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极

记录片大陆2015

主演:内详

导演:曾海若

 剧照

第三极 剧照 NO.1第三极 剧照 NO.2第三极 剧照 NO.3第三极 剧照 NO.4第三极 剧照 NO.5第三极 剧照 NO.6第三极 剧照 NO.13第三极 剧照 NO.14第三极 剧照 NO.15第三极 剧照 NO.16第三极 剧照 NO.17第三极 剧照 NO.18第三极 剧照 NO.19第三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1 16:18

详细剧情

  首部全面反映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纪录片《第三极》,每集46分钟,共6集,以近40个故事的体量讲述青藏之美。影片展现了生活在全球海拔最高地区青藏高原上的人类,个体的生存与家族的幸福,人与自然之间的令人惊叹的平衡,以及在这种极端严峻的自然环境中人类生命的坚韧,和由此锻 造出的心灵的善良、智慧和友爱。

 长篇影评

 1 ) 只有善念是最好的陪伴

第三极 (2015)
导演: 曾海若
编剧: 曾海若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藏语
首播: 2015-03-25(中国大陆)
集数: 6
单集片长: 46分钟
又名: The Third Pole
西藏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句话被很多人说过以至于都有点烂了,但我这么说是真心的。
虽说我只在拉萨逗留了五天,但回来以后我一直怀念,怀念什么呢,什么都怀念,风景啊,牛羊啊,人啊,建筑啊,宗教的氛围啊,街头的气息,等等等等,我觉得一切都很新奇,很神圣,恨不得再走一趟。
但走不了,一来没时间,二来盘缠不菲,三来,我深深的知道怀念就够了,故地重游这种事,还是留待以后年岁大一点再做吧!就算要去也不去拉萨而是别的地方,西藏那么大,有的是去的地方。
所以我只能继续想,但很少拿出来说,因为觉得矫情嘛,我是个内敛的人。这不,一周年的时候我做了个短片,一直没发给别人看,今天趁着要说这部纪录片,不怕贻笑大方,拿出来献丑了:
拉萨河日出: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k3MTM2MzA0.html

为什么我说这个纪录片好?因为对味了,看完我就在心里喊,对,就是这个味儿,这就是我脑子里的西藏!
然后我深思,为什么对味?
要说味,其实我去过的那些地方,对吃我是没什么记忆的,因为我逼格很高,去一个地方不会专门找吃的,回程的随手礼也都是临走时匆匆忙忙就近买的,没啥好东西,淘宝都能买得到。我宁可先去历史博物馆,看看这地方有什么牛逼的地方,然后接下来就去这些地方玩,所以我也不做攻略。我觉得旅游就是要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成为那个地方的一部分,最好变得跟当地人一样,那样才能玩的自然从容。在拉萨的时候也是这样。我没有在几天之内玩遍多少知名景点的野心,信马由缰,优哉游哉。这样或许会被视之为效率低,浪费钱,但关你屁事,花你钱了?老子旅游就是图个自由散漫。
这样下来,每个地方在我心里就形成了一个印象,这种印象是专属于我的,和跟团的人截然不同,跟照着网上的攻略玩下来的人不一样,跟绝大多数去过的人都不一样,这种只属于我的印象,就是这个“味”。
所以,可想而知,这部片子有多让我惊喜了。

这个片子的拍摄很辛苦,从第六集可以看出来。但世界上任何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拍摄都是很辛苦的,国家地理频道、探索频道那些摄影师的拍摄日志,哪一个不是把人看的热泪盈眶。当然西藏海拔高,气候寒冷,身体上更受罪,这一点的确很不容易。
本片的音乐很赞,神思者的。以往西藏的纪录片为了体现宗教的神圣,黄钟大吕,晨钟暮鼓,很深邃浑厚,然后再来点藏族的音乐和唱腔,就算完了。这个片子不一样,神思者用了一些电子的元素,不仅没有消除神圣感,还增加了悠扬的感觉,令人回味。本片有很多航拍的镜头,让我想起飞机即将降落贡嘎机场的时候看到的景色,跟看魔戒似的,很震撼。西藏那儿都是大景,本来就该这么拍嘛!你老在地面上拍动物、风景,那就成人与自然了。
说到这里我就诟病一下这个片的解说。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纪录片都要这种宣传部长办公室秘书一样的中年人来解说,这种声音给人的感觉是,他是程式化的,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该用什么语气,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他有感情吗?有,但有可能是多年的配音生涯赐予他的声音表演技术做出来的。我真是受够了这种赵忠祥式的中老年解说。
然后有一些解说词也比较煽情,是汉族人在用自己的脑子在揣度藏民的想法,虽然我也不知道藏民是怎么想的,但我觉得这种替人做主的做法不科学,违背了纪录片的初衷。

