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日子2014

记录片大陆2014

主演:张玉锋

导演:冯鹏程

播放地址

 剧照

狗日子2014 剧照 NO.1狗日子2014 剧照 NO.2狗日子2014 剧照 NO.3狗日子2014 剧照 NO.4狗日子2014 剧照 NO.5狗日子2014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3-08-08 02:28

详细剧情

  张玉锋:《狗日子》纪录片主人公,1932年出生于河北沧州。20岁结婚,因老婆闹分家,半年后离婚,打了一辈子光棍。2003年开始捡废品,收养十几条流浪的猫狗,同时供侄子上大学。年过八旬的他,自食其力,饿了就去卖废品,换来钱买吃的,虽然生活不容易,但他活的很潇洒自由,活的铿锵有力,活出了自己的尊严。每个人的生活都能活出自己的艺术,但他却能传递给我很多正能量。

 长篇影评

 1 ) 比狗更热爱生活

很简单粗暴的画面风格,和简单粗暴的老人。

一个人,一群猫猫狗狗,一摞废弃物堆积起他们不大的家。

拾荒者,拾荒的猫狗,老人喜欢吐槽,喜欢用“接地气”的方式评论经过他的每一个“生意人”。拾荒者要做生意,多少钱收购,多少钱卖出,他们虽然不登大雅之堂,却有精明的头脑和精巧的手艺,自己缝制别人丢下的旧衣服取暖,改装自行车,老人有一个特殊的标志,喜欢戴帽子,各式各样的如电影里面出现过的帽子,猜想他心里一定装着一个发哥或着华仔。

听说,老人的侄子一直没有说过要接他去过好日子,而他一直执拗的跟别人说,有人要来接他,只是他更喜欢这里的生活。

后来,老人的拾荒朋友来了,他在朋友离着很远的地方就看出了他的身影,电影开始好看了。老人表现出激动之情差点哽咽,他从没说过自己孤独,一直痞痞的养狗,痞痞的面对生活,而当多年的老友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他防备已久的脆弱终于坍塌。他需要一个能陪伴的人。每一个生活不如意的人可能都面临着一个共同问题,没有救济的人,也就没有亲人,朋友。

等到老友出现,也许是一个奇迹,对于一个纪录片来说,出现了难得的惊喜和好看的地方。他的生活如此平静,只有偶尔的骂街会让观众随之一笑,然后留下心酸与难过。
<图片1>

而他和他的猫狗发生过什么事,就如同每天生活在不可或缺的空气中一样,一直在影片中温柔地拂过,他与猫狗仿佛融为一起,又成为他们的领袖。他给每一只都起了名字,熟悉每一只的习性。他经常带着卷毛狗“包包”外出采购,导演将摄影机对准狗狗,仿佛是它的主观镜头,随着一起兜风,一起去陌生的地方玩耍,直到有一天,他跑丢了。老人着急的心烦意乱,赶快放下手里的活去寻找,找到天黑也没有它的踪迹,他是克制自己的情绪的,不同以往喜欢自己和自己对话,默不作声的回到了家。然而生活之事谁都难以预料,“包包”自己找到了回家的路,老人与狗温馨的一幕让人落泪。他像是冷峻的父亲,边骂它跑丢了跑到晚上才回家,边把好吃的往它嘴里塞。

山河冰冻,老人与狗的家也被有关部门拿墙围堵了起来,还好最后他们仍在这里。老人与狗,多了一位老人,多了一些离愁别绪。

喜欢老人偶尔冒出的脏字,是对生活的抵抗,也是偶尔的调侃。喜欢他的生活态度,过着狗一般的日子,却没忘记爱护每一个脆弱的生命。他还会将好看的毛毛领缝制到衣服上妆点自己,还会变着法的更换帽子,他是热爱生活的人,也许比每一个觉得比狗过着更好生活的人都更热爱自己热爱生活。

