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

记录片其它2019

主演:邱华梅,徐敏,盖琪

导演:希拉·梅达利亚,肖什·莎赫拉姆

播放地址

 剧照

剩女 剧照 NO.1剩女 剧照 NO.2剩女 剧照 NO.3剩女 剧照 NO.4剩女 剧照 NO.5剩女 剧照 NO.6剩女 剧照 NO.13剩女 剧照 NO.14剩女 剧照 NO.15剩女 剧照 NO.16剩女 剧照 NO.17剩女 剧照 NO.18剩女 剧照 NO.19剩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7 16:14

详细剧情

  中国男性比女性多三千万,社会稳定受到威胁,单身女性被认为是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但现代中国女性如何平衡社会对她们的期望,以及她们自己想要什么?每个女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真命天子,同时她们必须努力保持自己的抱负,还要承受来自家人、朋友、甚至是政府的压力。《剩女》电影讲述了三位充满希望的单身女性,他们承受着巨大压力,但仍然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寻找爱情。

 长篇影评

 1 ) 我鼓励你做自己,而不必是女强人。

看完扫了一眼评论区,感觉有点不对劲。 似乎很多人因为律师女生在国外过上“成功生活”而夸她优秀,赞许她的选择。比如有人强调她去法国留学“还是法语授课”,有人强调要“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好像对她做出肯定,首先要她自己“足够争气”,表现得够好,只有她取得不错的结果这个夸赞才能成立。

我不禁想,那如果她在法国不适应呢?如果她没能顺利找到工作呢?如果她没有在德国找到伴侣组建家庭呢?难道她的选择和坚持就不值得被看见了吗?

作为对比,评论中提及电台主播的就比较少。这个女生在影片中表现得顺从,不敢反抗母亲,唯一一次争吵也没吵出个结果。直到纪录片结束,她也没有迎来一个看起来昂扬的结局。

可是她也尝试在把自己和母亲独立开来,也在尝试顶着压力向母亲表达自己。也许她的表现看起来不够有冲击力,不够符合过关斩将一路开挂的“爽文”逻辑,但我觉得,那也是她尝试做自己的一步啊。

 2 ) 对抗

这也是个人视角有没有可能抵抗并冲破集体视角的故事。

1 教授姐姐是集体视角下的顺从者。她决定服从集体叙事,“人生在什么阶段就要完成什么事“。最后被追问你认为结婚才代表好的结局吗?她的回答是结婚比单身要无趣,但是比单身幸福。她的幸福首先要屈从于集体视角,所以对于她,迅速“下嫁”,生子,安居,是自洽而唯一的选择。

2 广播台MM似乎是一个反叛者,她反叛的具体对象是作为集体视角代表的母亲。但是她的反叛做不到彻底,因为她的经济利益同父母是捆绑在一起的,学校一路都由父母安排,车、房都由父母买好,想来工作应该也有父母的参与在其中,这就决定了她在对抗中的劣势地位。

3 律师姐姐是着墨最多的一位,我想导演似乎想要呈现她为一个成功了的解放者,她出逃了。在西方视角下,这通常代表了胜利。但是我感到的却是集体视角的强大而不可战胜,她想要自己定义自己,却只能靠出走才能实现。

在不同的时空里,个人视角对抗集体视角的事一直在发生,那一个个具体的个人,被渺小成了“螳臂当车”,“蚍蜉撼树”,而只剩了庞大的机器继续高歌猛进着呼啸而过。这样的片子记录下了至少具体成了堂吉柯德们的努力。大战风车本身,其实就是多么勇敢多么美丽呀。

 3 ) 纪录片《剩女》:是谁一直在建构这个伪概念?

