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火(上)(原声版)

科幻片美国1995

主演:格雷格·T·尼尔森  邦妮·比蒂丽娅  理查德·法恩斯沃斯  尤尔根·普洛斯诺  

导演:Tom  McLoughlin  

播放地址

 剧照

怒火(上)(原声版) 剧照 NO.1怒火(上)(原声版) 剧照 NO.2怒火(上)(原声版) 剧照 NO.3怒火(上)(原声版) 剧照 NO.4怒火(上)(原声版) 剧照 NO.5怒火(上)(原声版) 剧照 NO.6怒火(上)(原声版) 剧照 NO.13怒火(上)(原声版) 剧照 NO.14怒火(上)(原声版) 剧照 NO.15怒火(上)(原声版) 剧照 NO.16怒火(上)(原声版) 剧照 NO.17怒火(上)(原声版) 剧照 NO.18怒火(上)(原声版) 剧照 NO.19怒火(上)(原声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8:33

详细剧情

影片故事发生在不久以后的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温室效应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酷热,飓风使得路易斯安那的渔业受到了重aaa。以捕虾为生的德鲁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以及自己创建的家园与大自然苦苦地抗争,可是一场大飓风让德鲁一家失去了一切。德鲁无奈地带着全家人随着人流背井离乡,向北方去谋生计。在这个过程中,一家人有误解,有冲突,也有生离死别。德鲁也曾想放弃,也想过把家人托付给以前的搭档,但是当德鲁看到救命恩人刚出生的女儿时,他又看到了希望,浓浓的亲情让德鲁踏上了寻亲之路,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德鲁一家终于团聚了。可是生态灾难会就此停止吗?

 长篇影评

 1 ) (东北)最后的尊严,是拒绝被“治愈”

两天看完了这部迷你剧,其实算长电影了 。太多一镜到底的长镜头了,而且情节整体起伏小、情绪多,所以演员们都很厉害,有几个转场也是唯美灵光。服化道堪称纪录片了,可能因为要过年了,印象最深的镜头是蒋不凡的姐姐在木菜板上切红肠,让我想起小时候过年我家会买一兜得利斯香肠,放在窗户密封不严、满是冰的后阳台,我总偷摸去掰一截。 再就是导演太热爱这个小说和自己的家乡了吧,把背景从沈阳搬到了呼和浩特,作为东北人的原著粉我理解但略预期落空。同时导演也太慈悲了,原著小树就是皮孩子忘性大、简单的没去赴约,剧版改成去过了,虽然温暖但把小树和作品最大的无力挣扎给削弱了,没去才让他冥冥中成为悲剧的帮凶并达成命运无稽的升番,去了就把他从悲剧中倏然摘出来,个体被宿命碾压的顿挫感大幅降低。 有些关键情节和对白都删减了,但题眼依然压轴出场,我不能把湖水分开,但是我能把这里变成平原,让你走过去。 很妙,15年2月山西人笛安发的微博用了摩西把红海分成两半拯救以色列人的典故,3月收获就刊载了双雪涛这个直接以摩西为名的中篇,李斐借阅的书里有村上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傅东心怀念的文学院叔叔被带钉子的木板打死,16年张悦然「茧」的重要发端就是wg中一颗穿进男主爷爷大脑的钉子,23年播出的这部充满私心与热情的迷你剧,使用的语言属于晋语区。这一代成长环境轻松的青年创作者跑不开向父辈的历史借力,也跑不开西方文学与文化的被动入侵和主动吸收。 黄平专门写过「平原上的摩西」的论文,高度评价重返铁西区艳粉街去理解和拥抱下岗职工的情节是当代文学热泪盈眶的一幕,但看着老舅演的庄德增就想起他的「送情郎冬雪」,mv里有我坐了四年的54路,以及从「钢的琴」到现在各类以子视角展开的东北工厂文化的艺术作品已颇具规模和审美体系,那黄平评论郑执那篇论文的结尾就更萦绕––––这一代的写作,不是说出了什么,而是告诉我们,有什么在牵扯着我们,但又无法说出。《仙症》最终展现出对于东北的精神治疗及其不可能,东北最后的尊严,是拒绝被“治愈”。