另外,欣赏导演的执着。

 2 ) 拾荒者

刚刚看到“拾荒者”这个词,突然想到初中的时候看作文选,看到一篇作文中写:我想成为一名拾荒者,大概主题思想是像拾荒者一样自由快乐吧。当时看到这篇作文,我觉得很新鲜有趣。有一次,语文老师布置一篇作文是“我想成为……”,我自认为别出心裁地设计了排比段落形式,把看过的“拾荒者”搬进来,似乎也有一种实验心理,想看看老师如何评价我的这篇作文。
                                               “我想成为一名教师……
                                                我想成为一名画家……
                                                我想成为一名拾荒者……
                                                 ……”
果真,老师在讲评作文时,说我的拾荒者这一段“太过消极”。

 “拾荒者”这个词太不生活化、口语化,以至于我要先把它翻译成“捡破烂的”才发现,小时候也有一些关于拾荒者的记忆。

小学时,学校里有两位捡破烂的老奶奶,她们看上去年纪相仿,都是背着一个大大的袋子,里面是校园里拾来的废纸、饮料瓶子。她们中的一位总是笑呵呵的,戴着金戒指金耳环,黝黑的脸上沟壑交错,但有时会与同学们说笑;另一位瘦小干瘪,头发花白,干枯的脸上没有一丝神色,总穿着灰色的衣服,即使在夏天最热的时候依旧是一件灰色外套,似乎没有同学和她说过话,低年级的同学还有些怕她。两位拾荒者在校园里难免会有竞争,而劳动委员经常会把班里同学的废纸、废瓶子存放在一起,留给那位更加亲切爱笑的老奶奶。她们有时会争吵,但更多时候是相安无事地共享校园的资源。现在十几年都过去了,听说我曾经的小学已经盖起了楼房,新铺了操场,雇佣了门卫,校外人员不能随意进出校园。两位老奶奶是不是还在每个班级后面的垃圾箱里翻找着废纸和饮料瓶;同学们是不是还把废纸和饮料瓶藏起来,只留给那位亲切爱笑的奶奶。

另外一个记忆也是在小学,暑假的时候表妹来我家玩。我们在路边看到一位拾荒老人,在垃圾堆中不断翻找。表妹天生很有同情心,她说那个人好可怜呐,我也突然觉得心里算算的。于是我们俩一商量,回到家里找出了一些小铁片,又花了几块钱买了些跳跳糖什么的零食,一起给拾荒老人送了过去。老人当时的反应和我们的心情早已回忆不起,可是现在想起我们的举动,既觉得好笑,又感到深深的羞愧和悔恨。我不知道我们的同情心是否合适,也不知道我们的同情心给老人怎样的影响。

前几天,特地从天津去北京看了一部拍摄在天津的纪录片——《狗日子》。这部纪录片的主人公也是一位拾荒者。当看到影片简介时,我不免在想,可能是一部关于底层人民的艰难生活的记录吧。可是看过之后,我意识到,在此之前我可能还是没有转变那种因为同情而给拾荒老人买零食的思维吧。也许,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捡破烂也是悲惨可怜的代名词,人们多会对他们多一分同情。可是,当在纪录片中了解张玉峰老人,看到拾荒者的生活,我开始质疑这种情感定式。拾荒说到底也是一种职业,一种谋生手段,和你我没有什么差别。

在《狗日子》中,我随着导演的镜头,渐渐形成对主人公张玉峰一层一层的印象。他重情义,轻钱财,几十年独身一人,靠一人劳动给弟弟盖房子,供侄子上大学。他对社会风气感到失望,谴责甚至咒骂小偷和一些不守规矩的人。他年少习武,不免让我把他想象成行侠仗义惩恶扬善的大侠。但是,他又深谙中国古老的生存和处事之道,他收购偷来的自行车加价几十块卖出去,对于来找事的人也丝毫不客气。民警、小偷、顾客,他都有自己的应对方式。随着影片的深入,他和猫狗、和老伙计张师傅的相处,更体现出老人隐藏于内心却不习惯表达的情感。他知道这只叫欢欢的狗胆小,给这群流浪猫狗喂食时会特意关照欢欢。包包随他外出时跑丢了,他回来开始对其他狗发脾气,骂他们都走了算了。老伙计张师傅不辞而别后突然回来,他难掩激动之情,却装作不经意地提起了经常来喂狗的大娘想找老伴儿的事。