最近几天,《剩女》很火,这部来自于美国PBS电视台的纪录片一经在国内流出资源,立刻便在网络上掀起了热烈的讨论与围观。

不过,很可惜的是,这部拍摄于中国,讲述三位中国单身女性故事的作品并不是由中国人所制作,它的导演是来自于以色列的两位长期关注中国社会议题的女性电影人,在此之前,她们还制作过另一部反映网瘾戒除问题的纪录片《网瘾》(Web Junkie),此次的《剩女》已经算是她们第二次拍摄中国故事了。

《剩女》官方海报

不得不说,这两位以色列导演虽然是外国人,但她们对中国社会现状以及当下舆论热点的了解似乎比中国人还要准确。

要知道,像“剩女”、“剩男”这类两性话题在现今的中国本就是人人都关注和议论的焦点,这两位外国女导演从“他者”的视角出发,不仅敏锐地体察到了这种热点的存在动因,而且还将其作为核心议题制作成了一部极具社会学价值的纪录片,确实很不容易。

《剩女》截图,大型相亲活动现场

一部好的纪录片题材固然重要,但要是没有立体多面的人物也很难撑起相应的题材。据说,这两位导演在对所拍人物的选择上就花费了很长时间。

最初,她们通过网络寻找拍摄对象,在对数十名女性的接触中,她们发现大多数人只是想在镜头以外陈诉自己的不幸,一些人在短暂的了解后都会因为对隐私的顾虑而拒绝拍摄。

她们是经过了漫长的筛选,才从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三位愿意出镜的主人公,而这三位主人公在社会背景、家庭环境、教育经历和性格特点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所以也十分有代表性:

主人公之一Qiu HauMei

第一位主人公是时年34岁,来自于山东农村的女律师Qiu HauMei,在影片中她也是表现比较出彩的一位。

因为出身于重男轻女的大家庭,她一直处于父母的逼婚压力之下,尽管她是个很有主见的现代女性,但很多时候她都面临着外界和自我的双重审判——“人到年龄就该结婚!”“不结婚就不会幸福!”“我到底该不该结婚?”“结婚究竟有什么意义?”。

这些质问让她不得不一次次徘徊于“交易感”十足的婚恋相亲市场,奔赴于一场场被安排的速配聚会,忍受着周遭世界对其“大龄剩女”的标签化评判。

主人公之二Xu Min

第二位主人公是时年28岁的广播电台播音员Xu Min,虽然她出身环境优越,工作光鲜亮丽,但她却一直陷于原生家庭的困扰之中。因为从小到大对母亲的逆来顺受,让她的生活充满了干扰和限制,她对婚姻的选择更多地是要满足母亲的心理期望,在这种被动的母女关系中,她变得无所适从。

第三位主人公是时年36岁的大学老师Gai Qi,在影片中她是唯一一位对婚姻“妥协”的女性,她不仅找到了她认为还算满意的丈夫,而且还生了一个女儿,但平淡的婚后生活也让她感觉到有些无聊。

主人公之三Gai Qi

很难说《剩女》这部纪录片是一部拍摄十分精良的作品,因为结构和内容所限,想要面面俱到地展现三个人物的命运与生活也不现实。

然而,就是在80多分钟的时长内,影片却对当下中国的婚姻挤压状况、婚恋相亲市场、两性择偶偏好、城乡婚恋差异以及适龄未婚问题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展现,而三位主人公对人生之路的迥异选择又让观众看到了“剩女”这个标签所根植的大众心理机制,中国人落后的婚姻观念和社会主流文化对个体的绑架也在影片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Qiu HauMei回到山东农村老家,其父训斥她:“上学把你上傻了”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就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社会观念,受这种婚恋文化的影响,个体的婚姻选择始终掺杂着一套复杂的逻辑。

尽管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所颁布的《婚姻法》曾明确鼓励自由恋爱,当代社会婚姻文化氛围也始终强调“婚姻自由”,但诚如费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中写到,“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地方把婚姻完全视为当事人之间个人的事情,而别人不加过问。”

尤其是在中国社会,大家长制一直就是比较盛行的一种运作肌理,子女的婚姻在很多时候并不只是个人的私事,个体选择终生伴侣并非取决于当事人的意志和喜好,父母和家人乃至于亲戚与朋友都可能会成为其选择行动的代理人。

Gai Qi母亲说:“我们不能打破规则。”

