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男女

剧情片台湾1994

主演:郎雄 杨贵媚 吴倩莲 王渝文 张艾嘉

导演:李安

 剧照

饮食男女 剧照 NO.1饮食男女 剧照 NO.2饮食男女 剧照 NO.3饮食男女 剧照 NO.4饮食男女 剧照 NO.5饮食男女 剧照 NO.6饮食男女 剧照 NO.13饮食男女 剧照 NO.14饮食男女 剧照 NO.15饮食男女 剧照 NO.16饮食男女 剧照 NO.17饮食男女 剧照 NO.18饮食男女 剧照 NO.19饮食男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7 16:27

详细剧情

台湾中国菜硕果仅存的大师老朱(郎雄)退休后,渐尝老年生活的诸多尴尬:每周日费心做出的一桌丰盛菜肴,并无将三个女儿(杨贵媚、吴倩莲、王渝文)齐齐拉到饭桌的吸引力,已经长大成人的她们,心里藏了许多比陪父亲吃饭更重要的事;多年老友的突然离世,令他在友情这块也有了缺口;而对厨师来讲最重要的味觉的丧失,则将其彻底推到人生的低谷。  三个女儿虽各忙各事,却也操心着老朱的晚年生活,计划着为其找个老伴,但她们没料到老朱早已悄无声息地谈起了“黄昏恋”。吃惊过后,老朱最看重的继承了他做菜天赋的二女儿家倩因为自身的生活经历,对父亲、她与父亲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而对老朱来讲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

 长篇影评

 1 ) 食

民以食为天。我一直都是认可的甚至一直奉行。 我一直都特别享受身在厨房对待事物的那一种状态。 那种慢条斯理的感觉,一步一步的亲手做好,从准备好必需品,材料到洗菜,切菜,到烧水,热油,下锅,翻炒……

厨房里一下子充满满满的食物气息,哪怕没吃也是满满的满足,再累再苦也没有遗憾了。

嗯,回归重点,影片。身为一个超喜欢食物的吃货,影片开始就很有感觉,热烈滚烫的油锅,娴熟的切菜手法,喷香冒气的美食出锅……

其实朱师傅在家里尽心尽力地做着这些劳费心力的精美食物无非就是希望家庭和谐幸福。

但是老一辈和年轻一辈的心自然不同,存在着意识和价值观的“代沟”

儿女渐渐长大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重心,就忘了家里最初依赖的人。他们的重心放在情爱上,生活上、工作上、社会上,家庭在他们心中所占的时间比重越来越小。可老人的生活也在渐渐的变小变小,渐渐地只剩下了家。

其实没有人肯心甘情愿的就窝在家里了此一生,可是现实就是这样。

镜头里,一个父亲、三个女儿。一个大学受过打击而萎靡不振的基督教徒,一个冰雪聪明,性格倔强只能有情人不能有恋人的女强人,一个情窦初开爱上别人男友的懵懂少女。四段经历,就这样慢慢在饮食中展开,并不仅仅只是几个简单的故事,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感情,一种现实。

 2 ) 饭桌上做爱

其实今儿是刚看完喜宴的一天,喜宴,饮食男女,我都看了很多遍。照理说得再看几遍推手的,但我始终觉得推手相较这两部,始终有点儿显弱。
李安的细节精致到让人咋舌,也正是如此可让我安心的乐此不疲的一遍遍看这部饮食男女。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像是难得一回的饭桌上做爱,双方身份并不清楚,可能是久失激情的夫妇,可能是偷情的男女,可能是家长未下班的学生,也可能就是热恋情人异想天开。

不可否认李安是个人精,还是个十足龟毛的货。李安精在他偷偷卖的是美式概念,把美式的直接浪漫糅入中国式含蓄中,甚至有点儿反其道而行的: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了。一般入骨透彻如人精的导演总会留点儿遗憾,要么不够细致,细节不够出彩,花哨功夫太多,等等等等。但是偏生李安又是个极度龟毛的家伙,开头一段儿看似花哨但却逻辑十足,就连做菜的时间火候安排上都无可挑剔的漂亮做菜镜头,看得人食指大动。(若非要挑剔,那就是替身演员的手不及老人的手粗糙。)期间接了个电话,隐晦的报告给观众他们的忘年恋。一个电话偷偷规避了他们俩是如何勾搭上的前因,开门见山的讲起了故事。

片中几个女人个个出彩,且不说老戏骨归亚蕾,也不说当时风韵十足的张艾嘉,单单这三个女儿,就各显神通了。杨贵媚是我几乎可称最爱的台湾女演员,可塑性极强,在饮食男女中饰演低调的大姐,却几乎抢去了所有光彩,不说青春无敌的王渝文,就连大美女吴倩莲的镜也照抢不误。不知是导演偏心还是怎么的,偏偏给杨贵媚一个这样极度单纯却极度复杂的角色,角色本身就已经很抢镜。为什么抢镜,是因为大女儿几乎是最能表达饮食男女这四字的隐含意,欲望,的人。看似古板,实际上内心对感情和欲望的渴求早已到了干柴列火的程度了,人称闷骚。而骚这个词儿,明骚没意思,漂亮女人骚也没意思,但是漂亮却内敛的女人骚就有点儿意思了,何况是杨贵媚这样长着一张细长眼睛和极适合画大红色嘴唇儿的脸的女人。人总是有个欠字儿,偷来的比自己碗里的香,别人碗里偷不着的又比煞费苦心偷来的香,所以最香艳的,便是那还有基督徒背景的中学教师,端庄淑丽的姑娘,烫大波浪抹红嘴唇那一瞬间。而之前处处敏感,内敛却脾气大的性格,又暗示了后来揭示的当年的失恋男友纯属幻想这个事实。其实看到这样的角色我多少都有点儿感同身受,每当遇到爱的人,总忍不住意淫它出现在我的生活中会是一番什么光景,而自己的生活,却其实一直孤独无趣。

这片中我第二喜欢的,就是锦荣。张艾嘉的脸知性耐看,加上一对杏眼,满脸冷淡,就总让人想看这种女人在爱情中的样子。我喜欢她,在于她不把自己的特立独行当回事儿,就还真当做是谈了个普通的恋爱找了个普通的男人。把那句“只是”咽掉了。但是看了几遍片子之后,却会发现这片子里在朱家从头到尾她都有点儿淡淡的暗示和淡淡的嚣张。比如一到朱家就问老朱的下落。我喜欢这样的女人,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满足于,却从不屈从生活。与我而言,也许更是因为这份恋父情结吸引了我。而在戏里,也对应的只出现了个梁伯母,没有出现那个缺失的父爱,不得不佩服导演的精致。

归亚蕾这个大配角当然也可圈可点,一口长沙话让我这个湖南人感到无比亲切。举手投足带点儿洋气,带点儿悄悄被掩饰的俗气,甚至连口音也恰如其分的长居海外多年未回故里的走样,只是这恐怕是湖南人民内部分享的范畴了。再有就是她作为一个配角,先有一口异域语言先声夺人,再有那双现时明星们整容过后再也不能达到的会说话的眼睛演活了种种眼神,特别是面对老朱的前后变化起承转合,这些都能在她眼睛里找到。连眼睛也时时入戏的演员,怕是难找了啊。

