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

喜剧片美国1995

主演:艾玛·汤普森,凯特·温丝莱特,休·格兰特,艾伦·瑞克曼,汤姆·威尔金森

导演:李安

播放地址

 剧照

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2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3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4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5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6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3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4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5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6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7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8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9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09 03:50

详细剧情

老庄园主去世后,可怜的母女四人被长子逐出了庄园。靠着亲戚的帮助,她们在一处小小的农舍安顿下来。势力眼的长嫂未曾想到的是,她的弟弟爱德华(休·格兰特 饰)爱上了三姐妹中的大姐埃莉诺(艾玛·汤普森 饰)。理智的埃莉诺尽管也倾心于爱德华,却顾及两人地位的悬殊而努力克制着自己的感情。

 长篇影评

 1 ) 你好,爱德华

爱德华何许人也?

爱德华是简小姐名作理智与情感里姐妹花之埃莉诺.达什伍德的钟意对象,因背负婚约,不得不隐压对埃莉诺的爱情,苦己害人,一本怅然若失恨情账直留到书末方才澄清。我长久以来,把爱德华视作“影子绅士”,他既不如风流倜傥的威洛比疾烈如火,又难比默默坚守的布兰登上校那样相伴左右,温热如茶。统共没几次出场,一大半事迹不过妇孺流言八卦,而且每一回现身都突兀驰来,尴尬退走,徒徒加重沉郁砝码。

我与他很隔膜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其实我对这本书本身不够熟。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读”过它,从一开始即硬听下来。念书时给自己加的英文听力餐,一早变了教条款,大概总比不得信手闲翻情味浓郁,只求耳朵巡捕,字字通达,倒完全忽略个中血肉之躯,何况特别飘忽的一位。几个月前忙于K书,夜深难眠,挂上耳机又听一遍,达什伍德家二位小姐之间醇厚亲情常让我眼热,而爱德华兄,依然被我虚化为睡前背景音。看了电影奥斯丁小姐的遗憾,反而久久咂摸亨利家佣赞扬理智与情感一节,说最体谅爱情的人才写得出,有此禀赋已是上天眷顾,不枉此生了,随后翻箱倒柜竟找不到这本我印象里贴身的小本本,查对单子,发现原来也还在上海,于是只得将就维基百科给的PDF过两页瘾。

不过计算起来,这位缺席男一号之所以朦胧,不赖我单方面责任,简小姐自己也“难辞其咎”。记得我某晚听至爱德华初次拜访诺兰达什伍德家,差一点就要从床上跳下来。写法间接减省得无以复加,仅止于达什伍德母女、姐妹的深谈,前者赞扬他为人同其姐姐--达什伍德家法律上现任女主人:吝啬势利、薄情冷血的范妮大相径庭;后者讨论他是否才华洋溢、英俊潇洒,姐妹各执一词,妹妹分分钟套得姐姐真心话。至于他如何出现于诺兰老宅,做客期间做过什么,说过什么,并无详细交代。

对照一下,我不能不钦佩十余年前李安执导、爱玛.汤普森编剧的同名电影为具象爱德华这个人物所做的尝试。简小姐把爱德华的戏份推压到达什伍德家被范妮撵走,落户于遥远的巴腾山乡,二小姐玛丽安情场落马之后。她苦苦盼着情郎威洛比回头,甚至将马背上的爱德华错认作他,视线清晰的瞬间,一腔热情遭遇灭顶寒流,聪明的简小姐拐宕一笔:那个时候,也唯有爱德华是可以被原谅的,在玛丽安心中,他的到来,以及或可给姐姐的真挚幸福,不啻于为她无力挽留的破裂爱情灌注象征性延续。于是她又哭又笑,笑中含泪,这是非常感人的一个细节。由此自然带入为期一周、爱德华的发言、神情、心境,而此前他的形象,只有侧绘素描。书里面如此布局完全没有问题,倘若搬上银幕,真空的前情,几乎未提供任何可以依据的画面或对白,可以说,就只好担当一具人骨图。

