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婚礼

爱情片法国1989

主演:凡妮莎·帕拉迪丝,布律诺·克雷梅,卢德米拉·米卡埃尔,弗朗索瓦·尼格雷特

导演:让-克洛德·布里索

播放地址

 剧照

白色婚礼 剧照 NO.1白色婚礼 剧照 NO.2白色婚礼 剧照 NO.3白色婚礼 剧照 NO.4白色婚礼 剧照 NO.5白色婚礼 剧照 NO.6白色婚礼 剧照 NO.13白色婚礼 剧照 NO.14白色婚礼 剧照 NO.15白色婚礼 剧照 NO.16白色婚礼 剧照 NO.17白色婚礼 剧照 NO.18白色婚礼 剧照 NO.19白色婚礼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09 03:47

详细剧情

中年的弗朗索瓦(布鲁诺·克雷默)是名哲学老师,他和风度怡人的妻在小镇里过着中规中距的生活。然而他的学生,17岁的少女玛蒂尔(凡妮莎·帕拉迪丝)出现了,带着少年人少有的成熟和不羁。 弗朗索瓦带着挽救堕落少女的心情走近她,却难以抑制的被玛蒂尔的热情和聪慧所吸引。他们相爱了,激情四溢,刻骨铭心。可是当玛蒂尔要求弗朗索瓦离开妻,与她一起时,男人退缩了,他想到了年龄,婚姻,道德,身份,想到了太多的琐碎。 再次绝望的玛蒂尔用激烈的方式破坏老师的生活,颠覆了他的事业与婚姻,然后消失的无影无踪。当人们再次发现她的时候,她的房间里写着“弗朗索瓦,这里就是海。”