相比之下,戏份极重的二女儿就薄弱多了。吴倩莲始终有点美而不艳的感觉,演戏的痕迹太重,想强硬没硬起来,想温柔又没柔下去,粗俗点儿说恰如五十岁男人的裤裆啊,不由自己控制。再有她做饭时的神态没有充分的体现跟父亲的遗传关系。郎雄老头子虽然一系列利落的动作是找替身完成的,却十足的体现了身在厨房的厨子该有的神情,而二女儿做饭时,眼中看不出极喜爱,甚至在完成一桌菜时面对正襟危坐的父亲还有微微的沾沾自喜的意思,这是不该明显的。

最后结局锦荣挺个大肚子出现,倒是怎么猜也没猜着的,“跟这儿守着下套儿呢”。看完不禁感慨李安真是 naughty boy啊,正如喜宴里头自己抽空露了个头还解释了句五千年的性压抑,这儿也在结尾的肚子上作了调皮的文章——朱老爷子老当益壮啊。而且跟喜宴一样仿佛不沾点儿性事(或说是生子)相关的东西就体现不出中国现行社会的微妙性压抑。当然,也可说这个情节更体现出了对锦荣的选择的明显鼓励,积极的氛围光影逼迫观众去接受,甚至是鼓励观众将其看做正面的情感。

与喜宴不同,几乎没有露骨的性情节,倒是两度出现怀孕,两度出现做菜,借此隐晦表达要传递的活色生香的场面。其闷骚程度不输我开头那个比喻,趁家中无人时来一场激情又安全的饭桌上做爱。

当然,作为一个吃货,并且由于对吃的热爱被迫成为一个厨艺尚可手脚麻利的吃货,我看片中的食物水乳交融,经利刃分离又经热锅融合,去皮扒骨又重逢于摆盘瞬间,风牛马不相及却被生点鸳鸯谱熟作一锅,种种厨房里食物和火焰的风情万种,其满足程度,不啻于一场饭桌上活色生香的做爱了。

 3 ) 从《饮食男女》看中国家庭困境

前几天又温习了下李安的父亲三部曲系列。《饮食男女》中贴近结尾处的“大逆转”仍然让我目瞪口呆:片中的父亲要娶的竟然是和大女儿同龄的锦荣,并非是和自己同龄的梁伯母。这段“乱伦”的出现顿时让我对本片的思考上升了一个境界。

性在父亲三部曲里算是很重要的一个议题。能看出导演想通过这个中国人不愿探讨的禁忌话题来体现很多中国家庭的压抑,对责任的思考,以及那些隐藏在平静背后的风暴。

影片对三个女儿的塑造体现出对性的一种思考。最开始只有二女儿有性经验,结果三女儿未婚先孕搬走了,虔诚且保守的基督教徒大女儿也嫁人了,反倒是一开始最开放的二女儿留了下来承担家庭责任,当真是有点讽刺。信上帝会不会是大女儿一个隐藏自己欲望的渠道呢?她每天都打扮的像处女一样,后来因为经常收到情书才改变形象成为现代性感的女性,结果情书反而没有了。她在操场上因此爆发的一幕最能体现她的压抑。面子上信奉的主到头来还是隐藏不了自己寻找爱情的渴望。

仅仅把《饮食男女》放在性的这个层面是只能是肤浅。能看出导演想通过”性”这个不能探讨的话题来讨论中国家庭里那种有话不说的特质。这通过人物关系来体现出来。

大女儿与二女儿有很多误会。大女儿在母亲死后承担了很多家庭责任,并且编造被伤害因此不再爱的谎言来让自己理直气壮的照顾父亲和家庭。信仰基督教某种意义山也是她牺牲自我只为坚守家庭的体现。她以为二女儿不喜欢自己,两人关系十分僵持。而从二女儿的角度,她很爱自己的大姐,但是俩人却从来不沟通,她怪大姐把自己当做一个家长,而并非是一个能谈心的姐姐。有点像《理性与感性》里的俩姐妹。究其本质,俩人的矛盾就在于有话不说,总是憋着。只有在洗碗那一幕俩人终于把话说开的时候俩人才能冰释前嫌,解除误会,回归到真实的姐妹关系。

父亲也是一个有意思的角色。影片一开始就能看出他奋力的在用吃饭来挽留这个其实已经有点解体的家庭。三个女儿都不喜欢被困在桌上,但是却又出于家庭责任的考虑而不得不留下。父亲也很了解女儿已经长大,早晚会飞走,但他也不用言语表达。他们的问题依旧在于有话不说,只是闷闷的一起吃饭,不去理会平静海面下隐藏的波涛汹涌。

父亲与二女儿的关系算是本片的主线。一开始同样是问题多多。二女儿怪父亲不让自己进厨房,只因自己是女儿身。其实父亲最喜欢二女儿,因为三个女儿中她最像她的母亲。他觉得自己让二女儿学别的东西远离厨房对她反而有好处。这就又是误会,产生原因依旧是有话不说。最后所有人都走了,只有二女儿继承了父亲做饭的传统,这也真是一种宿命,也让影片结尾那一幕显得格外动人,因为两个彼此相爱却又彼此误会的灵魂总算和解了,把“家庭责任”这等高级词汇回归到了简单的父女情。责任到底是一个社会性的词汇,只有回归到最本质的爱的时候才能持续到永远。

这就又回归到本片的结局上,那个大逆转的事实揭露:原来父亲一直隐藏的地下情是一个乱伦之恋。当时我非常惊讶,却又豁然开朗,这点透了这个家庭最重要的问题:有话不说总是憋着。仔细想想,这个问题穿透了这个家的方方面面,解释了每个人个人的困境,也解释了每个人误会的深刻原因。大家都是平静的过日子,为了“家庭”这个传统文化中最看重的一个方面挣扎着,隐藏自己的痛苦与恐惧,只为了面上的一个和和睦睦。可人又怎样能在不接受自己的前提下去关照别人呢? 只有像父亲那样把事实说出来,活的真实,接受自我,才能真正的维系这个家庭。

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个乱伦的揭露并不能算是结局,充其量是个在影片靠后位置的大逆转。但是它的意义超越了情节本身,点透了这个家庭的那种压抑,更让观众对全片的思考上升了一个层面,我想这便足够了吧。