更早一点的影剧版理智与情感,在这个节点上的处理是很机械的,不过把埃莉诺和玛丽安讨论中、爱德华平板无趣故此对阅读毫无建树的朗读方式重复一遍。而李安版,爱德华自一开场就能稳稳扣牢观者心旌。达什伍德伍德太太替缺席的幼女玛格丽特打圆场,说她不习惯见生人,爱德华就回应,他自己也很害羞的。姐姐范妮强行挪用了一间达什伍德姊妹房间给弟弟,询问他窗外风景可好,岂料他早已换入偏厢客房,转而含蓄称赞房间对面view很好,马厩保养得宜。玛格丽特躲在图书室里,他就与埃莉诺聊地理,把桌底下的学问家引出来。他为玛格丽特扮剑客,听得懂玛丽安的悲怆钢琴,与埃莉诺无话不谈,他有感情过往,几欲倾诉,戛然而止。这十几分钟戏,交由发音磕巴、步履谨慎、略略外八字的休.格兰特处置,他没有我所认识的牛津人那样滔滔,一直以一种迟疑而保留的状态表演,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严谨呼应简小姐为爱德华贴的标签:不善辞令、矜持拘束、诚挚体谅、有闲云野鹤之意,羁绊于母系冀望中。

断续看这部电影也颇有几次,每到爱德华初出场,和之后因达不到玛丽安要求的激情朗读而抹眼搓鼻一段,总会哈哈笑出声,暗叹幸甚,简小姐尚有爱玛.汤普森及李安这样熟悉她的浅荡喜感的出色知己。

加血加肉的戏码延续到故事重心移位到伦敦。爱德华上门拜访达什伍德姐妹,一进门又撞见与他曾私定终身的露西.斯蒂尔小姐。简小姐形容他的错愕,扭头就走的念头和单刀赴会的莽撞一样强烈。若非考虑到旧爱新欢集齐,确实是个exceedingly foolish场面,我听到这里,不猛力便按不下笑意的。书中又掺和了不明就里穷搅局的玛丽安,以爱德华坐立不安、草草告别为句点,讨人厌的露西则一定要挨到他离开了再退场。李安版此处顺势一拧,编派爱德华推说要回去范妮那里,露西即跳起来问可不可以请他护送,她也碰巧要去问安。诸人各怀心思、眼神微妙互相拉锯,休.格兰特看样子哑巴黄连,恨不能一头撞死干净。就薄薄一转手,剧情骤然升级,显见编剧功力,又格外强调爱德华之命里煞星,有苦难言。

07BBC版理智与感情时限上比李安版充沛得多,爱德华的戏份可以从容照搬原著,原著白描的地方,则很明显推敲过李安版,比如马厩说、灰尘遍布的图书室、爱德华对自己的性格剖析、与达什伍德一家交情、被露西.斯蒂尔胁迫离开等等。我在知晓剧情甚至对话的情形下看电影,往往非常挑剔。理智与情感的电影改编,却给了我很不一样的感受,尤其当我意识到原著本身的扼要部分有可能招致空白图像时。因此我总有一点温暖,在这样多跟风、以为换几套长袍编几顶发式便可号称简小姐经典剧目之中,到底还是有精雕细琢的良品,有真正原意帮她焕彩的简迷班底。

我对爱德华的一点认识,大抵也得益于这期老制作。当然,故事还得具备时代性,书里的求婚环节,埃莉诺喜极而泣,飞奔出门,愣愣爱德华缓半拍才会意直追,此后他由激烈到踏实的情绪转变,简小姐又曲笔绕过。电影不可以这样慢调绅士,哭完了就得抓紧告白,李安版如此,07版也如此。这也是包括我在内许多简小姐读者泪腺莹润的段落,在我,耳朵同目力传递一般讯号,直抵水渠。

不过现在,为埃莉诺欣喜倒在其次,我更容易心疼她背后的简小姐,芳华正茂写得如此干净清爽故事,一直待到三十好几才小范围发表。她对一切的隐忍,更加久长,为什么连一个憨憨木木、正直如朗月清风的爱德华都未曾出现在她明净的目光里,不能由她缓释心情后,微笑问候一句,你好吗,爱德华?