 长篇影评

 1 ) 你就是海。

电影很老 却让我觉得很真实。

“生命里有太多幻觉,我因为清醒而看不到任何希望。”
这是我最喜欢的台词。

17岁的她 虽然年轻 却背负了太多的罪孽和绝望。
甚至他给的一点温暖就让她奋不顾身。


玛蒂尔像她母亲一样死去 她看见了海。
他就是海。

看到最后还是哭了。
玛蒂尔在那个逼仄的房间 坐在窗前看他上课的教室。

她知道他会来看他。
告诉他什么才是真正的别离。
告诉他 她如她母亲一样离去。
如同母亲一样充满着欣喜。

 2 ) 我的玛蒂尔

       电影以男主角的视角展开,通过男主角带出女主角,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因此从叙事角度来讲,男主角处于主动的位置,但从两者的感情发展来看,却是女主角处于主动的位置。既然观众透过男主角的视角去进一步了解女主角,也就是观众离男主角的心理世界最接近,反而与女主角的心理世界有隔膜,这造成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个玛蒂尔,我想把我心中的玛蒂尔还原出来。
    “一切都是虚幻”,是玛蒂尔曾说过的一句话。这不仅说明了玛蒂尔看透了世事,心智成熟,也隐藏了她那份未与任何人说的坚强,是从一路玻璃碎上爬过来的坚强,没有关心,没有帮助,更没有爱。
    两人第一次共餐,离开餐厅时,玛蒂尔先走出门口,并没有前行,反而看着弗朗索瓦走过身边,没走几步便停下,回头。正如她猜测,他是玛蒂尔心中的那一位,是愿意等她、顾念她心的那一位,与她同是孤独者的那一位。从她告白,说出“我喜欢你”四个字起,她就已经单方面确定踏上一条可能遭人唾骂、可能受尽侮辱、委屈的爱情之路。坚强如她,也倔强如她,认定的事就是她的目标,绝不悔改。
    为了他,她愿意去上课、学习、补习,让屋子更像家,让活着更像生活,也让自己更像原来的玛蒂尔。在这段追求的过程中,看到了原来的玛蒂尔是多么的迷人,虏获弗朗索瓦的心,也带走了我的心。
    站在讲台上玛蒂尔口若悬河地讲解“潜意识”,掌声四起时,她那咧嘴欢笑,芊芊手指也难掩如银铃般笑声的模样,是那么的璀璨,那么的玲珑;透过弗朗索瓦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他眼中的玛蒂尔,正认真地考着试的玛蒂尔,一头金发盘扎起,露出晰白光滑的颈项,那短款的上衣难以遮挡雪白挺直的后腰,曼妙身材若隐若现,温暖的阳光在她身上悦动,她似乎也和观众一样触到了靠在一旁偷视的弗朗索瓦小鹿乱撞的心跳,扬起那欲笑还羞的嘴角,这明显一副恋爱中的小女人的模样。
    在一次雷霆大扫荡、明确他的心意后,她用自己来浇灭他满眼的气焰。爱神降临了,一切都不是虚幻,或者说一切都变得不真实的真实,连夜幕下红衣包裹的孤独的心都那么真实。白昼,他是完全属于她的,可一到黑夜,他却必须离开这特为他安置的家,回到那个有另一位名正言顺的女人等着他的家。对是“回到”,这里只是他俩遮瓦掩蔽之处。
    坦诚一个人的过去,是一种无保留的信任,是她对自己的爱的信任,是她对他的爱的信任。可这信任被撇开了,得来的是疑惑的眼神。一锅白粥与老鼠屎,他只专注于那黑点。略施伎俩也只是担忧他会对她的爱有所减少,只是彷徨、只是不知所措、只是想留住他。
多天的分离,以一宿云雨解相思。或许是自信对他的爱的力量,又或许高估了他对她的爱,相守的渴望敌不过名誉、家庭、所谓的社会道德。是他低估了她的爱,是他无法放下头上的光环、肩上的包袱,是他看不到自己真正的所需。如果拥有的并不是完整、彻底的爱,她宁愿毁坏。往日的美好,以一宿云雨断情丝。
    说断难断,明显的报复,明摆的惩罚,一切都是爱。即使一掌又一掌的热辣在脸上烧起,也要声声的告诉他,“我爱你”。俯耳倾听,宽硕的胸膛,跳动的心脏,慢慢拦腰覆掌,到紧紧相拥,澎湃难止。
    可能是她愧疚至极,可能是他无法原谅,以致落得如此结局。她认定的,就是一生的事,从开始到结尾的事。走到这一步,她能做的,就是,真的是,像隐士一样生活着,偷偷地看着他、爱着他。没有他的人生,也不再有意义,更是虚幻的,像烟,握不住。正如她妈妈割腕闭眼的那一刻,他闭上眼睛的一刹那,俩人泛船湖上,共享美好春光,这就是海洋,这就是永恒。

 3 ) 残缺的生命屏障

他看着她站在讲台前,听她认真而生动的为他阐释,音乐从四周响起,他静静注视着她,无法逃脱命运的撞击。
他轻轻拨开扇窗,看阳光流泻遍她全身,她美好而年轻的身段;
她拉住他的手,对他说,我爱你。
她说,你怎么知道十年后我们会怎样,也许你会死掉,也许我会死掉。哪有那么长时间的夫妻,我爱你,你需要勇气;我爱你,抛弃掉我的高傲来爱你。请你也爱我,因为我这样的乞求你。

我们站在一个缺口的角落,惊喜的发现,你就站在我的面前,带着残缺的精神意志,与我一样,我们走到一起,真爱便产生,即便破碎不堪,仍然是你我手中的珍宝。

我可以为你做什么,我只能一直爱你,我要你知道,无论我用多卑劣的手段,无论我以何种勇气,无论我是否可以拥有爱你的能力,我都会坚定的爱着你。因为除了爱你,我没有察觉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人生是碌碌无为的平庸挣扎,不是吗。

我想你把我看做一个绝望的影子,我想你把我映射到你人生的轨迹,我想占有你,正如你可以完全占有我一般。我想你慢慢扣住我的脖颈,我想你眼神专注的看着我,让我窒息,让我看着你眼中只有我自己的影子,就这样死掉。我给你一片海,一片只属于你的海,一片我用生命描绘与捍卫的海域,你来驰骋和遨游。请你就这样同我纠缠在一起,不要有片刻的犹豫。

生命只是个载体,承载住我的精神意志,我不热爱我的生命,我亦不以我的聪慧而骄傲自豪,当我遇到你,这一切才得以启动,让我感知你的呼吸,你的眼神,你的生命,你的爱。我不认证我存在的意义,但感知你一定是我活着及死去的全部意义。

