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婚礼

剧情片其它2008

主演:梅达·安德列亚·维克托,亚历山德鲁·波托切安,Valentin Teodosiu,亚历山德鲁·波托赛昂,Ioana Anastasia Anton,卢米妮察·盖奥尔吉乌,丹·康德里奇,谢尔班·帕夫卢,维克托·雷本久克,Tamara Buciuceanu,图杜雷尔·菲利蒙,乔治·伊瓦斯库,George Mihaita,多鲁·安娜,米哈伊·康斯坦丁

导演:霍拉丘·默勒埃莱

播放地址

 剧照

无声婚礼 剧照 NO.1无声婚礼 剧照 NO.2无声婚礼 剧照 NO.3无声婚礼 剧照 NO.4无声婚礼 剧照 NO.5无声婚礼 剧照 NO.6无声婚礼 剧照 NO.13无声婚礼 剧照 NO.14无声婚礼 剧照 NO.15无声婚礼 剧照 NO.16无声婚礼 剧照 NO.17无声婚礼 剧照 NO.18无声婚礼 剧照 NO.19无声婚礼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08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1953年的9月罗马尼亚的一个小村庄里,兰库(亚力山德鲁·波托西恩 Alexandru Potocean 饰)和玛拉(Meda Victor 饰)即将迎来他们盛大的婚礼,这一对男女是如此的相爱,除了做爱与结为夫妻,他们似乎再也无法找到什么更好的方式来传递他们的感情。然而,就在这大喜之时,传来了独裁者斯大林去世的消息,为了表达对他的祭奠,兰库和玛拉被告知他们必须取消婚礼。  对于兰库和玛拉来说,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的死亡怎么能够阻挡他们的爱情?一场无声婚礼应运而生,这里的无声代表了彻底的静默,没有语言,亦没有碰撞,拉扯,咀嚼所带来的任何声响。对强权和独裁的反抗带给了村民们久违的快乐,却也让这特殊的婚礼最终演变成为了一场葬礼。

 长篇影评

 1 ) 哭着笑着哭

找了很久的资源都没有找到,于是只能在某视频上看删减版了,当时想看这个片子是因为片子有两个噱头,一是情色,咳咳,这不是重点,二是让好多人笑着笑着就哭了的情节。第一个已经非常无奈的无法感受了,所以只能着重感受第二点了。

这部影片就是《无声婚礼》

影片开场就是一个摄制组要找选题,到了一个村子,而村子就是摄制组其中一个成员的家乡,这个村子现在变成了寡妇村,而这个摄制组的成员就是这个村子里唯一的男性幸存者。

影片的开场是一种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时不时运用照片的形式定格,模拟相机视角,这部分的色调是偏冷的,表现的是现在这个村子的没落和萧条以及现在的社会情况在导演心里的态度。

这里出现的妓女衔接了影片,她经历了所有的事情,仍然是以放荡的语言和行动来面对世界,但是当真的触碰到她的时候,像触碰到的是那段记忆,让她本能的阻止一切冒犯。

嘴里的来者不拒和身体的极力排斥的反差是心理层面的最佳体现。

在车上,他们开玩笑的说的一句话却是意味深长:

以前是个村庄,共产党人为了建厂,把村子推了,如今资本主义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成村庄--做度假村。

深刻的讽刺了社会,共产主义带来的和资本主义带来的都是创伤。

影片从探寻村子为何变为寡妇村为线索,进入了当年的年代。这时影片的色调就从冷调变成了暖调。

回忆的部分不叔就不详述了,不剧透。

不叔在这里主要想讲影片中的特色。

第一,色调。

回忆的部分其实是最残酷的,是揭示这个村子的悲剧和讽刺社会的,但是反而是在更残酷的部分运用暖色调,是一种欲抑先扬的表现手法。

第二,喜剧元素。

影片的表演手法和表现手法都是用夸张的方法处理的,漫画般的舞台剧表演风格和帧定格的剪辑手法加上各种捧哏式的“笑”的表演,都是反衬后面的悲剧,前面笑的有多大声,后面哭的就有多大声。

