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之内

记录片美国2015

主演:内详

导演:Jennifer Siebel Newsom

播放地址

 剧照

面具之内 剧照 NO.1面具之内 剧照 NO.2面具之内 剧照 NO.3面具之内 剧照 NO.4面具之内 剧照 NO.5面具之内 剧照 NO.6面具之内 剧照 NO.13面具之内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3-08-08 02:57

详细剧情

  探讨我们的文化对男性气质狭隘的定义,是如何伤害我们的男孩、男人和整个社会,讲述性别暴力对男性带来的伤害和男权社会中男性从小到大所承受的隐形暴力。

 长篇影评

 1 ) Stay true to ourselves with courage and conviction.

片尾

无意中码住的一部纪录片 题材很有意义

其中某些人物的讲述 也能够使我产生共情

片中提到的许多观点恰恰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在探索这一问题时的心路历程

教授的分析具有一定深度

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对父亲形象缺失的介绍 这也给了我时常会思考的问题一个更清晰的答案

片中花大量篇幅讲述了校园暴力行为与性别刻板印象的联系

不知该感谢自己身边的同学还是感谢自己早早思考人生懂得了如何保护自己 庆幸自己不曾因stereotype受到过校园霸凌

最后想说从影片来看 虽然通过了同性婚姻法案 诞生了许多女强人 美国的男女平等并没有天朝做得好 可能是以不同于传统观念束缚的方式受到压迫

美国暴力文化也一直使我不敢苟同 但我现在起码知其原因

总体来说片子干货很多 值得一看

最后希望自己能够一直忠于本心

被世界温柔以待

 2 ) 男人们愿不愿意脱下男性面具?

#我常常因为看到男性的孤独和憋屈而对他们心生怜悯,要是他们自己也都能意识到或许不该如此就好了。#

9/10 看完有共情了男人一把。周四上班的时候老板说他本来对女性议题不感兴趣,但在播客圈浸染久了发现所有人都在讨论这个话题才来了兴趣。我说我看过的文献说男人只有在三种情况下会对女性主义产生兴趣:第一种是因为亲密的女性是女权主义者;第二种是学术上的兴趣;第三种是受到了女人在男权社会会受到的歧视所以会共情女人,我判断你应该是第二种。他说这三种都有啊,而且还有第四种,就是体会到男性会在这种性别结构下受到的束缚和迫害。好巧,这段对话的第二天我就看到了这部纪录片。

看过之后我对于男性为什么不支持平权感到非常困惑,明明对他们也是一种解放啊,或许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面具”的存在?在以往与男性打交道的时候我便有一个问题:对于男性来说,到底是满足他们做男人的需求更重要,还是满足他们做人的需求更重要?从我的个人经验来说,对于大部分男性似乎是前者更重要。从他们的择偶观便能看出,Hxx说,大部分男生都和他一样喜欢乖乖的女生,这种乖不正是传统所定义的女性嘛,他们需要这种乖不正是需要满足自己做男人的需求,需要彰显自己的男性气质嘛?看完纪录片我觉得,或许他们从未正视过自己做人的需求,这也是一种可悲。

寒假有次和Zxx聊天,他以很傲慢地姿态称我为女拳,我说那我就直拳出击好了。因为曾经是很亲近的朋友,现在对彼此也还算重要,所以我很耐心地给他解释我们从未想有过女性地位更高,只是想要一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是结构性问题,所以我本人对于现实中具体的男人没那么大恶意。我问他你生活在现在的社会不觉得憋屈吗,比如如果你很想哭,但有人告诉你,你作为一个男人不能哭,你是什么感想呢?他的回答是:我自己也会给自己这么说(呲牙)。中间的对话不是很愉快,我一度被他的傲慢态度气哭了,结束对话的时候我对他说:你好好想想吧,如果性别结构真的是平等的,你也不会因为要结婚对你的婚房问题感到那么大压力,也不需要在想哭的时候对自己说自己是男人不应该哭,你也应该想哭就能哭的,或许你觉得网上的发言有些比较偏激,那如果你对性别议题有疑问都可以来找我,我会尽量平静地和你讨论,但请你不要总带着一种先定的偏见看待相关讨论。他说好,他要去吃饭了,对话就结束了。