而在这样的社会规则下,因为女性本就处于一个较为弱势的地位,她们如果到了一定年龄还不能被视为循规蹈矩的“安定”下来,整个社会就有可能为她们刻画一个个道德高度污名、物质利益至上、极度自我的大龄未婚女性群落印象,甚至于她们的家人都可能对其反戈一击,成为阻碍个人自由意志的催化剂。

因此,在《剩女》这部纪录片中,我们便可以明显看到,像Qiu HauMei和Xu Min这样的单身女性首先接受到的压力就来自于自己的家庭。

面对家庭压力,Qiu HauMei无可奈何

当Qiu HauMei回家之后,她终究难逃父母与姐姐们的连番拷问,“你是不是上学上傻了?”“你都三十多了还不结婚?”“不结婚就永远不能幸福!”“你老了谁来照顾你?”类似于这样十分强硬的价值观判断几乎不曾中断;

而在Xu Min的家庭关系中,母亲对她的控制与干预也显得十分强势。在心理医生面前,她泪流满面地承认,她的婚姻选择始终会受到母亲的左右,满足母亲的喜好好像才是首要原则,至于她自己的意愿则是不被尊重的。

Xu Min的个人选择难逃原生家庭的影响

最关键的是,在这两个人的家庭关系中,实际上都强烈地体现出一种中国父母才会有的思维逻辑,即父母总会将下一代的个人选择和“不孝顺”相挂钩,继而又会用他们的辛勤劳动和辛苦抚养去指责这种“不孝顺”。一个强大的民族心理惯性几乎表露无遗。

当然,在这部纪录片中,两位导演对于语言暴力和相亲市场的观察也很有意思。

你会发现,当Qiu HauMei行走在地铁中的时候,地铁中的广告都是“今天你要嫁给我”、“今天约女神”这样的标语,当Xu Min与自己的母亲吃饭时,“剩女”这样的词汇也会从她母亲那儿脱口而出,当Qiu HauMei去看心理医生的时候,她也表示了对“单身狗”、“大龄剩女”等标签的强烈反感;

地铁中简单粗暴的广告语

当她们穿梭于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婚恋交友场景中时,两性的交流话题始终停留在家庭出身、学历背景、工作薪水等方面,几乎很少会去提及个性、精神、价值观等问题;

至于那些散落在公园相亲角的大叔大妈们,则会把自己子女的个人信息以最简单粗暴的标签展示出来;而上婚恋交友网站,更像是在挑菜一样,住房、工作、收入、户口、身体条件等都是被可能量化的标准之一。

公园的相亲一角

显而易见,《剩女》这部纪录片向我们昭告的是,语言暴力已经全方位地渗透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而性别政治也在不遗余力地左右公共叙事,社会性别权力关系被悄然镶嵌在了一个个媒介机构和媒介产品中,两性地位的二元对立状态也因此被搅动的更为畸形和无脑。

其实,关于当代都市生活青年的婚恋问题,很多社会学家都做过大量相关的研究,而且早有证据表明,大众和媒体更为倾向于选择热炒“剩女”问题,但很少会将“剩男”同等视为显性话题进行讨论。

而实际上,有学者早已对“剩女”概念进行过界定和度量,并对中国单身女性的比例和结构做过系统的调查,从结论来看,“剩女”问题其实在中国并不真正存在,中国女性过剩本就是一个伪命题,相反,女性在各年龄层及婚姻挤压状况中都基本处于短缺状态。

媒体宣传中的概念误导

“剩女”明显是一个被媒体和舆论所夸大且建构出的伪命题,其深层次的原因实则和眼球经济的波动、消费社会的观念更迭有关。

不过,虽然“剩女”早被证明并不是人口结构性婚配过剩的结果,而是由于国人文化观念变迁滞后于社会结构变迁的产物,是网络和媒体建构出来的标签和伪概念。

但像《剩女》这样的纪录片似乎也在提醒着我们,这个建构性标签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伤害了众多无辜的优秀女性,潜在地增加了她们的生存压力,甚至给很多家庭中的长辈父母制造了某种恐慌。

Qiu HauMei最终选择出国留学深造

所以,争取平等或许并不仅仅是某个单一群体的使命,无论中国社会的全球化程度如何,传统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主导着中国社会,而要打破这种语言暴力和性别对立则需要所有人一起去努力。

 4 ) 社会允许多少种声音

To me, whether it's monoculturalism or multiculturalism depends on how much tolerance a society can give to different voices.

