于地狱!

 5 ) 向大资本家开战?!

法国电影《开战》用非常写实的拍摄手法,讲述了一起非常典型的罢工运动。

身为无产阶级的一员,我对这类题材的影片一向很感兴趣,例如《恶老板》《抱歉打扰》这种让底层韭菜发泄的纯喜剧爽片,以及《三和人才市场》这种境外视角讲述的中国故事。

《开战》不属于上面的任何一种,它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虽然抗议人群中的写实镜头、穿插的电视新闻画面会给你一种临场感;它也不是一部意淫爽片,因为影片完整的为观众展现了一场罢工斗争的艰难、残酷、悲壮,没有主角光环,没有正义必胜。

真正的罢工斗争是怎样的?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根本没有概念,我们身边有农民工讨薪,有劳动仲裁,有程序员抗议“996工作制”,但是真正的罢工离我们很远了。

我们大多数人只知道欧美发达国家的工会制度完善、示威游行自由、失业救济金数目可观,却不知道原来面对大企业,欧美国家的工人一样很弱势、很无助。

《开战》讲的是法国一个小城中,一家德国跨国企业决定关闭这里的工厂,1100多名法国工人面临失业,以男主角劳伦为首的工人们随即以工会为组织,举行了数月的罢工斗争,反对关闭工厂。

公司高层决定关闭工厂的理由很简单,资本是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法国小城的分厂虽然依旧盈利,利润却无法满足股东们的需要,因此他们决定将工厂搬到罗马尼亚,那里的工人工资只有法国的五分之一。

而法国工人们面临的问题,是公司单方面撕毁向工人承诺继续经营5年的协议,是公司拒不支付加班费,是小城方圆五十里之内已经没有其他就业机会。这些工人有的年近半百,也无法找到其他工作,关闭工厂就意味着失业,意味着无法养家糊口。

按照影片中公司高管的立场,工人们在小城找不到其他工作,自然可以“搬到其他地方”,可此番言论立即遭到了工人们的斥责。

资本主义的运作理念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也被当做资本主义的一个优越性。即资源集中在哪,企业就跑到那,资源耗尽,企业撤退。因此北上广集中了全国的资源,年轻人们就必须到北上广租房工作,老北京土著们承担不起一线的竞争压力,就要逐渐向北京远郊搬迁。

家园情怀?8小时工作制?只有被惯坏了的欧洲工人才会在意这些!就像影片里的法国工人们,加班之后每周仍只需工作40个小时,即每天8个小时,这也叫加班?

当然了,所谓的“优化配置”也只是大资本家们自以为的“优化配置”,实际操作没有那么完美,往往是资源“瞎J8配置”,供求关系失衡,这也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源。

一部讲述工人罢工的电影,立场自然会站在工人一边,但是如我前面所说,这并不是一部意淫爽片,而是一部“吵架电影”,甚至会让人看得心累、烦躁。

影片第一个镜头就是工人们在争吵,他们和公司管理层争吵,和政府代表争吵,自己内部也在争吵。镜头中的工人们总是愤怒的、暴虐的,高管、老板、官员则是体面的、风度翩翩的。

精英们不仅体面,谈判话术也非常有欺骗性,首先他们会表示自己完全支持工人的举动,是与工人们站在同一条船上,其次,重点是其次,他们会完全拒绝工人的全部要求,车轱辘话来回说,一个拖字诀不变。

影片中每次争吵、示威、镇压的画面,都会伴随着激烈如战歌般的背景音乐,然而就当场面白热化的时候,当观众或者已经代入角色中,或者因争吵而感到焦躁时,画面会被突然切掉,突然静音,只留下一个黑色的屏幕,将观众拉回现实,形成一种情绪上的反差冲击,同时给观众留出思考的时间。

为什么人们会变得如此愤怒?

为什么事情始终得不到解决?

如果换做是我又能怎么办?

作为一名同样经历过多次裁员,经历过失业数月的打工者,我对主人公必然会产生共情,我也曾浏览过一些网友劳动仲裁经历的分享,结论是不能当包子,但维权之路也绝对不容易。

从某种角度来说,《开战》是具有科普性质的,因为影片讲的是一起非常典型的罢工,把精彩的与无奈的,残酷的与悲壮的,值得借鉴的与值得反思的都呈现了出来,算是历史上无数工人运动的一个缩影。

可以说二战以后的工人运动,就像中世纪的农民起义一样,都是底层韭菜们“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

这些斗争最终成功的少,失败的多。为什么?因为资本家们往往学历更高、人脉更广、信息资源更丰富,而工人们终究是一群乌合之众,工贼也永远会在适当的时候的诞生。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的《乌合之众》,是小资精英公知大V们与网民撕逼时最常用的一个挡箭牌,悲哀的是勒庞的说法确实有道理。

更悲哀的,是知道自己这辈子永远也无法实现阶级跃升,成为资产阶级,也永远无法摆脱底层的内卷、酱缸,无法摆脱乌合之众。(当然,酱缸文化并非中国特有)