显然他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想哭”的需求,不知道是没有勇气还是已经形成惯性,他也不觉得他“想哭”的需求被压抑有什么不正常。我在想如果男人们都认为这些不正常了,都认为不应该如此的话,原有性别结构的改变会不会更容易些?从他们自身碰到的困境出发来希望他们反抗现有性别结构总是比期待他们共情女性来的容易些的,但问题是如何能使他们都意识到他们的一些感受来自于性别结构的不公呢?可能是我的乐观主义作祟,我觉得如果他们有机会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压抑,自己的孤独感,是来源于社会强加给他们的一些装腔作势的傲慢,他们是可能会有所改变的。所以比起攻击他们,我更希望将他们囊括在性别议题的讨论中,问他们一句:在你哭的时候如果有人说你是男人不能哭,你憋屈吗?

问出这个问题后估计还要承受他们的傲慢吧呵呵,但总是希望也能让他们多思考下自身吧。爬爬说我这种行为是对男人的“支教”,她已经放弃了,我还没有放弃,只要有男性愿意听我说,我便要问,问一个是一个。

今早和爸妈视频,我妈说发现我和我爸没什么聊的,我俩儿看起来很和谐,每天互相撒娇,但只要一正经讲话,一句话就能把天儿聊死。确实,我给我爸妈讲说我要改变世界,我爸爸说:你改变世界改得还挺起劲儿,我看你还要成就地球呢!我和我妈妈说你看他又开始冷嘲热讽我,他就不会好好讲话,我不喜欢和他正经讲话就是因为他总是要以命令的态度和我说,那我就只想和他吵,他就不会用商量的口吻和我说话。我的爸爸明明是一个看电视剧比我妈还爱哭的善感男人,但是在正经和我对话时大部分情况下却只愿意彰显一些傲慢和烦躁,在我们意见不同的时候非要先以生气地口吻表达他的不满,然后再说那我也没有强迫你按我的想法来,如果可以做到尊重我的选择,那为什么总要生气呢?以前我不懂,现在我理解为这是在他的父权被我反驳和消解后他天然的不满。我亲爱的爸爸啊,要是你可以放下一些在生命中其实毫不重要的虚假的傲慢,我猜你中年生活的孤独和无聊之感会减轻很多。

又想起最近总在我脑海中出现的我想象中的理想的性别结构(本来以为写完了:男人们终于不再傲慢,审视,自以为是,说话带刺儿,终于放下了他们身为男人的自尊心,而是先成为一个人。女性们也终于不用戴上女性面具去迎合,我们作为真实的人,真实地碰撞,真实地对话,真实地体会,于是我们真诚地交友,真诚地恋爱,作为人类互相尊重,共同成长,摆脱性别束缚,一起走向自由。