第三,重场戏。

这是戏剧情境的设定引起的重场戏,规定了婚礼不能被人发现便不能发出声音。

于是便有了这一段有机沉默的表演,影片用很多细节来使得节奏不拖沓。

1、放屁 2、苍蝇 3、老人的帕金森抖动 4、钟的叫声,扯下钟上的鸟 5、无声的乐队 6、传份子钱 7、传话 8、堵上小孩的嘴 9、桌下调情

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这一段精彩的有机沉默,大家为了不发出声音,把所有餐具都包上了布,所有的餐具都上交,用手抓。

有机沉默类似于默片,默片中杰出的代表就有喜剧,自然而然使得这部分的喜剧感增强了许多。

不叔在看片子之前就知道肯定是悲剧了,所以在这场戏的时候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悲剧的产生,首先肯定不能是客人,因为客人是外因,一件事情的悲剧一定不能是外因作用,一定是内因为主导,所以一定是婚礼的主要人物引起的声响,果然,最后是因为父亲看到女儿跳舞的时候的眼神知道她对这个婚礼不满意,于是拍桌让大家都欢快起来,于是乐队开始了伴奏,大家开始了欢呼。正是内因的作用使得悲剧色彩发挥了出来

子弹射入父亲的身上,父亲心里想的是不破坏女儿的婚礼,想擦掉身上的血渍,结果越擦越多。这个细节的力量很大。

第四,超现实主义--“三种疯”

1、白衣少女

白衣少女是一个拥有西方油画圣母影调的疯女人。在不叔看来是哑巴的女儿,之前和男主发生过关系,而后来变成了唾弃自由恋爱的某种神一样的角色,反应了当时社会对于恋爱婚姻关系的封闭,而她最后被奸杀,也是一种讽刺,她说她能预知死亡和撒旦,她的诈尸可能是一种透露讯号或者救赎的方式,只不过跟生前一样,疯惯了,便没人再相信她的认真。

2、空中飞人

这是个知识分子,死了以后满足了自己的愿望,假翅膀带着自己飞上了天空,这个结局是好的,像大多数科学家一样,生前被认为是疯子,死后后人才知道他是天才。天才只是因为太过有远见,人们只是因为无法理解便将天才认成了疯子。

3、马戏团

这是最适合小矮人的归宿,找到了知己,便抛下一切跟她去。

--当孩子多好,长大了就会有一大堆麻烦事了

--那为什么孩子们都想长大

--因为他们傻

这是电影里常用的成长类的台词。如《这个杀手不太冷》里“人生总是那么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无不反应长大是痛苦的。

而马戏团是商业娱乐中的残次品,残缺与残缺的结合是一种自我妥协的适应。

第五,影片的结尾

不叔在看完整个重场戏高潮戏之后都觉得没有泪点,直到最后。

影片的结尾是点睛之笔,又回到现实的采访,村庄里最后幸存的男孩采访老妇人,老妇人脖子上的胎记说明她就是女主。而她的回答:你们还想再拿走什么?

这个对社会的质问和这个身份加上这个年纪,足以煽动泪点,而这里导演又用了对比的手法。

一是主题音乐的使用,从头到尾的主题音乐在这里起到升华的作用。

二是摄制组的笑声,他们对于老人听不清的嘲笑。这个笑声反映了这个幸存的小男孩被社会同质化,这种悲哀用笑声来表现,以乐景写哀情。

最后的全景镜头更是神来之笔,一个身着白衣的女子,不知是穿着婚纱的女主还是那个疯女人,还是和当年的诈尸一样,不瞑目,依旧想要昭示这个社会正在毁灭,一直在腐朽。

影片的问题在于舞台剧化的表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影片的代入感,莫名的笑和奇怪的举动让人无法产生共情。但是作为导演的长片处女作,处理手法的稚嫩也是瑕不掩瑜,而且影片的配乐值得回味。

喜欢文章就微信扫一下二维码关注一下啦。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烨烨影乐

 2 ) 令人心碎的結局

羅馬尼亞《無聲婚禮》,是一部從荒誔、默劇形式、舞台劇呈現風格,到最後急轉直下,成為以悲劇收場的悲喜劇電影 在收尾前,我一直覺得可以把在史達林統治下的羅馬尼亞 拍的如此歡樂、又充滿色彩,真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現手法。尤其是最高潮,那場因為史達林過世,要求全羅馬尼亞不淮開心、不準任何聚會下,產生的「無聲婚禮」,更是用來作為舞台劇的最佳內容。 沒想到最後十分鐘的風雲變色,給出意外的衝擊。 全劇沒有控訴、也沒有過激的情緒,只有靜默的畫面,以及最後老婦人問:「你們還要奪走什麼?」,強而有力地訴說那個無情又心痛的時代。 #中間一度看到多金兄弟姐妹的影子 #看完後完全靜默 #結局收的太令人心碎