除了上述这些,这个片子还让我看到现代化并没有让藏民和祖先、和自然产生哪怕一丁点的距离。他们制作藏香、石锅、坦城,画唐卡,就和几百几千年前祖宗没什么两样,只有手艺更精良了,态度还是那么虔诚。他们还是那么尊重大自然,大山上那么多野猪,山民上去喊一声,来的都是他一直在养的那几头,他不会弄错,猪也不会听错。在草原牧民的眼里,自己和马是平等的,没有马善被我骑的优越感。画唐卡的老人看到被狼抓伤的牛,会放下手上繁忙的活儿,上山下水给它找药材。边远地区的藏民辛苦捕来的鱼,被拉萨的藏民高价买下,然后到拉萨河放生……这些事情在我们看来都很不可理解,但在他们是千百年来的常识,就跟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亚东那个医生在治疗了数不清的病人之后,经过思考,领悟到一个终极的道理——科学仪器、药物当然能够治疗藏民的疾病,但都是辅助,真正让藏民恢复健康的,是这里的空气、水、阳光以及生活方式。生于此,长于此,藏民是这个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只有让他们回到这个环境中来,他们的病情才能迅速好转。
这一点让我感动。虽然是解说词说的,但我选择相信是这个医生的真实想法。
你相信什么,你就选择什么,我现在反过来,我选择我愿意相信的。没办法,我所处的环境是充满怀疑的,不值得信任。

他们有自己的文字,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史,最主要,他们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从牧马人那一段我还觉得他们养育子女的方式更和我们好不一样……
————————
欢迎关注本订阅号“野评人”,公众号搜索goodtobewild或扫描二维码。
更多文章请回复关键词如影片片名、导演或者演员的名字等。也可以到主页点击“历史记录”查看所有文章。