图文请参考博客:http://ciyunw.blogbus.com/logs/43335034.html

刊于《上海书评》2009年11月29日

 2 ) 为布兰顿上校,为艾伦里克曼

因为李安和原著看了这部影片,被艾伦里克曼的布兰顿上校迷住了。

他很晚才出场。三四十岁的男人,家里有产业,参加过战争,却因为各种原因孑然一身。在一个午后他应邀去挚友家做客,远远的听到一个柔美的女声从挚友家里穿出来,softly softly,如同一缕阳光照射进他多年冰封的心。他不由自主走近,从房门外看到了那个声音的主人,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在柔光下散发着灿烂的光辉,他呆在门口,一眼万年。

她天真,她善良,她对爱情有着无比美丽的憧憬,期待爱情像龙卷风一样席卷过来。他知道,她不会考虑他。于是他只有默默的关注她,默默的,任何时候都保持着绅士的微笑。她打保龄球,他就默默替她捡球。她在河边采野草,他就默默的递过小刀再一言不发的离开。他用他那天鹅绒般的嗓音给她读十四行诗,但她却嫌弃他平淡如水没有激情。他邀请所有人去野餐,甚至包括没有交情的她的心上人。她要单独跟心上人出去兜风,他就默默的扶她上车。虽然他知道那个男人不一定靠得住,但仍然希望她能得到所期待的爱情。

他对她如此之好,人人都知道他爱慕她,但她爱着另一个不靠谱的男人,最终被那个男人伤了心,急火攻心差点儿病死。他不眠不休想尽各种办法,终于把她救了过来,终于等到了她的一声“谢谢”,心满意足。

最终她终于看清了这个世界,不再天真,试着去接受了他,试着习惯听他用不温不火的声音读诗,试着享受平淡安稳的生活。也许她终究不会用那种热烈的感情来爱他,但我知道他一定很满足,能够呵护这朵鲜花,一直到老。

 3 ) 可贵的理性

建议所有未婚的,并想要结婚的男性女性,都要看一看简奥斯汀的小说或者电影.

前段时间工作那么繁忙,每看到由她的小说改编的电影, 还是会忍不住, 一直看下去, 哪怕已经很晚了, 明天要上班. 剧情很平常, 就象你邻居的老人向你说故事一样, 精彩在于它的台词, 对人物细节的刻画, 无一不透露人生的智慧. 时间虽然过去了那么久, 很多东西都日新月异, 但唯一不变的是人性. 正是这一点, 让她的作品日久弥新.

对于另一半的选择,不管你是最终要不要结婚,都无疑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个选择之一. 对女性来说, 甚至被赋予第二次命运的意义. 第一次,是你的出生. 第二次, 是你的婚姻. 遗憾的是,从小到大, 我们都几乎很少接受这种情感教育, 爱的教育, 婚姻相处的艺术,选择的艺术,只能靠自己从自己的父母亲,身边的人自学或者自己去摸索.

男生还好一点, 女生因心理生理的特点,则从小被宽容,被引导, 普遍更加得情绪化, 更加感性. 简·奥斯汀最宝贵的一点, 是向广大的女性朋友指出理性的可贵. 用用你的脑子去思考问题, 而不是凭感觉一相情愿的以为对方怎样, 这个世界怎样. 婚姻怎样. 整个世界不会以你的个人意志而改变. 特别是不要被对方的外表, 甜言蜜语所迷惑.

反之, 对男生一样, 要不然就会落得老婆跟人私奔的下场. 私奔,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 是很恶劣, 丢人的事情, 整个家族都会以此为耻. 现代的社会环境虽然已经比过去宽松很多了, 但能避免的伤害还是尽量避免吧. 作为普通的个人, 要接受的困难挑战已经不少.

这种可贵的理性, 帮助你make a good choice and make a right decision. 当你长大成人,就要独立的面对这个世界的残酷和危险. 学会正视困难和挑战, 不做任何幻想, 认识自己, 认识人性,依靠自己, 做出选择,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和选择的后果.


简·奥斯汀是个现实主义的理想者.看她的作品,你总是很庆幸,女主角男主角也许会有一段短时间的迷失,但最后总能发现真爱,并与真爱结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 现实与理想的平衡.所以,琼瑶的小说能迷倒一代人, 但简·奥斯汀的小说却能成为经典, 受到几个世纪后的人们的喜爱.  


什么是真爱呢,

"没有委身的爱都是自恋,不能把金钱给出去的爱不是爱,不把时间给出来的思念不是思念,不说出来的同情,不是同情。
爱妻子的意思,就是和她在一起。"

引用南方周刊的撰稿人,影评人王书亚的话,这就是真爱,付出时间,关心,金钱, 取她做妻子, 尊重照顾她的感受,善待她的家人.这在简·奥斯汀的小说中,你就能一一体会到. 

说的严重一点, 所有追求爱情幸福,婚姻幸福的人,看看简·奥斯汀的作品吧. 









 4 ) 体会李安导演艺术风格的入门之作,必看!

