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病人国语

爱情片美国1996

主演:拉尔夫·费因斯  朱丽叶·比诺什  威廉·达福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纳威恩·安德利维斯  科林·费尔斯  朱利安·沃德姆  尤尔根·普洛斯诺  凯文·沃特利  克里夫·梅利森  尼诺·卡斯泰尔诺沃  彼得·吕尔林  乔迪·约翰逊  托蕊·海金森  塞巴斯蒂安·席佩尔  雷蒙德·库特哈德  

导演:安东尼·明格拉

播放地址

 剧照

英国病人国语 剧照 NO.1英国病人国语 剧照 NO.2英国病人国语 剧照 NO.3英国病人国语 剧照 NO.4英国病人国语 剧照 NO.5英国病人国语 剧照 NO.6英国病人国语 剧照 NO.13英国病人国语 剧照 NO.14英国病人国语 剧照 NO.15英国病人国语 剧照 NO.16英国病人国语 剧照 NO.17英国病人国语 剧照 NO.18英国病人国语 剧照 NO.19英国病人国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08 02:42

详细剧情

  一架英国飞机在飞越撒哈拉沙漠时被德军击落,机师由于受伤,想不起自己是谁,因此被叫做“英国病人”。汉娜是战地医院的一名护士,她决定独身留下来照顾那个英国病人。他们停留的地方是意大利的一个废弃的修道院,远离战争的喧嚣,显得宁静而闲逸,“英国病人”静静的躺在房间的木床上,窗头 的一本旧书渐渐唤起了他的思绪……  一段爱情,在战火中燃烧,逾越了道德,改变了战局。考古学家艾马殊伯爵(拉尔夫•费因斯 Ralph Fiennes 饰)跟随探险家来到撒哈拉沙漠考察,结识了绘制地图的飞机师杰佛和他妻子凯瑟琳(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Kristin Scott Thomas 饰)。凯瑟琳的才气和美丽让艾马殊深深着迷,两人在沙漠一个幽深洞穴参观壁画时,更加发现彼此志趣相投。 道德最终战胜了激情。凯瑟琳和艾马殊分手后,杰弗发现了妻子的外遇。伤心的杰弗开着飞机企图与妻子和艾马殊同归于尽,艾马殊幸运躲过一劫,却造成凯瑟琳身受重伤、自己命丧黄泉。艾马殊赶到深爱的人身边,把她安置到山洞里,承诺一定会走出沙漠,找到援助。但是,事情却不像想象中容易。他为了救人,担当了卖国罪名,惹来了杀身之祸,最终他没有违背诺言,可是,凯瑟琳已在寒冷中永远地离开了他……艾马殊将凯瑟琳的遗体放上飞机,在飞越撒哈拉沙漠时被德军击落,于是发生了影片开头的一幕。  在照顾“英国病人”的日子里,汉娜结识了印度籍的拆弹手基普,两人互生情愫。即使战争已然结束,但拆弹手基普必然仍要无数次面对死亡。  最终,应英国病人的要求,汉娜给他注射了大剂量的吗啡......

 长篇影评

 1 ) 无言以对

此电影的主题是背叛婚姻、友情、国家。

不理解这种歌颂自私自利,生命中只有情欲的电影,怎么会被众人喜欢?难道大家都喜欢被背叛吗?婚姻中谁都会遇到比配偶更优秀的人,难道都要去留情,都要去交配吗?说明无脑的人是多!明明是肮脏丑陋的东西,给个特写,配个乐,就会有本质的区别吗?

电影价值观道德观混乱,原只能一星,但是图画很漂亮,加一星。

 2 ) 旧世界之死

或许是古典学的教育所带来的偏心,《英国病人》中的古典元素对我是无法回避的。曾经,Almásy和Katharine随身携带的是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的著作,然而到战争结束后的护士Hana已经对其一无所知(I don’t know anything)。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交替之时,艺术人文同科学一样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欧洲旧世界(Concert of Europe)在战火中粉身碎骨,第二次世界大战定义了世界的新秩序(cf. mapping)。与此同时,文艺复兴后希腊罗马经典所搭建的spiritual repertoire也逐渐崩塌。古典教育从曾经个人教育的基石,类似数学这样的基础学科,逐渐让位给新兴的领域,退居严格意义上学术学科。

《英国病人》是一个属于现代的爱情故事,却处处不舍得与旧贵族那个希腊与罗马经典交织的精神世界割离。

影片开始,Katharine便从希罗多德的历史中讲述了Candaules的故事,定下了基调Candaules对妻子美貌的自夸为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在Almásy的希罗多德中Katharine写道,

New lovers are nervous and tender, but smash everything. For the heart is an organ of fire.