当我们肉体分离,仍然有爱的意志纠缠在一起,抛却掉所有生命中附加的价值,我们仍然清醒感知到相爱。

相爱是唯一生存下去的理由。

爱着你是我不计一切后果的坚定,永久的行为,直到死去。

因为,你知道,我的生命,永驻破碎和残缺的屏障,我需要你。或者我也不需要你。我的每一次呼吸,都是对你爱的证明。

我没有能力束缚住你。请允许我抛却生命来最后一搏,请记住我的尸体,带走我的爱,带走那片海。求你,让我爱你。

 4 ) 白色

7/10有人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一种静静的绝望之中。这样说如何,人们是为了避免自己陷入绝望而生活在克制、掩饰和自我催眠之中。卡拉马佐夫兄弟里有一句【他说“除非我亲眼看见,否则我绝不信”时便已经信了】,现在我懂了,弗朗索瓦说着我怎么可能和女学生发生暧昧关系的时候心里就已经信了。

光的运用很好,动人处有自然倾泻的光,有他温柔地请进屋里的光。写作时她露出的一小段腰肢,熟睡时她裸着的背影,弗朗索瓦深深地凝视着关于她的每一个瞬间,那眼神里是不是也有着悲剧的预言?

可是关于玛蒂尔,好久好久我都认为她在利用弗朗索瓦。她踮起脚亲他的动作那么娴熟又谄媚,她恳求他别走,她盯着他的眼睛一次次褪去衣衫,她的爱直到假期即将开始时她跑去找弗朗索瓦和他紧紧相拥,向他倾诉自己的欲望时才显出了热烈的气息,而更多的时候似乎是淡淡的、又像蝎毒一般钻心。或许刺耳的电话铃也是一种证明,而我直到后面才确信这份感情的真实。(也可能是演员的表现确实有一点欠缺

人的感情真的很脆弱啊

 5 ) 爱是一场幻觉

这是一部26年前的“老”电影,但放到现在来看,竟毫无违和感。所谓经典,就是无论出于任何一个时代都具有让人心灵震撼的力量。当时的Vanessa Paradis刚满17岁,影片中扮演的高中少女也正值花季17岁,凭借这部《白色婚礼》她拿到了法国电影凯撒奖最具潜力演员,对于Vanessa Paradis来说不得不是肯定。

电影的题材并不新颖,讲的是师生恋。这类的题材在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发生,情窦初开的女学生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中年男老师倾心不已,从而把对异性所有的希冀都投射到对方身上,为了他而努力勤奋向上,并竭尽全力刻意寻找各种话题去搭讪。但这样的情感大多止于暗恋,很少有真正发展成正常情况下的恋人,而伴随着少女的成长,终有一天幡然醒悟嘲笑当初自己的痴傻天真无邪。

日本电视剧《魔女的条件》中则是描述了女教师和男学生的不伦恋,松岛菜菜子和泷泽秀明的黄金搭档演绎了成熟女性和帅气高中生的爱情,当年可谓是风靡一时;而这部十年前就上映的《白色婚礼》被誉为法国版的《洛丽塔》,也看到了《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叔叔和小萝莉的组合,可是剧情中的45岁男教师远没有让雷诺那么酷和傲娇。

他叫弗朗索瓦,是这所高中的哲学老师。她叫玛蒂尔,从巴黎来的问题少女,处于要被学校开除的边缘。她的脸色苍白如瓷娃娃,清澈的眼眸从皎洁的素颜中透露着洁净的柔弱,很难让人把她与吸毒卖淫的不堪历史相关联。而将近五十岁的弗朗索瓦,略微发福的身躯和松动的皮肤,在小镇上和妻子过着平静的生活,无所谓好与坏,激情与破败,只是平稳地日复一日。

他在把迟到又桀骜的她赶出教室后无意中遇到了昏倒在路边的她,以为是自己的严厉指责导致的心怀愧疚促使他送她回家,也第一次了解到了真正的她。她有一个自杀倾向的母亲,屡次尝试杀死自己未果,也有一个担任精神病医生却放任孩子们不管的父亲,更有一个因为贩毒而被关的哥哥,这样的家庭成分使得她决定逃离并具有了超越本身年龄洞察世事的敏锐。

她认为只有他是对她好的,他们在晚饭后散步时开始讨论哲学层面上的话题,她看透一切的心态让身处冷静理性世界中的他不由得当起了导师,对她说还是要好好面对生活,于是她开始正常上学,做好学生的本分的同时接近他。她的接近是掠夺式的,不顾他人感受,只是自己想要,就一定要获得。