这是李安导演的第一部好莱坞电影,同时也是唯一一部非他自己选材掌控剧本,受雇而拍摄的影片,再者又是一部文学经典。在这样的创作前提下,李安导演完全以职业导演而非“作者”的角色介入电影,这反而让我们在这部影片中可以更容易辨别出李安导演独特的风格。可以分享的心得体会很多,但这种拉片的观看方式,只有在影片放映过程中同步拆解才能体察到位,在此仅以文字简述要点,以备重温时回顾。

1 act is react。表演就是反应。这是李安在创作访谈中经常分享的一个观点。在他看来,表演最精粹的地方不只是居于表演核心位置的演员演什么,而在于围绕核心演员,对手戏演员给予怎样的反应。这是一种文学思维。文字的长处在于描写细腻的心理状态。作家在描述一个对话段落时,除了会写某某人说什么,而且同时会写那些没有说话角色的心理反应,以此建构人物之间不同的情绪反应和价值立场。这在文学中是非常普遍的,但是在电影中,由于没有对白,甚至连动作都没有,只是一个听众的角色,在视听语言上具有先天的弱势地位,因此经常被忽略。在实际拍摄中,为了节省布光时间,甚至有可能没有对白的角色,都不参与拍摄,或者只是作为一个道具给有对白的演员提供视觉支点。谁说话镜头就给到谁,谁有动作镜头就给到谁,这是常见的拍摄风格。但是李安不同,你可以看到他非常注重这些没有对白,只有一个表情,甚至连表情都只是在听,没有特别情绪倾向的角色。在多人对话的场景中,每个角色无论是否有台词,是否有关键动作,对他而言都非常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是对话场域中的一个“位置”。这个位置本身就藏着丰富的信息。所以你可以着重关注一些群戏场面,李安的建构镜头(剪辑)的方式。他在对话过程中,会插入非常多的单人近景反应镜头,去强调这个听众角色的感受,而很多导演可能只会用一个全景去表现一下这些听众角色在这个对话场域中的位置即可。这是李安非常细腻的地方,他会精心研究对话场域中,每一个角色的心理活动,并在镜头序列中给予表现,从而引导观众感受这场对话所拥有的丰富立体的情绪。拍摄《色戒》一群姨太太打麻将这场戏时,据说每个演员都收到了李安非常详细的心理活动说明。观察李安在拍摄对话戏时(李安电影基本也是以对话性场景为主要情节推进方式),如何展示演员的反应,你就会觉察到他的风格所在。

2 利用空镜头的抒情感。寄情于景,是很多中国和日本导演非常擅长的表现方式。这是东方导演的文化特长,并非李安独有。侯孝贤是这方面的大师,他对空镜头的运用有时候非常有创造性,但有时候不得不说,近乎泛滥,直接影响到影片叙事的流畅度,让普通观众不免有沉闷之感。李安对空镜头的运用在于他很好的平衡性。他不会像侯孝贤一样,会刻意使用空镜头进行抒情,而是利用空镜头建构场景或完成转场时,发挥它的抒情功能。在李安影片中,你会发现,一个空镜头它既承担着完成建构场景或者转场的功能,同时又是一个重要的抒情片刻。他很会利用空镜头作为一个段落的“句号”。关注李安怎么使用空镜头,可以看到他作为一个东方导演如何在好莱坞利用自己独特的文化优势。(《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作为一个奇幻电影,非常需要有想象力的大全景空镜去给观众提供视觉奇观。西方导演在制造奇观时,往往是叠加视觉元素,用超负荷的画面信息冲击观众的视觉,但李安是利用中国诗歌的极简主义发挥空镜的抒情感受,通过视觉触发观众内心的情感涟漪。)