 4 ) 饮食男女

关于李安的这部电影,影评实在是太多了,那自然要写,就得写一些与别人不同的观点。
其实电影与小说一样,好的小说,不在于通过台词以及作者主观的评论来告诉读者道理,或者告诉读者该有什么感受,而是通过氛围等等,来铺陈,让读者自己获得感受。就象红楼,曹一直在写大家族的生活琐事,可读者就能从中看到许多,记得中秋赏月的时候,其实已经是红楼盛级则衰的开始了,很是凄凉,可曹从没写凄凉,只是写人聚不拢,然后贾母听笛子,等等等等,使读者看了,从心底生出那种萧瑟凄凉的感觉。电影也同样如此,导演所要的就是铺垫摆设,制造冲突,当然冲突不可能是一条,象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故事有根主线,但其中历史啊文化啊艺术啊人伦等等都在里面,浓得化不开,饱和的一针扎下去就能渗出血来,而现在的无极,可能就是反面教材,堆了这么许多,却让人实在无所获得。
其实现在的影评许多都是抄冷饭,把那些经典的电影拿出来抄,可写来写去还是跳不出原来的框框。原因有几,首先肯定是观影者自身素质不高,抄冷饭所用素材并不是经典,或者只是大众口味的经典,自然抄来抄去抄不出新的东西,其次则是由于眼界的问题,许多理论成不了方法论,面对素材,自然也就无法游刃有余,这个道理就象厨师做菜,刀的种类多,自然能切斯切丁切片,五花八门,可就一把大刀,自然变出来的花样也少。而要把冷饭炒出花样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增添新的素材,一样是冷饭,加进去香肠就是扬州炒饭,加些虾仁则又变成了海鲜炒饭,自然口味迥然。
怎样把饮食男女炒出新口味,我想,首先还是把原有的素材先肢解,然后重新组合,这样可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新口味。
先看名字,饮食男女,人之所大欲。开宗明义的说明,影片要讨论的是男女关系,是情欲,如同饮食一样,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纵观李安三部曲的其他两部,都能发现吃饭的场景,这里的吃饭不是平时家里吃饭,而是宴,许多人聚在一起吃。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做一件人人都必须的琐碎事情,却又得慎重的一起吃,因为是宴,自然就容易制造冲突。而且吃饭并不只是吃饭,还得开口,得说些什么,不能相对无言,不能冷场,这就能有戏。红楼梦里,也经常写吃饭,单刘姥姥那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云云,个人笑倒,就各个不同。这也就是所谓的场面描写。饮食男女里吃过几次,记得清的是开头那一次,吴倩莲挑剔肉变味了,然后郎雄出去了,三姐妹吃,吴宣布要住出去,因为投资了房产,第二次,妹妹说怀孕了,第三次,姐姐说要结婚了,第四次,朗雄说要结婚,这个应该是全剧的高潮,因为人都聚齐了,面对父亲要跟比自己年纪小许多的张艾嘉结婚,个人的反映云云。最后一次吴跟父亲一起吃饭。其中还穿插了一次吴在男友家吃饭。这么多次吃饭,去比较,可以看出,首先,朱家人吃饭话都不多,有什么事情要通知其他人,总是在吃饭时候“我有事情要宣布一下”可见家庭成员之间本就无沟通,不商量,嘛事都只是宣布。再比较一下,第一次吃饭是吴挑剔父亲,说父亲味觉退化,最后一次是父亲挑剔吴姜放得太多,味觉又回来了,不说是一个起点终点的圆满,从中也就可以看到,其实吴所扮演的老二跟父亲的冲突是最重要的条主线。从其他方面也能看出这一点,母亲跟父亲的合照里母亲俨然就是吴的样子,吴是被父亲赶出厨房的,三姐妹中也就她能烧一手好菜,继承父亲,老翁嘴里言出,吴又是继承了父亲与母亲性格脾气的大全等等。就因为这么重要,我们得用一条线索来分析吴与父亲的冲突。
似乎两个人要么不开口,要开口就是在争吵,第一次吴吃饭时候宣布要搬出去,最终又因为投资失败,以及为了父亲放弃出国机会而一直住在老屋子,而后来父亲吃饭时候宣布自己要搬出去,此一条。吴是三姐妹中开始时候情感生活最丰富最自由的,而最终其他两个姐妹都结婚了且父亲也结婚了,而吴仍然一个人此第二条。影片开头就是父亲在做饭,之后退休,不做了,到最后吴在那里做饭,此第三条,不难看出,影片中吴不仅仅继承了父亲的脾气性格继承了父亲的手艺也继承了父亲的宿命。记得父亲退休时候说的那段话,现在人吃得都粗了,还细什么,什么中国菜到台湾三十年早就改良得失去了原来的正宗等等云云,也许就是传统与现代的一种冲突,父亲如果不退休,继续选择保留传统,就注定一直落寞,不合世事,而吴继承了父亲的传统,也就等于继承了落寞,因此才有最后许多人称为讽刺的结果。
其他两个女儿,戏份不重,故事也算完整,其中以杨贵媚较出彩,总觉得杨贵媚就是能把那种情欲压抑了许久而面对感情张皇失措最终又打破一切彻底融入情欲这样的角色演绎出色。整个影片都是大腕,归亚蕾,郎雄 ,赵文喧,吴倩莲,张艾嘉,陈劭荣似乎都得过金马奖,也都是浸淫了几十年的在艺术里,说句题外的话,以前的电影,即使选择的角色在当时是青涩的,但毕竟也不选那些很有名的新人明星,而现在的电影,动则就选一些新人明星来保证票房,其实也糟蹋了电影原本的质量。
李安总是能反应时代,至少能把他所表现的那个时代表现及至,这三部曲里点滴的都有时代的特色,出国热,房产热,性的解放等等,各种观念上新旧的冲突汇集起来也就成为了东方传统人伦观念与西方新进思潮的冲突,或者也是两代人思想上的冲突。从这一点来说,这样的电影,即使现在来看,因为其冲突的仍然存在而电影也同样具有时代意义。