那次课上他让学生们探讨“潜意识”的意义。教室里的学生都有默契似地低下了头,或者被老师调侃一番后互相取闹一番,但始终没有人说出具有分量的话语。她起身了,然后娓娓道来,不仅震惊了在座的所有学生,也震惊到了他。“古典学派和柏格森认为,潜意识不存在。它可能是唤醒的被压抑的记忆的总和。我个人觉得拉辛的观点很独到,他说,人一旦内心充满激情,他的身体就会着了魔似的被那激情操纵。这股力量来自上帝,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潜意识。上世纪末诞生了弗洛伊德,他以医学经验为基础来定义潜意识。潜意识是唤醒的被压抑的记忆的总和,并且有时会以某种(精神病)症状出现。我们都受制于我们未意识的压力,例如:命运神经官能症。一些人是他们命运的俘虏。他们总是重复同样的经历,就好像他们命该如此。精神分析学家认为这些人是他们潜意识的奴隶。弗洛伊德尝试医治非肉体因素引发的疾病。这些病人是,他们未意识到的压抑的思想和欲望的奴隶。而弗洛伊德将他们唤醒,病人就会意识到这些破损的记忆,并讨论它,于是病的症状就消失了。”很难想象,从一个17岁的学生口中可以说出这么深沉富有哲理的话语。而这些借她口传递的信息使得影片的意义超越了简单世俗上的师生恋。

他们开始疯狂相爱,他看着熟睡的她的青春肉体小心翼翼打开窗户的一角让阳光透过照亮她的躯体,那画面精致如一幅大家的人体油画艺术作品。也许一开始他们之间只是情欲上的吸引,但逐渐玛蒂尔希望对他完全占有,希望他离开妻子,开始不时打电话到他家,只要是他老婆接起就挂掉;开始写匿名信到他家告诉他妻子他已经爱上别人了,甚至当面请他和她一起生活,哪怕她躲起来,但是一定要选择不分离。

和所有师生恋或者老少不伦恋的情节走向一样,被世俗洗涤磨平棱角的中年人在面对人生新选择新开始的时候不可避免地选择退缩和中庸,弗朗索瓦也不例外。他那才华横溢一边开书店一边担任编辑的美丽妻子完全没有任何过错,而他早已被规划好的生活不容许他凭借一时的爱情重新洗牌。

他的犹豫推动了她的离开。离开后的她选择逆反报复。结交新的男朋友,在他的课上公然卿卿我我挑衅,在校园里勾肩搭背故意让他看到,派人在他老婆的店窗上画上侮辱性的话语,精神上的折磨让妻子不堪重负。他气急败坏之下冲到教室里把她一把揪出,两个巴掌换来的是她小鸟依人的靠近和轰动全校的教室做爱。最后他和老婆离婚,他被调到其他地方任职,而她,则因为母亲的第六次自杀死亡不得不回到巴黎料理后事。

时光跳转到一年后,独身一人的他某天接到她死亡讯息的电话。

原来她两个月前搬来同一个小镇,从不出门,依靠房东送来的食物维持生活,每日坐在窗前,看着对面的房子,而这房子就是弗朗索瓦每天上课的教室。她就像曾经向他允诺的一样成为隐士,他也许永远都不会明了她在想什么,但是她在空白的墙壁上留下一行字:弗朗索瓦,这里就是海洋。而她的床头摆放的是他写的书,背后是他的地址和电话号码,一切都是预谋的,她知道他会来看她,虽然一切都已经太晚,她穿着白色的连衣裙,体面地完成了这最后一场仪式般的告别。她成长了,成熟了,不再一味要求占有,而是选择自我了解来达到解脱。

爱是一场幻觉,她成全了自己幻觉的同时也使自己永远留在了他的心里。

 6 ) 注定悲剧的爱情——白色婚礼

电影讲述的是一段发生在一对年龄相差三十岁的师生之间的禁忌之恋。这段恋情为世人所不容,最终以少女自杀为结局。老少恋由于极富戏剧性而常常受到编剧们的青睐。比如《美国丽人》也含带这一主题。不过两部电影大不相同,《美国丽人》中的少女只是配角,影片主要探讨中年危机的问题。而《白色婚礼》则将主角间复杂的情感放在第一位。