One type of voices that can vary is people's age to get married. But now in China, there are so many people talking about the significance to get married at the right age. When you reach a certain age and remain single, anyone can tease you about it. They would say:

"If you don't get married, your happiness isn't real happiness."

"If you aren't married, you are not normal."

"You are already old for the marriage market."

"If you don't get married, you'll be worthless."

Those criticisms suggest that most Chinese people set a standard answer for when to get married. It's like a True-or-False question, your marriage decision is either correct or wrong. Those people are unaware of possibilities between the two polars. Unmarried people may not meet their true love yet, may prefer to pursuit careers first, may set too high standards to find a partner, or may just choose not to be married now. If it's the only acceptable choice when people get married before their 30s, from my viewpoint, it's monoculturalism.

 5 ) 这是乡土文学硬写在城市么?

说实话,觉得这片子没拍好。我只看到了乡土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冲突,而这根本不是“剩女”的关键所在。

重男轻女、父母之命、养儿防老、甚至于“姐弟恋禁忌”这一系列的中国传统乡土观念贯穿整个片中三位女性的思想根源。看似是城市中的生活的女性,实际是被“乡土观念”所绑架。

但这是当代城市“剩女”的问题关键么?

女律师真的走出乡村了么?她是逃离乡村啊。她除了工作之外,完全没有融入城市啊。她在婚介所提出的想法是来自内心的么?走进酒吧和迪厅的时候自然么?剩女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她甚至于不能代表生活在城市中的一份子,她只是活在那里啊。

播音员的婚恋问题被长期压抑在母亲给她灌输的观念阴影下,“父母之命”跨不过啊。但是试问城市里还有多少青年受着无理由的“父母之命”呢?重点词在“无理由啊”。

而大学讲师是最终与自己妥协的,生活从”有趣“过渡到“幸福”。

什么是“剩女”的概念?我一直以为剩女是“大龄未婚”。而我们太多地聚焦了“大龄想婚而未婚”这部分人群了。女律师想婚么?想啊,不然她去婚介所干嘛?她从根子里就没有和乡土脱离关系啊,家庭对她来说依旧是最终要的羁绊啊。

通篇讲述的是无法融入城市的乡土人群与观念,而实际让女人“剩下”的,却是越发狭窄的社交圈和越发提高的女性地位而导致的择偶标准提高。

最后大学老师摈弃了“姐弟恋禁忌”的乡土观念,婚了育了。所以这片子最终还是让大家摆脱乡土才能进入城市么?

 6 ) 中国3000万的剩女,她们“羞耻”吗?纪录片

在中国,如果谁被贴上“剩女”的标签,将意味着什么?

家庭的“耻辱”?人生的“失败”?“不正常”人类?

说实话,都有可能。

那到底什么是“剩女”?

官方的定义如下:

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的一群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的大龄女青年。

划重点,就两方面:

一是高龄(虽然提到“三高”,但本质是高龄);

二是得不到理想的婚姻归宿。

一很好理解,我们需要剖析的是二。

尽管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很多元,可应时代出现的“剩女”一词,本身就预设婚姻是女性的必然选择。

而且悲惨的是,她们之所以“剩”,根源是对婚姻的理想化追求。

再说透些,剩女之剩,责任在自己。

事实果真如此?她们“剩”了,就可以被歧视或“羞辱”吗?