 2 ) 导演阐述

寻找第三极

    什么是第三极?有很标准的答案。青藏高原,它是全球隆起最高的区域,是世界屋脊,因而是南极、北极之后的第三极。还可以顺着这个思路,做更详细的解释,它的冰川,海拔,温度等等方面。
    但是,我们拍摄的不仅仅是标准答案里的第三极,而是关于人,或者说,关于第三极上的生命的故事。
    第三极是世界屋脊。但是很少有人居住在屋顶。有高处就有低处。就像我们在很多高原的山上,从山顶到山脚,可以经历四季,可以经历寒带温带亚热带甚至热带。
    我们称之为“大地的阶梯”。
    于是就有了本片的基本思路。什么样的环境,对应什么样的人。
    于是我们看到了差异很大的人类生存。
    比如从珠峰直线距离不到一百公里的地方,我们拍摄到在悬崖的采蜜人。那是夏尔巴人都感到害怕的地方,但是我们遇到了一个很固执的人,他就是想采。九个人,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在两江汇流的上方三百米,从全世界最大的蜜蜂嘴里夺吃的,并且很糟糕的是,在还没有采之前,蜜蜂出动了。我们当时请的岩壁摄影师。它距离大概三米左右,被盯了无数个包,当时已经眩晕恶心,但他还是坚持下来。晚上回去在身上拔了一百多根刺。
    这个故事,发生在比较低的海拔,2000米。
    在人类能居住的最高处,5100米,我们拍摄了藏历新年之前,人为了保护羊群,经过漫长冰面的故事。为了表现极端环境下的生命状况,我们使用了冰下潜水。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潜水方式。首先是气压,潜水的时候,相当于在0海拔的状况,然而一出水,就直接上到五千。对于人的血压是个极大的挑战。第二,冰厚八十公分,冰潜只有一个小小的窟窿,也就是说,人不能像平时潜水的时候那样,随意起降,必须找到那个洞口,如果找不到,就麻烦了。第三,就是寒冷,零下二十度,再刮风,从水里一出来什么东西都结冰,人是突然面对致命的寒冷和致命的气压。不过,我们的冰潜师总是主动说,再来一次。
    我们开着车希望跑遍每个阶梯,但是跑完十万公里,才意识到,还应该跑一百万公里,或者更长。
    在漫长的旅途中,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草原,这是藏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最有生命合作精神的地方。在各种各样复杂的气候环境中,与其它生命合作,是第三极的一个特征。这种合作,是充满欢乐的,我们称之为“生命的共舞”。
我们拍摄了两个小孩与赛马之间的故事,哥哥和弟弟都热爱赛马,他们家有一匹十二岁的老马,是一匹很传奇的马。在草原上,赛马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骑手大都是七八岁的小孩,但是亲兄弟之间,只能有一个去参加。有人哭,有人笑,但是成长就这么自然发生了。小孩骑着老马去比赛。这是一个有点儿残酷,但温情的故事。
我们拍摄人与羊的故事,藏獒的故事,牦牛的故事,藏羚羊的故事,小狼崽的故事,黑颈鹤的故事等等。我们想说的是,人与动物之间,不是简单的给予或者获取,是一种相互依存,激发,并且深入到信仰层面。我们称之为“共舞”。
    还有几个主题,例如“土地的吟唱”,“轮回的水声”,“森林的密语”,都是在讲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人。
    但这一切,只是表面的现象。很多人去西藏,是要去体验神奇,神秘,甚至神话里的东西。
    说实话,我们也偶然能见到。但是漫长的一年的拍摄,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度过的。
    我想,如果去猎奇,我一定会陷入到一个虚假的幻影中。就像每次拿书本里的那点知识去跟农牧民们核对,他们总是憨厚一笑,说,没听说过。
    我有时候会很小心地对别人说,我在西藏一年,看到的最多的,不是神奇,是熟悉。
    对,恰恰是熟悉。是一种魂牵梦绕但又在醒来时滑落的东西。
    那是蕴藏在日常生活中的东西。
    善良,热情,微笑。忠贞,但不矫揉造作,幽默而不低级趣味,胃口好但不挥霍浪费,爱孩子却不过分强求,为家人赚钱但不会常年在外打工。
    我每次去藏族人家里,他们都不停地说,喝口酥油茶,好喝的很,喝了就踏实了,一天有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产品一定要多样,欲望一定要得到无限的满足。但是在那里,一杯酥油茶可以喝一辈子,而且永远会从中得到满足。
    每当这种时刻,我的心很像站在高山之巅的感觉,轻盈,宽广,目光也因而可以长远。
    我想,何必纠缠于一座山是否最高,一条河是否最大,为什么不去关心你的心是否最善良,最平静,最纯洁无暇。
    这就是我们最后找到的“第三极”。

 3 ) 如何用龙虾制作麻小

实际上可以上4分,但是存在遗憾的部分让我扣下一颗星

优秀的地方:

①细腻的风景镜头

②舒适的配乐

③较为简单易懂的人情故事

④氛围感营造优秀

⑤在高风险的拍摄环境中坚持的毅力

⑥对于坛城的解释我很喜欢

以上就是我对这部片子肯定的地方,为避免对线,对片子满意的观众、纪录片主创看到这里可以走了,接下来我要开始吐槽。

【吐槽】

①缺乏剧情冲突

虽然本片的主题是【人与自然】,但并不是滥用慢镜头和高深莫测的音乐就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玄妙关系,有说服力的故事才能真正的诠释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比较满意的故事是拉萨的老人与放生羊、双胞胎姐妹,这两个故事比较完整的故事线,有自然的起承转合,而其他的故事缺少明确的故事脉络;

例如:

墨脱制造石锅的父子之间的关系,父亲决定让儿子集成制作石锅的手艺,那么儿子又是怎么样思考的?儿子是否认同父亲的决定?如果他不认同,是为什么不认同?如果他认同,又是出于什么原因认同?