3在高调影像中塑造氛围的能力。摄影界常流传的一种说辞就是,拍的暗才能拿奖,拍的太亮,画面就没有视觉氛围。似乎创造影像氛围的独门秘诀就是拍的暗。事实可能也如此。很少有拍的通亮的影片能拿到摄影奖。拍的暗,确实可以使用的摄影灯光方案会很多,变化会很丰富。拍的亮就是一片亮,似乎缺乏变化。但由于李安立足的商业类型是“popular drama”,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剧情片,(当然他拍过很多不同类型的电影,但依然可以看到他popular drama的基底,他依然是在这个基底上去混合战争、科幻、黑色电影、西部片等不同类型元素做混合类型片)popular drama的电影世界与我们普通人真实感受的世界距离很近,不太可能去建构与真实世界差异很大的电影世界。因此,李安的电影拍的都很亮。即使他混合黑色电影风格拍的最暗的电影《色戒》,与好莱坞很多以惊悚片、科幻片为基底的主流导演相比,拍的也比较亮。我觉得在整体偏亮的高调影像世界中创造视觉氛围非常有难度。如果你的类型不允许你拍摄一个暗黑的电影世界,但同样想具有出色的影像氛围,那李安绝对是你必须研究的一个导演。《理智与情感》中凯特温斯莱特饰演的角色在雨中与军官偶遇一见钟情的那场戏,是影片中一个重要的时刻。通过这个片段,我们可以看到李安的技巧。这个时刻发生在白天,白天比较难以塑造视觉氛围,通常的做法就是依靠天气影响视觉。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下雨。所以,李安不可避免也要选择下雨。这是一个一见钟情的浪漫时刻,通过下雨让天光变得昏暗肯定不利于去传递这种浪漫的情绪。李安这场雨拍的依然足够亮,演员都非常清晰,他制造氛围的方式,依靠控制后景雨雾的浓度。你可以看到,当军官抱起凯特温斯莱特时,浓雾缓缓消失了,他们身后的自然风景变得清晰可见,观众的心情也因此豁然开朗。在此仅举一个片段而已,即使不下雨,李安也拥有在高亮的环境中制造氛围的方式,而且非常自然。可以对比斯皮尔伯格的《紫色》,这部电影也是popular drama,而且是斯皮尔伯格第一次处理这个类型,你可以看到他制造气氛依然非常依赖他具有标志性的气氛窗光。室内内景经常可见一道氤氲在气雾中的直射光照入,光线造型很漂亮,但有时候跟环境相融后,显得比较失真。但斯皮尔伯格就比较依赖于这种气氛的处理方式,影片中随处可见。和斯皮尔伯格在《紫色》中的处理进行对比,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李安的风格。我大胆设想,如果是李安来处理《紫色》,他可能比斯皮尔伯格拍的更加自然隽永。当然斯皮尔伯格拍的也不错,但影像的痕迹感还是很强。相反,如果斯皮尔伯格去拍《理智与情感》,我觉得他肯定拍的比李安差。对于他这种导演,我很难想象,他如何把维多利亚时代华丽的造型不着痕迹地融入英国的田园风光。

4 摄影机的镜头运动。好莱坞积累了丰富的镜头运动方式。如果你想研究如何在塑造情感为核心的剧情片中拍出漂亮的镜头运动,可以去研究斯皮尔伯格的《紫色》。他做的非常好,镜头在这种电影的世界里没有停止运动,但也没有因为特别的运动影响电影的情感表达。但如果你想研究,用更简洁的方式达到更好的效果,可以研究李安。他同样掌握好莱坞常见的运动方式,比如在建构场景时,如何通过摇臂从一个特写开始拉出整体环境,让观众既能看到场景的独特细节,又能感受到场面的壮观。可以看《理智与情感》中,姐妹一行人去参加聚会,镜头从一坨牛粪拉升到整个庄园。再比如镜头如何围绕人物走位完成他和不同人物之间的互动,《理智与情感》中也比比皆是。但李安的风格在于,他在运动中使用固定镜头。他在技巧氛围浓厚的好莱坞但不害怕使用看起来缺乏变化的固定镜头。大量的固定镜头在剪辑中就被运用到运动镜头之间。可以去体会他在两种镜头中切换时的节奏感。在《理智与情感》中,影片的前半小时,几乎完全是固定镜头,而且以中全景为主。这种侯孝贤式的台湾电影镜头,我个人觉得令影片的这半小时有点沉闷。不知道李安对这一部分当时是怎么想的。但半小时过后,运动镜头开始出现了,而且在运动中找到了固定镜头的位置。固定镜头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中近景。我觉得影片流畅了。李安后来的电影中对固定特写镜头的运用也非常多。镜头动静之间的节凑处理的很好。总之,李安的拍摄方式会比较省力。他不怎么依赖运动,而是以固定镜头为主,通过不同景别的固定镜头创造流畅的观感。(对比《紫色》和《理智与情感》,会更细节化的看到两位导演风格的异同。)