 2 ) 《平原上的摩西》拉高国剧天花板

朋友圈昨晚几乎要被《平原上的摩西》霸屏了。

不止是因为它昨日开播,更因为它入围了今年柏林电影节的剧集单元,并在接下来参与首届最佳剧集奖的角逐。

作为双雪涛的同名小说改编之作,之前传出要开拍时就备受关注。

如今伴随开播的,竟然还有入围柏林这档喜讯,这可是历史上首部也是今年唯一一部入围的华语作品。

《平原上的摩西》究竟能有多好?第一时间追完三集,一整夜我都没睡好,一直处于亢奋的状态。它的观感以及所带给我的惊喜,是此前任何国剧都没有给过的。

它的创新性,它的文学性,以及它所流露出来的温度,都让我在这个寒夜感到丝丝兴奋。

往小了说,它是部精彩的作品,观众又有眼福了。

往大了说,它的出现开辟国剧先河,爱奇艺这次大胆的尝试必然会影响之后的国剧创作,意义非凡。总归,所有人都该看看它。

《平原上的摩西》作为迷雾剧场的第十一部作品,有着与以往作品完全不同的气质。

先聊聊它的创新。从形式上就足可见爱奇艺这次的勇气。

《平原上的摩西》是迷你剧的形式,一共只有六集。每集时长超过70分钟,这番形式的结果就是,观众无论是观看时的沉浸感,还是看完之后的离场感,体验都会得到巨大提升。

放在常规的国剧中,这简直难以想象。

这种形式上的变化,不仅是创新,更是一种诚意。而相比形式上的创新,《平原上的摩西》内容上的创新,则让我不得不使用一个很夸张的形容词:惊叹。

我看剧有个习惯,不会跳过片头。提到这茬,是因为《平原上的摩西》从片头开始就让我颇为赞叹。

没有剪辑之后的纷呈画面,亦没有或舒缓或激昂片头曲目。出现在荧幕上的,只有黑底白字的创作人员信息,在一片寂静声中,徐徐领着观众走进整个故事。

进入正片,其舒缓的节奏、稳定的长镜头、巧妙的色彩、绝美的构图,无一不在彰显着它的精致与气质。

比如第一集进入后半段,一位记者在跟踪案件进展时,原本正常的调色突然转换成了黑白的形式。伴随着手持摄影的晃动,画面的真实性与代入感全部拉满,突出了故事的转折。

又比如出租车司机被抢劫,凶手在杀死司机之后,将受害人塞进汽车内,点燃了汽车。

漆黑的夜,旺盛的火,浓烈的烟。

整个画面构图成完美的几何对称,唯美至极。

荧幕之外的所有人就这么静静地看着车辆燃烧,整个过程近一分钟之久。

可当我们的意识到,在这番景象背后是令人不解的案件,情绪又转为丝丝不安。

在国剧中看到这样的艺术性表达,我怎能不惊叹。

这大概也能解释,凭什么《平原上的摩西》能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

能获得“三大”的提名,已经足够说明很多事情。

国剧能够走向世界,也能有更多海外观众看到中国剧集的创新,单是想想就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

再往深了说,这是创作新内容的大胆与勇气得到了有价值的回报。

谈完创新,再来看看剧集的文学性,也是我个人比较倾心的一环。

当下的环境,我们时常会反问,文学是否还在?想来答案各有千秋。

在这个时代,连抬头看星星的人都罕见,更遑论文学。

《平原上的摩西》改编自双雪涛的同名小说,作为一部严肃文学,会选择它为蓝本创作,便象征着爱奇艺在选择内容方面的审美以及对某种理想主义的执著追求。

直白点说,他们希望用文学唤醒更多人,让他们放慢脚步,多驻足看看更美丽的风景。

《平原上的摩西》原著是一部中短篇小说,形式上该是受到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的影响,采用的是多重第一人称的视点。

从每一个事件当事人的视角出发,让他们见证历史,并成为历史。同样是讲述东北的故事,不同于《乡村爱情》的“乡俗”,《平原上的摩西》故事伊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东北老工业区。小说以两代人的成长为载体,为读者呈现一个有关罪与救赎的故事

改编成剧后,从目前看对原著十分还原,某些台词上,更是做到了一比一复刻。

同时,剧版又多了很多原著没有的东西。

爱好读书画画的傅东心为学生李斐朗读陀翁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谁能说这不是在影射李斐的苦难,衬托她身上所传递出的热望与坚强。

李斐一个人独自念着玛格丽特的《飘》,明白思嘉“她如花一样令人赏心悦目的外貌和言谈是后天培养出来的”,看到当下自己的处境与傅东心的提携,思嘉岂非是照亮了她的人生方向?

警察蒋不凡床头摆放着海岩的《便衣警察》,恰好是他目前所在做的事,可他却难以像书中的周志明那般历经坎坷后赢得美好结局。

为剧作中添进这些原著中没有的细节,拔高剧作高度的同时,也代表着内容创作者对文学、对与大众沟通上持之以恒的一份坚持。

最后我们聊聊《平原上的摩西》温度。

客观层面上,剧集对时代的贴切还原,勾起我们的回忆。

满街的二八大杠,老早时兴的橡胶凉鞋,经典的暖壶,包括学校影壁上因长久而留下的污浊与斑驳等等。

哪哪都是岁月的气息,处处都是时代的回忆。

为什么要这么下功夫去还原?一方面为了让观众不出戏,更沉浸。

另一方面当某个物件在某个瞬间拉动某位观众,回到他曾经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该是一件怎样温暖的美事。

此外,通过庄家的房屋变化,我们也能时代奔流下人物命运的交织演变。

庄树小时候,住的该是厂里给分配的平房。

六年级时,搬进了明亮的小单元楼。

等到了高中补习考上警校时,则直接搬进了高档小区。

剧集没有去描述庄德增有多么努力,而是直接用外部变化,让观众去感知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命运的走向。

至于主观层面上的温度,则源自整个故事所蕴含的人文关怀。

剧集的故事并不复杂,以两代人的成长为基础,穿插进几起案件,搜查真凶的同时,人物也在探寻自己的内心,最终当观众抵达故事核心时,会发现收获的是爱与善。

亮点在于,整个故事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案件上,而是聚焦小城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态。

你甚至可以这样理解,命案只是一个“引子”,一个“钩子”。

剧作的更多目的,还是企图通过众多人物的成长历程,用几代人之间的细腻情感,探寻人物之间的理解与温暖,回归人类最质朴本真的一些东西。

比如庄德增与傅东心,那个年月多是媒妁之言,结婚的两人压根没有感情基础,可婚后的他们谁能说心里没有彼此?