在冈仁波齐转山的送水人,他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愿转山?是为了祈福?还是为了消除业障?我们都知道转山是很多人无法完成的事情,能支持他完成转山的信念是什么?

泡温泉的股骨头坏死女孩,她来自于哪里?将要去向哪里?在她治疗的过程中,又有对于疾病什么样的心理变化?

画唐卡的大师是为什么开始学习画唐卡?为什么他的画中有柔和与慈爱?这种精神力量源自于什么?是源自于自然吗?

讲故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冲突】,不仅是人和人的冲突,还有人和自然的冲突,片子中的故事,现实中的冲突过于潦草,好像很多事情就很简单,很容易解决,但正是不可调和的冲突,才能让人的一生有不同的滋味,才能对【自然】有真正的体验和了解。

②浮于表面,未能通透

不知道导演和后期制作对于佛教的理解到底是什么样的程度,单从放生渔民捕的鱼这一个部分看,我是感觉理解的并不是十分透彻;

首先从佛教的“因缘”层面说,鱼被捕获是鱼的因,这是鱼必然会有的经历,人的介入让鱼放生是鱼的缘;

从“业障”看,渔民捕鱼是给自己造成了“业障”,但这是他们维生的手段,所以是无计业,信徒买来鱼放生是为了消除自己的“业障”,从而获得福报。

那从世俗化的角度来说,通过一个仪式感的东西,来消除掉自己心中的负担,让这种“仪式”保佑自己获得一个好的结果,这不就是利用教义来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吗,这和宗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只是个人的行为罢了,所以特意来表示放生的这个情节来体现人和自然的相处,就是不太恰当的;

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说,鱼被捕获,被人吃掉,是人和自然的互动,鱼被吃,也是鱼会经历的缘,而当鱼完成从生到死亡的轮回,就是鱼和佛的互动。

还有一个点就是画唐卡的大师救助受伤的母牛这个部分,提及了佛祖说“施舍有困难者,善有善报,要为他人着想”,那这句话其实可以再延伸解读一下,这种对于自然的善是否会让大师在创作唐卡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领悟,真正理解佛为什么会让人向善。

佛教中对于轮回的解读,有一部分也说过四季的更迭、白昼与黑夜的交替,都是一种轮回,每一次的轮回都是放下曾经的业障,达到心境的平衡,如果可以通透这些道理,所反映出的故事会更加的顺畅、动人。

抛去宗教、哲学的问题,在纪录片之中,也缺乏对于科学的解读,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自然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温泉的部分,温泉中含有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成分可能会对病人有作用,简单的说温泉中可能含有什么东西并没有说服力,而且会造成错误的认知,像股骨头坏死这种疾病需要的是手术治疗,甚至是关节置换,温泉水利用温度缓解疼痛可能短时间有效,长时间到底有用没有,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也没有给观众比较冷门的数据,从我的感觉来看这样会减少观众对于实物的体验感官;

解说的部分文案也有一些空洞,空白的部分过于多了。

以上是重点的吐槽;

真正好看的是第六集,对于整个纪录片制作过程的介绍,这个过程才是人和自然真正的互动,到底自然会给人造成什么困难,又给予了人什么样的馈赠,有冲突、有挫败、有人和人真挚的情感,相比第六集,前五集给人的感觉就有一些粉饰太平,用过于抽离的目光像是欣赏艺术品一样遥远的观望,而不是真正身处其中。

如果花絮的顺序是纪录片拍摄时间的顺序,那就自然解释通为什么老人与羊和双胞胎姐妹的故事比较打动我,因为随着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导演已经能够融入到环境中,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成为当地人的一部分,不是漂浮在环境上空去俯视,成为山的一颗石头,才能体会到山的感受,手与手相牵,才能感受对方手的温度。