这样扎心的灵魂质问,让每个人不得不思考。

夫人今天要说的,是一部名为《剩女》的纪录片。

一、

34岁的邱华梅,出生于山东农村。

因考上北京名校,实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蜕变。

毕业后成了知名律师。

这个事业上光鲜亮丽的精英,本已活成了众人艳羡的职场女强人。

可一到共有5个孩子的老家,她怎么也抬不起头,就因没有结婚。

邱华梅忍受不了家人异样的眼神,被迫想通过相亲改变现状。

不料被婚介所的红娘各种嫌弃,年龄大,又不美,还性格太硬,标准太高。

邱华梅很不爽,她觉得自己的要求很“低”,无非:

受过好的教育,尊重女性,能共同分担家务。

可这样的合理诉求,换来的是别人的冷嘲热讽。

连家人也吐槽她“上学上傻了”、“你太自私了”云云。

姐姐的话,更是站到家族荣辱的道德高度,且毫无情面:

你不想想,以后别人得怎么议论我们家,你怎么还不走?
别在这个家待了,直接让我死心就好,你不回来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咄咄逼人的话语充斥着强烈的耻辱感,活脱脱一派不逐出家门誓不罢休的气势!

别人回家是欢天喜地,邱华梅却是伤心欲绝。

回京后她接连相亲,只为做个孝顺女儿,不让家人蒙羞。

可惜努力并未有回报。

虽然邱华梅深知,家人看似“不近人情”的逼婚,出发点是对她的爱,但她也不想随便找个人就嫁了。

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她对婚姻是有期待的。

正是对婚姻的重视态度,所以宁可单着也不会稀里糊涂就结婚。

邱华梅的原生家庭价值观很传统,当她的现代女性意识遇上千年保守思想,冲突就在所难免。

她只能一个人孤独地战斗,等待不知何时会来的“胜利”。

邱华梅决定去法国读研,也算是达成了与家人的某种“和解”。

她深爱家人也不想委屈求全,“逃离”是最好的归宿。

也许在浪漫的法兰西,她会遇见自己的白马王子。

片子拍摄于2015-2017,如今她已结婚并定居德国。

夫人想说,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女性进行道德绑架。

当爱变成伤害,因血缘所缔结的亲情也不再美好和坚固。

邱华梅们不是不想结婚,她们只是不愿意随随便便结婚。

如果社会施加的舆论“暴力”难以避免,那么家人就请放过她们。

要知道,她们是你的亲人,不是敌人啊!

二、

和邱华梅“相似”,28岁的北京女孩徐敏的剩女之路,也和原生家庭息息相关。

徐敏是主持人,就职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为脱单她也在积极相亲,甚至还牵手了一位对眼的男生。

他是公务员,也是海归硕士,30岁,正适婚。

但这样的优质男因没有北京户口,被“准岳母”刷掉了。

徐敏母亲对未来女婿标准很高:

家庭情况好,人品正模样俊,要有车有房,当然还得是北京户口。

可以说,从物质到精神要样样优秀才行。

如此的母爱,既是为女儿的幸福着想,替她严格把关,可也“拖垮”了女儿的婚事。

恋爱很多回,但全部夭折于面见母亲大人的路上。

乖乖女徐敏,就这样年复一年地恋爱,又一次次错过婚姻,硬是把自己给剩下了。

悲剧不至于此,徐敏在妈妈的“魔掌”之下,显得全无反抗之力。

她对心理医生是这样说的:如果不听妈妈(的话),就会被抛弃!

也就是说,独立这种事和徐敏无关,她是在妈妈控制下长大的。

不是不想独立,而是已经被操控得失去了独立的能力甚或意识。

说不好听点,到了唯妈妈是从的地步。

徐敏想和母亲沟通,希望她能放手。

可话到嘴边说着说着就“变了味”,她忍不住控诉起母亲的“原罪”:

你太强势,什么都管!不尊重我和爸爸,我有时候觉得,我爸凭什么找你啊?