 3 ) 当库斯图里卡游过多瑙河,罗马利亚也欢唱起吉普赛悲歌

没想到寻觅了好久的片子,居然在优酷上找到并在线看完。

正如罗马利亚观众自己意识到的,这是一部很库斯图里卡的电影,欢快疯狂的吉普赛音乐和悠扬空灵的弦乐穿插全片、神奇路过的马戏团和惹出肢体笑料的电影放映队当做提升电影性格的配角、谷穗间的性爱和飞上天的翅膀等比比皆是的超现实画面,甚至拷贝了《地下》那般悲喜交加的结构,以及故事背后简单浅层的对专制岁月的控诉。

但谁又能拒绝再体验一遍库斯图里卡式的疯癫呢?只不过比起一个国家在曾情同手足的兄弟间分崩离析,一个村庄因与之无关的他国领袖去世而遭致的瞬间灭亡,显得魔幻有余、悲壮不足。

在罗马利亚多瑙河另一侧的塞尔维亚,继续以疯癫的方式夸张追忆着疯癫历史,并在与《无声婚礼》的同时,诞生了另一部更为荒诞的《魔幻女儿国》,那里面,因为一次次战争,每个村庄的男人都所剩无几,为了维持村的存在,女战士们开始了抢夺男人的残酷争斗。

 4 ) 突然感觉应该给个力荐,因为……

部分内容可能不符合社区指导原则,待审核通过后会自动发布。无需重复提交。
(若审核未通过,文章会被自动发往你的注册邮箱)
刚才的发言被“无声”了,出于的这个可爱的理由,所以,我觉得,我通过这部影片,找到了当年罗马尼亚人民在xx主义zf暴政下的精神痛苦。这是一份苦涩的共鸣。所以,生活在今天中国的人值得看这部片子。真的值得。
要么在沉默中变态,要没在毁灭中爆发。我发言了,