其实这也是我们很多人和自然相处的真正的问题,我们总是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自然,这才是问题所在,我们和自然,本就是一体,我们既是自然,自然既是我们,我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对立,而是相互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又有矛盾。

这又延伸出另一个问题,“我们”和纪录片中所展示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是什么?“我们”就是“他们”,对于自然来讲,“人”是相同的,没有服饰、面貌、地域的区别,在山、河面前,人只是人,看客以为自己与其他人是分割的,其实在面对自然的时候,没有任何区别,不必高高在上以俯视的视角来看待他人,仿佛在云端去看地面上的人们,或者以外来者的心态去面对这片土地和人们,我们都身处其中,无论身在何方,那片山的雨水、雪花和云朵,都会落在每个人的头顶。

但话说回来,拍摄的镜头语言确实非常的美,也许是因为篇幅受限制,所展现的部分少了,如果有可能,导演不如用有的素材重新剪辑,充实一下内容,把没有展示的内容展示出来。

点一下题吧,为什么说用龙虾做麻小?本身第三极的题材和拍摄的内容是非常好的食材,但是却用这样上乘的食材做出了一道小吃,实在是非常可惜,这也是我扣分的主要原因。

以上。

END-

 4 ) 诗意影像下的生命张力

关注微信公众号“雕刻时光CN”,和小编一起记录时间的光影

诗意影像下的生命张力 ——浅析纪录片《第三极》 巍峨俊美的山峰,飘渺纯美的云海,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也是淳朴人民生活的天堂。它是除南极北极之外的第三极,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依相伴,这里,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巅峰,更是人精神境界的巅峰。 纪录片《第三极》记录下的是生命与自然间的和谐相处,是对自然的虔诚信仰。 可以说, 编导用诗意的镜头语言,给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的同时,也表现出其浓浓的人文主义情怀和对生命的关照和思考。 纪录片的美来自于一种等来的真实,而纪录片《第三极》可以打动观众的原因,也正是这种等来的真实在新闻摄影镜头方式上的完美体现。在第六集《高原相遇》中,观众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摄制组与藏民们的和睦相处。在春节这个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藏民们向摄制组的成员献上哈达,共饮青棵酒。正是这种参与式的拍摄,使影片捕捉到了很多真实感人的画面。牧民用被狼咬伤死的羊的肉喂小狼崽,次旺老人与他的放生羊次仁之间的相依相伴,达娃与她救助了的黑颈鹤在挥手告别时流下的眼泪,措姆与她的双胞胎姐姐旺姆真实的交流场景等等都让观众为之感动。当牧民把被狼咬死的羊喂给了收留的小狼崽时,每个观众都会被牧民这种淳朴的爱所打动,普通人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些牧民又恨狼吃了他们的羊,又能如此无私的去帮助这些走散的小狼崽,可能答案正如解说词所说的一样,在他们心里,只要是生命,就应该被拯救。这种对自然的敬畏,这种淳朴的精神高度,可能是生活在文明发达的城市中的人们都无法企及的。而纪录片的突出之处,也正是对这种纯朴情感的展现,而这些,并不是单单的创作就可以表现出来的,而是编导的等待换来的机遇。正是对生命之间相处的展现让他们心中的精神力量和敬畏之心以一种最真实的状态表现出来,深深的打动着观众。 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应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新兴技术给观众带来的视听震撼在片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延时摄影下的云海,高速摄影下的一次次跪拜,高角度俯拍下的壮丽山川,跟拍镜头表现下的一个个生动自然的故事都让影片的艺术表现更加的震撼,更加深入人心。影片的片头编导用精炼的十组镜头,通过延时摄影,将青藏高原壮观的山川美景,绚丽的星空极光,繁华的都市街景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高昂悠扬的女声,仿佛将观众一下子拉进了这个神秘而又美丽的世界。编导深入普通藏民的生活,利用平行蒙太奇将每个人的生活有条不紊的讲述出来,看似简单板块化的叙事背后都有着编导的良苦用心。在第一集《生命相伴》中,编导讲述了人与猕猴,人与黑颈鹤,人与狼群,人与雪豹,人与藏獒,人与放生羊六组人与动物的关系,来诠释编导想要表达的生命和生命的和谐相处的理念。从人与动物的相处中折射出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每一次的真心付出与真诚相待,都会换回自然的丰富回馈。而自然,正同那只叫次仁的放生羊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用温和的眼神打量着这个世界,打量着与自己朝夕相处着的人们。在影片中,人们的信仰,是那么的淳朴和纯真,他们相信放生一只放生羊,能化解疾病和厄运,这其中并没有什么科学规律可言,而这种信仰的余韵却像一首诗一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又久久地回荡在人们的心头,这是生命对自然虔诚的信仰。 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是影片对生命的礼赞,和谐的讴歌。不同于以往记录青藏高原的影片,这不是对这片神秘土地的一次揭秘,而是深入这片热土上人民的灵魂,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为了自己所深爱的这片土地。自然朴实的人生观和信仰的奥秘,完美的展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主题。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让人们感受到欲望的消逝及自身心灵的平静,体会大自然造物的伟大,感受万物有灵之美,生命边界的广阔和淳朴纯真情感下那难以企及的人性高度,这或许才是艺术能献给自然的最美的赞歌。