这样饱含情绪的言辞,猛烈地刺激了母亲,令她很是伤心。

此时她自然不认可女儿的一面之词,反而觉得她是白眼狼。

沟通不仅没解决问题,还上演了一场彼此之间的深度伤害。

家庭教育中的过度控制,在徐敏心里留下了巨大阴影,压抑了太多太多的不满与愤怒。

母亲一厢情愿地活在我都是为了你好的执念里,像是打了个死结。

如果徐敏多点耐心与包容,如果她母亲能懂得放手,或许她们还能够和谐相处,也或许一生都走不出困境。

毕竟妈妈习惯了控制,她为女儿买房买车,她太想要女儿听话了!

《战国策》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里,左师公曰: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所以,不要一边催婚,一边“毁”婚了。

好的婚姻靠的是经营,而不是严格把关高标准制定出来的!

三、

相比前两位被原生家庭不同程度的套牢,片中第三位女性仿佛要“幸运”得多。

39岁的北京人蔡琪,是首都师范大学的教授。

父亲去世后她和母亲共同生活,也许是朝夕相处时潜移默化的影响,她的婚恋观也发生了180度大转弯。

向来理性的她最终做了个非常“疯狂”的决定:

在迈入40岁“高龄”的关口,一年内“解决”恋爱、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

听着像赌气,实际她很冷静。

此时的她,认为婚姻就是人生的任务,必须要完成它,而不是想太多,要求过高,她只求拥有最世俗的幸福生活。

就这样,她和比她小的农村人艾山结了婚。

即便这不符合许多人信奉的“门当户对”的原则,毕竟两人在年龄和文化教育背景方面也差异明显。

可她的确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蔡琪在三个人里年龄最大,也只有她步入了婚姻殿堂。

结婚时最高兴的是母亲,女儿出嫁让她多年悬在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身为家长,能看到子女结婚生子,才算是尽到了责任。

这也是无数中国父母坚守的理念。

蔡琪的选择很符合东亚儒家文化“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观念。

这个“当”,是“应当”,是“必须”,是成为“正常人”。

也许,不少人会被蔡琪教授的举动迷惑:

她为何会这样?值得吗?结婚生子就那么重要?

蔡琪是个特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她不想做剩女,对婚姻没有过多“奢望”,她要的只是一份平凡人的现实安稳。

正所谓有舍有得,失去一部分就能得到另外一部分。

对她而言,结婚并非迫于无奈的妥协退让,恰是了结一桩心愿。

婚后蔡琪和丈夫在广州生活,工作也调到广州大学。

相比以前,她的日子“无趣”了很多,不再那么五彩缤纷,无非是在工作、孩子、丈夫所构成的三角形里打转。

但岁月静好的平平淡淡,又何尝不美好,不幸福呢?

所谓幸福,不是别人眼里看到的“符号”,而是你心里真真实实的感受。

一句话概括,知道自己要什么!才是问题的关键!

不管做不做“剩女”,这点一定要搞清楚。

四、

以色列导演从异域文化的视角,花4年时间拍摄的这部《剩女》,较为中立地透视了大众极关注的中国问题:

我们该怎样认知大龄单身女性所遭遇的无奈现实?

本片共记录了三位北京女性,她们无不在竭力寻求自身出路。

观众也在此过程中,“亲见”了“剩女”们的诸多隐痛。

对女性来说,生命就像有一个无形的“时间轴”在暗中操控。

你不得不在某个时间点做该做的事,否则就会遭受歧视和羞辱。

片中华梅的姐姐认为:没有结婚的女人就是不正常。

殊不知,如此理所当然的共识,恰是一种极大的误识!

这是男权文化对女性的规训,是莫须有的惩罚机制。

它要求女性遵循传统观念的教化,否则将面临身份认同危机的严峻现实。

包括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舆论的“迫害”致使其身心俱疲。

可能还要背负“不孝”的道德谴责。

徐敏便是典型例子。

她条件优越,本可以早早地获得幸福,但自小被母亲的控制欲操纵而不得解脱。

更悲哀的是,即便家庭内部的亲人,也很少对剩女们投去同情和理解的眼光。

综合不同资料的数据来看,中国“剩女”预估有3000万左右。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人的想法观念也要跟着进化。

是时候抛弃对“剩女”的偏见了!

李诞说,不结婚不是病,那些想要别人都结婚的人才是病!