 5 ) 无声婚礼,东欧故事

霍拉蒂乌•马拉埃雷(Horaţiu Mălăele)生于1954年,是罗马尼亚著名演员,出演过40余部影视作品。2008年他导演了自己的首部电影长片《无声婚礼》(Nunta Mută),影片讲述一个摄制组前往罗马尼亚的一个村庄取材,听到当地的村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53年的故事。那年一场准备在村子里进行的婚礼因为斯大林的逝世而被禁止,而心有不甘的村民们趁夜深人静举行了一场无声婚礼——所有的人,包括乐队,都不得发出声音。后来因为雷雨到来,以为安全的人们开怀畅饮放声大笑,招来了苏军士兵,结果发生了一场血腥的屠杀,所有的男人都被带走,当地只剩下女人和孩子。
这部电影被认为是自2007年浮出水面的“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的一部,简单追溯一下罗马尼亚新浪潮的历史,可以发现这是自2000年罗马尼亚电影工业跌入谷底以来,以短片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为先导,在国家电影基金支持下一批年轻导演开始拍摄自己的电影长片作品,而这些作品从电影语言风格比较相近,题材也都有关于罗马尼亚后社会主义现实或齐奥赛斯库治下的红色历史,因而获得了“新浪潮”之名。再追溯自法国电影新浪潮以来各国电影新浪潮的传统,可以发现罗马尼亚新浪潮也符合一以贯之的三个特点:1)民族电影工业处于危机之中2)一批新人新作集中出现3)在电影语言或电影理论上有所创造。然而必须注意的是,罗马尼亚新浪潮是由国际电影节命名的,而更进一步的考察会发现,实际上也是被国际电影节呼唤和建构的。从视听语言方面考察,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普遍采用手持摄影机、自然光、低调布光和长镜头,这可以追溯到新浪潮导演们早期的获奖短片,基本确立其语言方式的一部影片是克里斯提•普优2001年的《无命钱》(Marfa si banii),而也正是普优2005年的影片《无医可靠》(The Death of Mr. Lazarescu)在戛纳电影节获奖,使得这种语言成为其他导演仿效的对象。而在题材选择方面,我认为罗马尼亚新浪潮影片有着明显的“自我东欧化”的特征,也即无论是对历史还是现实的书写,都是符合着国际电影节的某种期许和想象——在“后冷战之后”的今天,已经并非冷战末期和后冷战初期那种对社会主义极权暴政的揭露批判,而是对红色历史和后社会主义时代的深刻反思。于是国际电影节表彰的是《四月三周两天》、《布加勒斯特东12点08分》和《加州之梦》,而非《无声婚礼》。
因此,我感兴趣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为何在2008年,还会有《无声婚礼》这样老旧的、一望而知的意识形态表述,这部影片跟冷战终结初年的其他前社会主义国家影片在意识形态的表达上没有任何区别,苏联军人在影片中被塑造为恶魔,他们强奸并杀害纯洁的少女,他们禁止举行婚礼,他们驾驶坦克冲破墙壁并开枪行凶。而村支书等几个共产党员作为罗马尼亚共产党的代表,在影片中被塑造成愚蠢、滑稽、趋炎附势的小丑。而勤劳勇敢智慧的罗马尼亚人民——村子里其他人,则跟前两种人从不分享画面空间(例如苏联军官宣布禁止婚礼的那个对峙的时刻),以表达与之的势不两立。并且更有趣的一点是,影片主体部分的故事发生在1953年,而并非齐奥赛斯库治下的“黄金时代”或是后社会主义时代,由此这部影片也呈现出某种与同代影片的游离状态。
做作家作品论式的考察就会发现,马拉埃雷实际上与“罗马尼亚新浪潮”并无直接关系,因为新浪潮导演们大都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并且基本都毕业于布加勒斯特戏剧与电影学院的导演专业,这部影片严格地讲应当属于我所谓“罗马尼亚新电影”——罗马尼亚电影工业复兴之后的一批制作较为精良的影片(如赛尔玖•尼古莱耶斯库、尼古拉•默尔吉内亚努等老一辈导演,以及内•卡兰费等较为年轻的导演于这一时期拍摄的影片)。但另一方面,马拉埃雷又着实是一名“新导演”,在影片的开头,摄制组去寻访村庄的段落具有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的明显视听语言特征,这大概是被“误认”的主要原因。
因为马拉埃雷是演员出身,这部影片最迷人的段落也是二十分钟的“无声婚礼”上诸位演员的精湛演技。我们当然可以认为马拉埃雷的不同叙述是因为他实际上并不与小字辈导演们分享同一个情感结构,反而与如捷克影片《科里亚》的导演杨•斯维拉克,或者此片模仿的对象库斯图里卡分享类似的历史记忆(因为后来有了政治明星齐奥赛斯库,罗马尼亚和苏联的关系大为改变)。再做一点形而下的考察,本片的资金来源既有罗马尼亚国家电影基金,又有来自法国和卢森堡的国际艺术投资,据罗马尼亚国家电影局发布的数据(《罗马尼亚电影年鉴》2009年),本片在罗国内的观众人数是14039名,根据imdb的资料,本片在主要欧洲国家以及巴西、加拿大都有上映。从国际(艺术)电影市场的角度考量,此片在罗马尼亚显然不可能收回成本。我并没有进一步的数据表明此片的上映范围和票房情况,但是从叙事策略和视听语言角度考察,《无声婚礼》显然是以较大范围的市场为目标的。
本片在视听语言上的一大特色是很容易指认出的对塞尔维亚导演,国际艺术电影明星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的模仿,包括表演的夸张,超现实的情节(如死尸还魂、借助人造翅膀飞上天空),吉普赛人马戏团等等。而同时库斯图里卡的长片里必有一个婚礼段落,此片正是以婚礼作为叙事重点,连婚礼上演奏的音乐都十分相似。大约是因为库斯图里卡成名已久,甚至已经打入好莱坞(《亚利桑那之梦》),这种电影方式显然是为观众所熟悉的(一个例证是在国内著名的网站豆瓣网,一半以上的观众——超过500人——都清晰地指认出了本片中库斯图里卡的痕迹)。略作追溯则可以发现库斯图里卡在冷战末年和后冷战初年是怎样作为一个东欧导演被塑造成电影大师的,所以这种模仿是有意为之的。
而从叙事策略来入手,本片的海报清晰地说明了其意识形态诉求:一对新人,头上则是一个巨大的红色镰刀锄头标志,占据整个海报一半的篇幅。毫无疑问地说明了本片的立场。若将此片作为罗马尼亚民族寓言来解读,那么这个故事则是50年代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暴力、罗马尼亚共产党及政权的软弱可笑,以及罗马尼亚人民的反抗。而本片最具寓言性的情节则是“无声”,新人、家长、亲友、乐队统统沉默,但是婚礼照样进行——这大概是高压的言论管制之下的社会生活的一个寓言性表达。那么问题仍然是,为什么?
联系罗马尼亚新浪潮的其他影片,这部有些不合时宜的影片,大约也并非仅仅是导演个人的政治立场所决定的。我认为本片是典型的“自我东欧化”的叙事——而且是一种冷战刚刚终结之时的,如今看来有些过时的东欧叙事。那么如果本片的目标市场是整个东欧,以及西欧,北美,那么这种叙事策略似乎可以理解:于东欧而言,这个地标并不显著的故事,可以发生在东欧有苏联驻军的任何一个地方,这当然是那个年代遗留下来的伤痛。于西欧北美而言,这于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宣传没有什么差别,当然地符合着“东欧想象”。故事讲述的年代如此,而讲述故事的年代又如何呢?
于是本片开头寻访村庄的段落里面的一句话变得意味深长了起来:“以前是个村庄。共产党为了建厂,把村子推了。如今,资本主义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成村庄——做度假村。”这大概透露出了些许信息:罗马尼亚如今的凋敝,是苏联人造成的,但是苏联人走了共产党倒了,资本主义来了,生活却没有变好。这倒是与《加州梦想》相似的主题,也许正是开头结尾这个采用罗马尼亚新浪潮的视听风格拍摄的段落所传达出来的现实状况。而结尾,故事讲完,摄制组开始采访的时候,故事里的新娘,如今已是穿了五十多年丧服的老太太,她和主持人有这么一段对话:
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又一次来到一个不同寻常的地方。这里从前是一个村庄,被共产党推倒了,然后原地建起了工厂。但我们并不对那些工厂感兴趣,我们致力于揭示背后的故事,揭示这个村庄如何消失。我们想问几个问题
老太太:我听不见啊,孩子。
主持人:我们想了解一些情况
老太太:你们还想从我们这儿拿走什么?
故事的讲述者是当年的小男孩,大屠杀后村子里剩下的唯一一个男人,整个故事的目击者。而故事的当事人,已经在沉默之后继续沉默。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也很意味深长,俯拍的大远景,工厂的废墟中,穿着白衣的新娘于其间行走。这倒有了些“历史的幽灵”再度归来的意味。大约这便是本片对现实的关照,以及它表达的裂隙所在。