先看男主角弗朗索瓦,一位中学哲学教师。根据我的推测,他的年龄在五十岁左右。弗朗索瓦生活平淡,日复一日。他作为一名教师,受过良好教育,有一定社会地位和收入,妻子是一名撰稿人,夫妻和睦。弗朗索瓦过着典型的中产阶级的生活。他的过去可以推测一二——如果没有女主角马蒂尔的出现——他的未来估计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再看女主角马蒂尔,她的生活和弗朗索瓦截然不同。马蒂尔父母离异,父亲是位精神病医生,母亲有自杀的习惯。由于家庭破裂,自小缺乏关爱和管教,她十一岁便同哥哥们染上毒瘾。被警察发现后,哥哥们被关进戒毒所,出来后去了印度并再无联系。马蒂尔由于年幼没有被抓,于是通过卖淫赚钱满足自己的毒瘾。如此堕落的生活,马蒂尔过了整整三年才靠自身的力量脱离出来,离开巴黎,转学来到弗朗索瓦所在的学校。但她的生活依然不正常。她和巴黎的旧友保持联系,不时在家中搞些糜烂的聚会,把整个房间弄得乌烟瘴气。她几乎从不上课,旷课次数已达被开除的边缘,但她毫不在乎。

在我看来,男女主角之间的相互吸引首先来自于上述两种生活背景之间的巨大反差。

马蒂尔年轻,苗条,白皙,美丽。片中有个很美的镜头:马蒂尔趴在床上,赤身裸体。洁白光滑的背部勾勒出完美的曲线。弗朗索瓦缓缓撩开窗帘,夕阳的余晖透过窗玻璃照射进来,与紫色床单融合成一束神秘的淡紫色光芒,闪耀在马蒂尔娇嫩白皙的肌肤上。马蒂尔缓缓睁开双眼,朦胧的视线仿佛刚出生的婴儿般纯洁。如此画面,连我这个小女子看了都心驰神往,更何况是男人!美,当然是吸引弗朗索瓦的一大因素。

而年轻,对一个年过半百的男性则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这点与《美国丽人》中探讨的中年危机颇有共同之处。年轻不仅是肉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相较于弗朗索瓦一尘不变的生活和审美疲劳的婚姻,马蒂尔的年轻和神秘好像是一股新鲜血液注入他的生活。不羁是青年人的专利。十七岁,怎样的青春年华!一个十七岁的美丽少女,无论她表现得清纯可人,还是放荡狐媚,都具有令人不可抗拒的魅力,这魅力来源就是青春!马蒂尔浑身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如朝阳般的青春活力,似乎能让弗朗索瓦瞬间年轻十岁、二十岁、甚至三十岁……我想,在马蒂尔身边,弗朗索瓦已全然忘却了自己的年龄。

反观马蒂尔对于弗朗索瓦的感情,则更像是一种依赖。一个少女对于长辈渴求其所缺乏的关爱。马蒂尔曾对弗朗索瓦说过:“已经好久没有人像你对我这么好了!”。弗朗索瓦对于马蒂尔的爱护疼惜是发自内心不求回报的,这自然使马蒂尔依赖于弗朗索瓦。相信这点只要细想一下马蒂尔的成长背景和经历就不难理解。

若光是如上述所谈,还远不能使俩人关系达到影片中的地步。

历经磨难使马蒂尔比同龄人早熟得多。加上她聪颖过人,小小年纪便开始思考人生,并迷茫于人生的意义。她自有一套对于人生的理解,这使弗朗索瓦对她十分欣赏。而马蒂尔所拥有的迷茫,其实弗朗索瓦同样拥有。马蒂尔问:“大家每天忙忙碌碌,到底为了什么?”其实弗朗索瓦即便到了五十多岁,对此问题依然困惑。在马蒂尔年少的心灵中,不循规蹈矩,及时行乐就成了最佳答案。这只能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女脑中浮现的简单答案,并且她有足够的资本付诸实施。但弗朗索瓦成熟得多、考虑问题复杂得多也周全得多。他明白一切没有这么简单,他无法与现实隔绝而去过一种异想天开的生活。最重要的是,他与马蒂尔不同,他的日子已经不多了,再过十年,他就是步入老年了。他无法想像一个六十岁的老人和一个二十七的女子如何共同生活。对于人生同样的迷茫在精神上使俩人走到一起;共同寻求爱的欢乐以兹慰藉。但年龄、背景和经历的巨大反差使俩人在思想上产生了本质的差别。马蒂尔无法理解弗朗索瓦的顾虑,天真地说不管弗朗索瓦是老了还是丑了都会爱他;而弗朗索瓦已无法跟马蒂尔解释清楚他的想法——两人之间的鸿沟此时才真正显现出来,这是这场禁忌恋注定悲剧的根本原因。