或许对维吉尔稍有了解的观众能立刻想起其最著名的诗句,

omnia vincit amor et nos cedamus amori. — Georgics Book X Love conquers all and we all yield to love.

然而每一位老师在讲解这句诗词时都会提醒,维吉尔的诗句从来不能简单纯粹地当做一种鼓励。维吉尔的用词(vincit, cedamus)是militant的,有胜者的破坏,与败者的屈从,有战争的侵略性,自然也有战争的毁灭性。战争中的爱情,同战争一样,自我毁灭如古希腊悲剧对天道的解读,好像命运算计了一下。

Almásy发现的洞穴成了Almásy与Katharine永别的地方,在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中,Aeneas与Dido,在充满寓意的洞穴(子宫)中成为夫妻。Dido自焚的结局不再赘述,而Almásy将Katharine安置进洞穴之后向英军士兵求援,至片头的在意大利海滩清点伤病员的美国士兵都以我的妻子my wife称Katharine。 也或许,Almásy将Katharine救出飞机的这一幕Katharine裹着降落伞犹如身着婚纱并非是我个人的臆测。

最后,Almásy对Katharine说

Every night I cut out my heart. But in the morning it was full again.

更是让人想起越界(transgression)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的惩罚。而天火火种又在暗暗呼应Katharine的诗句“For the heart is an organ of fire.” 和坠机后吞噬Almásy的熊熊烈火。

这样看来,自毁似乎是这些古典元素共同的主题。仔细观察,遵守的誓言,击落坠毁的飞机,半残的驱壳,这种自毁的倾向不仅体现在不仅仅是两名主人公上,影片中无处不在。

因为结婚纪念日想要给妻子惊喜的Geoffrey发现婚外情后,并没有选择与妻子对峙,而是选择开飞机三人同归于尽;女护士Mary等人因为想要赶往前方的城镇,兴奋地超车后被地雷炸死;Bermann嬉闹玩耍导致翻车,众人被困沙漠;Caravaggio叫来了割掉自己大拇指的护士;Madox以为Almásy是德国间谍开枪自杀;Hardy因为挂旗子被炸身亡。

而在现在的时间线中,两名配角Hana和Kip同样值得玩味。Hana自认为与自己亲近的人会死,一度不顾满街的地雷,想要捡回好友的首饰。而Kip则是拆弹兵,一不小心就会被炸的灰飞烟灭。但是 Hana 弹钢琴引来了Kip救了自己一命,而Kip有惊无险的拆弹也没有因为Hana骑车的到来失败。如果说Almásy和Katharine展现的是维吉尔诗句 悲观的那一面,那么Kip和Hana的相爱或许就是这句诗积极的解读和对比。

影片最后一个Act,坠机后Almásy试图救Katharine的部分,充满了一种fateful的情感,看的是很揪心的。前文所提到“命运算计了一下”以后,是逆水行舟在滚滚的洪流中奔向灾难的命数。

表面上,形成这种fatefulness本身的有显而易见的两层,也是Almásy自己解释的:

She died because of me. Because I loved her. Because I had the wrong name.