 5 ) 《第三极》——第一集

有趣的灵魂

——记录片《第三极》第一集的主题

西藏,这个地广人稀,空气稀薄的高原地区,人与自然的感情似乎成为这片土地上流淌着的命脉,藏族人民与动物之间都流露着真情实感,彼此互相陪伴,成为了对方生命中的一部分,本集正是围绕着生命中的伴侣进行讲述。

这些大自然的动物始终与藏族人民保持着一份不可分离的缘分。事实上,一路上不断拉着彼此的,先是向抽象的尽头,然后又向具象的极限,毫无疑问,情感正是在这样的运动中产生的。人们尊重并敬仰这些生活在自然中的生命,养育着它们,久而久之一条情感线由此产生,谁也离不开谁。追溯到古迈的洪荒,动物同人一样,命运都会被掌控,日月如梭,生命终会发生改变,唯一存在的则是人与自然,与动物之间那份淳朴的情感。本集真正的价值在于它的基调,西藏的宁静自由,人与动物之间心灵的交织,没有过多刻意的渲染,但带来的意义充满着启示和情感,在我们的头脑中不断盘旋,那些情感犹如“天上星河,海边沙砾”那样数也数不清。

在记录片中时空概念是必不可少的。在高原东部,雪山之下的原始森林里,住着一群活蹦乱跳的猕猴,由于猕猴是珍贵的物种,猎户会将其猎杀,所以人们让出了自家土地给这群小生物,使它们充满了“家”的记忆,可见尊重生命如此即可。一旁的申扎地区是鸟类的栖息地,黑颈鹤属于集体生物,在飞越雪山,前途艰辛的路程中促使其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山脚下的林周地区,一对夫妇有着一只养育已久且受伤的黑颈鹤,由于治疗问题,需要将其送到救助站疗伤,车越行越远,车身愈加朦胧,这对夫妇流下了依依不舍的泪水。终有一天黑颈鹤会飞走,飞回自己的故乡。正如藏族人民所说的“只要是生命,就应该被拯救”。生活在广阔无垠地区的阿玛尼尼为心爱的藏獒找到了伙伴,以尊重的方式让生活获得平等。在地貌辽阔,地域壮观的拉萨,一个老人,一只羊成了街上的来往的常客。次旺老人用羊的陪伴,寄托着对夫人轮回的希望和思念。老人说“梯子升天,救下一条生命就是搭了一次梯子”。老人牵着老羊站在山上远望着拉萨,内心多么希望老羊能够永远陪伴他。

生命陪伴的行程中,活力四射,绽放花朵,一旦生命离去,便萎谢凋零,这就是弥漫于天地之间永恒活力和滋养的宣告,一中垂直永久的告示,我们的步伐太过时,我们的躯体太脆弱,我们的生命太短暂,不奢望铭记,知晓即可。