在我的心中,张玉峰大爷的形象逐渐饱满起来,他带着他那个时代的烙印,他的思想比常人超脱,却也笨拙于情感的表达。而“拾荒”就只是他的谋生手段,和每个人都一样,凭借自己的劳动和能力生活。看过全片,我们不再只是同情,只是怜悯,而只是了解另外一种生活体验。

有趣的是,当看到张大爷在垃圾堆前翻找时,我竟有一种兴奋之感。

就像来到书店,看到一整面墙的书籍,满心欢喜地去翻看挑出自己喜欢的;
像去吃自助餐,玲琅满目诱人的食物,迫不及待地去品尝美味;
像打翻了自己满满的抽屉,东西散落一地,不慌不忙地精心整理归类。

初中的那篇作文该不会一语成谶,
我挺适合做一个拾荒者的。

 3 ) 一嘴狗毛

       人生是个绝佳的试炼场,不论什么生命,都得拿出来比试比试。有时候你出生,自带金银岛,即便创业再失败一百次,总也不至于沦落到废品收购站与狗为伍;有时候你出生,赤条条而来,日子越过越不如意,最后混到了狗群里。

         但是不论怎样的人生剧本设计,试炼场关门的那一刻,死神开着大巴车来门口接大家上车,哥儿几个总得坐在地上围个圈,好好盘算盘算,这一世,我从试炼场里得到什么了?到底什么是有价值的?仿佛只有到了临死之前,我们才都急迫了起来,谁也不愿意糊里糊涂就跟着死神绝尘而去。

      来来来,把手里的东西都掏出来,摆在地上算算账。

      你开了十个公司,其中三个上市了。可是临死了,这意味着什么?
      你跟一百个姑娘上过床,其中三十个都至死不渝地想嫁给你。可是临死了,这意味着什么?
      你生了两个孩子,他们长大成人再生孩子。可是临死了,这意味着什么?
      然后你开始回忆自己这一世的种种艰辛……
      我老了老了,孩子也不在身边,想看一眼孙子都不容易。可是临死了,这意味着什么?
      我一腔热忱,宽以待人,可是我身边的人都对我太刻薄。临死了,这意味着什么?
      我勤奋努力了一辈子,但运气不尽如人意,屡屡受挫。临死了,这意味着什么?
      …………

      我们带不走这世界上任何一个有形有相的存在,外在世界风起云涌的发生,本质来说,都与我们无关。真正如影随形的是,你的内在发生了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才是唯一属于灵魂可以携带,穿越生死门的。

      所有不是张大爷的人,都太需要去听张大爷的故事,然后在自己的内心去发生,这个发生,就是我们作为人类,唯一可以保存下来的。

      除了张大爷的故事,我们还有自己的故事。理解,这件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好像就是通过听别人的故事,并愿意用心听,而发生的。通常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自己的故事也并不愿意聆听,因为痛苦呗,因为觉得自己的故事平淡呗,或者沉浸在对自己的洋洋得意里,也并没有真正去理解自己。

     不听别人故事的人,应该也很难听到自己的故事。

     我看狗日子,是为了看张大爷的人生,也是为了看冯鹏程的人生。我知道在这个生存在回收站的老人背后,始终有一双眼睛在看,这双眼睛看到了什么,是怎样在看的,是我关心的。
     
      

 4 ) 老张的故事

边缘人张大爷的生活,和小猫小狗相依为命。

我觉得这个纪录片没有刻意去表现张大爷生活凄苦的一面,反而让人觉得老张活得洒脱,“活明白了”。他82岁了,有着所有老人的共同特点——说车轱辘话。他说了好多遍他的侄子想要接他去好的环境生活,老张不去,他自己想的很明白,也很透彻,不想给晚辈添麻烦,其实是怕晚辈们嫌弃他的老不中用(其实他自己也明白自己老了,不中用了)。但是他自己活得并不苦,他自己和猫狗相依为命,时常叹着人心不古(话说怎么连拾荒老人的破屋都有小偷去偷???这些小偷真的是丧尽天良!)。

老张会笑着说自己年轻时练过武术,哪怕82了和小伙子打架也不怕,甚至还和摄影师比划了一下(笑)。

本来我觉得他并不会感到孤独吧,毕竟他自己生活了好长时间,或许习惯了这样自己一个人的生活,直到他的卷毛狗“包包”走丢的那一刻。他慌张,害怕,担心,回到家以后对其他狗的愤怒,无不体现着他对“包包”感情,他是个普通人,是千千万万拾荒老人中的一员。