 5 )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浅品东方儒侠的食色盛宴
  拥挤的街头,随着信号灯的改变,车子如卸闸的洪水一般汹涌,好似压抑着的欲望迸发的一刹那,千滋万绪涌上心头……
  这是<饮食男女>影片的开始,也是整部电影的情感基调.片中隐忍的父亲,他的感情就如同被抑制的洪水,总是在严肃背后透露出一点点小小的深情.作为名厨的他事业成功但是家庭不幸,妻子早亡,他含辛茹苦地带大三个女儿,每周用”星期天的晚餐”来维系父女之间的感情,却因一贯的严肃与压抑,与女儿间隔开了万水千山,每天花一大堆时间做出一桌的华丽,收获的却是惆怅与虚无:大女儿是虔诚的教徒,吃饭前总是不忘感谢上帝的赐予,却遗忘了父亲厨房忙碌的辛劳;二女儿因当初父亲的严格要求而功成名就,却说出了”为了离开那个家,一切都值得”这句令人寒心的话;三女儿生在集合中国饮食技艺一身的名厨之家,却在洋快餐打工,后来又跟女友的男朋友在路边摊吃得不亦乐乎,这不能不说是对父亲的讽刺.这无疑是中国大多数家庭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缩影:缺乏包容和理解.确切的说,是子女缺乏对父母的包容和理解.父亲是隐忍的,就象第四次家宴上父亲讲的”不想因为个人的事情连累家人”,他虽然与女儿们的朋友锦荣相爱,却因为顾及女儿们的感受而一拖再拖,就象锦荣说的”感情是两个人的事,可是他很爱你们”因为爱,父亲可是压抑自己的感情,而相反,女儿们却个个不省心,不顾及父亲的感受:小女儿人小鬼大,不仅抢了女友的男朋友,还把肚子搞大,然后完全不考虑父亲的想法,搬离了父亲的”世界”,大女儿自以为最疼爱父亲,也明明知道”家是他的全部”,而且口口声声说要”照顾父亲一辈子”结果却是”等不及”地在神的面前把自己嫁了.而两个女儿的相继嫁人以及^搬离,只是跟父亲”宣布”一下,丝毫没有征求意见的那一份尊重.至于二女儿,她无疑是最想搬离那个家的人,从一开始的买房子,不惜投入所有积蓄,到后来工作升迁到阿姆斯特丹,可具有讽刺的是,她却是最后一个离开的.女儿的相继离开,如同信号灯的改变,使父亲积蓄的感情象火山爆发一样浓烈.终于说出了”不说,没对不起谁,说了,只是不想委曲求全”的话,小小地指责了自私的女儿们一下,同时对于锦荣的感情也做了交代,是整个影片的高潮所在.这由隐忍到迸发的感情是本影片最大亮点.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这句孔老夫子的经典话语从父亲口中说出,着实代表了电影<饮食男女>的两个主题:食与色.从影片一开始那将近四分钟父亲的厨房忙碌,就把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隐喻的美食世界,看着那些活物在父亲手中从生到死,从不堪入目的血污到令人胃口大开,不免俗地想到美仑美奂的盛宴背后,是无尽的辛酸与支离破碎的一颗慈父之心.然而”食”这个主题的表现真是仅仅是李安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阐述吗?我想不尽然,饮食是民生问题没错,可是在这部电影中光把”食”看做是生存必须那就有些狭隘了,为什么父亲的星期天晚餐是”不能不去”的呢,因为在这里,”食”已经成为了一件十分庄重的事情,是全家人得以聚在一起的纽带,而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几世同堂的”堂”又不外乎饭堂,吃饭也由一件琐碎及必须的事情而转化为”宴”,——不得缺席的家宴,这”不得缺席”包含了女儿无尽的反感,也包含了父亲无法言说的无奈:爱女儿,想女儿,想聚会,想沟通.但结果却是女儿们的挑剔味道和匆忙宣告.正所谓”眼不见,心不烦.这个”食”对于他来说就是”菜上桌了,却一点胃口也没有”,也许对于他来说,失去”味觉”是最好的逃避.
中国有句成语叫”秀色可餐”,可见饮食男女的重点还是在”男女”上,本片的情欲表现也十分切合人物特点:父亲隐忍,所以整部影片他与锦荣的情感表露仅仅是电话教做菜,帮姗姗做饭,听听未来丈母娘的唠叨来寻找情爱的出口,极为含蓄内敛又不失真实;大女儿是虔诚的教徒,保守刻板,却在学生与她开的情书玩笑后找到了长久情感宣泄的出口:向心仪的体育老师索吻;至于”他要,我又是教徒”之类的顾虑也合情合理,可圈可点.二女儿是新新人类,很现代地跟前男友保持”分手仍是朋友”的关系,而又与同事发生感情,所以她在片中的两段情欲情节很激烈,一如她的性格.三女儿在懵懵懂懂及对爱一知半解中,以一颗青春萌动的心与男友激烈碰撞, 在暗室里,两人看着显影的照片,扣住了对方的手,流露了人对于衰老、死亡的恐惧和哀伤。最后珠胎暗结,暗房情感交融的情景设置也确实符合她的心态---对于爱情的摸索仍是在黑暗中捉迷藏.片中这些恰倒好处的情欲描写使影片更具可看性却不失教化意义,实在是一顿情色拿捏得当的情感大餐.
  既然是情感大餐,自然情感的展现是这个影片的重头戏,爱情,友情,爱情这三种人世间最美的情感,在该片中也被渲染的淋漓尽致.
  父女之间的亲情是首当其冲,父亲爱女儿,这是无须质疑的,父亲的爱挥洒在那些花一天功夫的菜中,融化在每一次为女儿洗衣中,还有那一声声”起床”的呼唤中…然而他收获的是什么呢?菜被女儿挑剔地指出他味觉退化,洗衣却被女儿责怪搞错了彼此的衣服,叫起床面对的却是扭身的背影或是针锋相对的拌嘴…不过我想,也许父亲的乐趣就在于此吧?花一天工夫做的菜也许只是女儿生活的作料,但是它让大家聚在一起;为女儿洗衣即使是内衣也那么仔细,至于起床他更是享受那女儿沉睡的温馨,女儿一醒他就又变回了那个严肃木讷的父亲.也许女儿对于父亲的爱也就在于那些挑剔与苛求中吧?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二女儿与父亲的情感变化:父亲是最疼爱二女儿的,因为她模样最象亡妻,性格又是两人的结合,然而这种爱只能通过外人之口(温伯伯)点明,并且由外人作为中介,我想影片安排温伯伯这个人物就是为父亲和女儿揭开心结的,而温伯伯的逝去引起了两人对生命的思考,以及中介消失必须面对彼此的慌乱。女儿是父亲的克星,或者可以说,父亲是他的克星,她固执地认为父亲“看她不顺眼”,于是四处寻求出口,“把所有钱都丢下去了”只为逃离那个家,她可以在父亲看似严厉实则关怀的话语后反驳一句同样的,甚至可以在父亲好友温伯伯入院时毫不吝啬地给他一记香吻却忽视父亲“吃醋”的眼神。。。这小小的手段多么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国那种隐忍的情感宣泄:父母子女之间彼此深爱却不好意思说出口的境遇。然而最后女儿亲自下厨使父亲恢复味觉的情节使本片获得了圆满,那一声“女儿”“爸”也使父女亲请得到了升华。其中有一个细节设置得巧妙生动,就是二女儿去医院看温伯伯,无意见看见父亲从心脏科检查出来,还和一个医生交谈着什么,这时她的心马上紧张起来,然后镜头一转,一个躺在病床,奄奄一息的人吸引了她的视线,她感受到了那个人渴求生命的目光,镜头再一转,父亲不见了,等她找到时,父亲已经进入了电梯,她所看到的,是父亲与她的相隔——电梯门的缓缓关上,也许她心中想到的还有阴阳永隔。