《理智与情感》看起来不算是李安的代表性影片,但如果想要抛去文本,深入体会他的影像风格,我觉得这部影片恰恰是最好的入门之作。

 5 ) 我们和Austen都爱happy ending

真正想看这部电影还是上西方文学导论的时候,很知性的老师讲起了Austen,说她的作品多数是以大团圆结局结束的。才让我想起了这部电影,尽管貌似我很久之前就买了dvd了,就是一直压箱底而已。

05版的pride and prejudice我至少看了5遍。。。不是偏执,就是单纯的喜欢里面宁静的英伦气息。而sense and sensibility却一直都没看,尽管是李安导演。尽管拿了很多奖,尽管有我喜欢的明星,尽管人们经常把它和pride and prejudice一起比较。不看它,只是因为它真的够现实。

我们的现实世界里的童话从来都没有“once upon a time”,而即便再美好的童话也不能保证“happily ever after”,它们只是给了我们一个happy ending罢了。所以很多时候觉得pride and prejudice有童话的味道,而sense and sensibility就多了很多现实的味道了。

故事无非就是关于理智与情感。对待我们的感情生活,是选择理智还是情感更为胜出。在我眼里,两姐妹都太绝对了。但那是看了很多感情片的我们的结论,以那个时代的人而言,她们还是很有代表性的。但不管怎样,就像中国人一直追求的那个平衡一样,当我们两者都兼有的时候,我们就能收获我们自己的幸福。

这样看来Austen真的很厉害,她笔下的那些感情故事,今天经历了无数肥皂剧熏陶的我们看来也不不觉得有什么独到之处。但我们所看的这些肥皂剧的灵感很可能跟她有很大关系,所以BJ日记借鉴了傲慢与偏见,我想更有无数作品借鉴了理智与情感吧。

其实很残念的,看到后来妹妹说的情感跟金钱的问题,让我想到了很经典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妹妹的天真终究会蒙上一层现实的阴影。就是人们在一直追寻自己理想的情感。但心理学家说,理想伴侣从来都不存在,只是我们心中的臆断罢了,是为了弥补我们自身的不完美而已。

所以所以,对于感情也许从来都不需要那些过度的理智。当我们犹豫是不是该付出,这样的付出会不会有回报的时候,也许我们早已错过了。电影和生活中都有太多不完美的地方,错过一直让人们在怀念。不必顾虑太多,既然我们追求情感,那就不如感性一点。很大程度上,那些错过也许都是我们的理智所造成的吧。当然,这只是我突然奇想的一家之言罢了。但,我们的幸福,终究还是要自己追求的。

最后,还是要感叹李安处理这种内敛的情感真的是很拿手啊~

 6 ) 三好电影

李安的这部《理智与情感》,真是三好电影——剧本好,演员好,导演好。 名著改编片,讲究最多。贴太近了不是,离太远了也不是。能把主线和支线剪裁的如此稳重,重点突出,内外兼顾,艾玛·汤普逊着实有两把刷子。加上奥斯丁大姐的作品本就戏剧性强适宜映像化,这片子内容足够好看。 演员表演可以说是十分恰当,表现得正正好到位。要符合原著人物的气质,另外就是不要带出过强的舞台感,入戏不能出格。休格兰特原本就带些拘谨稳重,温斯莱特这种激情不羁也一直延续,塑造角色中本就有些自我影子。整部戏表现如BBC的优秀古典剧,人物活灵,世相活现。 对李安而言,大致的说法都是他如何体恤英式古典文化,其实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些欲言又止、始乱终弃、善恶有报,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中国内容。这就是李安的妙处,化骨棉掌,清风拂面,他骨子里这些东方文化的积淀,能随时巧妙的套在各种形式的壳里。从《理智与情感》、《冰风暴》到《绿巨人》、《断臂山》都是如此,这就是中国人的内家功夫,四两拨千斤,讲到底就是谈感情——郎情妾意耳鬓厮磨的念想,地球人都一样。 技巧方面,李安的镜头感觉我一直很喜欢。眼界开阔,镜头构图细致,是东方工笔式的考究,色彩光影调和温婉,气氛平和从不嚣张。还有就是灵活的场面调度,有些小把戏玩得让人兴奋不已。有个镜头,温斯莱特从镜头正面走出,消失在远景的门外,接着轻向右移,老妇人向近景走进从左侧走出,然后镜头再向上移动一点,二楼远处出现大姐身影,向楼下观望从近景消失。一个场景,连续镜头,机位轻轻移动便从三个角度交待三人行动,时间连续又正好交错,剧情本正是三人各怀心事,一个镜头交代得清清楚楚却又了无痕迹,实在精巧之至。而从叙事来讲,李安的这套就是中国的旧小说,章回体,结构清晰,流畅简单,这其中种种的小妙处,不过是小说中添彩的旧诗罢了。