一是卷入洪流之中的人主动选择,看似有自由意志的直接结果。二是不能选择的出身和姓名。 这一点影片前半部分聪明地洒下蛛丝马迹,但直到Almásy碰到英军这里才彻底交代清楚 。(命名,身份,也是本片的一个主题之一)

但这一个Act并不是简单地把双方陷入不可能的境地,宽泛的等待与拯救,和时空和命运赛跑。(比如Titanic在大灾难下用较为直截简单的叙事技巧吸引观众共情的爱情故事;比如卧虎藏龙细腻真挚的感情爆发。都不同。)

Minghella做到的独特之处在于,这种fatefulness是深深扎根于人对大自然的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mysticism)上的。在这一幕中,人类感情和大自然一同呼吸,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沙漠不仅仅是一个悲剧爱情美丽或者绝情的背景和阻隔,观众或许意识到,从始至终,沙漠本身都是这个故事不可分离的一个角色。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多强烈,大漠与黄沙就有多应景。人的感情超越(transcend)大自然的广袤的空间性(Nature’s expanse and spatiality),反过来大自然又放大(amplify)了人的情感。

影片结尾和开始呼应,但基调已然不同。Almásy载着Katharine的尸体驾驶飞机在大漠中翱翔,但是沙漠不再是分隔爱人的Villain,而是Palace of Winds风的宫殿。Almásy在这一刻活过,永远活在了这一刻,他好像可以永远这么飞下去,和心爱的人一起飞向彼岸。这一刻稍纵即逝,带着仅存的尊严和希望,Almásy也随之死去了。

 3 ) 贪欲还是爱情?

该电影获得了奥斯卡九项大奖,有人说这是一部伟大的love story。我可以在豆瓣的评论里找到大量的溢美之词。但是,为何我的感受确实完全地不同?
 
我发誓,我要说的这些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大多数评论误导了大家。在战争中,Almacy爱上了朋友的妻子Key。如果像Titanic那样,女主角的未婚夫是个俗不可耐的人,我们会为后来的爱情故事鼓掌。但在本片中,导演并未把Key的丈夫表现为一个“活该”的角色。Almacy和Key看似自然而然地陷入了爱情,看上去却像是贪欲,我希望不是演员误导了我。电影毕竟有别于小说,我们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看到主角在精神上的沟通,看到的只是身体上的交流。影评也只能根据电影的表现方式来写。
 
也许电影中只有最后一段让我们感受到了Almacy对“爱情”的执著,为了救Key,他执着地在沙漠里走了三天三夜。爱可以超越道德、超越国籍、超越国家的荣誉和安全。不过,这并不是圣洁的爱,不是纯然的爱,而是战争中的错爱。如果不是战争,Alamcy也许会拥有更美好的爱情。这一切悲剧源于战争,只因为战争。战争让爱情发生地突如其来,又莫名其妙,战争让爱情变得脆弱。
 
总体来看,Almacy与朋友的妻子通奸,伤害了他的朋友杰佛,杰佛因此撞机死去,他出卖了盟军的地图,一个隐藏的间谍被抓而失去手指,而另一个好友听说他是间谍而选择了吞枪自尽。虽然,看起来他是那么地执着于爱,但是这一切也并不是我们要讴歌的完美的爱情。爱情不是自私的。有一点我倒是可以理解,就是为了救自己爱的人而出卖国家,这是出自人性本能的,每个人心底的无奈、是最真实的人性。无论是错位,无论是孽缘,这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选择。
 
人从来都是复杂的个体,我印象中的英美文学,也一向以反映复杂的人性著称。Almacy和Key都不是绝对完美的形象,也许作者并未刻意地去塑造什么伟大的爱情,而导演亦忠实了小说,为什么我们这些电影解读者非要努力地去诠释一段伟大的爱情呢,甚至有的评论人不惜隐去了杰弗与第三者同归于尽的情节,而粗描淡写为飞机降落中出了事故?我再次表示深切地佩服。
 
当然,这部电影并不是很糟,它有它的闪光点,比如战争中人们建立起来的友情,印度拆雷工对工作的敬业,对爱情的浪漫,护士安娜对英国病人无微不至地关怀,战争中的阴差阳错和啼笑皆非,演员的出色演技。这些都是电影成功的一面。
 
最后,我要说,这部电影和我的评论一样 ---- 真他妈的长。

 4 ) 天国无界——谈《英国病人》(4)


与爱情伦理相似,《英国病人》在对待战争、国籍的问题上,也显示出超越性的伦理立场。



嘉芙莲与艾马殊的热烈爱情冲破一切世俗戒律,迸发出美丽的光焰。然而,这份爱情却被强大而残酷的战争碾碎。本来是个人的情感故事,被放置在战火纷飞的背景下,个人命运与历史进程纠缠起来,个人不得不承受历史浩劫带来的苦难。