 6 ) 永恒的虔诚

最近才观看完《第三极》,很留恋,很向往,很安静。本来是带着那种观看一般纪录片的心情去观赏的,却渐渐地被吸引,无法自拔。总是回看一幕幕广阔草原,湖泊,沙漠……无言的喜悦,宁静保留在脑海中。专属于高原的动物和藏民们和谐的生活着,他们融为一体,相互依存,不再孤单,这是世世代代的相传,是自然的安排,是人类最本真的生活状态,所以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纯朴,善良,勤劳,敬畏自然,虔诚地沿袭着祖先的传承。在最后一集的花絮中,正如导演所说,本来以为内心会感到十分震撼,但在拍摄完所有场景后,却感觉到一种人类的本真状态,很平和,很安宁。我想每一位观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人,应该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感受。经过现代化建设的改革,我们在慢慢改变,渐渐丢失内心本真的纯朴。但,凡事无绝对,有利有弊,在进步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丢失,这是自然的发展规律。但可以从中探索出更适宜的发展方式。例如,藏医在古老的有上千年历史的山洞中利用电子产品研究藏药,帮助藏民。即使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外面世界,他依然始终一人研究寻找药材,虔诚地完成自己的使命。…………西藏,神圣的土地,一直向往的西藏之行,还未实现,在观看完这部匠心巨制,更加向往。无论如何变化,我们都在自己的位置,履行自己的使命。

 短评

“只有善念是最好的陪伴,有了善念,才不会感到困惑与烦恼。”这片洗涤灵魂的净土始终是你我欲望清单里的排头兵,而这片土地的人和其他生命,同样让人着迷。

6分钟前
  • Hachiko
  • 推荐

生命之伴,万物的共生;一方热土,馈赠的致意;高原之歌,心灵的传承;上善若水,一沙一坛城;大山儿女,菩萨行世间;高原相遇,因缘和合生。空气充满了信仰的味道,生命活成了诗歌的模样。

10分钟前
  • 希声
  • 力荐

很美,因为青藏高原本身就有与生俱来的美。作为地质学者看到的不仅是自然,可能还是经历数亿年的地层所诉说的故事。纪录片的配乐和某些镜头很棒,然而对于人文和自然的表现却没能让人满意,拍摄手法和人物刻画没有做到极致甚至有点没诚意。好的作品应该对得起制作团队的付出和设备、人和自然的美。

13分钟前
  • 食野之苹
  • 推荐

其中很多镜头看到泪目,也许那群善良的良民才是人类最高的文明。

17分钟前
  • 派老湿
  • 力荐

我是看了第三极的书,里边图片很美,西藏的天空很蓝,哪儿是永远的朝圣之地,只要心怀敬畏之心,在哪里就是天堂。希望以后有机会去西藏。

22分钟前
  • 孔雀鱼
  • 推荐

太多的记忆点:八十岁的双胞胎姐妹、喇嘛庙修行的年轻僧侣、牵羊转经的老人、草根造纸、鹰骨做笛、牛皮制船、崖壁摘蜂巢、赶羊过冰面、沙粒造坛城、收养狼仔、千里求獒、卖萌的旱獭、打瞌睡的猴子,还有甜茶馆、开耕节、磕长头、泡温泉、打阿嘎、转山、赛马、说唱、藏药、藏香、唐卡……感谢摄制组!