  爱情无疑是亲情的催化剂,女儿们因“爱情”的相继离开是促成父亲下决心飞向新生的导火索,也是父女间亲情升华的工具,本片展示了八种爱情(或许更多),他们各具特色扣人心扉。
1.父亲与亡母的爱情:对于这种爱情,两个女儿有不同的见解,大女儿认为那是“老式相亲相爱的方式;二女儿则认为“吵吵闹闹算什么爱”只是“老式的战争”语气中充满不屑。其实父亲与亡母的爱正代表了现在中国大多数家庭父母所呈现给子女的爱,没有浪漫与激情,只有琐碎与平淡,有时候,反而争吵是感情的升华。由几个片中细节可以看出父亲是爱亡母的:影片反复出现亡妻的照片,到最后搬家时,父亲把亡妻照片装入箱中,算是他对这段老式的爱的祭奠吧。
2.父亲与锦荣的忘年恋:两个人一个饱受婚变和唠叨母亲的折磨,孤苦伶仃带着孩子;一个早年丧偶,为自己的事业及三个女儿伤透了脑筋。这是段在常人眼中近乎传奇的爱,从一开始的压抑,“这次不说,何时说”的呼声,到最后父亲在餐桌上“说了,只是不想委曲求全”的豪迈,这中间经历了一些零碎的铺垫:一开始的电话,父亲在热情地教授别人做鱼,那么是谁的电话呢?后面姗姗的一句“妈妈今天把鱼煎糊了”给了观众提示,现在想来,父亲为姗姗不辞辛苦地送菜送饭与忍受梁伯母的唠叨与烟熏其实是“讨好”锦荣的“小花招”,到影片最后,锦荣挺着大肚子的一句“爱你”把这段来之不易的爱情渲染得十分到位。
3.梁伯母“理所当然”的爱情:也许对于梁伯母,这不能叫爱情,放在这谈也有些牵强,但是梁伯母这种盲目可笑却又想当然的爱情,确实代表了为数不少的中国式婚姻。梁伯母的出场是在二女儿对父亲归宿的调侃里,真可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型,可见她的出场在世俗的眼光中注定要与年龄相仿又同样单身的父亲有关,梁伯母在女儿的“背叛”中,也一相情愿认为老朱“跟我蛮谈得来”,其实是屈于世俗的眼光,可见她表面是一个新派的人,抽烟,认为女子不要嫁人,但心中却是刻板与世俗的,至于结局老朱请求她把女儿嫁给她,她的反映说是对忘年恋的反对,不如说是对自己一相情愿的恼羞成怒。这种想当然是的爱情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中,而李安设置的结局出乎意料,也是对这种爱情的反击。
4.大女儿的臆想之爱:大女儿的形象在片中十分饱满枪眼,她的爱情是一出让人哭笑不得的悲喜剧。她生活在里自己编织的谎言里,把不曾存在的爱情作为心碎的理由。她像所有的老姑娘一样,固执,矜持,敏感,开不起玩笑,曾经那么痴情于自己女友的男朋友,可惜一直只是暗恋,看着别人结婚生子又离婚,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有用宗教信仰麻醉自己,就象她最后爆发时的叫嚣:“打球也要有对手,为什么只让我自己对着空气谈情说爱。”在二女儿发现她的爱情“秘密”后,对于大姐不曾爱过的怜悯促使她们一对姐妹握手言和。老大这份执着的臆想之爱看似荒唐可笑,实则有她的必然:母亲早亡,自己作为老大,义无返顾地扮演母亲的角色,常年克制自己象个家长,于是保守刻板的她没有爱情也是自然而然的,臆想式爱情看似可笑,其实有它存在的必然以及让人辛酸的理由,也铸成了二女儿对于感情认识的飞跃,是不可多得的神来之笔。
5.大女儿的爆发之爱:由于一句“抛绣球”,老大开始了第二春,老爱端出曾经沧海的架子,但爱情来时,她一样心动如水,一样手足无措,一样慌张愚蠢得如同任何一个恋爱中的女人。老大一脸素淡在校园里川行,可是,体育老师和情书叫她心思荡漾,终于穿红披绿,在广播台上高喊.她一遍一遍的看着那一封封情书的时候,片中关于她的内心和行动变化是很缓慢的,正当观众为她的出路而着急时,突然出现了一个特写镜头,一支红艳艳的口红被迅速的打开了。从“叫嚣”“索吻”到结婚及充满泪水的离开,这一切情节发展之快使人目不暇接,很难相信这就是那个凡事不多问,有事不外露的虔诚的基督徒所能作的出来的,而她最后的突破自我,实在另人振奋。这样一个为段虚构的单恋执着了九年的女人却因为学生玩笑的情书和体育老师恰当好处的出现而一扫过去的阴霾,焕发第二春。而这个春天是以闪电结婚以及离去时释放的泪水结束。让人欣慰也让人感慨:爱情来时挡也挡不住。
6.二女儿自以为洒脱的后现代爱情:二女儿可以说是中西文化融合最彻底的一个形象,自以为洒脱,看不起“老式”的爱情,与前男友保持暧昧不清的关系,与此同时,又与上司不清不楚,看似很现代,实则骨子里的传统与克已在左右着她,于是现代的背后,是她无法忍受情人结婚后还要与她保持暧昧,是她在以为上司是姐姐前男友时的刹车,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原本风流自赏从来能全身而退的她只配享受旧情人咖啡后两个小时的空挡,本来有好感的上司也优雅从容说我们会是好朋友.其实这正是导演对于现代或者自以为现代那种不负责任的爱的讽刺,最后结局的惨淡也是导演对于世人的警示。
7.三女儿青春冲动的爱:最小的二女儿却最早结婚生子,且是未婚先孕,非法同居,,且不论她是横刀夺爱枪个女友的男朋友是否道德,单就年龄来说也让人感慨: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来得太急,走得也匆忙。
8.三女儿女友的折磨之爱:三女儿的女友是作为一个炮灰形象出场的,她的出现是为了让三女儿的青春划上个问号,但是她的“爱他就要折磨他”的恋爱观点让我印象深刻,她以为爱情禁得起等待,青春禁得起挥霍,于是频频耍些折磨人的小伎俩就以为追得辛苦才知道这珍惜,这种折磨最后让她错失了爱情。这也是对现代青年的警示。
光有亲请和爱情,未免过于险隘,于是老哥俩的友情点缀其中,同时也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友情是深刻的,从一开始,老朱坚称“我的味觉好得很”到温伯伯去世后老朱一句“我的味觉死了”……此诚高山流水知音稀,伯牙断琴伤子期的经典台词。这样的友情让人向往也让人感慨。