战争在参战国的宣传中,总是具有无比重大的意义和极其正义的目标,其“正义”外衣下隐藏的却往往是统治者的卑劣用心。历史上有许多征战其实只是为了掠夺土地、抢劫财物或人口。当然,也有一些战争,其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相当清楚,本片反映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迄今为止的主流历史话语中,都是盟国(正义方)与纳粹德国(非正义方)的战争。这应该是不容置疑的,面对纳粹这种极端恶劣而凶暴的敌人,和平主义只会显得软弱无力、甚至姑息纵容恶行。然而《英国病人》恰恰让主人公在这场战争中做出一件挑战道德的事:艾马殊为了救嘉芙莲,把沙漠地图给了德军以换取飞机。


当然,影片交代了这一行为不得不发生的理由:嘉芙莲重伤躺在山洞,艾马殊千辛万苦找到英军请求救助,却因他奇特的匈牙利名字和急躁的行为引起怀疑,被当作德国间谍抓起来;逃跑出来的艾马殊此时别无选择,他只有两条路可走——1, 放弃救嘉芙莲,2, 向德军求助。而他是那么深爱嘉芙莲,让他坐视不救是绝对不可能的,于是只剩下第二条路。


影片隐约透露出来的倾向是:无须过多地讨论出让地图的对错,彼时彼地艾马殊别无选择。而在更深的层面上,此片所持的立场是:最根本的罪魁祸首是战争,无论是否有一方代表正义,战争都给人类带来灾难。战争毁灭人的所有希冀和梦想,使爱情破碎、忠诚失效、信任消失。它攫取了人们的生命或健康,扼杀了生存的前景和可能,把生活变成一片瓦砾。或许我们应该说,这部影片并不重在讨论这场具体的战争(二战)的正义与否(就像大卫质问艾马殊“你出卖地图会让成千上万的人死去”,艾马殊反驳道“早已有成千上万的人在战争中死掉了”),而是要借助这一大背景来展现个人在无论什么战争中的痛苦境遇,表达对和平安宁的生存环境的向往,颂扬爱情的辉煌与美丽。

护士汉娜的感悟即是如此:“这场战争是一出丑剧,国家的血压升高了”,她打算“再不听任别人发号施令,也不会为任何伟大的目的尽什么义务,只打算照顾英国病人”。所有的政治、宗教口号在这里都失效了,传统的英雄道德、为某种主义捐躯的口号也不再能振奋人心,她只是一个被战争击伤的普通人,只余下看护病人的人道主义温情。


这部电影既可以说是一部反战电影,也可以说是一部关于“消除界限”的电影,它要消除的是国家、种族、等级、身份等各种界限——战争使不同国籍的人遭受苦难,但人性却没有国界,当一切外在的隔阂都消除之后,人与人之间才有可能在人道主义这一基本人性基础上获得谅解、结下隽永美好的情谊。


     对“界限”的质疑其实在电影片名上就已经体现出来——艾马殊是匈牙利人,但受伤后面目全非,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份,只好称他为“英国病人”。此前他因为被英国军官误认为德国人而失去救助嘉芙莲的机会,又因为驾驶德国飞机而被击落地面,还因为将地图给了德国人背上间谍罪名并导致好友马铎自杀——“国籍”二字给他带来多少致命创伤。终于,只有在他烧伤至面目全非、身体也衰弱到毫无作为的时候,才摆脱了关于国别、政治立场等等致命问题。在那张五官模糊表情难辨的面孔下,他终于成为一个没有固定身份的人,摆脱了各种“界限”,获得宽容和自由。