 6 ) 无声婚礼:铭记过往,心怀敬畏,一个民族和国家自救的最好姿态

这是一部有着沉重时代背景的电影,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影片以一个历史见证者的视角,描述了一场荒诞的无声婚礼的过程,客观的映射出了当时社会下普通民众苦难桎梏的生活。影片的故事线索简洁清晰,但却时刻充满着隐喻之意,将话剧夸张的肢体语言与电影流畅的叙事特点相结合,呈现出了一部发人深省的“黑喜剧片”,是一部难得的轻战争片。

故事发生在1953年罗马尼亚的一个小村庄中,要想看懂这部电影的矛盾点,需要先对时代背景有些了解。罗马尼亚的原生政体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亲德国的国家,二战期间也是主要的德国仆从国之一,1945年德国在二战中战败后,罗马尼亚便成了苏联俄国控制下的东欧八国之一,强制性的将政体改为社会主义共和制,影片中所处的1953年正是罗马尼亚深受苏联控制之时。

一个有故事的寡妇村

影片开篇讲述的是一个倒卖纪录片的工作组,为了寻找纪录片所需要的新颖素材,找到称之为镇长的戈戈尼卡,一行人在戈戈尼卡的带领下前往拍摄地——一个在共产主义时期被因建工厂而摧毁了的一个村庄,现在人称寡妇村。一路上剧组成员与戈戈尼卡在车上随意聊着天,让人不解的是大家的重点似乎并不是聊天的内容,而是时刻发出的夸张的、没有原由的笑声,当他们来到了拍摄地点时,碰见一位全身黑装老妇,攀谈过程中依然是夸张的笑声,笑声逐渐引来了更多的黑装老妇,她们远远的看着剧组人员,胆怯、质疑,在浮夸的笑声衬托下,显得极其弱势与无助,回到车上,戈戈尼卡向剧组说出了这个村庄的故事。