  影片在整体节奏上是温和的,然而这种温和却无法阻挡感情汹涌的暗流,例如戏中反复出现的雨景,就是欲望所代表的镜头语言,那一幕幕或狂热或温和的雨景,代表了父亲心中澎湃的感情,也代表了饮食男女的欲望之流。路口也是时常出现的场景之一,然而总是有阻隔的,前几次是指示灯,后几次是交通警在维持秩序,然而在这秩序的背后,是无法抑制的感情洪流,使得父亲慌乱的心通过镜头来抒发了“谁来维持我世界的秩序”这种心理期待。又如父亲得知小女儿未婚先孕时在澡堂里用湿手巾蒙住了头,则代表他现在的一头雾水及千头万绪。而反复出现的推拿镜头则是隐喻父女关系犹如推拿,看上去是折磨,很痛苦,实则是享受。关于此类抒发人物内心世界的镜头的把握,李安可谓是得心应手,再如大姐朱家珍在一次一次的收到骚扰情书的时刻,其内心紧张,疑惑,甚至有一点儿愤怒,在她看到“深秋”字样,知道情书不是那个新来的体育老师所为后,她环顾四周,看看办公室里其他老师的形态,此刻,一个主观镜头准确地反映了她当时的心理状态,使我们就站在家珍的角色去体验这种复杂的内心感受。当家珍鼓起极大的勇气,走向学校的扩音喇叭前时,也是以家珍的视角来观察学校里闹哄哄的打扫卫生的场面。镜头有一些晃动,这表示家珍的情绪比较冲动;镜头前的人样子也不是很清楚,体现出此时家珍早已心无旁骛,决心要抓住作恶作剧的家伙,而静止的人群,则反衬她的心难以平静。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难。”影片从中国的饮食文化出发,由饮食的五湖三江汇流入海的“一个味儿”到男女情感的“多味”。由“味觉丧失”到“味觉恢复”的功德圆满,体现了儒生李安对于“和为贵”的理解。他总是能反应时代,至少能把他所表现的那个时代表现及至,出国热,房产热,性的解放等,各种观念上新旧的冲突汇集起来也就成为了东方传统人伦观念与西方新进思潮的冲突,或者也是两代人思想上的冲突。从这一点来说,这样的电影,即使现在来看,因为其冲突的仍然存在而电影也同样具有时代意义。
  毫无疑问,李安是华语导演中对家庭最感兴趣并且最执著的一位,从《推手》《喜宴》到《饮食男女》,几乎每一部电影都紧紧围绕着家庭,都用卓越的叙事表现出一个家庭中纵横交错的关系和影响力,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当中,家庭是一个人奋斗一生的目标和根源.一个人的出生来自家庭,他的成长,学业,工作,婚姻,生育,死亡,无不跟紧紧围绕他的家庭相关.这一点也许是中国人身上最浓重的特色. 李安紧紧抓住中国家庭的中国特色,在《推手》和《喜宴》中详细地描述了中西家庭观的区别.《推手》表现了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美国的风土人情之间的冲突。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加上年龄、语言、生活习惯的不同,使主人公老朱根本无法和儿媳交流,也无法融入儿子的生活,老朱真的成了一个多余的人。老朱一身太极功夫足以让他自傲,但在美国他却什么也没法干,连洗盘子都干不了。这是个难以调和的矛盾,也难怪儿子要以头撞墙。所有的儿子和所有的老人都会遇到这种两难的局面,面对这种冲突,李安也只能在冬日的阳光下轻轻的长叹了。就连最后的结尾,两位老人似乎又要走在一起、互相扶持了,本该是个圆满的结局,李安都只是让陈太太轻轻答了一声"没有",把无尽的惆怅留给了银幕前的观众。美国是青年人的天堂,老年人是坟墓,富裕的物质能够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然而,儿女的温情却不像中国人,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影片中得以充分地发掘。以现代人的目光看中国传统文化对今天社会生活的适用性,并以此来挽救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麻痹和冷漠。李安为他的影片找到了连接点,构成了思想上的脉络,贯穿于影片始终,从而一气呵成。《喜宴》包含的内容和层次丰富得惊人,两代人的情感交流、对传统的不同态度、对生活的不同追求甚至整个华人社会对性的态度,以及不同身份的碰撞所蕴涵的政治暗指。喜宴,很中国化的词,却被套在“美国”这个框框里,当一种世俗碰上另一种世俗,结局不是崩溃,就是妥协,假装宽容的妥协。这时候,宿命开始伸出它无形但又庞大的手掌,而我们都在劫难逃。果然不出意外,这场用来哄走父母的,本为装模作样的宴席,却酿下无穷后患。因为襄王无心,而神女有意,他名义上的妻子在新婚之夜怀孕,一直合力协助他们演戏的Simon暴跳如雷。他们之间的爱情因为异性的真正介入而摇摇欲坠。父母那边当然要瞒住,而薇薇,因为她猝不及防的爱情,使这幕戏真正有了穿帮的危险。亲情和爱情,当这两个世界上最复杂的词混杂在一起,几乎就是一场灾难。他有千头万绪要处理,但偏偏谁也不听他的话。果然,在现实和谎言中疲于奔命的他们,终于没能挽救早已支离破碎的谎言。然而,父母之心的宽大解决了一切,也许是他们已被疑虑折磨得太累而万般无奈,但依然值得崇敬。如果说《饮食男女》中最醒目的是那些省略:在镜头外某个我们不知道的时间地点发生的一些转折性的事件和重大时刻,却在下一个镜头中突如其来,成为一种既定事实。那么《喜宴》最大的特色是不断从天而降的麻烦,就像一只猫缠进了一团绒线球,但是不必惊慌,在我们怀疑一切已经失去控制不可收拾时,李安却能在最后关头用抖落的惊喜包袱全身而退。
  同样是嗅觉的失而复得的美食电影,港产片《金玉满堂》的失去嗅觉显然是个搞笑的噱头。《金玉满堂》,又叫《满汉全席》,讲的是小小的厨房演绎人间百态,爱恨情仇,与江湖并无二致。大厨炒菜如同高手出招,每个动作都流畅而有节奏。高手出招必然血肉横飞,大厨出手确是令人惊艳的菜肴,岂不更妙?简单来说,这部贺岁片喜剧风格浓烈,出自大师级导演徐克的手中,倒也有几分豪气在其中。其中主题曲让我印象深刻:“走在漫漫人生路,点点滴滴都幸福,为爱勇敢付出,失败从不在乎,哪怕我一生孤独,回头看看来时路,都满足,就算起起落落,只要不枉此生,走在漫漫人生路” 。一部饮食片,主题曲的气势却不亚于黄飞鸿,给人一部耳目一新的感觉。比起其他几部关于厨艺的电影,比如黎明演的《伙头福星》,还有周星驰演的《食神》,最爱看的还是徐克的这部。除去搞笑,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刀功技艺,那些让人口水欲滴的美食盛宴,那两段或传统或现代的爱情,也是我记忆中的食色大餐。
  喜欢的电影有两类:平淡无奇的小事中蕴含深刻的哲理和感情;狂噪浮华的背后是忧伤痛苦的命运。李安的电影就像一杯淡淡的清茶,越品越有味道。于是我选择在余一抹残阳的黄昏,捧一杯香茗,阅尽芸芸众生。