“艺术家应该给观赏者揭示出他所处的那个世界的局限性,并给他开拓新的视野”。影片中的许多情节都在表现这种“超越界限”的理念:沙漠考察队是一支“多国部队”,马铎来自英国,艾马殊是匈牙利人,另外还有本地的阿拉伯人,他们齐心探测融洽无间。加拿大护士汉娜与印度工兵基普的爱情不仅超越了国界,超越了宗教信仰(基普是锡克教徒),而且由于印度当时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在世俗眼光里印度人低人一等,所以他们的爱情也逾越了等级观念。汉娜在修道院找到钢琴时弹的是德国作曲家巴赫的曲子,并和基普开玩笑说弹奏巴赫的音乐应该不会引爆德国人埋下的炸弹,暗示了“艺术无国界”——即使在跟德国人打仗,优秀的德国音乐仍然可以为世人共享。基普与汉娜观赏意大利修道院壁画那一节,极为浪漫动人,亦说明了艺术超越时空的魅力……到影片结束时,修道院中来自三个国家的四个人:匈牙利的艾马殊、加拿大的汉娜和大卫、印度的基普消除了彼此的隔阂,治愈了战争带来的创伤,活着的人各自走向新的生活(艾马殊则到天国去与嘉芙莲相聚了),这是一个界限消融、理想和勇气重生的结局,在消除国家、政治、宗教、种族等等界限后,每个人得以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除了以上对片中情节的理解外,这部电影反战的伦理立场还可以影片外找到原因:


导演明格拉祖籍意大利,但自幼移民到英国小镇。从小以“外国人”身份与人相处,那种没有归属感的体验使他对“国籍”、“身份”问题十分敏感。因此有关“身份不明”小说《英国病人》引起他极大的兴趣,而他和小说作者一样,坚定地从超越“民族主义”、“政治立场”的角度去思考和抨击战争,试图在消解一切外力强加的“身份”之后探讨真实人性。明格拉拍完《英国病人》,又于2003年拍了相似题材的电影《冷山》,且在新片中仍持同一立场:对美国南北战争的正义与否不作评判,反而把“逃跑”当作正面行为——男主角英曼心中只秉持着对家园和爱人的眷恋,坚定地进行着对战争的逃离。在这两部电影中,人性与爱情都成为主调,它们以深厚的内蕴和坚定的语气,反对战争对个体生命的戗害,赞同个人对幸福与安宁的追求。


所以,从“道德”与“伦理”角度看,《英国病人》无论展现爱情还是面对战争,都秉持同一立场——立足于个体生命,探讨最符合个性发展与个人幸福的伦理境界。影片之所以获得高度评价,正是因为它在挑战“道德”的表面之下隐藏着另一种“善”,呼唤着人性中最美好的事物。

   

结语:

艾马殊厌恶现实中的国界划分,在他看来,在莽苍大地上划出界线并以某个国家的名义命名是虚伪的,他喜欢的占有和命名是另一种:来自爱情。他迷恋嘉芙莲锁骨之间的凹陷,声称“它属于我了,我要请皇帝命名为艾马殊海峡。”


倘若地球上只有这样浪漫的虚拟国界,世界会非常美好。


嘉芙莲最后的话语可以作为结语,它们是这部优秀电影要为我们展现的至善至美的境界:


“我已别无所求了,只想跟着你漫步天国,带同一些朋友,去一个没有地图的乐土。

我们的国家是实实在在的,并非那种画在地图上、只用强人的姓名来命名的疆界。

我们魂归天国,那里充满沐浴在爱河的人,不分种族。

……”

天国无界。(完)