 3 ) 男子气概背后的厌女文化以及作为共谋者的我们

所谓的男子气概实际上建立在父权社会的厌女文化上,对娘娘腔和同性恋的诋毁与排斥实际上是将女性放在了被歧视被排斥的位置上,男性通过男子气概来证明自己是男性的方式本质上就是歧视和蔑视女性。纪录片里的内容再一次让我想到千鹤子的厌女。 厌女里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分而治之”,是支配统治的铁定法则。支配者总是将支配对象分离隔断,让他们相互对立,绝不允许他们之间产生连带感。 这段话本用来解释男权社会将女性分为圣女和娼妓以形成对立来达到统治目的,完美适配于被男权社会简单归类于男性气质或者女性气质的男女性别对立。 当现在很多人攻击脱口秀里女演员挑动性别对立之前,无论男女,所有人隐藏于性别刻板印象下的歧视与蔑视才是性别对立的根源。 前几天听到这样一段教导的话,对一个男孩说你需要好好学习,需要考上好的大学,你的姐姐是个女孩可以不必必须如此,但是你是男孩就必须做到blala。这段话出自一位女性长辈之口,我当时反驳了她,并且解释她这话的不合理在于可以要求男孩努力但不能在贬损女孩的对比之下,更不必说再说出一些我从小就厌恶至极的所谓女孩不适合学理科或者女孩上了高中成绩就会下滑这种话。长辈当时反思了自己,并且意识到自己的表达问题,但过几天仍然说出类似的评论。 有很多时候我们或许意识到有些惯常的话或者想法或者行为并不合理,但这种无意识的下意识还是会脱口而出的话归根结底大概还是社会文化环境的浸染。大环境问题,个人并不长久的关注及反抗,实在是很容易被轻易同化。 当我们教男孩不要像个女孩一样的时候,我们是在怎么教男孩看待女孩?我们将女孩放在了一个怎样的位置?通过与她者割席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我们完全浸淫在一个到处充斥着刻板印象的社会文化环境里。女孩应该喜欢粉色喜欢洋娃娃,男孩喜欢蓝色要喜欢玩乐高;女孩会表达痛苦,可以哭泣可以示弱可以柔弱,而男孩不可以当众哭不可以表达感受,不可以不刚强不可以所谓的娘们兮兮必须果断必须强大;女孩爱玩爱闹就是假小子,男孩文静敏感就是娘娘腔…我讨厌这一切单一又固化的评价体系,讨厌他们告诉我你要有女孩的样子,女孩适合做老师适合轻松的职业,讨厌他们告诉我你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讨厌过于强势大男子主义的男孩,讨厌男孩将我放在弱者的位置然后自以为是的心疼我或者说要保护我。任何保护照顾宽容或者其他什么都应该是双向的而非居高临下的一方只对另一方。 想起之前看的一篇文章说女星自称爷、攻、不娘,以及之前流行的女汉子,实际上是女性将自己通过与刻板印象下女性气质割席来迎合男权社会中的厌女文化,认为爷是酷的,娘是负面的。传统意义上对于男性的要求因为一部分独立女性试图证明自己的独立,以厌女式词汇转嫁到了女性身上,而女性丝毫不觉。但是一个完整的人本身就是两者兼备的。 这些词的大行其道并非说明女性地位有多么质变的跨步,反而进一步证明并且强化了这种简单粗暴的男女气质对立。我们不自觉的不停强化着这些偏见与刻板印象,而忘记了男女都是人,而人都是相似的。反思自己之前说过的话,个人虽然是百分百的异性恋,但是总会很喜欢gay尤其是受,之前和朋友聊起来分析自己的这一偏好,自我解释为因为他们身上会带有明显的女性特质,朋友说这一解释本身就是一种刻板印象的强化。现在想来深以为然,实际上每个人身上都带有两种性别气质,只是每个人被训练教导的结果不同。90%的性格重叠需要我们承认并非对立性别即完全对立,我们本身是复杂的却被简单粗暴的划归到两种对立的阵营。简单的划分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就像二元性别论一样简化了世界,即意味着惰性意味着被支配意味着问题。 反思自己,在某些时候对于男性也带有偏见和刻板印象,或许部分原因是因为深陷于厌女社会的他者角色上无法改变,以及忽视了男女都是人,都会有相似之处吧。但是社会教育所塑造的所谓阳刚男孩,带有在厌女文化下成长起来的对于女孩的蔑视与歧视,实在是很难让人心生好感。之前和朋友聊天说自己喜欢带有女性特质的温柔男孩,这种对自我喜好的定义本身就带有对女性气质的偏见吧,将温柔下意识归类于女性特质。与对gay的喜欢,缘由一致啊…… 强奸文化源于男子气概,男子气概也是特权建立的方式以及表现形式,而暴力建立在特权上。所以暴力总是与所谓的男子气概相联系,监狱里接受教育的罪犯,自述犯下暴行的根源,往往十之八九都是家庭原因。我一直觉得走入婚姻组建家庭生育孩子是相当沉重的议题,是需要慎之又慎确定自己可以承担起相当沉重的责任才可以做出的决定,因为行差步错就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当我们自己都还不能学会做人如何去教育一个生命成人,尤其在这个问题百出的大环境下,一切都显得那么艰难。