从一开始觉得老人可怜,破旧的房屋,凄凉的生活,到后面老人体现出的乐观,洒脱,温暖,哪怕他插队买东西的义正言辞,都让我觉得老张活得真实,活得豪迈。

他年轻时有革命的理想,有一腔的热血(手臂上有忠于party的刺青),老了也能靠自己的双手生活,不寄人篱下,不看人眼色,独立而洒脱,自由而可敬!respect

 5 ) 时代的印记

                    
      第一次写影评,有点词穷。《狗日子》放映会的时候刚好有事,所以没去看。后来出了碟,于是买了一份,前两天刚看完。
     国内这几年经历不景气,可是电影市场却日益火爆,这点从去年的电影票房上就能看出来。曾经有经济学家说过,经济越不景气的时候,电影游戏这些娱乐产业反而会和大经济逆向上升。当人们没那么多钱出国旅行购物了,总要有点娱乐活动,那就去看个电影吧!
    不过纪实纪录片总是不在这被追捧的行列的,特别是这种表现底层生活的纪录片,看得人总是很少。所以,对这些花费自己数月甚至数年时间,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像苍蝇一样跟随被拍摄者,坚持拍摄纪录片的导演,从心里有种特别的钦佩。拍这部《狗日子》,导演也用了一年多时间。从一开始被老人排斥戒备,到后来老人把他视为家人,这应该也是额外的收获。
    并不做跟电影有关的工作,所以只是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聊聊对这片子的感受。片子里的主角是一个82岁的拾荒老人----张玉锋。他年轻的时候结过婚,但是很快就因为媳妇要分家和媳妇离了婚,他为两个弟弟盖了房子,拾荒供侄儿上大学,他为了整个家庭付出了一辈子。如今他的侄儿都已经上班工作生活的不错,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但是却依然自己住在河边拾荒,和一群流浪猫狗做伴。
    纪录片不像商业片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它从头到尾是平淡的,但是中间却有很多感人的点。如果商业片是火锅,麻辣爽口吃的酣畅淋漓,那纪录片就是慢火熬制的青菜粥,细细品味也别有一番味道。
    片子里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他跟那群流浪狗的感情了,这个也是直接影响了片名的因素吧。狗作为一条线,贯穿了片子的始终。这些狗需要他,因为他给它们食物。他也同样需要这些狗,它们给他陪伴,它们比人更能让他信任。他收来的废品经常被人偷,住的窝棚也被偷了几次,上了锁也不能阻挡小偷把他的电视搬走。他说这是个人不如狗的时代,比起人,这些狗更能给他陪伴给他温暖。
    他拾荒换取生活费并不宽裕,但是每天他都要专门给这些流浪猫狗煮饭。河里有快死的鱼,他会捞起来做给猫狗吃。吃的时候每人一块,保证大家都能吃到。有一只狗叫欢欢,胆子特别小,总是不敢来吃,要等别的狗吃完它才敢来吃。老爷子会骂骂咧咧的把其他狗赶开,单独给欢欢开小灶。如果拾荒供侄子上学只是为家庭的奉献,那从这里,我看到了老爷子帮扶弱小的侠义心肠。
    别人给他钱想把狗买走,他不卖。有一次他的老搭档张师傅把一只狗卖给了狗肉店,他跨上三轮车直奔店里把狗赎了回来。再晚去一会,估计那狗就已经成为桌上热腾腾的一锅狗肉了。他对狗有情有义,狗对他自然也生死相依了。
    他最喜欢的狗叫包包。有一天他开着三轮车带着包包去新中村交玻璃,半路包包不见了,叫了半天狗也没回来。天快黑了,他只好回家。回去之后他就一直跟他的老搭档念叨,狗丢了该多害怕啊,明天一早他得早点出门去找。然后一直念叨,它是坐车去的,怎么找得到回来的路啊?难过和焦急的心情显而易见。突然,一个毛茸茸的家伙蹿出来跳到他怀里,原来是包包自己跑回来了。老爷子可高兴坏了,把狗抱着一直说“能耐能耐”,而包包也是按捺不住的高兴,在老爷子脸上又亲又舔。
    比起和狗狗相处的温暖,和人的关系就没那么亲近了。除了家人和老搭档,总是有些人来找他的麻烦,偷东西的小偷,找失物的人,嫌他占道的人。所以在他又一次被小偷光顾之后,他说:这时代,人不如狗啊!他排队买酥饼,却被人嫌弃鄙视,他没忍住说“妈了个逼的你瞧不起人。”
    他怀念过去的时代,怀念毛主席还在的时候门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时代。他给导演展示他在文化大革命时代的刺青,刺的是毛泽东语录里的话。他怀念过去淳朴善良的人们,他看到电视里为了钱逼死母亲的姑娘,说:“要我是你爹,我不打死你!”他保持着旧时代的淳朴,善良,侠肝义胆。他的老伙计张师傅不辞而别,然后在一个冬日又悄悄归来,他的高兴溢于言表,也绝口不提之前离开的原因。
    他既倔强又善良,有时候满口脏话却是侠义心肠。老搭档张师傅说,你跟不上时代了!也许他确实已经没法适应这个时代,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了。但是他以他自己的倔强,身上带着旧时代的印记,自由的活着。
    这是导演的第一部片,虽然略显粗糙,但是拍的很用心,也很真实。也许镜头和剪辑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但是已经很不错了。祝导演以后的片子越来越好。