扬言分手后,马蒂尔所做的一切都清晰表现出一个青春期少女的任性和自负。她与不同的男生关系亲密,并故意要表现在弗朗索瓦面前以激起他的嫉妒。她屡次电话骚扰辱骂弗朗索瓦的妻子,并找人砸了那位可怜的妻子所在的书店,同时威胁妻子的编辑,使编辑不敢刊登妻子所写的文章等等……这一系列的报复行为出自一个十七岁少女之手,再结合这位少女从小的经历和家庭背景,其实是很好理解的。

最终弗朗索瓦无法忍受马蒂尔肆意破坏他的生活,将她拉进教室并打了她。可马蒂尔却用楚楚可怜的声音恳求道:“我爱你,弗朗索瓦。”。最终,弗朗索瓦无法自持,再次与马蒂尔陷入情欲不可自拔。

弗朗索瓦与马蒂尔之间的感情,是一种混杂着父亲和女儿之间的亲情、两性间的情爱、强者对弱者的可怜及弱者对强者的依赖、精神上同样迷茫的两个人之间的相互慰藉……的一种相当复杂的情感。这种复杂的情感使他们各自在这段感情中无法清晰定位自我,这段感情也无法为世人所容。最终弗朗索瓦被校方警告并调离原来的学校。他离了婚,与马蒂尔也分开了。一年后才接到警察的电话,发现了学校对面的小屋里马蒂尔的尸体。原来,马蒂尔在这段时间里一直透过小屋的窗户望着弗朗索瓦上课的身影。但她再也没有打扰过弗朗索瓦的生活,她从不出门以至于弗朗索瓦在这一年中都不曾见过她,虽然他们之间的物理距离如此接近。

马蒂尔在墙上留下了一句话:“这里就是大海,弗朗索瓦。”这与之前马蒂尔说她母亲自杀后的体验相呼应。母亲说:“真美!宛如浩瀚的海洋。我融化其中,无比惬意……”我想,这是自由的感觉,或是幸福的感觉。马蒂尔每日望着她心爱的男人,仿佛置身幸福之中。此时,我不禁哀叹这位少女的不幸命运。上帝抛弃了她,魔鬼占据了她的生活和她的心灵。她了解这一点,所以不再打扰心上人,为了不伤害他。但,至死也不愿与他分离。

禁忌之恋,这注定悲剧的爱情。

另:两位演员的演出极其精彩。女主角凡妮莎·帕拉迪丝出演此片时仅十六岁,便以剧中精湛的演技赢得凯撒奖最佳女主角奖。不得不说这是位天才少女,并且及其美丽诱人。

 短评

又名,甜蜜的复仇。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风干。想你的时候,下酒。

8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怎么说呢,世界上很多东西是无法去解释的或者根本解释不通、就像两个人相爱一样、两颗悸动澎湃的灵魂缠绕在一起结果却变成了一个天一个地。

9分钟前
  • 伊麗莎白
  • 推荐

悲觀愛情片,一位哲學老師François愛上了他的一位17歲「任性的」問題學生Mathilde的故事。François和Mathilde之間的情感于情於理都不被認同,但愛的魔力總是那麼悄無聲息。「你見過多少長久的愛情?我愛的是你,其他一切都無法改變這一點。誰知道十年後的我們會變成什麼樣,也許陰陽兩隔,或許你死了,或許是我。我愛你就像之前從沒愛過其他人。」 任憑你一直撤退,直到逃去敦克爾克。我一直跑向你,直到死亡也不能使我放棄。樸實無華的場面調度、細膩柔和的燈光佈置、簡約的構圖和散淡的敘事,呢類風格的電影我中意。

11分钟前
  • 阿蚊
  • 推荐

"我何必要爱上一个十年内就能忘记的人."