一些有意思的统计数据

Ps一点情绪上的碎碎念 世界本身是复杂的,是瞬息万变的。我之前总是觉得自己矛盾又拧巴,有时理解并且接受世界是复杂的,但有时候又因为世界的复杂而感到麻烦,试图通过逃避来背对世界的复杂性,实际上也是不接受自己矛盾又拧巴的状态,不喜欢自己做不到维持在一个稳定不变的状态。但今晚突然觉得实际上矛盾与拧巴是人的常态,我们很难完全处在一个平静又稳定的状态,除非我们对很多事情漠不关心,这种漠不关心实际上也是一种逃避,因为理解世界已经存在很多问题而且无法解决所以可以保持稳定。有些人通过时间来做到这种好似出世一般的稳定,而或许我所在的年纪以及在消极悲观背后有所期待的积极想法促使我不断的了解,不断的打破自己的稳态,试图挽救这个问题层出不穷的世界。就像于佩尔在《将来的事》中对年轻的大学生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也相信革命一样,我本身的阅历以及还未全然失去的对改变世界的希冀让我矛盾又拧巴,促使我去了解更多如何与这种矛盾拧巴和平共处 。这不是abnormal而是tipically normal,所以我不需要羡慕别人的稳态,因为我或许迟早会到达那种状态。 Just take it easy.

Pps 什么时候可以不失眠😑

 4 ) Feminism not just does good for female but also male

Gender(masculine&feminine) is cultivated by society. "Once I got out of the man box, I feel whole, worthy , the right to be loved and a sense of belonging with the peers."

Feminism is not only beneficial for female but also male. Only when male can be what they like rather than cater to what society wants, they can treat female as companion rather than object.

When I asked a 8-year-old boy what he likes to be when growing up, he said A venture capitalist, I know there is too much problem.

Lies every boy learns are we associate masculine with athletic abilities, economic success and sexual conquest. If men chasing these all their lives, they will never feel authetically themselves.

Men are taught not to talk about sadness so they are inclined to use alcohol and drugs to deal with their emotions. This also answers my question why men are more likely to addicted to cigarettes.

It astonished me that this documentary is directed by a woman. This poetry by Nancy Smith convey very similar belief as this director so I would like to share.

For Every Woman By Nancy R. Smith, copyright 1973 For every woman who is tired of acting weak when she knows she is strong, there is a man who is tired of appearing strong when he feels vulnerable.

For every woman who is tired of acting dumb, there is a man who is burdened with the constant expectation of 'knowing everything.' For every woman who is tired of being called 'an emotional female,' there is a man who is denied the right to weep and to be gentle. For every woman who is called unfeminine when she competes, there is a man for whom competition is the only way to prove his masculinity. For every woman who is tired of being a sex object, there is a man who must worry about his potency. For every woman who feels 'tied down' by her children, there is a man who is denied the full pleasures of shared parenthood. For every woman who is denied meaningful employment or equal pay, there is a man who must bear full financial responsibility for another human being. For every woman who was not taught the intricacies of an automobile, there is a man who was not taught the satisfactions of cooking. For every woman who takes a step toward her own liberation, there is a man who finds the way to freedom has been made a little easier.

 5 ) 更好地培养更好的人

这部纪录片主要是美国学者谈论美国现行文化对男性内心感受缺乏关照的问题。

影片中有个让我感慨的片段:辅导员发给每个在场的男学生一张纸做的面具,并让学生在面具的正面写上他们想让别人看到的自己,背面写上他们内心中真实的自己。学生给出的答案都呈现出表里的反差,表面阳光却心藏阴影。