我们管那些接受资本家的收买,破坏罢工的工人叫做工贼,把那些自愿接受“996工作制”的打工仔叫做奋斗逼,但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没有什么群体是永远铁板一块的。

就像影片中男主角劳伦的诉求是继续办厂,其他工人的诉求只是多要点遣散费,于是工人之间开始内讧,接受大资本家收买的工贼开始诞生,工人阶级土鳖、乌合之众的一面开始显现。

更大的问题出现在跨国公司大老板被迫与工人代表谈判之后,谈判没能取得一致,少部分愤怒的、不理智的工人们诉诸暴力,将大老板和保镖们一顿痛扁,让工人们在道义上彻底失去了舆论支持,从受害者变为暴民,一些同情罢工的政客、民众也转变了立场。

可以说,在影片的前半段,工会领袖即男主角劳伦的斗争策略是教科书级别的。他制止工人们对公司高管的侮辱、挑衅行为,避免被对方抓到把柄,还巧妙的利用了大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引入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参与收购,让这场罢工的赢面很大。

可惜的是,乌合之众的局限性还是难以避免。而部分工贼的利益诉求仅仅是“搞大事情,多拿遣散费”,让这场罢工的性质也变成了彻底的“按闹分配”。

最后,事情朝着双方都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发展,承受压力的劳伦在公司大楼前引火自焚,公司怕事情继续恶化,接受了工人的全部条件,工贼们则在劳伦的葬礼上羞愧不已。

一场本该在法律框架内协商解决的劳资纠纷,最终还是演变为一场流血事件、“按闹分配”,暴露了所谓工会制度的摆设作用,暴露了无产阶级的局限性,也暴露了大资本家的贪婪。

外国的月亮圆吗?

还是比较圆的,毕竟他们可以参与到与统治阶级的博弈之中。

但是这场博弈也更为残酷,需要付出的代价更大,绝非在网上对“996”发发牢骚那么简单,其中的团结人群、提振军心、斗争策略、法律支持等等,都不是我们一朝一夕就能学会学好的。

 6 ) 很有普遍意义的一部良心作品

登陆火星、AI智能、无人驾驶、新能源、流浪地球等等,科技进步改变世界,人类被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所鼓舞,也满怀希望,资本、资讯,甚至影视作品,多聚焦在上面这些话题中,但是,世界的前行和变化中,有一个庞大的群体不断的被抛下列车,甚至碾入铁轨,他们被残酷无情的抛弃和牺牲,却很少有人提及,他们就是这个世界的建设者和施工者,他们叫产业工人。

底特律变成鬼城,多数导演没在意,三星和富士康关闭大陆工厂,撤往更廉价劳动力的东南亚,导演们也没在意。但是,本片的导演在意了,他关注了当今世界因为产业发展调整而牺牲的数以亿计的底层普通产业工人,也拍出了这部良心作品,凭导演的良心和责任感,就值得尊敬。

影片讲述一个德国汽车集团的法国代工厂准备关闭,搬迁到劳动力价格只有当前1/5的南斯拉夫新厂,1100名工人即将失业。

企业的理由是经营困难,事实是该公司的股东分红高达25%,全球汽车制造商第一,德国总经理的年收入900万欧元。法国子公司两年前就提出关闭,结果,政府给予补贴,员工承诺每周免费多做5小时,且不要奖金,换来公司不关门的承诺,结果两年后,公司高层要关闭工厂。

政府不作为,行业协会不作为,1100名工人只能在工会组织下与资方开始斗争。

这个问题的确是当今世界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力量强大的资方面前,西方国家有行会有法律保障的产业工人的抗争和维权尚且如此艰难,那些没有后援的大国工人如何面对?这是我的思考。

 短评

一场现代“战争”,将历史与当下串联,资本家依旧流淌着丑恶,革命者依旧呐喊着悲情,时代前进数百年,仍因最原始的欲望而迫害无数的牺牲者,电影不仅替法国发声,亦是在向世界“开战”。布塞的场面调度是音乐的,是有旋律的,那是工人和无畏者的镇魂歌。从林顿身上看到了无数的领袖,或人或神,真棒!

10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他赢了吗?他没有

13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还行

法国还有这样的电影人,是整个国家的幸运。

18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堂堂工人阶级当家做主的国家,却要羡慕人家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你说荒谬不荒谬

23分钟前
  • metaphor17
  • 推荐

如果能把主角的私人生活以及配乐都完全删掉做得更加极端一点,可能会更好?