 6 ) 乐观向上的吃货

没人再有耐心读文字的时代

我想在每个周二晚十点,讲一个荒唐的故事,欢迎关注

---------广告结束,我让路----------- 朱老爷子和老兄弟喝了酒,颤颤悠悠走在过道里,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难,忙活一辈子,就为了这个……想了气人,好滋味儿谁尝过了?” 最近自己闲来无事,热衷于烧菜,每天睁圆了眼,在网上四处找些菜谱来研究,奔波于厨房和电脑间,电光火闪,虽说卖相不好,到底做出来了,对一个从来不进厨房的男人,也算是有些聊以慰藉的资本。 所谓食色性也,毕竟是人的本性。浪子比不上,吃货还算排的进前三。 《礼记·礼运》有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正巧最近打算温习李安,于是挨个看了《推手》和《喜宴》,只剩一个《饮食男女》留给今晚。 这是李安“家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开篇车水马龙的街道,告诉我们这是关于生活的故事。镜头一转,烧炒煎炸,油盐酱醋,鸡鸭鱼肉,镜头的快切,朱老爷子的手。这回子做了大厨,一桌拿手的好菜。 既然是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不得不提及前面两部片子,用李安自己的话说:父爱三叠,是以为家。前两部,老实说,基于矛盾各方的投降,结局总是无奈的。单就这部而言,看过许多人的理解,认为仍然延续无奈的讽刺的主调。我却觉得心里暖极了。 因为李安终于给了我们答案。 一个丧偶的老头子,三个各具性格的丫头,两两相加,凑成一个矛盾重重的家。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也无非就是这个意思。 片里的几个人物,虽说戏份有轻重之分,但是剧本功力深厚,各个诠释的清清楚楚,演员也准确拿捏,丝丝入扣。单挑三个女儿来看。 大女儿,基督徒,生活保守,内向,教师的职业身份再合适不过。当然,也是彻头彻尾的闷骚女,见不得对门夫妻亲亲我我天天唱K,也听不得窗外野猫叫春欢畅。剧情的交代,我们看的清楚,这个人活在对于过去的臆想之中,其实所谓受初恋之伤,不过只是日复一日自我孤独寂寞的幻想中,所找到的可以用以自欺欺人的安慰依据罢了。李安善用对比,紧凑但是平缓的叙事过程里,一幕一幕的对比接连发生,就这个人物分析,在神曲的背景乐下,虽算不上标准的声画对立,但是冲击力的确也是给够了的。波浪卷发,烈焰红唇,主动献身,一个古板固执的老处女形象被打破。而恋爱,也就来了。 二女儿,女强人,航空公司企管,够现代够新潮够独立够奔放。很好很强大。却是标准的先抑后扬型。童年有阴影,被严父给予厚望,可以看出曾经承受过不小的压力。个人感情生活也算是一塌糊涂,与前夫维持弹指即破的性爱关系。与父亲的情感转变算是全片一条重要的线索,从开头一直延续到结尾。 小女儿。学生。单纯天真。还好运气不错,遇到青少年哪吒。未婚先孕,嫁入富家。 三女一父。又是一个家庭难题。几个人受家庭压力的强迫,虽说住在一起,感情的联络和维系无非也是例行的周日晚餐。一桌五彩斑斓的美食,四个垂头丧气的生活戏子。 一团乱麻。 人之所以觉得活着累。无非是乱七八糟操蛋的事儿齐齐不约而同出现,嬉笑嘲讽的聚集在一起,要看我们生活的笑话。工作压力大,帐头的赤字,老婆要买名牌包,儿子要进补习班,父母唠唠叨叨不能排忧解难,自己只有辆奥拓,儿时发小却置了一辆奥迪,同学会个个西装笔挺,脂浓粉厚…… 失败,失败,还是失败。 生活大不了也就这个样子。既然没有破罐子破摔的勇气,到底求神拜佛渴望安乐度日少些麻烦。 片里的人也有着自己的麻烦。父亲渐渐老去,大厨失去味觉也就失去了生活的自信立足,女儿们各怀心事,自己的事已然烦不过来,对于家庭这样从头面对的温床,自然少了许多该有的反思。 医院里那段,看的人揪心。二女儿看着父亲一个人在医院检查身体,之后迈着迟钝的步子消失在电梯里,热泪盈眶。父亲的老兄弟温伯伯突然辞世,也大抵可以算作是导演给的警示。 何必等到一切都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矛盾的存在,终究有它存在的道理。就像这个家一样,老爷子在饭桌上借着酒劲说: “其实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各过各的日子,可是从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 第一次观影时,看到这里,一下子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对于之前的两部片子《推手》和《喜宴》,自己汗颜于看的太过理智,却往往忽略了真正的意义。 之所以说李安用第三部《饮食男女》告诉了我们答案,也在于此。说他是天才,并不为过。各个细节,分明是深思熟虑,万万少不得。 我们老是爱走极端。要么感性的不得了,对于一切投入千分万分感触伤怀,要么理性至极,非得从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种种学来研究分析一举一动。其实作为一个人,生活里的人,家庭关系朋友关系情人关系各种关系里的人,我们只需要用最朴实的心去面对看似最复杂的纠结。 看看片里的人,大女儿改头换面,抛弃幻想,勇敢的追求爱情;二女儿悟透情字,虽说找个炮友在当今社会已然无罪,到底还是发现踏踏实实平淡是真;小女儿也用纯洁去获得了自己的幸福。 看到这里还不明白?那么再看朱老爷子,即便是借着酒劲宣布消息,还是无视了那个神经兮兮道德败坏的老妈子,勇敢的追求了小自己几十岁的张艾嘉。 其实这个信号在《推手》里李安早已给出,我们的幸福来源并不在于一切基于形式的关系维持,而在于面对我们最本质的饮、食、男、女。一家人住不住在一起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对这个家庭里的所有成员保持一份“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其实这也就是关心和爱。 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我自己也认为其实许多时候仅仅有爱是不够的。但我们为什么总乐意自己折磨自己,找出那么多加法题,非得告诉自己说,太他妈复杂了,太他妈失败了,太他妈琐碎了。藉由自欺欺人而逐渐演变而生的弱者,并不值得同情。那些千万个理由无非是给自己一个“逼不得已,委曲求全,乃至退而求其次的崇高伟大”的自我安慰。 我有上进心,那么工作的难题自然也不是难题。老婆要名牌包,那么更得努力买给她,要么你娶她做什么。儿子要求提高,那么别在乎几个小钱,这是值得庆幸和骄傲的事。父母唠唠叨叨难以排忧解难,何必以沉默和唯唯诺诺应对所有,多些交流,自然自己之身都是父母所授,那么互相理解也不难。自己只有奥拓,也比发小的奥迪强,现在流行mini风。同学会上各个西装笔挺也别在乎,安妮宝贝提倡大家穿麻布才是王道。 当然,你也可以管这叫做自欺欺人。我只能说,万事基于自我的内心,生活如若可以快乐,这样正途上的自我激励何尝不可?毕竟是普通人,只求衣食无忧,健康快乐,平平安安。 只需记住爱和努力,那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 从今天起,做个乐观向上的吃货,也比做个眉头紧锁的柏拉图强。

 7 ) 《饮食男女》-男欢女爱,滋味万千

我知道结局的,很久前就知道,就是一直没看。

懒洋洋地看着十多年前的片子,居然慢慢微笑、兴奋起来。是的,美食、感情当然是有趣,但是片子背后的那个会心笑容,更有意思。李安,果然不简单。

中国文化中的微妙滋味,拿捏地到位、入味。这就高了很多聪明人一筹。小细节、小角色,都是小心翼翼安排。很多都是中国人的幽默,中国人的自负,中国人的苦恼,中国人的解决。想来老外只能看着各种美食暗咽口水,这个时候中国人可以很不客气地提醒一下:诶呦,您这是看到哪里去了呀?

喜欢的地方太多。到是早就知道的结局,还是让我又吓又笑。这个还真是厉害。归亚蕾这种老戏骨,深入浅出,该重彩的地方浓妆,该轻掠的地方淡抹,由半分羞怯、十分得意到恼羞成怒,滴水不漏,让人折服。郎雄一拍桌子,一语惊众人,也是出人意料。其他人等的表现,还都无可指摘。

等等等等,回头再看,才知道导演的这个埋伏早就搁那儿了。

片子开始,在操持饭菜时,老爷子就接了个电话,谁的电话,没有交代。但是,他却很耐心地教对方如何做清蒸鱼,听了对方一言,又极其无奈地说“今天不说,要等到哪天说呢?”是夜,锦荣来朱家窜门,头一句话就是“我以为你们都在家,朱爸呢?”锦荣的女儿姗姗更是多嘴说她妈妈把鱼做煳了。

呵呵,那个电话是谁的,很明白了吧,这是其一。锦荣那有轻微放肆,又无人会去留意的寒暄,这是其二。所以,若有人被误导,导演应该在偷笑,没在意他的狡猾,就入了他的套。


至于三个女儿,个顶个地有意趣。大女儿的扮演者杨贵媚,实在是那种“越老越正点”的极品,镜头感抓得非常精妙,几次都露一手,让人不得不赞。

二女儿吴倩莲甚至都被大姐生生比了几分下去。当然,她的表现,好比优等生作业上的“良好”,不错,但是还不够好。

到是三女儿王渝文和陈昭荣这一对璧人儿,很让人感怀。他们是那么年轻,那么年轻过。在暗室里,两人看着显影的照片,扣住了对方的手,流露了人对于衰老、死亡的恐惧和哀伤。由最年轻的人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情绪,最切最深。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想之不能,求之不得,滋味万千,各人入怀。













==========================================================================================================

这是5年后的分隔线。




-------------------------------------------------------------------------------------


  恩,关于那一通电话,理解为二女儿打过来的,也有不少朋友。
  
  从两个角度解释一下我的看法吧。
  
  
  其一。
  
  
  老爷子和二女儿之间的感情最为深厚,但是,在影片最开始,这二人的关系也最硌涩。如果影片中有点明原因,老爷子的哥们被送医院,二女儿也赶了去不是,这父女俩在一个知根知底的“外人”面前终于把心结摆在桌面上明说了一次。二女儿抱怨,从小在厨房混大,她是最爱厨艺的那一个丫头,结果,老爸偏偏不许她再干这一行。
  
  这个不是原台词,只是大意。但是,也可看出,父女俩人的心结在这一时刻,依然未解。女儿热爱,老爸禁止,这个疙瘩在此依然存在。所以,为什么女儿心情大好,就弄一桌饭菜,但是,她压根不是在自家做,而是在男友家。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做菜是女儿宣泄情感甚至纾解自我的隐形通道,她根本不想让老爸看见,更不大可能主动去问老爸如何做菜,另外她的厨艺之高,几乎是女儿中最得真传的那位,并无问此简单问题的必要。
  
  于常人看来,父女之间的求教和讲解,是很通畅的事情。但,在老爷子和二女儿,有巨大的隔阂,这隔阂恰由学厨、当厨而起,在影片的前半段,矛盾又完全没有消除,而是以其他的方式不断激化。
  
  所以,我个人觉得,影片开始的第一个电话,不大可能是二女儿过来求教的。
  
  
  其二。
  
  老爷子讲电话时,开始说的是如何做鱼。最妙的是老爷子的最后一句话:“今天不说,要等到哪天说呢?”
  