庄德增要出差,傅东心嘴上说着下去透透气,买点胡萝卜,可实则是为了目送丈夫远行。感人的是,庄德增其实也知道傅东心下楼就是为了送他,提前就打了招呼说不用送。

夫妻间这种只有你我才懂的细腻感情,呈现在观众面前,有心的观众自然会被温暖到。

又比如庄树与姥爷,小时候他会调皮到藏起姥爷的拖鞋,长大了成为人民警察的他会主动搀扶姥爷行走。

剧中并没有用大的篇幅去刻意呈现人物的变化,而是在这些一件件小事里让观众自己去感受角色的成长。

还比如赵小东与待产的妻子,接到队长让他出任务的电话时,看着挺着肚子的妻子,赵小东脸上尽是难为情,最终穿着秋裤下楼与队长见面。

只这一幕,就将他内心的摇摆犹疑显现了出来,故事也因此被赋予了更多生命力。

诸如此类的细节,《平原上的摩西》里还有太多太多。每一处细枝末节里,都藏着人性的温度等着观众去发掘、感受。

这样的风格形式,为剧集作品带来新的可能性,也给观众带来了新的体验。

以最后的成片效果来说,这次的尝试无疑是成功的,靠着对内容的坚持,终于让传统定义里的“小众风格”走进了大众视野。

一定有人会想,这样是不是在引领大众审美?我倒不这样觉得,我认为这是一种选择。

爱奇艺艺术家将他们认为好的东西,好的内容创作出来带到观众面前,让观众看到并了解到,原来电视剧还可以这样拍,原来我们可以再创新达到这样的质感,这就够了。

观众通过自己的认知对比,明白什么才是真正优秀的作品,从而去做出选择。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应该算作是观众与内容平台的彼此成全。

平台带给观众好的作品,观众便会更信赖认可平台,反过来促使平台更有信心与动力去创作更多好内容,形成良性循环。

拿迷雾剧场来说,正是《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谁是凶手》等一部又一部口碑之作才奠定了迷雾剧场的厂牌地位。

这也是靠着一次又一次的创新,不断尝试新的方向、新的内容才换来的结果。

《平原上的摩西》已经不是一部可以用成功与否去形容的作品,这太世俗了。

显然,《平原上的摩西》是一部具有一定超越性和里程碑式意义的国剧之作。

它的出现,是对整个国剧生态体系的一次冲击,也是观众对国剧认知的一次革新。

这样的创新,我自然希望能多来一点,再多一点。因为国剧需要这样的突破,观众也愿意看到这种改变。

说来还有些励志,中国流媒体平台发展了这么多年,内容一点点完善,作品一部部改变。

如今爱奇艺更是靠着不断创新突破的勇气,其自制内容已能跻身三大电影节。

岁月匆匆,总有一些人在一直努力向前,期待此后能推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让中国的流媒体,让中国的好内容也能亮相国际舞台,让整个世界都为其鼓掌。

 3 ) 对剧版的结局一些自己的理解。

(没看过原著,只对剧版的结局说说自己的理解。我给这部剧会打9分,剧我会二刷三刷,真的很喜欢这部剧,也会买来原著去看。)

1.庄树为什么说平安夜那天忘了没去?

可能就是单纯的赌气,和傅东心赌气,和小斐赌气。首先是从小到大自己都是亲眼目睹着傅东心对小斐的上心和对自己包括自己家的冷漠。其次再说的直接一点,庄树是直接从机场到公园的,在机场刚和傅东心分开,被傅东心的决然气得苦笑;到公园在湖上见到小斐,小斐也问傅老师在干嘛;当着小斐的面给傅东心打电话却无人应答,结合庄树从小就爱面子的性格(尤其是在李斐面前),庄树当时在船上肯定是不痛快的。

可能庄树见到李斐的目的就是为了确定真相,进而帮李斐洗脱罪名。因为庄树是支持李守廉是凶手的,但他不乐意也不相信李斐也参与了当年的案子。但没想到见到李斐之后上来就被弄得很没面子,庄树的那几句“没去忘了”其实听起来很像是小时候的赌气话,而见到小斐,像小时候那样赌气说话再正常不过了。

2.小斐为什么拿枪指着庄树?

小斐手里有枪不是原先计划好的,因为李父在警局门口发现枪被调包,一方面他知道女儿在帮自己减刑,因为那把枪可以证明李父杀了两个城管;另一方面他害怕女儿拿它做傻事,不论是对庄树还是对自己。

所以小斐拿枪指着庄树很明显不是她提前计划好的,庄树在赌气说自己没去,李斐何尝不是在赌气?

我的看法比较积极,我觉得剧版的结局讲述的故事应该是个美惨的爱情故事。两个青梅竹马多年未见,相约在湖中划船相见。两个人没有客套寒暄,而是依然聊着天,开着你像个土豆这样曾经的玩笑。庄树想谈论案情,李斐却不愿再提;李斐只想变成小斐,和她的土豆小树聊天。前戏中多次铺垫庄树的记忆力好,加上庄树看过日记,他不可能忘记平安夜去赴约;而小斐意识到小树在赌气,小斐也拿着枪跟他开玩笑,甚至开枪动作故意比划得有模有样。可她越是这样,他就越相信她不会开枪,她还是他的关系最亲密的好朋友。

李斐的日记本里夹着平原烟盒,说明蒋不凡口袋里的烟就是李守廉给的(因为平原烟没有量产,但烟盒上画了小斐,只能是傅东心给李守廉的那两盒)。李斐让庄树把水分开,庄树说“我不能把水分开”,换句话说,水分开是傅东心教你的,和我没关系,我不会这样做;“但我能把它变成平原”,换句话说,我能用我自己的方式保护你,你别相信傅东心的,你相信我。

当庄树拿出本应该夹在日记本里的平原烟盒时,李斐一定感受到,暗潮汹涌的水已经被庄树变成了平原,他就是她平原上的摩西。

3.为什么设计李斐被赵小东射杀?