正面:幽默、快乐、有趣、外向、

背面:愤怒、害怕、痛苦、孤独、

辅导员&一名参与活动的男学生

坚强不哭的人有他非凡的意义:危难的时候他们的存在关乎众人的生死存亡。当然需不需要把所有的男性都培养成为坚强不哭的人,这个时代或许有它新的答案。

坚强有担当固然可敬,可是以错误的方式将一个男孩培养成一种暴力、吸烟、喝酒、不负责任的、狭隘的男人,真是不幸。可是在一些群体的观念当中,仿佛暴力、抽烟、喝酒、不负责任、狭隘都比天真、软弱、敏感的男人要好。

哎。

有一种观念、逻辑是:虐待、羞辱一个男孩,能激励他反抗,变强,最终变成一个强大的男人。的确,有的男孩为了得到他父亲的认可,经历痛苦的童年和青年,后来变得很强大。当然,也有的男孩由于童年经历,心里积累下难以化解的悲哀、仇恨、痛苦。

时代变了,像其他领域的分工一样,不用所有男性都打仗;职业化的、专业化的一部分男性和女性就可以满足全社会的防卫、进攻、救援等需求。剩下的人口可以按照性格特点从事其他对社会有益的事业,比如:文化教育、设计、医护、演艺、创作等等。

有学者说:男孩总是以他的父亲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男性气质

男孩子需要友谊、陪伴、谅解、爱、情感的表达、安慰、温暖。

我们需要如何培养男孩女孩,把他们培养成怎样的男人女人

 6 ) 有意义的社会发声

看完的最大感受是 男生也是会脆弱的 而且那种要求他们只能强势的要求,导致他们无法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求助,更容易走向极端 暴力色情电子游戏,色情链接,性侵,都产生消极的影响 而我想这不仅仅是美国的现象 男孩子高中和初中仿佛一夜长大一夜沉默 然而美国的年轻人如此沉溺于酒精大麻 无意义放荡 不禁让我怀疑这是否会毁了一代人 和我以往的认识似乎不一样 我以为中国年轻人的创造力是被应试教育所磨灭 但不那么严谨苛刻的教育在美国高中竟然会这副样子 当然纪录片样本量也许不够大 不能覆盖所有类别的高中 但他们的娱乐方式 确实有点…过于放任 而且无意义的意思是 也许每个高中生都挣扎 中国的是以成绩唯一论 美国是用酒精等麻痹神经 成长的寂寞伤痛都用另一种方式去掩盖 而我也从另一个层面理解导致暴力的原因 片面的理解男子汉气概 受到不良媒体文化的影响 对女性和关系的错误认识 青年时代对于男性理解导致的校园暴力 害怕被群体里的人抛弃而放弃阻止暴力 童年时遭受过暴力 和父母的关系 最后影片也强调了人的完整

 短评

一直在哭。感同身受。从小爸爸就让我做男人该做的事,多和男孩子交往。现在他让我剪掉长发,因为他认为没有男人这样做。感谢我身边的女性朋友,从小到大都是她们陪伴我,倾听我,让我更加完整。

9分钟前
  • bravado
  • 力荐

其实说的都是自己懂得的道理,想安利给钢铁直男朋友看,被嘲笑了

13分钟前
  • 黄色动力伞
  • 还行

「男人哭吧不是罪」:当我们谈到男人时总是强调「男人一点」,但什么是男人,谁说脆弱、温柔、有同理心就不是男人,每一个被性别偏见伤害的男人都值得被温柔相待,每个人都值得感到完整,都应该为此贡献力量,扩展身为男人的意义,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男孩们。

16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我们要允许男妹子的存在呀。

17分钟前
  • 摇滚明星
  • 推荐

刷新三观的纪录片,很不错,正好配上之前看的“狩猎场”,很好的解释了一下为什么。之前说到的性别问题,多数都是女性弱势所引起的一切一切,稍微偏门一点的也就是LGBT类的少数性别,还真没有在意过这些少数弱势性别的对面,强势男性性别的那些有的没的。细想一下,我们说性别平等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从

22分钟前
  • 画瞳
  • 力荐

片中的美国,男孩成长的地方,将男性定义为 alpha male,其余叫做卢瑟,女性无人格。男孩学习如何成为 alpha male 即是学习为一切内在诉求寻求侵略性的解答。片中同时展现了近 20 年来心理学从指向疾病到关注每个人的 mental well-being 和发展的转变。看向内心,在习惯了非黑即白的美国,会走多远呢?