 6 ) 生生不息

个人打分:3.8 星

生生不息——《狗日子》评 小学毕业后,对文字的评述基本就不再从字句、语法上开始了——基本的说话都没学会,拼凑出的不算文章。文字如此、绘画如此、电影亦然。 个人对一部影片的喜恶,很简单:是否能够让人进入故事,是否能否对人物产生共鸣。再简单些,精神上能否打动观众。 由于观众不同,观影上也不会完全相同。个人仅以青年男性视角解读下纪录片《狗日子》。如有不妥,概不负责。 《狗日子》讲的是两个老头儿和一群小猫狗共同生活的事。老人以拾破烂为生、猫狗以老人为生。生,是全片主题、也是主体。我们不妨从“生”开时说说这些狗这俩人。 生猛 全片用DV手持拍摄,全地方话进行。 内容上:对垃圾场、废弃楼房、扒手、警察、买破烂的人等等表现均无任何回避及刻意。人间的脏乱、人与人间的不信任、老无所依、人人不易处处可见。 剪辑上:大块完整素材直接切换、细小情节略做过渡、背景音同期收录稍有粗糙。 猛而不兀,男子气十足。 生动 如果讲争吵、面对世界的拼争是阳面,小动物的出现自然对影片起了柔化作用。反差的美始于自然,调和后的对照可谓生动。 举两个例子: 1、张玉锋老人带着最喜欢的小狗出外拾破烂,一路安好抵达市区城中村垃圾场。老人逛马路一样在垃圾堆里翻翻捡捡、小狗自己觅食。过了一小时老人捡差不多了,吆喝几嗓子,狗没了。于是踩着三轮儿四处找狗,直到傍晚,怏怏而归。回家后看到其他猫狗欢蹦乱跳,不由得嘟囔走丢的小狗。。。半夜了,老人都吃完饭准备关灯了,走失的小狗突然跑了回来。惊讶、欣喜、安心瞬间在老人脸上出现。接着赶忙抱抱小狗就给它盛饭,怕它被别的狗抢专门放到高处吃独食。 2、张玉锋老人终于迎回了老搭档,十分高兴。为了让搭档继续留在身边,除了把赚到的钱分出去部分外,还会说说那个卖菜的妇女。从她是哪个人、哪里人、家里情况一直说到其生活起居、通常过来时刻。搭档越听越认真,不时的点着头。直到说到她最近不太来了,搭档忙问为啥不来了呢?那啥时候再来呢?就继续絮叨,天暖活了她就又来了。哦。。。。。。 生气 张玉锋老人对猫狗好,脾气不好。他是长子,才一结婚,媳妇就想分家,就把媳妇打了,才结半年个婚就又离了。 有来收破烂的,不叫门就乱翻乱捡,张玉锋二话不说就是连卷带骂。来人自知理亏,还是口气强硬废话几句才走。 有精神病来找鞋,非说是老人偷的他的鞋。老人就跟他据理力争、来人反复就一句话翻来覆去的扯,老人就不停的跟他说。终于急了,就赶他走。精神病那是什么精神?必然继续边摸着鞋边说话。老人就继续赶他。。。。。。 生活 张玉锋老人文革时期也精忠报国,直接把毛主席语录刺青在自己胳膊上。如今除了逗弄猫狗,只有惬意时才露出花臂怀念下往日时光。 当高墙矗立,当白雪飘落,当春暖花开,当再次鸟语犬吠。张玉锋大爷依旧在拾着破烂,三块钱俩人吃;依旧不肯去跟子侄居住;依旧下雨蹲屋晴天晒暖。 镜头中的就在身边,就在眼前。经过导演的提炼,这份本真还原回到我们面前,让我们暂时只思考影片里的世界。画面截至,偶尔反思。 原来都是生活。