既是病,就得治。

颜宁的话很霸气,她说:

我不结婚,不欠谁一个解释。

是,结婚与否,是个人选择,不是说非得结婚。

结婚对有些人是天堂,对多数人是柴米油盐的日常,对有些人则是火坑。

婚姻中什么样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都有!

如果你想单身或是不想降低择偶标准,或是觉得自己足够优秀,就别再委屈求全。

和一个不喜欢、凑合的人结婚,就像是抓虱子在头上挠一样,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光棍和剩女这样的词该消失才对,要说的话也是单身(男/女)。

延申开来讲,生育与否,是夫妻双方自己的决定。

不过,任何选择都得付出代价,承担对应的责任。

总之,尊重别人!尊重每一个人!不嘲笑不歧视不调侃!

这才是现代文明该有的样子。

 短评

三星全给律师,不容易而且极其有胆量。我挺喜欢大学老师的老公,坦诚,可爱。不喜欢大学老师,你抉择都做了,你干什么还要贬损对方抬高自己呢,什么叫“比他小的追我的也有”“想着给他生个孩子糊弄糊弄他”,你可配不上人家。

9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还行

真实。缩影。看着想哭。从父权大男子主义爹味儿浓的山东农村走到京城的律师,从小处于母亲控制欲之下的京户独女,还有一个学文学的高校工作者,三个典型,很多话大家都听过,多少人处于一样的情境。山东女最压抑,某种程度上也最自由最没有妥协,去法国是个不错的选择,逃开这个千军万马千夫所指的大环境,她很勇敢。学校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说白了一切都是落后没文化引起的,其次还是国家个人都不够强。发展才是硬道理。其实大家都势利。很好奇山东女去了法国之后的境遇。

10分钟前
  • 𓆡𓆝𓆟𓆜𓆞𓆝𓆟
  • 力荐

当被他们千军万马所包围,唯有且战且退

14分钟前
  • 力荐

虽然话题性很足 但全片显得 律师这个人物真的太有冲击力了 更想看一部只有她的纪录片

18分钟前
  • 泡菜
  • 还行

赞赏那位律师,从农村到北京,最后为了坚持自己的标准也为了逃离社会的婚姻压力选择去法国留学,还是法语授课。家里人不理解的催逼,但父亲还是个明白人,说“你为我争光了”。女性身份要从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开始。

21分钟前
  • 吉川春代
  • 推荐

生了个闺女,丢人。但是闺女上了大学,增了点光。但是闺女不结婚,丢人,简直是抬不起头的那种丢人。但是闺女出国了,那就又增了光,结不结婚不重要了。反正村里人问,就说闺女出国了,你闺女能出国吗?

26分钟前
  • 布卤
  • 推荐

以色列导演拍的,挺杂乱的,有些流于表面了,但看问题却很准:痛苦的女孩都是因为被束缚在亲情中,看不得亲人难过,所以才会愤怒又无奈,所以才会一边撤退,一边战斗。

30分钟前
  • 英恩
  • 还行

2019.6.15 SIFF 最最印象深刻的是播音主持那个28岁的姑娘说,妈妈绝对不接受(包括她自己)来自农村的对象,然后下一秒就是律师姐姐出现在老家棉花地的镜头,蹦完迪去法国开启新生活,真的是开挂的人生了!导演最厉害的一点在于刻画了律师姐姐在不愿意否认原生家庭的期望与展开自己人生理想的矛盾(包括对浪漫恋爱关系的向往),教授的婚姻观念也非常欣赏。ps导演在现场,大家的反应她应该hin满意,respect!