24分钟前
  • 纸背的立博
  • 推荐

b站有全片

28分钟前
  • toska
  • 还行

美国男子气概,运动,橄榄球,肌肉,酒性吸毒和暴力。

31分钟前
  • 闵思嘉
  • 还行

影片的拍摄手法很普通,甚至有点科教片的味道。影片的价值在于挑战人们固有的观念,但要彻底改变人们的观念,我有生之年肯定是看不到的了。而改变之后,也会有新的面具。

35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每个人都有必要看一遍的纪录片。Alpha Male才是人类社会真毒瘤,性别暴力的伤害范畴亦包括其主体——男性本身。

36分钟前
  • 斯琴高丽的伤心
  • 推荐

女权课上看的 masculinity和patriarchal的社会对男生的伤害也是非常大的 主流媒体对于男性气质的定义 以及stereotypes 也影响了很多方面 很值得推荐的纪录片吧 特别是对女权癌和直男癌的人可以刷新三观

39分钟前
  • 🦔
  • 力荐

Empathy, caring for other people, and being sympathetic toward people; these are not just feminine traits or behavior pattern, these are human pattern.

42分钟前
  • 冰镇枕头
  • 推荐

先把人当人看,再加社会标签属性

44分钟前
  • 暴走君
  • 力荐

我觉得大部分人不分男女无论嘴上怎么说,心里还是直男癌,归根结底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作为存活下来的文化基因,往往有其社会功能;当然物理世界的现实也是残酷的,大部分人"仅仅是为了活着",内心深处的实用主义选择总是要高于理念上逻辑上的对错。如果离不开黑社会的庇护,就难免为黑社会的合理性辩护,哪怕手指也被切了。许多一脸正义的人,绝不肯承认自己也不过是个加害者的帮凶;而受害者与加害者竟有着类似的思想,也一点儿不必惊诧。

47分钟前
  • 宇宙真理猪大肠
  • 力荐

真的很细致的在讲述性别暴力对男性带来的伤害 在这个男权社会中也认识到了男性从小到大所承受的隐形暴力 受益匪浅 但是片子里有的时候传达出的观点也不予苟同 在探讨社会性别方面的时候 总会有些隐隐的认为女性是弱者理所当然 这也是女权平权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男性不易 直男癌原来也是社会逼出来的

49分钟前
  • III🌙
  • 推荐

犯罪率是如何提高的,抑郁是怎么来的,仇女文化是怎么形成的,以及为什么不会沟通,这些原因都得到了解释。性别其实没有什么差异,是人为刻板印象拉开了差距。美国人已经领先这么多,还在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真灯塔国,值得我们反思。名字确实可以改成《直男癌是怎么形成的》

54分钟前
  • Q酱
  • 力荐

男性氣質是父權所創造的一個既是護盾,又是匕首的東西,而隨著它日漸凝固和扭曲,它也漸漸成為陳詞濫調中的一個怪獸,在現代社會時常浮出水面,造成巨大破壞;我們依舊未能從傳統頑固的“男性模板”里逃出來,并最終又因為文化社會和權力的作用而使得這成為一個惡性循環,難以脫離;此片非常值得看!

59分钟前
  • 真是好大一张床
  • 力荐

你不必摘下面具,而我会穿过面具来拥抱你。

1小时前
  • nemo
  • 力荐

大大大大大推荐!看的过程中哭了好几次。男人受到的性别偏见不比女人少,我们的男孩子们被训练成表面装酷、不擅长表达感情的人,只是为了“看起来有男子气概”。希望有更多的男人能正视自己内心的感受,敢于表达自己的脆弱,也希望这个社会能宽容地给他们怀抱。

1小时前
  • 猫饼干
  • 推荐

人类这个物种反正就还挺傻逼的...

1小时前
  • HHG🥱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