 5 ) 爱情的超越

    爱情的力量有多大?它很大,它可以让人们为之疯狂,为之竭尽全力,为之至死不渝;它很小,地位的鸿沟可以将其阻隔,谎言的毒液可以将其毒害,社会的动荡可以将其毁灭。所以,爱情,对于个人,它很大;对于世界,它很小。正如《英国病人》中的艾马什与嘉芙莲的爱情,那样美好,那样疯狂,那样炫目,但是在战争中,和很多爱情一样,于灿烂中戛然而止,留下的是一个个“病人”的呻吟。
    影片于现实和过去之间交错,今日奄奄一息,体无完肤的“英国病人”和过去为爱激昂的艾马什交替出现,他们是同一个人,又那么的不同。一个人,艰难的张合着残缺的嘴发出让人心酸的声音,用残缺的双手捧起那本历史之父的著作却勾起不愿回忆的记忆。一个人,面对同事兼好友的妻子无法压抑心中的爱意,激情的表达着不顾世俗的最纯正的爱情。从艾马什到“英国病人”,中间是爱情之花的绽放与凋零。这个过程是个充满了一次又一次抉择的过程,当艾马什遇见嘉芙莲时,他要抉择,爱还是不爱他好友的爱人,嘉芙莲要抉择,爱情与道德她该何去何从,当两人终于抛开一切相爱时他们要抉择,是将短暂的激情还是相爱一生,当嘉芙莲在山洞里苦苦等待着艾马什的救援时,艾马什要抉择,在政治立场中抉择,是否该为了爱人的生存导向自己祖国的敌人――德国。他们抉择,一次次的抉择让他们越爱越深,却又陷入下一次更痛苦的抉择。而在现实中同样如此,汉娜要抉择是否为奄奄一息的“英国病人”留下,多次失去了她所爱的人,她要抉择是否和印度籍的拆弹手基普相恋,那位被削去手指的间谍终于找到“仇人”时也要抉择是否杀死“英国病人”,特别在他听了那凄楚的爱情故事后。
    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次次抉择本源上都是因爱而起,而最终,对于抉择的个体,爱情都压倒了一切,压倒了道德,政治,种族,地位,仇恨,当艾马什为了救嘉芙莲而将非洲地图给了德军,驾驶着装满了德国汽油的英国飞机前去救爱人时,这种爱情与道德的冲突特别令人为难。艾马什驾机来到了山洞,但是太晚了,嘉芙莲已经死去,他唯有痛苦,惟有载着爱人的尸体驾机起航,直至坠落成为“英国病人”。在本片中,爱情就是这样,赢了个人,输给了世界,当艾马什向嘉芙莲承诺将回来救她时,他便踏上了为了个人的爱情向世界,向命运对抗的过程,他尽力了,但是他“输”了,最后他的痛哭令人震撼,悲剧性的爱情总是能够动人心魄。在动荡的年代,恋爱是危险的,就如现实中汉娜和基普的爱情也要面对生死考验一样,然而这一切约束都难不住人们继续着一段段动人的爱情。在这部影片中,更多的是展现,而非对道德的探讨,它展现着在动荡的年代里人们为了出于人性的爱情可以抛去多少人性以外的束缚,这些爱,美而伤感,就如故事的背景,那壮丽的沙漠,赤裸裸的,一望无际的浩大,沙漠凄凉,充满艰险,但是它没有那么多的“荆棘”,可以让人自由的奔走,在沙漠中,艾马什抱着嘉芙莲的尸体走向飞机,显得沉重而超脱,他们的爱超越了他所绘制的地图上的一条条国界线。
    “我已别无所求了,只想跟着你漫步天国,带上一些朋友,去一个没有地图的乐土”,在死前,嘉芙莲这样写到。爱情于个人的意义正在与此,正如已经成为“英国病人”的艾马什向试图复仇杀死他的间谍所说的,“你不能杀死我,我的心已经死了”。艾马什别无所求了,爱情已去,他也该走了,所以末尾当汉娜准备为他注射药物时,他再次伸出残缺的手将药盒打翻,将一管管药物推到汉娜面前,当汉娜知晓了他的意思,逐一打开药物准备将“英国病人”送入天国时,艾马什弱弱的说了一句,“Thank you”,那一刻,汉娜痛哭,我也流泪了,听着嘉芙莲的绝笔,他安然的离去。在天国,他一定遇到了等待他的嘉芙莲,他们已经等的太久,他们终于可以在一个没有地图的乐土相知相爱,对于他们,爱情超越了生死。而活着的人们仍在继续生活,汉娜坐上了前往佛罗伦萨,她能再遇见基普吗?我希望她能,他们也等的太久了。
    《英国病人》是部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电影,它表现的人类最纯真的感情,它展示着为了人类最本真的爱,人们可以多么的不顾一切,抛去人类为自身制造的种种枷锁。我想也正是它展现的这些感情尽管与道德有那么多令人为难的冲突,但是依然打动很多人的原因,在1996年的奥斯卡奖上它也获得诸多大奖,或许这也是对它表达的理念的肯定。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145136.html