16分钟前
  • June
  • 力荐

少女的爱恋总是激进的,她们的思想在身体逐渐成长的同时愈加膨胀,她们认为眼前爱上的那个人就是生命的一切意义。马蒂尔尤甚,或许因为幼年的经历,使她对陪伴自身的那份温暖倍加珍惜,她抱着玉石俱焚的执着追赶既定的宿命,直至溃烂,直到粉碎。我何必要爱上一个十年内就能忘记的人?弗朗索瓦,你就是我的海。

21分钟前
  • 糖罐子.
  • 推荐

不伦恋题材包裹下的存在与虚无议题讨论。相信自己不孤独的人,回到家面对的是空荡荡的房间和妻子彻夜不归的留电;相信爱是唯一的人,向爱人倾诉自己不堪往事时立刻被打脸。除掉嫉妒和占有欲作怪,也许这两人相爱的基础在于他们一样绝望。这就是海,只有死是确实的。

24分钟前
  • 沉默の玩
  • 还行

对哲学老师弗朗索瓦来说,是少女花丛中,伸出一只手。对堕落少女玛蒂尔来说,是看得见你的地方,就是大海

29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 弗朗索瓦,这里就是海。 ”过度美好而又极尽偏执的爱很美很痛。无论色调还是十七岁的Vanessa Paradis干净的身体都极像油画一般。★★★★

32分钟前
  • Q。
  • 推荐

或许正是因为她自小就熟悉男女情事,所以在她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才会如此清楚和执着。她的过往确实不能让人容易相信她,但是她从未放弃这段爱情,哪怕玉石俱焚,这便是她对爱情的态度。而这,往往是大多数人不能也不敢做到的。

3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看過的最學術的文藝片和最文藝最唯美的學術片…從片頭講笛卡爾的那堂課 到下一次弗洛伊德的無意識轉為主角 François關於西蒙娜·薇依神秘哲學的書化作暗線 到最後留在牆上那句意味深遠的遺言“海洋,弗朗斯瓦,有海洋” 我們也隨著這段琢磨不透的愛 從意識到無意識再到謎一般的海洋深處 不斷下沉…

41分钟前
  • H.弗
  • 力荐

17岁的Vanessa Paradis真是个精灵。这个电影其实还好,主要是因为有了她,所以加了分。英文字幕看着有点累。

43分钟前
  • cream.cx
  • 力荐

一看到电影我就被吸引了,女主角长得像张韶涵,又有点像俄罗斯名模vlada,男主角身材气质都很有质感。 片子是89年的,可是说是2000年以后的我都相信。法国电影一向喜欢出妖蛾子,没想到80年代还是正常的。 原本真以为是部好片,又没想到。。。看到一半,男老师发狂掀桌子,女学生一树梨花压海棠,给我吐得哗哗的。 我还是看我的低能港剧去吧,至少那些愚蠢的台词可以让我乐一乐。

48分钟前
  • 🗣
  • 还行

不是因为她是个天才,而是但凡一个妓女都会懂生活的虚无。

49分钟前
  • Bonjour
  • 推荐

再次想到特吕弗的名言“电影中的情侣都是病人。”

54分钟前
  • 高小梵
  • 推荐

直到最后一刻才明白为什么命名为“白色婚礼”

57分钟前
  • 益暄
  • 推荐

摄影很棒, 但电影剧本似乎过于克制, 无论是男老师还是女学生, 他们的内心的波澜, 电影似乎只展现出1/10, 不过这也是法国现实主义电影常规的表现方式, 也微妙的让人喜欢不起来. 现阶段的我还是更偏爱戏剧性, 也更中意表演艺术的表现力.

1小时前
  • 梦旅人
  • 推荐

80年代末,理想主义的幻灭。1989年的电影,我还能对法国说什么,无话可说。一个中学老师,年近五旬,爱上了一个17岁的女学生、父亲犯事母亲自杀兄弟贩毒的女学生、曾经出卖身体但却精通哲学,习惯思考的女学生。他爱上了,就必然有了死的味道,浪漫的味道,而死,一定是属于女人的,注定的

1小时前
  • 无对象表象悖论
  • 力荐

这个片子是要再次表现一些时候男人的软弱与自私么。我得想想。

1小时前
  • 推荐

男主角,这位哲学老师在课堂上给自己的学生放侯麦的《绿光》看,而“绿光”正是他与少女玛蒂尔达关系的写照,美妙却转瞬即逝。

1小时前
  • 赛珞璐
  • 推荐

痴迷于一人而碍于世俗规则,亡。要以感性的视角和意识来处理,不然完全会失去意义。

1小时前
  • LoudCrazyHeart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