寡妇村的寡妇们

1953年,罗马尼亚的一个小村庄——这也许是当时罗马尼亚千千万万个小村庄中的一个,影片初始,在极力营造一个民风淳朴,平静祥和的小村庄形象,但仍不容忽视的是村庄外围不远处有几辆军用坦克组成的武装部队,此时短暂的武装部队镜头的出现,在平静祥和的村庄对比下,显得极其突兀,这也正是本片的一个突出表现手法之一——反衬法。如果细细深究,该片中基本每个镜头都能找到与之形成对比的呼应镜头,此处的武装部队也是影片后期剧情高潮部分的一个重要铺垫。

男主兰库和女主马拉尔是村庄里的一对青年男女,他们两彼此相爱着,时常会在野外偷欢,但由于没有正式结婚,女主的父亲对此非常气愤。村子里有个小酒吧,这个小酒吧可以说是整个村子的信息流通枢纽,镇长来小酒吧通知入党事宜,遭到众人奚落,大骂镇长是俄国的走狗,村民因土地被回收,自嘲要喝酒庆祝,大家在此肆无忌惮的说着玩笑话,哄笑声不断,看似欢快无比,但民众们对苏联俄国、对共和制的深恶痛绝更是显而易见。

被收走土地而自嘲的乌拉比

小酒吧里,女主的父亲格里格雷遇到了男主的父亲乌拉比,格里格雷直接表达自己对兰库的不满,身为父亲的乌拉比对自己儿子的事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态度,被激怒的格里格雷想要暴打乌拉比,被众人蜂拥拦下。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场景,格里格雷暴躁的性格让他几次三番的要与人起肢体冲突,而每一次众人都在众人无比喧闹的劝解下被阻止,众人浮夸的反应,俨然是一部舞台剧的场景,画风突如其来的转变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但仔细一想,正是这种夸张的舞台剧的表现手法的运用,组合一些戏剧性的矛盾点,让观众在不明所以,急于寻找原由的时候,适时抛出聚焦点——“我会和她结婚!”——兰库答应跟女主结婚,巧妙的将剧情推入了阶段性的进展环节。看似荒诞的情节实则是精细的承接安排,导演对舞台剧效果的灵活运用给本片增色不少。

众人几次三番的蜂拥劝架

全村人期待的一场婚礼

接下来便是全村人欢喜筹备婚礼的时候,而就在临近婚礼日期的前几天,一个吉普赛马戏团来到了村庄,马戏团在很多欧洲影视文化里,一直是神秘、阴暗、死亡的象征,而此时出现的马戏团的出现,也像是在暗示着即将会有些不可控的事情发生。为了突出马戏团的隐喻作用,在看似欢快热闹的表演画面之外,却全程配着低沉悠洋的音乐,视听觉感官上的鲜明对比,让观众下意识的做好了接来将会发生意外的准备。

果不其然,紧接着哑巴的女儿斯马兰达死了,女孩死后手里紧紧握着一枚俄国士兵的军徽,大家都默认了女孩被俄国士兵奸杀的事实,也都心照不宣的不做任何反抗。女孩的葬礼办的果断迅速,大家对女孩的死似乎没有太多的悲伤之感,这也放映了众人尽管对俄国深恶痛绝,但至于行动上也能是无奈的接受。

被奸杀的女孩

女孩死后,不久就是男女主角的婚礼之日,村子里像是好久没有办喜事了,好不容易有了一场婚礼,大家都格外高兴,而就当婚礼进行了一半时,镇长带着一个俄国军官来了,原来军官是来通知,斯大林同志昨天晚上去世,为了悼念领袖的逝世,罗马尼亚全国上下需要7天内不允任何任何公众活动,还要降半旗,不符合规定者将按照叛国罪处置。

而此时婚礼的酒席都已经做好了,如果7天再举行婚礼,准备好的饭食都会坏掉,女主的爸爸格里格雷向军官恳请通融容,军官当场就拒绝了,眼看多说无益,格里格雷与声旁几位村民耳语几句后,便开始撤场婚礼。