 短评

老不如死,苟活不如狗活,技法无可学之处,张玉锋的风趣坦荡撑住片根,大陆游民影潮仍旧汹涌。

6分钟前
  • 黑狗成
  • 还行

猫猫狗狗排成行,拾荒老人当自强。谈笑不忘当年勇,离别始知情谊长。

7分钟前
  • 阿孝咕
  • 推荐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吧!

9分钟前
  • 仲凯
  • 推荐

狗日子 (2014)

13分钟前
  • dac
  • 还行

自食其力的倔老头儿 话粗理不粗张师傅回来和包包走失那里 老头儿真性情

18分钟前
  • 鲜藕大王
  • 还行

批评居然这么多...我觉得作为本科毕业作品已经很不错了,题材有意思,主人公也非常有戏,只不过是剪辑稍有欠缺。期待导演更多的作品!

21分钟前
  • 奶奶徐
  • 推荐

张师傅出来后变得有意思,作为毕设作品已经很了不起了。

23分钟前
  • ZZH
  • 还行

百人百态

26分钟前
  • 魏四鄰
  • 推荐

题材很赞但是剪辑时导演还不懂得加以克制,所以这部作品并不适合在电影院里面看,很容易胸闷气短。拍纪录片的人有的时候要懂得保护你的拍摄对象,怎样尽量地减少观众对被摄者的误解,更加公正对待一个生命,这其实是一个很需要人思考的命题。

27分钟前
  • 🫀Psyche
  • 还行

2021-029之前有幸跟冯导睡过一个房间,后来偶然跟师哥聊天发现认识,当时拍片子的机器还是借给他的。哈哈哈哈圈子真小,今天偶然再次翻起来再看,有时候生活中有趣的一些点是要纪录下来的

32分钟前
  • 私奔
  • 推荐

开头给狗的镜头太多,并不能表达什么,只能证明导演功力还不够,不过作为去废品站买过东西和收废品的人打过交道的观众,对里头的情节感触更深

37分钟前
  • 调制解调醒酒器
  • 还行

80岁拾荒者与猫狗相依为命,给兄弟娶媳妇供侄子上大学!纪录片https://v.ixigua.com/Nh6CnHT/

42分钟前
  • 曹操不吃饭
  • 还行

鞋就火葬了吧 鞋我都报案了 包里面还有诗…

43分钟前
  • 勇小兔
  • 力荐

7分。作为毕业作品来说,可圈可点了。虽然粗粝但贵在真实,贴的很近,按时间线来看跟拍有年多两年。素材还是蛮丰富的,不过可以再简练一些。

46分钟前
  • 老珂
  • 推荐

狗日子,唉,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梦。

48分钟前
  • 明朝王子
  • 力荐

虽然格局较小,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53分钟前
  • 季轩
  • 推荐

挺好的,老了捡捡破烂,不靠别人,不受气,不看人眼色

58分钟前
  • 卡尔的蓝色汽车
  • 推荐

人不如狗,鞋火葬场。

1小时前
  • 韻。
  • 力荐

跌宕起伏是纪录片可遇不可求的东西,本片没有遇到这样的故事,实属正常。

1小时前
  • 白颜料4块8
  • 还行

一个人的性格,与周遭的格格不入,只与自己的思想境界相融。

1小时前
  • 风吹沉香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