2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在法国的每一天都会听到“罢工”这个词 但看了这部电影后才对“罢工”有个全新的认识 真实的可怕的认识 太难太绝望了 最后看着Laurent这样的硬汉在车里默默留下眼泪有种说不出的堵得慌 确实 工会大概永远赢不了资本家 在有利益的地方 就永远没有“感同身受”这件事

32分钟前
  • anewpig
  • 推荐

A / 除却作为一部政治电影对现实社会更为全面曲折且细致的描摹,影片最好的其实是那些旁逸而出的部分。比如游行时扫过的朦胧斑斓的街景,比如大众传媒下声音与真实画面的错位,比如通过多重媒介所开辟出的潜在“旁观”视点,比如剧烈抖动模糊的手持对文森特·林顿恍惚的神态动作细节的捕捉。它们让这个看似逼仄而平坦的单线故事具备了立体的感知空间与丰富的社会向度。它并未强迫完全封闭或沉浸的观看,而是让观众在目光进退两难的压抑中,体会一种“不现实”的坚定在一个“合理”的时代是何等崇高。

36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非常棒!第一次看到如此真实的罢工,每一次谈判每个细节都让人感同身受,文森特林顿表演炸天,应该再拿一次影帝。结尾赚爆眼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电影,希望拿大奖!

3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扁平视角,很省力的叙事方法,每一步都落在了预期之内。观影途中想象了一下夏天的佳士得,有些明白学生们为什么要信毛那一套了,必须有种坚硬的东西支撑着,否则实在容易动摇。

42分钟前
  • 熊阿姨
  • 还行

#Cannes71# 9分。事实证明喊口号和追形势也分姿势高下,对斯派克李就在说你。一部跟巅峰时期肯洛奇可以媲美的吵架电影,对工人运动及其背景的深刻分析非常发人深省(多种正义),对其走向瓦解的必然性的揭示(这点着实肯洛奇)以及对悲剧人物的塑造都极为令人动容。有奖的话毫不意外!

4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史蒂芬·布塞这一次很厉害,整部电影都没有使用关系镜头,几乎也没有单独给主角近景和特写镜头,从头到尾都是临场感极强的肩扛摄影,摄影机就混在抗议的人群里,非常真实生动前面的展示了罢工的细节,这种拍法非常的极端,几乎就是从头到尾不停的争论,演员的群戏表演非常精彩,敢于这么极端的做一部电影,导演太有勇气了!

4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反派影评的听众集合!向这个社会的不公和职场霸凌的同谋者 开战!

48分钟前
  • erma
  • 还行

最近在刷经济学,所以开头的立意就让我冷静全场.....这类工人运动非理性.....全场都非理性。看点在于演技&导演调度(诸多群戏)&(可能)相对真实地反应了社会现状&内部分裂的戏剧冲突。很赞成“资本家”(法国vp)的反应:(这里找不到工作了)你可以搬到别处去。感觉看完电影一众文艺范儿又要声讨资本的恶。清醒点儿,劳伦说:我如果丢了工作可以卖了房子去钓鱼,你们丢了工作怎么办?劳伦不是被资本家逼死的,而是被那些在他家墙面上写字砸碎他玻璃窗的同阶级人群逼死的。

49分钟前
  • 不聊电影
  • 还行

真实、紧凑、跌宕、悲壮,也只有法国人才能把罢工拍成一场真真正正的战争。和“每分钟120击”都是关于群众运动,但没有太多艺术野心,而是比着纪录片来拍的,堪称研究工会运动和劳资纠纷的范本~

5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我对这个题材真的一点兴趣都没有,所以我的五星值十星——金棕榈奖,我第一个说。

52分钟前
  • 米粒爱肥内裤
  • 力荐

Vincent Lindon应该再拿一百次戛纳影帝

53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布塞把一场工人运动拍得比好莱坞大片还扣人心弦,激烈争辩和电子配乐轮番登场,交织出一曲慷慨激昂的战歌。电视新闻/电脑屏幕/手机视频等新媒介的运用,让单线剧情赋有变调的节奏感。对工会内部分裂的描绘和注定的悲剧性结尾,更加深了批判与反思的力度。Vincent Lindon简直神仙演技,女儿照片上标记的“MON HERO”就是对这个角色的最好注解,伟大而悲壮。

56分钟前
  • 凹凸
  • 力荐

7,结尾那段手机摄影有点厉害,不过再之后的煽情有点弱了气势。手持摄影写实风的罢工电影,努力营造的是临场感。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看的过程中就想,那些不得已只能靠自焚来表达自己无以言说的诉求的人,开始也是抱着信心和希望,然后一步步陷入这般绝望的吧。然后就真的发生了,很冷静,很无望。摄影机一直以罢工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让人经历这个希望逐渐破灭的过程。战斗过程的剧本逻辑很严谨,像劳伦一样,不是粗暴的控诉,林顿的表演极具说服力。结尾回看他最充满希望的一刻,与命数对照让人唏嘘不已,现实让人笑不出来也哭不出来。

1小时前
  • 神仙鱼
  • 推荐

昨天还是手捧婴孩的慈爱祖父,今天却是引火自焚的绝望斗士。昨天还是并肩作战的维权工友,今天却是彼此内讧的利己羔羊。成城总是容易瓦解,死亡总会迎接新生。没有战争一定胜利,没有斗争便永远待宰。在轰隆作响的资本机器面前,在粉饰太平的政治面具背后,在脆薄如纸的人性漩涡之中,他只是不愿懦弱。

1小时前
  • 西楼尘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