 短评

李安从来就不是一个天才,天才也大多不屑于探究普通人的情感。他只是一个极其“人性化”的导演,用他温和与包容,细腻而深刻的语言逐渐打动你,让你明白“人性”的真谛。

4分钟前
  • 萨嘎摩哆熊猫桑
  • 力荐

本来书我就不喜欢,我不明白为什么一群乡下女人找丈夫也能成为名著。好吧,whatever,估计那个时候的英国人没什么其他事情可做。本来可以一个半小时解决的电影,拖了两个多小时。嗯哼。

7分钟前
  • 禾口角刀牛
  • 较差

温肥在雨中背14行诗的镜头太美了

10分钟前
  • littletwo
  • 还行

说变心就变心 哪能是真爱

11分钟前
  • yezzi
  • 力荐

啊,我真是喜欢这种中年美大叔和小loli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桥段呀。。。

13分钟前
  • 我坏故我在
  • 推荐

那时的温丝莱特年轻,迷人,有着最单纯的美丽。受过爱情挫折的上校站在门外注视着优雅的玛丽安弹钢琴唱歌,专注,深情,这一幕真是美好。

15分钟前
  • 推荐

真是只有中国导演才能吧简奥斯丁拍成八点档啊。艾玛·汤普森编剧,真牛。李安老师确实拍了一部“优等生电影”,处处精到挑不出毛病,尤其细节调度真是完美,或许这样才显得匠气太足。说来要拍红楼梦还是得请李安。

19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既然你去不了大自然,我把它带来给你了” 原故事太棒,剧本改编太棒,双膝献给简·奥斯汀和艾玛·汤普森,看的过程甚至都会忘掉这是一部“李安”导演的作品。角色众多、轮番登场、好戏连连,爱在英伦庄园下缠绵蔓延,真心会如意、隐忍有转机、等待换回报。“爱是炽烈、是燃烧”

2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英雄救美不可信,绅士温情方为真。……“某些程度上,我可能比今天的英国人更懂得十九世纪的英国,因为我自己几乎就在这样的封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当然,冷幽默感,体统观念,以及社会规范是不同的。但自由意志的社会压迫的本质,我成长于斯。”——李安

26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每一个段落都拍出了极度饱满的情感,絮语与尴尬是无比零碎的内容,但反而比推动故事的关键情节更好看。想到是一个华人导演上升时代的作品,更五体投地了。

30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此生得一上校足矣

34分钟前
  • Yolanda
  • 推荐

每个角色都诠释得十分到位,能让人内心恬然的影片

36分钟前
  • 螺丝இ
  • 力荐

我始终觉得理智与情感比傲慢与偏见好看得多。(Grant在这里时不时有种张宇的即视感...

40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想象不出来是李安拍的

41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奔放再奔放,最后安静下来;隐忍再隐忍,最后爆发出来。

4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最成功的一点,李安立体化了"Sense"和"Sensibility"这两者的形态。而姐妹间纯粹的感情连结使二人共同渐趋中值,这其中的情感涌动异常动人。汤普森最后那一哭诠释得完美,一扫之前偏重的舞台感,精彩极了。

46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Emma不仅在电影里做演员,剧本也是她写的。那年,她凭此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颁奖典礼上她假奥斯汀小姐之口评点众生,睿智迷人。奥斯卡从来不吝啬它的灯光,因此在舞台上Emma Thompson不需要用十四分钟的时间来铺垫她的风华。而Kate Winslet那时年轻的不可思议。”

50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原作反复阅读过多次,今晚才第一次看了电影。我想要的终身伴侣便是布兰登那样其貌不扬、稳重宽厚的守护型的老男人。何况这次还是斯内普呢(≧▽≦)【我又花痴了】~最后一幕婚礼时小感动了一把。

52分钟前
  • Arch-Murder
  • 推荐

【B】最后,情感至上的妹妹懂得了理智,理智至上的姐姐释放了情感。

55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看到一半就想起了《傲慢与偏见》 简 奥斯汀内心有一种未了的情怀

56分钟前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