我的直观感受是,在这部剧中,导演好像有意无意的在放大赵小东的失败,或者说是无能。这一点在他的师父蒋不凡死后表现得更为彻底。

蒋不凡是因为误会李守廉而被其错杀;赵小东同样是因为误会将李斐射杀;

蒋不凡因为李斐怀里的汽油瓶的味道才误会的;赵小东因为李斐手里的枪才误会的;

李斐怀里的汽油是为了给小树放焰火,变相的说是属于小树的汽油;李斐手里的枪是蒋不凡的枪,是因为庄树赌气说自己没去才举起来的枪;

蒋不凡是赵小东的师父,赵小东是庄树的师父。

设计赵小东开枪,不言而喻。

4.对傅东心一角的一些理解:

很明显,导演所表达的含义是,把傅东心刻画成不得志的文艺女青年,而李斐就是傅东心的希望。只因为一个简单的划火柴,傅东心就将本属于自己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了李斐的身上,可见傅东心是多么的需要慰藉。这种慰藉是庄德增和庄树都给不了的。

傅东心和她姐姐去菜市场买葱回来,她姐姐有一言没一语的说着童年的旧事,突然葱掉了一地,傅东心捂嘴去旁边流泪不止。画面的后面摆的正是李斐和孙天博的结婚照。

后来全家团聚给傅东心过生日,愉快地许愿,老庄刚刚上头起来唱歌,傅东心笑着将离婚协议书递给老庄签字。

按照剧里这样的情节设计,傅东心大概是全剧结局最好的人之一,因为她最后真的摆脱了一切她认为的枷锁,提着属于她自己的东西前往她自己的世界。她摆脱了对丈夫的耿耿于怀,对自己青春逝去的耿耿于怀,对时代迫使她和李家分开的耿耿于怀,显然也有对丈夫和儿子的愧疚和矛盾。

美中不足的是,海清的演绎让傅东心看起来过于软弱无能,她最有力量的思想体现得不是很到位。但也能理解,因为剧中开头、傅东心就说了红楼梦是伟大的作品,而她大概也会觉得自己有点像没有贾宝玉的林黛玉吧。

ps:这篇看的人这么多,我有点开心。这里打一个小小的广告,我自己的公众号“镇镇zhen”,是一个文字公众号,也经常推荐好音乐和好影视作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啦。

 4 ) “只要你不嫌弃我,不嫌弃我的胡思乱想,我们就可以一起生活。”

“我以前看过一本书叫《猎人笔记》,其中有一篇叫县城医生,讲一个女的溺水了,一个男的脱光了去救她,他们两个奋力向岸上划,这个女的喝了很多的水,她知道自己快死了,他勾着这男的的脖子,突然发现他脖子后面湿漉漉的汗毛,还有湿漉漉的头发和因为用力气凸起的青筋,就这样在临死前她爱上了他” 这是电视剧《平原上的摩西》开场的一幕,我印象深刻,傅东心在船上坐着,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海清将傅东心饰演得入木三分,一个冷淡、沉默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人。她与庄德增的婚姻似乎只是为了满足那个时代对女人的要求,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只是一个人恰好需要,一个人刚好出现。庄德增对傅东心来说,是合适的,一个长袖善舞,一个不善交际,所以他们可以一起生活。在傅东心与庄德增的婚礼结束后,两位新人送傅爸爸出门,跑出来的几个孩子在门口玩耍,傅东心回头看了看,在门口驻足良久,转身进去,关上了门。不知此刻,傅东心是否正在心里,向自由的、没有婚姻束缚的自己告别,从此走向了婚姻的围城。 傅东心孤独吗?或许是孤独的。她在工厂里遭受工友排挤,工友们打牌、织毛衣,傅东心对这些没兴趣,她们也不是“一类人”;工友会把傅东心的饭盒从蒸屉(具体叫什么无从考证了,但是见过类似的)里面拿出来,不热她的饭(根据庄德增与庄树中午去车间找她等事情推断,也可能不准确),也许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她“屈服”,将她这个异类“同化”,但是傅东心不在乎这些,她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富足。 所以,傅东心看见李斐在他们家窗外划火柴的时候,她是欣喜的,前三集中,我没见到过傅东心对出了书本、画画之外感兴趣的东西,但是她对李斐展现出了强烈的情绪,不知道在火柴亮起的那一刻,傅东心是不是了小时候的自己。她主动起身出去询问,主动提出要教李斐知识。在此处,镜头透过窗户,屋内昏黄的灯光映在窗外每一个人的脸上,或明或暗,引我进到这个剧情世界,将我融入这个北方小院里,仅仅隔着一扇窗,我即好像是他们故事的参与者,又好似只是一个旁观者。最后李斐将火柴盒点燃,火光忽明忽暗,最后归于沉寂,不知是在暗示些什么。

傅东心与庄德增的婚姻更像是庄德增的独角戏,他对傅东心很好,傅东心偶尔回应,那个年代,爱情是婚姻生活的奢侈品,更多的是相互依靠搭伙过日子。我不理解,庄树在警校毕业的那天,傅东心为什么要搬回傅爸爸家里住,随着剧情的进一步展开,在一件陈年旧事里找到了答案。傅爸爸是哲学系教授,那年被一伙人打得耳朵都聋了,差一点命都没了,老庄就在那些人中,而傅东心知道这件事的时候庄树已经三岁了。她跟庄德增以及烟厂老人在一起的时候,她是明媚的飞扬的,等到繁华散尽,她又回到了那个昏暗的角落里,任由那些负面情绪侵占她的精神。我突然理解了傅东心的矛盾与冷漠,理解了她在家里发呆,理解她在路上突然的哭泣,长久以来这种矛盾的情绪围绕着她,她或许是爱庄德增的,但或许她不能。李守廉跟傅东心说“那些年有几个人知道自己是做啥呢,对错就更不用说了,过去的都过去了。”或许老李说的是对的,但是对于被害者来说,过去的真的能过去吗?我只知道,聋了的那只耳朵再也听不见了,那段昏暗的人生再也没办法被点亮了。这是傅东心的悲哀,或许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5 ) 简明观剧指南

重要的事先说三遍:正确打开方式:一定要戴耳机!一定要戴耳机!!一定要戴耳机!!!