夜幕降临之时,村民又陆陆续续聚集到婚礼现场,将白天撤下的婚礼饭食又开始摆上,当众人忙完落定后,大家都只是互相通过肢体动作和辨别嘴型来进行交流,原来他们是想躲避监控,在晚上举行一场无声的婚礼。

这场无声的婚礼描述得非常生动,用布裹着杯子以防碰杯发出声音、收起刀叉用手抓食、爷爷不得不克制自己敲桌腿的习惯……大家尽可能的阻止一切声音的发生,一场本该热闹非凡的婚礼,硬生生的没了任何声音,虽然大家彼此之间不发声,但每个人都在尽力的释放情绪,有耳语的、有唇语的、有做手势的,甚至连乐队都要煞有其事的做着演凑的动作,让这场长达10多分钟的婚礼场景,虽然没有任何台词,但还满屏的喜悦之情还是呼之欲出,狠狠的讽刺了形式主义的荒诞与无理。

婚礼后期,新娘看着被堵住嘴巴的小孩、被棉布包着的乐器、一张张极力抑制的笑脸……不禁当场委屈起来,正当众人一度淹没在了新娘的委屈情绪中时,天空传来了一阵雷鸣,终于父亲不忍看到女儿继续这般委屈的婚礼,拍案而起高喊:“尽情享乐,祝福小两口!”当即乐队放声演奏,人们也跟着音乐跳起了舞,一场死气沉寂的无声婚礼瞬间变充满欢歌笑语,人们沉浸在尽情释放的欢乐中,殊不知一场悲剧正在向他们靠近。

死亡的气息

正在众人放声祝福婚礼时,苏联的坦克部队破墙而入,当场开枪杀死了女主的父亲,格里格雷还没意识到自己中枪,不停的用手擦拭伤口处留出来你的血迹,像是视图在擦掉不小心滴在身上的红酒,然而残酷的事实让他马上意识到自己已然中枪,他踉跄的倒坐在了椅子上,突如其来的死亡让大家意识到的了事情的严重性,众人争相躲避哄散,但一切都是徒劳,士兵们迅速将所有的成年男性逮捕了起来,只剩下妇女和儿童,他们绝望的看着眼前发生的这一切,而此时整个村庄就就只有妇女和唯一一个只有几岁大的小男孩,寡妇村便就是如此形成了,后来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唯一幸存的小男孩就是影片开头带领纪录片剧组来采访镇长,而此时的镇长正在向剧组讲述着这个村庄的过往,像是个故事的转述者,事不关己的讲述着一切。

小时候的镇长

影片最后,记者采访了一位寡妇,也就是本片的婚礼新娘,此时的女主已经年老体弱,听力衰弱的女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听不见记者说什么,却愤恨的说了句:“你们还想夺走什么!”面对答非所问的女主,剧组成员们都忍俊不禁,之后又开始继续大笑了起来,与此时响起来的苍凉的背景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影片中曾多次安排有欢乐的场景配以悲凉的背景音乐,像是在不断提醒观众那些身在当局中人们的无知与迷茫,那段饱受战争与政治斗争残害的岁月,在现今人们看来已一去不复返,多数人有的只是对那段沉痛历史过往的冷漠和袖手旁观,甚至一些灾难的亲历者,竟也会五十步笑百步般的讥讽那些更显可怜的苦难者们,不禁让人暗自感伤现今人们价值观的扭曲,也更像是在提醒作为旁观者的人们要对历史谨怀敬畏之心,珍惜眼下来之不易的安定与和平,也只有铭记过往,心怀敬畏,才能始终坚定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决定,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救的最好姿态。

 短评

4.5;迷你版的库斯图里卡,典型的东欧式狂欢与超现实元素,癫狂闹腾幽默表象之下的残忍冷酷揪心;前半段如梦幻般的田园牧歌,与震撼的无声婚礼段落呈鲜明对比,凡人的幸福被剥夺得如此轻易,政治icon的巨型阴影至今仍覆盖在历史的废墟上,时隔半个多世纪的质问“你们还想夺走什么?”振聋发聩。婚礼段落利用多种道具与精湛表演,将“无声”与小心翼翼的喜悦表达得淋漓尽致。

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最后穿着带血的白衣新娘,静默的站在被毁掉的房前那一幕看得我真是五味杂陈啊,因政治原因而毁掉无辜人民幸福的一场悲剧。话说无声婚礼那点真的还蛮浪漫的(艰苦中的浪漫还透着点无奈、温情)