  老爷子说这句话的无奈语气,请朋友再思量一下。
  
  让他如此无奈的事情,让他想说却又不好说,决定说却被另一个人反对说,会是什么事?
  
  我想到的,是他打算在家庭聚餐上,向三个女儿公布:他和锦荣的感情问题。
  
  向女儿宣布新的恋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原配的‘背叛’,更何况锦荣是女儿的同学,突然之间,被告知锦荣会成为她们的继母,这会是多大的冲击,可想而知。
  
  作为父亲,他当然有发言的绝对权威;但作为锦荣,向同学兼闺蜜坦白自己和对方父亲的恋情,这太难了,她不得不犹豫再三。
  
  所以,喊停的人是电话那头的人,对吧。因此,终于没有说出来的,是老爷子。
  
  而锦荣夜间探视,也是心中不定,她并不知道,老爷子到底有没有在聚餐中说明什么。她的那一句台词,也很妙——““我以为你们都在家,朱爸呢?”
  
  既然父亲原本打算向女儿们摊牌,必定应该是三个闺女都在。
  
  而朱爸如果说了什么,那几个女儿的对她的反应会是怎样呢?
  因此,“朱爸呢?”在我看来,是一个让我觉得拍案叫绝的试探,隐秘而巧妙。
  
  所以,最终大团圆时,老爷子一拍桌子说了个痛快,几个女儿的反应,不是反对,也不是同意,而是以各种不同言语质问,为什么老爸没有早说,为什么这么离谱的事情没有让她们早知道。
  
  老爷子有很多次早早说出的机会,都在他自己的犹疑和锦荣的胆怯中,丧失了。
  
  前面,老爷子长久的沉默,压抑和无奈,造成电影最后冲突总爆发时,戏剧的最高潮。
  
  这是我个人所认为的前后呼应。
  
  至于锦荣还在办理离婚,这个是事实。但是,锦荣的母亲,甚至她的闺蜜,都用极短的台词,旁敲侧击,离婚如此不顺,是她的丈夫在拖,她的前夫不但另有女人,对于这段婚姻也极不负责。如此以来,从道德的角度看来,锦荣和老爷子的爱情,是有问题;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反观,锦荣的前夫,在道德上也非常低劣,甚至是有更大的问题。
  
  那么,此时再去用道德来框套老少恋,于情于理,能套进去的少,留白多了很多。
  
  当然,对于电影的理解,不同的观众,肯定会有不同观点。
  
  真伪事小,自由为大。

 短评

我会告诉你我反复看了五遍开头?口水留成海

7分钟前
  • 5只小熊
  • 力荐

李安这次不仅把所有的细节都拍进了我的心坎,还给了一个“惊喜”。电影中复杂的菜式我们没法尝到,但他用镜头让我们把生活的酸甜苦辣都一一尝遍。最后的那个味儿,就是“幸福”,看他的电影,那也是我的幸福。

10分钟前
  • 萨嘎摩哆熊猫桑
  • 力荐

惜食,平淡如水余味长~想起小时候吃麦丽素特别小心,还发明好多奇怪好玩的方法。人心粗了,吃什么都不精。

11分钟前
  • 鱼婆婆
  • 力荐

“其实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各过各的日子,可是从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极其平淡的生活细节,但无不透尽亲情与爱意。归亚蕾那口熟悉又有趣的湘音也让我开怀。有时候,生活和烹饪是一样的道理,需要用心去投入才能做出一份好味道。★★★★

13分钟前
  • Q。
  • 推荐

我也是看完这部最后笑了的人之一,两个多小时的片子却一点也不觉得长,重要的事情发生的时候都有一桌丰盛的美食,原来这就是饮食男女,我们要吃饭,我们也要生活,生活怎么能总是波澜不惊呢,必须是有着很多的问题。没有一颗细腻的心是没办法拍出这样细腻的片子的。

17分钟前
  • 土豆泥
  • 力荐

看似最不能守住传统和孤独的人,坚持到最后。

21分钟前
  • 阿右
  • 力荐

李安最好的作品。太流畅了,调遣得宜,全无废句。

25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昨天把这片子掏出来又看了遍,过去十三年看了总有三十遍了。开始是看做菜,之后看吴倩莲和赵文瑄,现在净注意杨贵媚、郎雄的小表情和归亚蕾的口音。昨天才注意到,这片平均颜值高得吓死人:三姐妹及夫婿都清爽标致,41岁的张艾嘉笑起来还有少女感。

26分钟前
  • 张佳玮
  • 力荐

李安真是个闷骚,想骚不敢说,但又骚得难耐,只好骚得若隐若现,骚得欲说还休,把他那五千年来的性压抑骚成一套吃饭故事,一如他上台领奖,本是春风得意,却把脸摆成一幅认怂的样子,但再怂也掩不住嘴角的笑意,尼玛,我从未见过如此闷骚之人!

31分钟前
  • 太阳的倒影
  • 推荐

看到最后,原来是老爸最猛~~

33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假如94年有豆瓣 着一定会是当年最精彩的一个直播贴

34分钟前
  • 镜泉
  • 推荐

归亚蕾好赞 结婚就是业障 一场牵挂 NB

35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你个杀千刀滴老朱,我以为你要勾引我,原来你是要拐走我滴女儿!

36分钟前
  • 塘坑一姐小渡边
  • 力荐

到现在才看这种基础款片子实在该打。吴倩莲的角色看得我如坐针毡。归亚蕾对小珊珊说:“小孩就嘴这么叼,长大必定嫁不出了。”镜头一扫吴,我才后迟钝地顿悟。问题或许甚至不在美貌和才情就在那份致命的骄傲。这才只是副线之一。李安这人坏到骨子里去了。

40分钟前
  • Gabrielle
  • 力荐

家倩:啥?我买的房子是违章建筑?啥?我妹妹怀孕了?啥?我大姐的苦情史是她的幻想?啥?我炮友要结婚了?(而且我真就是个炮友?)啥?我爸把锦荣拐跑了?啥?我爸做体检是为了证明他还能再生一个?这啥世道啊?这啥家庭啊?你们这么多人玩我一个确定不是串通好的吗?还有,爸,我刚决定放弃大好前程留下来陪您,您把房都卖了,合适么?

42分钟前
  • 吊诡
  • 力荐

中国人的闷骚拍得好到位,以及,我说归亚蕾哪来的一口标准长沙话,居然真的是长沙人啊哈哈哈

44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看完之后我就想当一辈子的姗姗。

46分钟前
  • DJ Katze
  • 力荐

细腻又不做作,李安的一贯风格。

47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还有就是,原来男人会一直有性欲。

48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果然最后又是爸爸放大招了,不要小瞧爸爸啊!老爷子说自己的生活不能像做菜一样,材料齐全了才下锅;而这部电影也像是做菜,这里一点料,那里一点料,加起来便全是生活的滋味了。这大概是李安最好的剧本了吧!细腻又不造作,极品好电影。看得极饿。

52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