35分钟前
  • 笔杆酱
  • 力荐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以色列导演拍的。真的很真实了,边看边哭。律师姐姐的爸爸妈妈说的话,每一句都和我爸妈一样。律师姐姐就是那种一边期待爱情和婚姻,一边又在嘴上说没有婚姻人生也不会怎么样的人。大概很多人都是这样矛盾的存在吧。幸好,她还是勇敢的那个。她去法国前对心理医生说的那段话我都快背下来了。“我还是要奋力奔跑。就好像逃生一样。社会很安全,但还是很不安,要不停地奔跑,不停地去打仗,剩女也好单身狗也好,别人的催促也好,你要不停地去和他们战斗。你打胜了一个,打胜了一个,但那个地方有千军万马。最好的办法是一边战斗一边撤退。好端端的人生过成这个样子,就是因为不结婚的问题。我过着一种战斗的生活,逃亡的生活。”2020.02.25

38分钟前
  • miss。miss.
  • 力荐

只看了看开头结尾。那个女律师让我感同身受。家同样在山东,这些话听过很多次,或是别人对自己说,或是别人对别人讲。女律师要去法国前夕,爸爸妈妈还有姐姐万般牵挂,让人感动。最后爸爸说,你让我争光了,又回到了最初的面子问题。不结婚要催要逼是因为面子问题,现在去国外读书很高兴也是因为面子。一声长叹。最后爸爸放鞭炮那一块,笑死了,很山东了!

42分钟前
  • 宇宙无敌小可爱
  • 推荐

看看热闹,感叹女律师的行动力,唏嘘大学女教师的伪善。

43分钟前
  • freedom
  • 推荐

这么有特色和地气的题材竟然是出自其他国家女导演之手(当然也可以理解本土制作的困难可能有无敌的多)。它最宝贵的在于没有单纯贩售这个术语背后的社会恶意与体系漏洞,也审视着三人彼此自己的困境(母女关系和困在安全区;家庭责任与独立意识;“将就过过”和不安分),使得“剩”不再停留在状态和字面上的讨论,跨越了文化语境已实属难得。Hua Mei的故事真的感动了,我希望她能够获得无数的成功。

47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19 SIFF 第六部#我给我爸妈拍了主创的照片,分享我激动的心情,他们没一个回复我,我去问我妈,为什么,她说不要被这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影响,洗脑…你就知道看这种东西…我能说什么,我也很无奈

49分钟前
  • 景 三
  • 推荐

给了一条明路:只有逃出国才能摆脱逼婚。但问题的根本在于我国未婚女性得首先弄明白一件事:是向往单身不想结婚?还是只想谈恋爱不想结婚?还是想结婚但找不到合适的?把这几个问题想清楚了再谈女权比较有说服力。显然,我国同性恋对于此事的思考要比异性恋女性全面得多。

53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对女律师的这条线铺得最细致也探讨出了足够多的问题。“走出去”很难,但可能到了某个节点,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走出去”。

57分钟前
  • 伊夏🪀
  • 推荐

胜在真实,败在表面。三个剩女(其实只有两个)形象明显着墨不均,只有女律师是完整呈现了中国剩女群体的真实处境:一面抵抗,一面撤退,在随波逐流中心有不甘。我想我能理解女律师的泪水...

5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第一次看国内电影展上的电影。很难想象一位以色列导演能把《剩女》这样的中国题材拍的如此接地气。电影中的众多细节都让场内的观众开怀大笑,只是随着剧情的深入,那些笑点却尴尬的让人笑不出来。其实影片里的主角都还是有能力做自己的选择,现实中有更多女性在被贴上剩女标签后,婚配的选择权是被全部剥夺的。即使文明与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在中国人眼里,婚姻是幸福的充分必要条件,但与爱情却是难以直接划成等号。电影结束后主创留在场外让观众答疑。讽刺的是,大部分观众仍然关心影片中最终选择去欧洲留学的女主角是否还是单身,听到她有对象的消息后,发出了欣慰的感叹...

1小时前
  • 熊未学会飞
  • 力荐

唉 女孩子不应该为这种事掉这么多眼泪

1小时前
  • 豆瓣庄雯如
  • 推荐

适龄中国女性看得话总能找到一些感同身受。虽然三个女性戏份不太均衡,但是都有其典型性。“剩下来的”果然是“条件”够好的都市女性或是自食其力的知识女性。

1小时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推荐

一回头导演和女主坐在后面一排………

1小时前
  • ???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