11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祝福被消音,誓言成了诅咒。小男孩或许会忘记那天的婚礼,但一定记得翌日在藕粉色的朝霞里看到鸟人自由地飞过。笊篱为壁困囿的百姓像那只提线木偶,一言一行或喜或悲都需要被权柄操纵。在循环的曲调伴衬下,片子呈现荒凉而悲情的味道,无声婚礼现场寓意极深堪称经典片段。屈服等同苟且,流血无惧毁灭。

13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4.5 猝不及防,喜剧转悲剧,过去累积建成的现在,瞬间便能崩溃。“你们还想夺走什么?” 今天看这一部实在太伤感。

17分钟前
  • vivi
  • 推荐

1.小小村落欢声笑语,遗世独立自得其乐;2.无声婚礼是无视政权最有力的声音;3.小趣小乐,大悲大恸;4.死去之人的魂灵犹在徘徊,向往自由的精神从倒下的躯体飞起,佝偻老女人还在悲伤。

1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宁可在炮火中高歌欢畅,也不要在黑暗中忍辱偷生。这才是一部真正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剧,不知道多少年后才能看到我们的悲剧在荧幕上出现。

23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力荐

他们在看电影,却被银幕前的现实逗得前仰后合。所有无台词的段落都堪称精妙,作为一部略显荒诞的黑色喜剧,本片应该称得上是数一数二了,甚至我不知道今年还会不会看到比它更伟大的电影。

27分钟前
  • 铅纸鹤
  • 力荐

国际共产造的孽呀

30分钟前
  • 武小郎
  • 推荐

细节大于情节。有些地方使力过重,但婚礼宴会一段实在太精彩。极富戏剧性。摄影精彩,森林彷佛仙境,结尾让人揪心

3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极致的残忍粉碎了那一晚的无言狂欢,而就此被葬送的生活却只是后来者理解不了的笑话。摄影出色,恍若梦境。

34分钟前
  • 成知默
  • 推荐

很像一部命题作文。丑化是必须的,费里尼是必备的,夸张的,舞台剧式的象征主义。“自由”这个主题只要登场,必然就会赢得许多人的好感。自由是伟大的,但电影是小小的,它虽然有想法,但却刻意,虽严肃,却也单薄。我如一个屠夫,如此一来,电影只剩一具并不出奇的骨架。

39分钟前
  • 小马.王
  • 还行

结构和情绪变化的控制堪称完美,尤其是过山车一样的情感摆荡。压抑-爆发-压抑,一场从喜剧,到闹剧,最后演绎成悲剧的婚礼。原本宁静的村庄却因为斯大林的死亡遭致毁灭,倒置的镰刀斧头已说明了一切。无声的婚礼让人在苦笑中含着心酸的眼泪,一个在专制下失语了半个世纪的国度,最后依然在冷雨中飘摇

44分钟前
  • deus
  • 力荐

在花田,在谷池,肆无忌惮的做爱,在极权的压抑中,可能唯有身体上的释放能缓解麻痹的灵魂。但独裁者的魔爪岂能因为自己肉体的嗝屁着凉而退缩,他的狗腿子还会在既有的权利下去泯灭人和性。二十分钟的婚礼在原始的欲望下无声但有形的滚动,偶有的噪音成了笑点,直到坦克的轰鸣终结了一切。留下冤魂

48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4.5 诡异,幽默,讽刺,荒唐

52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XXX是俄罗斯人的走狗”

55分钟前
  • 珊瑚树红春常在
  • 推荐

向作风彪悍,乐观豁达,在关键时刻敢于拍桌子的罗马尼亚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

60分钟前
  • 推荐

二战结束后,一个罗马尼亚老太太,看见街上贴的照片,说像自己死掉的老公。旁边人训斥她:噤声!这是斯大林同志。老太太问:他是干嘛的——他赶跑了纳粹——老太太忙又问:那他能不能把俄国人也赶跑啊

1小时前
  • 丁一
  • 还行

村里的男人都被抓走而没有再回来过,新娘从此就不再听到任何声音

1小时前
  • 今天小熊不吃糖
  • 力荐

我们无声不代表我们不存在

1小时前
  • [x]
  • 力荐

笑聲中眼淚。

1小时前
  • 北极光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