 6 ) 废墟中发现一架斜躺的钢琴

有时候,用谁的古典音乐以及用什么样的古典音乐,可能是关系到如何更深体会电影里人物情感细腻变化,甚至故事脉络微妙走向的重要条件。《英国病人》里的比诺什扮演的护士安娜在废墟中发现一架斜躺的钢琴,比诺什忍不住将手指按在了琴键上,弹的是“哥德堡变奏曲”。印度籍扫雷兵告诉她,钢琴是德国人最喜欢放地雷的地方,比诺什却笑着告诉他,如果弹的是巴赫,就算有炸药也不会爆炸,因为巴赫是德国人……为什么弹巴赫?废墟里的斜钢琴让人想到它已经于任何人的不专属、于任何乐章的不拘束、于任何时光的不归附。梅纽因曾这样谈到巴赫的音乐:我演奏了一辈子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乐,其音乐之纯洁表达了我们最高境界的伦理道德,我们最高尚的品行,我们最圣洁的情感。

 短评

时隔很久以后看第二遍,好像才有些懂。凄美的爱情总是多发于战争当中,因为战争而短暂悲恸,因为战争而耐人寻味。ps,拉尔夫被烧焦以后的样貌,倒是为后来出演伏地魔作了铺垫…… ★★★★

4分钟前
  • Q。
  • 推荐

我第一次觉得爱情可以盖过道德,但我说不出理由。

5分钟前
  • 陌聆
  • 力荐

柯叔是老公,拉叔是情人,托马斯姨很幸福啊有木有!?

9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这就是那种本质说不上有多好,但就是会代入、共情,然后有回味的电影,因为每个剪辑点、每个人的眼神和谈吐、每个灵动起止的音符都很恰如其分。依照这种配置和套路,美国至少有十年在量产这样的片子了,但就是折腾不出那种微妙的触觉。投机的不算,有些真挚也不是有诚意就拍得出,是可遇不可求啊。

12分钟前
  • Ocap
  • 推荐

1遍,即使被谴责有违道德伦理,还是感动心痛到不行,最后生死离别间的对话和情绪表达不禁令人红了眼眶。2遍,壮阔的沙漠+绝佳的配乐+被一票大神们的精湛演技和散发的迷人魅力所折服倾倒。3遍,没有过多对战争的渲染和刻画,但依旧能体会到其中的残忍和伤痛。4遍,一部很难用单薄的言语形容的经典。

17分钟前
  • 尉迟上九
  • 推荐

今天你出轨了么?

21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推荐

喜欢这段台词:"I once traveled with a guide who was taking me to Faya.He didn't speak for nine hours.At the end of it ,he pointed at the horizon and said,"Faya".That was a good day."

24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婚外恋上了格调也是很伟大

27分钟前
  • 麻木粮姜
  • 推荐

我看的很没劲,不知道是不是当时心态的原因。

30分钟前
  • 2013
  • 还行

In memory, love lives forever... 一直以来最爱的电影,没有之一。-“你一直戴着它?” -“是的,我一直戴着它。傻瓜,我一直爱着你。”

33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他和她在阁楼顶的浴池里相拥缠绵,远处是伊斯兰教堂的顶尖。“你最恨的是什么?”“谎言。你呢?”“占有。”

36分钟前
  • 达达ZEN
  • 推荐

我记得那个名为Almasy Bosphorus的锁骨,我无须记得那宏大如诗篇的叙事。

38分钟前
  • shu
  • 力荐

My darling. I'm waiting for you. How long is a day in the dark? Or a week? The fire is gone now. And I'm cold, horribly cold. I really want

39分钟前
  • 账号弃用
  • 力荐

喜欢在教堂看画那一段,真美好

41分钟前
  • 南笙
  • 推荐

我能三天长出 Ralph的胡子,却及其可能一辈子遇不上Catherine

43分钟前
  • M
  • 力荐

没看明白爱情是怎么发生的。。当作一个身份电影还行。比诺什让我看到别扭。

48分钟前
  • 暖鱼
  • 还行

毁容前后都有不同的绝世美女相伴,人生赢家。

49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推荐

即使我喜欢法国电影,也无法忍受这样庸长沉闷的电影.所谓的奥斯卡.

51分钟前
  • Eclipse
  • 还行

毁三观,抱歉!只能给这样的分数了

52分钟前
  • 天地一沙鸥
  • 很差

看Patient真的需要足够的patient

56分钟前
  • 半岛璞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