最好是包裹式的耳机,实在不行入耳式降噪耳机也可以!这部剧的精华就在声音和长镜头调度上,一定不要一边吃瓜子打电话这样看!!!!

当然有条件了看影院是最合适的!

建议观影方式:每次两集当成一部电影看!不着急的话先看一下张大磊的几部前作,跟本剧相关的的是这几个:

至少要看一下《下午过去了一半》,先了解一下张大磊的“呼市宇宙”,这样看剧的乐趣会倍增。

再上短评:6集下来几乎就是个400分钟电影。还是在张大磊舒适区内的创作,跟原作关系都不太大了,反而是张大磊“(呼市)宇宙”的延伸,新加入的董子健和董宝石等人融合得也还算好。用声音来建构“东愁”,把时代氛围和许多信息放在声音部分(对小屏幕剧集有点太冒险了……),也最大程度地弱化了原作的悬疑罪案情节(对网剧模式也是个挑战……),转而去挖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重建“记忆”中的日常生活。

快速写几个问答,尽量不剧透!

Q1:需要先读原著吗? A1:不需要。读过更好,愉悦感加倍。

Q2:我是原著党,这个改编符合原著吗? A2:我自己的看法:这个改编还是相当高级,保留的是原作的故事和人物关系,空间全部从沈阳挪到了呼市(片中“青城市”也就是呼和浩特的汉语意思),重新填充了所有细节和时代气氛,重做了部分情节逻辑。所以对原著党来说这几乎可以算是个新文本。别期待在这部剧里看到沈阳啊铁西区啊什么的,但是国企改制这个背景张大磊肯定是国内做得最顶尖那几个导演,这点不用怀疑。 这正是张大磊这种作者型的导演能给网剧这一媒介形式带来的新突破。

Q3:听说这是个悬疑剧,情节紧张刺激吗? A3:建议先花二十分钟看一下张大磊的《下午过去了一半》。悬疑或者罪案根本不是本剧的重点。“童年的消逝”“父子关系”“时代变迁”才是重点。

Q4:我是90后/00后/非东北人/非国企子弟,我没这个情怀怎么办? A4:大时代变化可能还是需要一点知识背景。不过“童年的消逝”大概大家都经历过吧。另外我非常推荐观众戴耳机观看,声音上面下了大功夫,时代氛围是用声音环境来铺排的。这是张大磊非常作者性的一个方法。希望大家多一点耐心。

Q5:你是张大磊粉丝,你这不是尬吹吗? A5:我一直吹张大磊你们不知道吗……《下午过去了一半》是我年度十佳;《八月》论文都写过了。感兴趣请点击:《八月》:重访中国电影史的转折时刻。

我肯定是觉得片子不错,值得花点时间看看,而且一定是个不一样的体验。当然可能很多观众会觉得货不对板,所以还是应该先说出来:1、跟原作非常不一样;2、需要集中注意力;3、不是一部紧张刺激罪案悬疑剧。

计划中还是要写一篇长评的,现在没时间……在平遥电影节正看片看得死去活来,惊闻本剧今天就上线了,我还是觉得要先铺垫一下。

 6 ) 你告诉我遭受这一切的真相,谓之“悬疑”?

1、翻译翻译啥叫“时代”?

剧里“母女”两代女性角色分别被摧残的命运,是映照两个时代的主线,傅东心和小斐之间也是互相映照,傅东心看到小斐的时候也是看到了她自己。

傅东心:父亲早年是哲学系教授,自己又从小热爱文艺,父亲经历六七十年代的那些事情,原本好好的知识分子家庭瞬间崩塌,迫于现实嫁给老庄(在湖上相亲时“我不嫌你糙,你不要嫌我细”,尽管老庄还蛮不错的),后来又得知丈夫老庄在小时候是批打自己父亲的其中一个,内心一直无法跟这个事和解(她的内心其实不够强大到足以消化掉这个时代带来的创伤,但也无可厚非),她跟老李诉说这事,就像老李说的“都过去了,那个时候谁知道自己到底是在干嘛呢”,这是老庄的错吗?

李斐:工人家庭出身,出生后失去妈妈,成绩优秀,热爱音乐,傅东心点亮(又或者说是彼此点亮,自划开一根火柴始)了她的童年(无论是在原本缺失的母爱上还是文艺上),中考考入重点班,家里父亲工作又遭遇突然的崩塌,平安夜老李跟蒋队的一场误会(仔细想其实不单纯是一场误会,后面再说),父女俩此后隐姓埋名“苟活”,看到剧中刻画的天使一般的小女孩的人生自此“熄灭”。

树妈遭受的苦难都是过去的事,只能从小斐的成长上看到时代给个体带来的一切。小斐的婚姻就像树妈的一样,不情愿,又无奈,没能逃出时代给他们的宿命,很不幸。树妈最后也许可以算是逃出了吧?从另一种角度看,小斐对小树掏出枪的那一刻,也是一种对自己的解脱。

2、啥叫“导演为啥非要把目光盯着那些过去的事”?