23分钟前
  • 颤颤桑
  • 力荐

看一集很惊艳,看多了就俗了。许巍的歌不错。

26分钟前
  • 牛三牛
  • 推荐

人与动物和大自然的关系,最令人动容那匹被放生的只认主人和融入人群中的羊;那几只被遗忘却又被救起的昨夜还袭击羊群的狼的幼崽;年事已高的两姐妹絮絮叨叨平静地在聊着拍摄和修行悟道;西藏永远有不同的风景,关键你用什么心眼去看。

29分钟前
  • Alto
  • 力荐

看着看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才发现去过一次之后,这个地方就会在你心里生根(尽管在那儿时候一直喊条件太差了)。第三极的魅力,西藏给人的震撼,不仅来自气势磅礴的山山水水,更多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对坚韧的生命的敬仰。

31分钟前
  • Le Papillon
  • 力荐

一部纪录片不是你用几K极清或者请S.E.N.S做配乐水平就提升了,除了西藏,这部纪录片完全没惊喜,所以我的星星都给佳岁和次仁,对了对了,还有我家教主,好吧,看完加一颗星星,感谢辛苦拍摄的那些人,从今以后要善良,不要刻薄,攒人品+1

35分钟前
  • Lotus
  • 推荐

很不错的涉藏纪录片,拍摄手法、节奏、故事性都控制得很好!中国的纪录片拍得越来越好了。冰川、雪山、草原、荒野,人文,好想念那片天空和土地,无可否认,影视人类学真的很吸引!

36分钟前
  • siuhan
  • 力荐

坛城最震撼,每次听许巍片尾曲,整个人好像入定一般。

37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我就停在那里,跋山涉水后等待。。不是我们没有信仰,只是我们不够虔诚。

38分钟前
  • 扭曲的红色光锥
  • 力荐

已经死去很久了。但从今天下午开始,坐在黑暗的房间里,只望着电脑这一方小小发光的屏幕,有许多个瞬间,就像是神明给我的棺材突然开了个缝,一个死魂灵通过这个缝,看见了生的世界。已经不相信万物生灵很久了,已经失去感动和眼泪很久了,可是看到第六集的时候彻底哭了。我也好想鲜活的,用力的,燃烧的,活一场啊。

40分钟前
  • 我的卡夫卡
  • 力荐

说山说水说自然,其实还是说人,人在自然中的各种生存以及情感,这就是人文,自然令人惊奇,而人文令人感动

42分钟前
  • 小幺
  • 力荐

在拉萨呆了三年,对藏区的其他地方不甚了解,这个纪录片像是补课,每一集都有动人的点,没有刻意为之的偏冷内容,讲的都是真东西。叙事,摄影配乐都是高水准,配合4k制作的外景选择太棒,难得有这么高质量的国产纪录片,而且干干净净不带政治因素

46分钟前
  • 三炮
  • 力荐

我觉得拍的很不错,生活在牧区我很明白,这些拍出来的就是这边有的,就是有人这么生活,就是有人不在乎物质生活,就是穷的一逼,就是美的一逼,这些不是一个布景duang!duang!就出来的,你拼命赚钱奔波追求物质生活的人就只有心里羡慕的份儿,展现特色并不觉得有什么错,真的不知道有什么好喷的。

47分钟前
  • tarbatsomo
  • 力荐

太好看了太好看了!担忧鹤远行的落泪、接回藏獒的烫鼻灰、吃着同一只羊肉的叫人生恨的狼群和被救起的狼崽、寻找一根鹰骨的父亲、人群欢声歌舞齐齐把石子敲打成光滑平地的打阿嘎、手牵手嘀咕拍摄奇怪又辛苦的双胞胎老人、牵着放生羊转经的老者,因为自己的健康召集全家来为这只羊的未来开家庭会议、一粒粒沙建起的坛城再顷刻灰飞烟灭回到原初、狼毒花根制纸、赛马、取蜜、制香、制药、一切都太好了…起初还在想假如这样的人这样的拍摄如果是策划在先的话就减分了,结果最后一集的相遇都给了答案。竟然看到执行制片和音乐监制上写着胡妈个,哦像收到了礼物…一个妙现象:《贡嘎》把红写进旁白反复强调,弹幕在厌烦,但这部全程平淡叙述,却有弹幕主动提到:汉人强大及支持令他们安居如此。别的不说,我曾在林芝得知每户每养一头藏香猪zf每年会补助5k。

51分钟前
  • 小年左
  • 力荐

拍的很好啊,感觉好辛苦那里确实很美

56分钟前
  • seagullwill
  • 力荐

非常壮观

58分钟前
  • WZM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