一代人的创伤懂不懂?又一代人的创伤懂不懂?这三年的经历还不懂?更该问的是你为何遗忘,而不是人家为啥老拍那个。想插入《贾想》里的一段话,问:“……生活本身已经够灰头土脸的了,为什么我们进影院还要看那些灰暗的生活呢?电影不就是梦吗?”贾樟柯答:如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还有疑问的话,那基本上是取消了文化的作用、艺术的作用。为什么人类文化的主体、艺术的主体是悲剧?为什么人类需要悲剧?这些基本的问题,还需要我回答吗?我特别喜欢刘恒的一句话,他在谈到鲁迅时说,鲁迅文章里面无边的黑暗,照亮了我们的黑暗。艺术的功能就在于,它告诉我们,有些既成的事实是错的我们之所以通过影片,继续面对那些我们不愉快的既成事实,是因为我们要改变,我们要变得更幸福、更自由。就像我在威尼斯所讲的,直到今天,电影都是我寻找自由的一种方法,也是中国人寻找自由的一种方法。而无限的娱乐背后是什么呢?说白了,娱乐是无害的,这个社会鼓励娱乐,我们的体制也鼓励娱乐。

3、这个剧就没打算当悬疑剧拍

把老李杀蒋队的事实早就丢在观众面前了,剩下的只是一些细枝末节的情节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把过程用镜头更好的叙述出来,以及造成这些看似是误会的悲剧,背后更深层的原因。

很多打斗的场面都故意没有呈现,无论是最早的啤酒厂案还是出租车案,甚至连紧张的氛围一点都没有渲染哈哈哈。老李跟蒋队的打斗也是消失在黑夜里,只剩画外音。甚至连小树逃课打群架,镜头都是从小卖店拍街上追赶、从胡同里拍街道上的追赶、从主街拍被遮挡的后面的打斗,各种定置镜头,各种机位,人群反复出画入画,但一直没有暴力镜头哈哈哈就是故意不拍给你们看。

4、啥叫这个导演太炫技,镜头太“装逼”?

借用之前看到陈丹青的一句话(B站上能搜到视频):艺术就是装逼,我从小就装逼,只不过装成了。

5、我觉得最牛B的一个镜头(真的是被这个导演装到了我槽)

镜头从屋内从窗外看,这时候小树推开小斐家大门,镜头缓慢后拉左移,小树右侧入画,镜头随小树左移,空间环境变成远近不同的四片墙,小树继续向左走出画,定置镜头,小树再次向右入画,走到离镜头和墙更远的屋子里面寻找(这里显然不是找人,是一种艺术表达),再次出画入画找到一盒火柴(树妈起初因为看到小斐划起的一根火柴认定她……以及车内燃起的火、小斐想平安夜约小树放焰火),小树划起一支火柴,又用力的吹灭(小树内心寄托的幻灭),此时悠扬的背景音乐想起,镜头再次切到从屋内望向窗外,一群学生在打乒乓球,镜头后拉出现一叠磁带,继续后拉看到音箱(背景音乐是从音箱放出的),继续后拉右移音乐老师眼神凝望窗外(刚才的视角变成了音乐老师的主观视角,空间上从小斐家过渡到教室),起身左走念起诗,镜头跟随左移,展现出一帮中学生在上课(暑假-初中时间上的过渡),教室后面出现一行标语“领悟音乐的人能从一切世俗的烦恼中超脱出来——贝多芬”(这行标语显然是有意为之,这是傅东心的烦恼,也是小斐的烦恼,傅东心跟小斐分别的时候送她的那句追随自我内心的话,其实是希望她能超脱出来,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后来傅东心买葱时突然失声痛哭,从背景小斐的结婚照也是映照了这一点覆辙,而且剧的英文翻译“way try to change me now”),镜头继续右移前推,看到原来小斐也在上课,心事重重得望向窗外(已然考入重点班,小孩子的心事更可能是因为父亲失业,也可能是想树妈,想小树…音乐老师念的那段诗跟她的命运其实也有一定关联),镜头移向小斐视角下的窗外,一帮学生在踢足球,镜头后拉左移空间过渡到了操场上,左移出现小树(把小树在时间上跨越到了中学),小斐左侧入镜,是在下课后(又一次时间上的过渡)偶遇小树(同时交待了小斐已然考入重点班)。

尤其小树划火柴的那一段,是我目前为止看过的最叼的国产镜头,没有之一。

简单回忆一些让我印象很深的镜头:

老庄在舞厅看到那个独自跳舞的中年男人,其实是看到的他自己,尤其是借由镜子(好像是拉康的一个理论)里完成的那段长镜头。

老庄和树妈婚礼上的两个镜头,一段是老庄热热闹闹敬完酒之后,工友起兴助唱(是一首反映新婚少女心情的歌),镜头跟随老庄左移到没有其他人的位置,他猛闷几口米饭,表情有点惆怅,背后是一个大大的“囍”字,一下子把新郎的内心细腻的展现了出来。饭店门口送树姥爷的定置长镜头,送完之后,老庄喝多了滑倒已经最后剩树妈一个人在门口外站了一会儿,把树妈内心状态细腻的展现了出来,背后同样是一个大大的“囍”字。

结尾小斐死掉后,平原烟纸盒掉到湖面上,那个镜头真的好美,随后镜头缓慢上移随湖水把时间过渡到中考完的夏天,小斐人生中最绚丽最明亮的那一天的时光,啊。

6、老李-李守廉

剧情设定一定要在热热闹闹的厂运动会的举行过程中突然厂长喊停,宣布大家被自由职业了,厂长宣读通知的时候,热闹的场面瞬间凝固住,画面前后对比很强烈。这个情节设定本身就很符合特色又很艺术,凡事要都搞得热火朝天-突然掉转方向,嘿嘿。老李走进画面,推起自行车果断就骑走了(我还以为会设计一个在凝固的场面里,老李骑着自行车兜个大圈再左侧出画的镜头呢,类似《雾中风景》里面下雪天所有人仿佛凝固,姐弟俩跑掉的镜头,那个镜头给我感觉是表达一种人性的回归,其实老李骑自行车的这个动作设计,已经就是在表达个体愤怒了:X你犸),也多次暗示了老李必然是要被下岗的,干这种不给厂长面子的事,肯定第一个走的也是他啊。中考时家长校门外聊天老庄直接说他“李一手”,应该是手艺精湛(盲猜没准还有点清高孤傲人缘不好),“谁下岗也不会轮到你”,这种情节暗示的话反而交待了他很大概率逃不过的。

老李平安夜那晚之前不见得就真得干净(这点纯属我个人臆测了)

小斐骗老李说自己生病想去诊所,为了想再从诊所溜到跟小树约定的公交站,怀里藏着的汽油是为了给小树放焰火,也因此被蒋队闻到味道引起了蒋队的怀疑,于是有了后续更糟糕的事情,抛开两个小孩子间故事的导火索,老李被蒋队查的时候是非常心虚!这一点是铁板钉钉(除非蒋队掏枪前没有亮明自己刑警身份?应该不会吧),我觉得老李很可能在此之前就做过一些违法的事(动机可能是为了给小斐交学费?),尽管他出于面子树妈给他钱他都不要。而且在平安夜这起事件之后,老李又干过几次杀人的事(虽然这样用后来的老李否定那晚的老李有些不公平)。总而言之,我觉得蒋队和老李那晚不见得完全是一场误会,人性是复杂的。

7、一些槽点

湖水小树和小斐会面的那场戏拍的很烂,两个演员的水准真的太有限了。小斐掏枪动作非得要设计在镜头里吗?然后小树举起了双手,船的方向明明不是朝向小斐的,然后下一秒镜头小树的船都撞到小斐的船了,这什么鬼?先给一个小树往前划的镜头,接小树看到镜头外小斐的反映,接小斐拿枪对准小树的场面不行吗…还有小树的船速度不要动的那么奇怪好不好,明显的镜头以外的外力在很不均匀的干预,很尴尬。这一段湖面结尾的也太草率,可能双雪涛那一段的文字的情感实在不好转换成影像(看了一下原著结尾:我把手伸进怀里,绕过我的手枪,掏出我的烟。那是我们的平原。上面的她,十一二岁,笑着,没穿袜子,看着半空。烟盒在水上漂着,上面那层塑料在阳光底下泛着光芒,北方午后的微风吹着她,向着岸边走去),本身对白就有点难以展现小树和小斐的感受,被那俩演员一演,啥也不是。对于结局的猜测也变得有点没意思。

最后,少看文艺片,看看剧里树妈和小斐就是最好的例子。少拍文艺片,看看这个烂评分。文艺片害人啊。

但愿那些小文青儿能借助文艺从一切世俗的烦恼中超脱出来,“way try to change me now”哈哈哈

 短评

张大磊+刁亦男版本的《平原上的摩西》,第一集看下来,这不就是《白日焰火》+《八月》吗?外还带着《钢的琴》的气质,——由此,你可以想起所有同类气质的电影:《青红》、《站台》、《地久天长》……等等。这部网剧每集一个小时出头,单拎出来,完全可以是独立成篇的电影。只是这种叙事手法和镜头语言,对于一部只有六集小体量的网剧来说,会是一场可惜的“收视灾难”。(期待电影版早日面世,虽然很可能还比不上这部。)

7分钟前
  • 青绿的流水
  • 推荐

这节奏,这观看体验,是真的太差了,三集看完但剧情一片空白。我承认那个年代真的很值得怀念,但如果真的只是想要怀旧那可以去拍个二十集的纪录片啊,干嘛在一个(疑似)悬疑(但并不悬疑的)剧里使劲怀旧啊?……真是浪费时间。

9分钟前
  • 标本师库特
  • 还行

前半个小时观感。置景100分,庄德增0分。庄德增是没文化但有本事,并不是二流子。看了一眼导演是八月的导演,难怪年代感拉满了。海清50分,看着还是没文化。艾敬老师是大惊喜,她都更适合傅东心。

12分钟前
  • 孙答应的狂徒
  • 推荐

最后如果不是外星人入侵,都对不起他这么多的“铺垫”

14分钟前
  • 豆瓣老友
  • 推荐

导演本不打算拍一部悬疑片,双雪涛也没打算写一本悬疑故事,演员们也仿佛没把自己当做悬疑事件的角色……但平台和观众却一致地想看一部悬疑剧。当各个环节的影视创作者们终于都愿意静下心来做一个安静作品的时候,这个国家却没人想静心而看了……

18分钟前
  • 陈步僧
  • 力荐

发现像张大磊这一派钟情于还原上世纪某一年代生活、思考、行动方式的创作者,老是拍出特别明显的尴尬感,从置景、色彩到演员动作、台词,时不时地散发尴尬味道。非常机械,然后又加上没什么用处还些许做作的长镜头,你也不知道到底是故意的还是他能力有限。采了大量环境音,但是不自然。日常感也不是靠这些就能营造好的

23分钟前
  • 荡麦
  • 还行

海清努力演出隐忍克制的文青模样,她想要的效果可能是梅婷在父母爱情里的样子,无奈几个镜头没伪装好,感觉又是冯晓琴在怒吼。

27分钟前
  • 蛋蛋不阳
  • 还行

自从刁亦男《白日焰火》柏林拿奖后,国内犯罪悬疑片全跟风这种套路,无节制的跟踪长镜头,衰败的老工业区,上世纪还原的时代感,周围乱七八糟讲一堆,就是不好好讲主线剧情。第一集一个多小时基本都在讲一个文艺女青年如何在小地方自处,第二集看完还不知道到底查什么案,得亏是电影版撤档了,不然等在电影版之后上映,谁还有耐心跟着耗。

32分钟前
  • 叱咤﹎M●
  • 还行

年代氛围和沉浸感拉满,天花板级别!群像戏,长镜头,细节派。朴实松弛又舒展,浪漫天真又抒情,宿命冷酷又性感,笃定锋利又凛冽。镜头语言、置景、服化道、构图、色彩、声音和光影运用都充满诗意美感,平实而有力量。走悬疑凶杀的同时,更向我们展示了八九十年代的社会氛围、小城世界以及时代洪流下小人物的命运沉浮。故事娓娓道来,淡定从容,静水流深,克制缓缓,引人入胜,平铺直叙却抓人。划火柴,跳皮筋,吹长笛,骑自行车,入少先队,唱国歌,老式电视机等,浓浓的怀旧情怀。

33分钟前
  • 嵇珞疏
  • 力荐

从第一集看,贾樟柯苦苦追求的时光感,他没做到,张大磊做到了,侯孝贤接班人,但也有自己的特色,正如他的浅焦和中近景,没候导那么远那么悲悯,也没一般视角那么近那么情绪重,真的有原著或者说卡佛内味。这是一部需要先看原著的剧集,戏剧冲突少,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无法拍下岗潮,只能用只言片语暗示,如果能拍,那么导演一定会在前面就埋下伏笔,暗涌或者说悬念也一定会更清晰。以第一集的水准看,超过了《隐秘的角落》成为了近十年最好的剧集,没有之一。看完后补充:后面维持了水准,甚至更高,结尾看到小树不自觉就哭出来了,仍是5星,甚至想打6星,感觉它有《黑道家族》的分水岭意义,只是可能我已经老了,不太喜欢这个太过绝望的结局,尽管它很自洽。

37分钟前
  • 不求上进的皮蛋
  • 力荐

导演大概疯狂地爱着杨德昌和塔可夫斯基吧,以至于他用泛滥的长镜头营造出这样天真的所谓电影美学。爱奇艺大概疯狂想当中国的Netflix吧,可惜中国创作者不会有良心地考虑甲方和市场,他们满心都是喷薄的委屈,像祥林嫂一样用话剧腔喊着“你们不懂艺术!这叫电影感!这是严肃文学!这才高级!” 到底是怎样的缺失导致他们需要如此声嘶力竭来装作自己拥有,到底是怎样的话语体系导致整个行业乃至大众的审美排序变成如此媚俗。好了我又说了一堆废话,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挥霍甲方的钱来实践你那其实并没有多深邃的艺术追求aka被世俗承认的欲望。我又反过来想,为啥国内这帮导演学那些大师往往都照猫画虎?大概是只看到大师的片段间无必然因果逻辑,看不到人家苦心孤诣建立更深层的联系丰富视觉语汇和情绪。算了,估计导演又会说是你看不出深层的。

41分钟前
  • 春见野橘
  • 还行

我是真的佩服这部剧的道具和选景,质感是真的强,一看就是老物件,甚至有的我和我父母都用过类似的,沉浸感氛围感拉满。摄影也好看,重视构图,固定镜头偏多,是有用心设计过调度的。看到现在感觉唯一一个问题就是节奏慢,按文艺片的拍法拍电视剧,但是画面赏心悦目,沉浸感那么强,也觉得可以接受。这么用心的剧真的不多见,就道具场景这一块绝对国内电视剧天花板级别的。

46分钟前
  • HatcherZ
  • 推荐

看过原著知道是块好饼,但导演把这饼越擀越大越抻越薄,我啃了好久也咬不着馅儿。

49分钟前
  • 巧夺麻袋
  • 还行

那个时代的文艺女青年好惨啊,傅东心需要的不是丈夫,而是豆瓣网友。

50分钟前
  • 澡澡娃娃🌈
  • 还行

各位放心 这部的张大磊是八月的张大磊

52分钟前
  • 社会闲散人员
  • 力荐

无论你在哪里长大,奇妙的通感都会把你送回六岁那年。

54分钟前
  • 夏日与炎炎
  • 力荐

看短评就知道多少人被速食消费文化荼毒了,什么都求快的话直奔某音影视解说好了伐。

56分钟前
  • BLACK
  • 推荐

如果有评奖,它可以拿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最佳音效,但不可能拿到最佳电影,只因它是个电视剧

58分钟前
  • 应许
  • 推荐

麻烦三体导演过来看一下什么叫老实叙事正常打光阳间BGM和专业收音。好好的小说不要再加乱七八糟画蛇添足还自以为锦上添花的东西了。

1小时前
  • momo
  • 推荐

同名小说改编的六集网剧,导演在运用视听手段再现时代、生活场景上具有执着地努力与才华,宛似在屏幕上画了一幅六个小时的八九十年代“下岗潮”席卷下的东北城镇的“清明上河图”;质感、氛围、细节充沛,长镜头、移动摄影、素人演员等均显示了光彩。只是剧情电影或剧集不同于绘画艺术,它是门综合艺术,导演手中的剧作、表演、视听、组接等手段缺一不可。而剧作上的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在剧情片中不可或缺,也可以说更为重要。编导对原作提供的故事及人物不仅没有继承发展好,还特意抹淡到了讲不清楚的地步,许多修改和删节也过于随意,致使剧集叙事薄弱,主题丧失。原小说里的摩西救赎内容被去掉了,英文剧名干脆改为“为什么试图现在改变我?”,这也无助于立意的阐释。总之,综合艺术不可“瘸腿行走”,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注意的话题。

1小时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